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長想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有什麼好的辦法?

每一次危機, 都是一次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最近大熱的《媽媽是超人3》裡, 萌娃們又來圈粉咯~

老阿姨們有的被咘咘和波妞兩個大眼萌娃的美貌迷得直流口水,

有的為淡定說出“不孤單, 早就習慣了”的早熟小安迪心疼到抹淚花, 不過最圈粉的估計還是“情話大王”和“段子手”附身的嗯哼, 簡直是甜化了一眾老阿姨。

說起來, 老阿姨們也是看著“綜藝老熟人”嗯哼大王長大的。

《爸爸回來了》裡的嗯哼還是一歲多的軟萌小寶寶,

小嘴巴只能嘰嘰咕咕蹦一些簡單的詞和火星語, 常常哭的小鼻子紅紅;

《爸爸去哪了》裡嗯哼已經長成了一個陽光坦率的小哥哥。 節目開頭因為玩具被收時的情緒失控大哭而備受爭議, 但後面各種又暖又萌的表現漸漸讓一票阿姨路轉粉。

這一季的《媽媽是超人》裡, 嗯哼已經變成自帶光環的高情商小暖男, 貼心懂事超寵媽媽。

在媽媽跟“小嗯哼”弟弟甜蜜互動忽略他時, 嗯哼也能控制自己醋意滿滿的小情緒, 不哭不鬧, 而是用假裝摔進媽媽懷裡這種萌萌的小心機吸引媽媽的注意。

這種對情緒的控制, 其實也是情商高的體現。

“情商”的定義裡, 本來就包含著:瞭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 這幾個維度。

如果說, 給寶寶很多很多愛的聯結, 是培養高寶寶情商的基礎, 那麼教寶寶調節情緒,

就是培養高情商寶寶真正邁出的第一步。

1.

寶寶的小腦瓜, 到底裝著哪些情緒?

在潼潼看的第一部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裡, 主人公萊利的小腦瓜裡住著五位情緒小人兒——樂樂、怕怕、怒怒、厭厭和憂憂。 這些情緒小人平常會分工協作, 調配小主人的生活。

然而當萊利跟著爸爸來到新的城市生活,幾個小人兒在腦海裡打起了架,樂樂和憂憂相繼走失,小主人迷失在了情緒的海洋裡。

在咱們的現實生活裡,寶寶的情緒小人兒也經常爭奪控制權,上一秒還是天使的小甜心,下一秒突然大發雷霆變身小惡魔。

要弄清楚寶寶的情緒之謎,咱們先來看看,寶寶的情緒是怎麼發展的。

■0-1歲,高興、憤怒等基本情緒逐漸出現

第一個搬進寶寶小腦袋裡的是樂樂。一個多月的小寶寶已經會因為看見熟悉的人臉而有意識的微笑。

4-6個月時,寶寶憤怒和悲傷的情緒越來越多。因為認知和動作的發展,讓寶寶更希望能控制自己。這個時期,如果拿走了他的玩具,或者限制他們的行動,寶寶會用大哭大叫表示自己不開心。

7個月以後,寶寶常常會出現害怕的小情緒。比如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壞境。這種恐懼通常讓寶寶不敢離開媽媽太遠,以媽媽為安全基地,在周圍進行探索。

■1歲半以後,寶寶會出現內疚、自豪等更高級的情緒了

1歲半左右時,寶寶的小心思變得更複雜了。他們開始慢慢能體會內疚、羞愧、尷尬、嫉妒、自豪等等更複雜的情緒了,這些情緒叫做“自我意識的情感”。

比如寶寶不小心弄壞了東西,可能會低下頭、捂著臉,覺得很內疚。當寶寶可以把球扔的很遠,或者用積木搭出很高的城堡時,他會覺得很自豪。

■經常情緒崩潰,是因為寶寶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

小朋友的世界裡,一切情緒好像都放大了。尤其是兩三歲的小朋友,情緒變換的速度像熱帶雨林的天氣,“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分分鐘上演,非常考驗爸爸媽媽的老心臟。

有時候咱們會在心裡打鼓:“這孩子的性子怎麼這麼烈?”

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

3歲前,寶寶基本被負責情感的右腦主導,而負責邏輯、語言的左腦,還像一片荒蕪的花園一樣等著咱們去開發。

寶寶出生時,負責強烈情緒和本能反應的下層大腦,就已經十分發達了;但是負責決策、共情、控制情緒的上層大腦,要到二十多歲才會真正發育成熟。

想要很好的控制情緒,需要寶寶的左腦和上腦慢慢強大起來。當大腦的各個部分聯結起來時,情緒的小野馬就不會四處撒野了。

當然,大腦的發育,和寶寶長個子一樣,急不來。但是,咱們還是可以澆澆水,幫助寶寶更快更好地整合大腦。

2.

怎麼幫寶寶整合大腦、調節情緒?

在咱們的文化裡,情緒的表達通常比較內斂,而且更傾向於報喜不報憂。

比如小時候受了委屈,父母都會說,“別哭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堅強一點。”久而久之,我們也會覺得,難過、害怕都是不好的情緒,應該回避。

可事實上,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同樣需要包容。

有次去接潼潼放學,一進教室看到潼潼正趴在桌上傷心,小肩膀還一抽一抽,我趕緊過去問怎麼了。原來是她在幼稚園畫了一幅畫準備回來送給我,結果不小心被同班的小男生弄壞了,潼潼一下著急得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能做什麼呢?當時,我選擇了“先聯結,再引導”的方式,來説明她調節自己的情緒:

■同右腦聯結:標注和接納情緒

潼潼的畫被撕壞了,她因為難過而大哭的時候,其實已經被右腦的情緒洪水淹沒了。

如果這時候咱們跟她講道理說:“別哭了,沒事兒,小朋友不是故意的,明天你還可以再畫一幅。”其實上就是在用我們成人理性的左腦邏輯來回應寶寶的右腦情緒,而當時的寶寶只會覺得,她的情緒被否定了,她的感受不重要。

而我的選擇是先抱著潼潼,任由她用哭的方式把最激烈的情緒釋放出來,這種擁抱的身體語言實際上就代表了一種接納的態度。

等潼潼稍稍有些平靜的時候,我告訴她:“我知道你很難過,靠著我哭一會兒會好些。”用“難過”這個詞,可以準確標注出潼潼當時的情緒,這樣的標注,也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對於小一點寶寶,她能體會到自己有各種強烈的情緒,但是並不知道這種劇烈的體會是怎麼回事,就只會用哭鬧來表達。這時候我們可以替寶寶表達,比如:

“寶寶很著急,很想吃這個對嗎?”

“這個積木總也搭不好,寶寶覺得很沮喪。”

“哥哥把你的玩具弄壞了,你很生氣。”

這個過程,是讓孩子學會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等到寶寶慢慢長大,理解了一些情緒的詞語,再次因為情緒困擾自己時,很多時候只要咱們說出寶寶的感受,她就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情緒的風暴就開始漸漸弱下來了。

■引導至左腦:幫助孩子合理釋放情緒

一旦和孩子“右對右”地連接上了,幫助寶寶沖過情緒的浪頭,咱們就可以引導左腦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了。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潼潼的情緒平復下來以後,我拿起弄壞的畫,先跟她再重複過了一遍當時發生的事情,然後輕鬆地說:“寶貝你看,這幅畫還是很漂亮,我們可以把破的地方粘起來,在這裡貼上一根羽毛,這樣看起來也很酷。”

聽我說完,潼潼眼裡出現了亮光,但還是自言自語地說:“我明天再畫一幅畫送給媽媽吧!”而這時候,她負責語言和邏輯的左腦已經開始工作,正在打掃剛才被右腦風暴破壞掉的戰場了。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傾聽、被理解、或者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發洩一下,情緒就能恢復正常。但是,在情緒平復下來以後,通過引導寶寶把事情複盤一遍,或者和寶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的左腦發育,促進左右腦的聯結。

每一次危機,其實都是一次絕佳的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在這次的事情裡,不管是商量要不要把畫修好,還是討論一遍這件事的經過,其實都是在幫助潼潼用左腦梳理情緒,讓她語言和邏輯把事情的經過整理好,知道自己的情感和身體正在經歷什麼。

複述對一歲左右的小寶寶或者十多歲的大孩子都會很有説明。

比如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疼的哇哇大哭,我們也可以告訴他,“寶寶剛才沒有站穩,不小心在這裡摔跤了,寶寶覺得很疼對嗎?媽媽幫你揉下腿,下次我們走路的時候看著地,走慢一點,覺得快要摔倒了就坐下來。”

對大一點的孩子,複述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可以在睡前簡單的聊一下,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鼓勵寶寶自己說出來,還可以用日記、畫畫、甚至遊戲的方式把自己的經歷和情緒表達出來,還有一些情緒繪本也可以幫助寶寶理解自己的情緒。

當左腦參與了理解情緒的過程,寶寶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能更快用左腦的力量平復自己的情緒,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陽光,無法收場的大哭大鬧會越來越少。

讓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不意味著負面情緒被消滅了。而是當孩子的心裡下起小雨時,她能自己給自己撐開一把傘擋雨,或者跑到屋簷下去避雨了。

比如潼潼在玩玩具遇到困難時,以前她會亂發脾氣亂扔玩具來表達自己的挫敗感,現在她常常自言自語,嘰嘰咕咕的跟自己說“再試一次吧!加油!”之類的話鼓勵自己。

還有一次,帶潼潼出去旅遊回來,坐了很久飛機又累又很想爸爸的潼潼一看見爸爸突然哭了,她摟著爸爸的脖子嗚咽著說:“我不想離開爸爸媽媽,你們一直陪著我我就會很開心,我想一直和你們在一起。”

這樣的小哽咽和把想法說出來的做法,其實也是她在安撫自己的過程。

聖經的《箴言》裡有一句話:“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能制服己心的,強如取城。”

教會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的,一份珍貴的禮物。

調配小主人的生活。

然而當萊利跟著爸爸來到新的城市生活,幾個小人兒在腦海裡打起了架,樂樂和憂憂相繼走失,小主人迷失在了情緒的海洋裡。

在咱們的現實生活裡,寶寶的情緒小人兒也經常爭奪控制權,上一秒還是天使的小甜心,下一秒突然大發雷霆變身小惡魔。

要弄清楚寶寶的情緒之謎,咱們先來看看,寶寶的情緒是怎麼發展的。

■0-1歲,高興、憤怒等基本情緒逐漸出現

第一個搬進寶寶小腦袋裡的是樂樂。一個多月的小寶寶已經會因為看見熟悉的人臉而有意識的微笑。

4-6個月時,寶寶憤怒和悲傷的情緒越來越多。因為認知和動作的發展,讓寶寶更希望能控制自己。這個時期,如果拿走了他的玩具,或者限制他們的行動,寶寶會用大哭大叫表示自己不開心。

7個月以後,寶寶常常會出現害怕的小情緒。比如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壞境。這種恐懼通常讓寶寶不敢離開媽媽太遠,以媽媽為安全基地,在周圍進行探索。

■1歲半以後,寶寶會出現內疚、自豪等更高級的情緒了

1歲半左右時,寶寶的小心思變得更複雜了。他們開始慢慢能體會內疚、羞愧、尷尬、嫉妒、自豪等等更複雜的情緒了,這些情緒叫做“自我意識的情感”。

比如寶寶不小心弄壞了東西,可能會低下頭、捂著臉,覺得很內疚。當寶寶可以把球扔的很遠,或者用積木搭出很高的城堡時,他會覺得很自豪。

■經常情緒崩潰,是因為寶寶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

小朋友的世界裡,一切情緒好像都放大了。尤其是兩三歲的小朋友,情緒變換的速度像熱帶雨林的天氣,“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分分鐘上演,非常考驗爸爸媽媽的老心臟。

有時候咱們會在心裡打鼓:“這孩子的性子怎麼這麼烈?”

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

3歲前,寶寶基本被負責情感的右腦主導,而負責邏輯、語言的左腦,還像一片荒蕪的花園一樣等著咱們去開發。

寶寶出生時,負責強烈情緒和本能反應的下層大腦,就已經十分發達了;但是負責決策、共情、控制情緒的上層大腦,要到二十多歲才會真正發育成熟。

想要很好的控制情緒,需要寶寶的左腦和上腦慢慢強大起來。當大腦的各個部分聯結起來時,情緒的小野馬就不會四處撒野了。

當然,大腦的發育,和寶寶長個子一樣,急不來。但是,咱們還是可以澆澆水,幫助寶寶更快更好地整合大腦。

2.

怎麼幫寶寶整合大腦、調節情緒?

在咱們的文化裡,情緒的表達通常比較內斂,而且更傾向於報喜不報憂。

比如小時候受了委屈,父母都會說,“別哭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堅強一點。”久而久之,我們也會覺得,難過、害怕都是不好的情緒,應該回避。

可事實上,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同樣需要包容。

有次去接潼潼放學,一進教室看到潼潼正趴在桌上傷心,小肩膀還一抽一抽,我趕緊過去問怎麼了。原來是她在幼稚園畫了一幅畫準備回來送給我,結果不小心被同班的小男生弄壞了,潼潼一下著急得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能做什麼呢?當時,我選擇了“先聯結,再引導”的方式,來説明她調節自己的情緒:

■同右腦聯結:標注和接納情緒

潼潼的畫被撕壞了,她因為難過而大哭的時候,其實已經被右腦的情緒洪水淹沒了。

如果這時候咱們跟她講道理說:“別哭了,沒事兒,小朋友不是故意的,明天你還可以再畫一幅。”其實上就是在用我們成人理性的左腦邏輯來回應寶寶的右腦情緒,而當時的寶寶只會覺得,她的情緒被否定了,她的感受不重要。

而我的選擇是先抱著潼潼,任由她用哭的方式把最激烈的情緒釋放出來,這種擁抱的身體語言實際上就代表了一種接納的態度。

等潼潼稍稍有些平靜的時候,我告訴她:“我知道你很難過,靠著我哭一會兒會好些。”用“難過”這個詞,可以準確標注出潼潼當時的情緒,這樣的標注,也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對於小一點寶寶,她能體會到自己有各種強烈的情緒,但是並不知道這種劇烈的體會是怎麼回事,就只會用哭鬧來表達。這時候我們可以替寶寶表達,比如:

“寶寶很著急,很想吃這個對嗎?”

“這個積木總也搭不好,寶寶覺得很沮喪。”

“哥哥把你的玩具弄壞了,你很生氣。”

這個過程,是讓孩子學會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等到寶寶慢慢長大,理解了一些情緒的詞語,再次因為情緒困擾自己時,很多時候只要咱們說出寶寶的感受,她就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情緒的風暴就開始漸漸弱下來了。

■引導至左腦:幫助孩子合理釋放情緒

一旦和孩子“右對右”地連接上了,幫助寶寶沖過情緒的浪頭,咱們就可以引導左腦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了。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潼潼的情緒平復下來以後,我拿起弄壞的畫,先跟她再重複過了一遍當時發生的事情,然後輕鬆地說:“寶貝你看,這幅畫還是很漂亮,我們可以把破的地方粘起來,在這裡貼上一根羽毛,這樣看起來也很酷。”

聽我說完,潼潼眼裡出現了亮光,但還是自言自語地說:“我明天再畫一幅畫送給媽媽吧!”而這時候,她負責語言和邏輯的左腦已經開始工作,正在打掃剛才被右腦風暴破壞掉的戰場了。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傾聽、被理解、或者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發洩一下,情緒就能恢復正常。但是,在情緒平復下來以後,通過引導寶寶把事情複盤一遍,或者和寶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的左腦發育,促進左右腦的聯結。

每一次危機,其實都是一次絕佳的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在這次的事情裡,不管是商量要不要把畫修好,還是討論一遍這件事的經過,其實都是在幫助潼潼用左腦梳理情緒,讓她語言和邏輯把事情的經過整理好,知道自己的情感和身體正在經歷什麼。

複述對一歲左右的小寶寶或者十多歲的大孩子都會很有説明。

比如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疼的哇哇大哭,我們也可以告訴他,“寶寶剛才沒有站穩,不小心在這裡摔跤了,寶寶覺得很疼對嗎?媽媽幫你揉下腿,下次我們走路的時候看著地,走慢一點,覺得快要摔倒了就坐下來。”

對大一點的孩子,複述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可以在睡前簡單的聊一下,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鼓勵寶寶自己說出來,還可以用日記、畫畫、甚至遊戲的方式把自己的經歷和情緒表達出來,還有一些情緒繪本也可以幫助寶寶理解自己的情緒。

當左腦參與了理解情緒的過程,寶寶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能更快用左腦的力量平復自己的情緒,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陽光,無法收場的大哭大鬧會越來越少。

讓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不意味著負面情緒被消滅了。而是當孩子的心裡下起小雨時,她能自己給自己撐開一把傘擋雨,或者跑到屋簷下去避雨了。

比如潼潼在玩玩具遇到困難時,以前她會亂發脾氣亂扔玩具來表達自己的挫敗感,現在她常常自言自語,嘰嘰咕咕的跟自己說“再試一次吧!加油!”之類的話鼓勵自己。

還有一次,帶潼潼出去旅遊回來,坐了很久飛機又累又很想爸爸的潼潼一看見爸爸突然哭了,她摟著爸爸的脖子嗚咽著說:“我不想離開爸爸媽媽,你們一直陪著我我就會很開心,我想一直和你們在一起。”

這樣的小哽咽和把想法說出來的做法,其實也是她在安撫自己的過程。

聖經的《箴言》裡有一句話:“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能制服己心的,強如取城。”

教會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的,一份珍貴的禮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