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獲毛主席高度評價的聞一多墓碑上,刻著他叼著煙斗的浮雕頭像

聞一多墓位於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內, 一人高的青灰石墓碑上, 是聞一多銅質浮雕頭像, 他叼著煙斗, 戚眉沉思。 下面, 是一本展開的書卷, 刻著1951年安葬聞一多骨灰時民盟中央撰的生平簡介。

毛主席曾說:“聞一多拍案而起, 橫眉怒對國民黨手槍, 寧可倒下去, 也不屈服, 表現了我們民主英雄氣概。 ”聞一多骨灰多次轉移存放地點和最終入土安葬的曲折過程, 在中國革命史上頗具傳奇色彩。

聞一多, 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 本名“聞家驊”, 字“友三”, 他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 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1925年3月, 他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七子之歌》, 傳唱至今。

1937年抗戰開始, 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抗戰八年中, 他留了一把鬍子, 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刮, 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1943年後, 因目睹國民黨政府的腐敗, 於是奮然而起, 積極參加反對獨裁, 爭取民主的鬥爭。

1946年7月15日, 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 聞一多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 痛斥國民黨特務的暴行。

下午, 聞一多主持《民主週刊》社的記者招待會, 進一步揭露暗殺事件的真相。 散會後, 聞一多在返家途中, 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 身中十餘彈, 不幸遇難, 時年48歲。

1947年1月6日, 民盟一屆二中全會在上海舉行, 紀念李公朴、聞一多及民盟其他殉難人員。 會議決定, 聞一多殉難的7月15日被正式定為“中國民主同盟殉難先烈紀念日”, 紀念一百多位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民盟先烈。

1946年7月18日上午, 聞一多遺體在雲南大學附屬醫院前空場火化。 其後清理骨灰時, 檢出4塊金屬品, 系狙擊槍彈的熔化殘餘物。 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入滇池, 另一部分裝入青花瓷壇, 外配以深紅色漆木匣, 由長女聞名和研究生范甯送往寺廟暫時存放。

西南聯大根據聞一多夫人高孝貞的要求, 在國立西南聯大“一二·一”四烈士墓前, 建立了聞一多衣冠塚。

當年10月, 高孝貞偕長子立鶴、長女聞名、幼女聞惠羽和保姆趙媽, 攜奉聞一多骨灰回到北平。 因為沒有固定住所, 數次移居。後來,聞一多骨灰存放在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位於地安門外白米斜街3號前院北房內。

鑒於全國時局日益嚴峻,聞一多親屬又將其將骨灰壇轉移到西郊清華大學圖書館存放。

1948年3月,高孝貞(此後改名高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奔赴晉冀魯豫解放區。不久,她加入民盟。8月,她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在石家莊召開的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高真一家先後返平,聞一多骨灰壇又回到了遺屬家中。

1951年7月15日,是聞一多殉難5周年紀念日。當日上午,民盟總部在北京全國政協文化俱樂部隆重舉行民盟殉難先烈紀念會和祭靈儀式。紀念會和祭靈儀式在沈鈞儒獻祭後結束。接著為聞一多烈士舉殯,啟靈至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在紀念會和祭靈儀式上講話的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徐冰、中國民主建國會召集人黃炎培、無黨派民主人士代表郭沫若、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馬敘倫等。

7月1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第1版刊載了當日將舉行先烈紀念會、祭靈儀式和聞一多骨灰安葬的消息,全文發表高真致毛澤東、張瀾和沈鈞儒的信和題為《民盟殉難先烈精神永生》的社論。

數次移居。後來,聞一多骨灰存放在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位於地安門外白米斜街3號前院北房內。

鑒於全國時局日益嚴峻,聞一多親屬又將其將骨灰壇轉移到西郊清華大學圖書館存放。

1948年3月,高孝貞(此後改名高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奔赴晉冀魯豫解放區。不久,她加入民盟。8月,她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在石家莊召開的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高真一家先後返平,聞一多骨灰壇又回到了遺屬家中。

1951年7月15日,是聞一多殉難5周年紀念日。當日上午,民盟總部在北京全國政協文化俱樂部隆重舉行民盟殉難先烈紀念會和祭靈儀式。紀念會和祭靈儀式在沈鈞儒獻祭後結束。接著為聞一多烈士舉殯,啟靈至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在紀念會和祭靈儀式上講話的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徐冰、中國民主建國會召集人黃炎培、無黨派民主人士代表郭沫若、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馬敘倫等。

7月1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第1版刊載了當日將舉行先烈紀念會、祭靈儀式和聞一多骨灰安葬的消息,全文發表高真致毛澤東、張瀾和沈鈞儒的信和題為《民盟殉難先烈精神永生》的社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