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照片:百年前的北京,尚未拆除的克林德牌坊

東四位於東城區中部, 元代稱十字街, 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 因位居皇城之東, 故稱東四牌樓, 簡稱東四。

牌樓於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毀於大火, 後曾照原樣重修。 1954年東四牌樓徹底拆除。 博學多才的大學士劉庸就曾在東四牌樓迤南的驢市(後更名禮士)胡同居住過。

據史書載, 東四牌樓與西四牌樓同時修建于明朝年間, 皇城一東一西各有四座, 故以“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簡稱之;兩處均為三間四柱三樓式有戧柱的木牌樓,

跨於路口四面的街道上。 東四牌樓每座牌樓的正間上各掛一白色石匾, 兩面鐫刻著同樣的字, 跨南北街的牌樓為“大市街”。

1901年1月, 李鴻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合約》。

第一款就規定清朝要派遣親王赴德國, 就克林德被殺一事, 向德國皇帝道歉, 還要求在克林德被殺地點建一座紀念碑。 東單牌樓北邊的克林德牌坊, 1903年1月8日竣工。 1918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此牌坊被北平市民拆毀。

正陽門, 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

原名麗正門, 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 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 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 它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 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現僅存城樓和箭樓, 是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

正陽門自明正統初年至清末,

前後四百七十餘年間, 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 為此多次重建、修繕。 正陽門火毀與重建見於史籍的就有五次。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箭樓兩度失火被毀。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箭樓被焚毀。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始修繕城樓、箭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竣工。民國四年(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簷,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甕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北京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台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牆。

鐘樓在鼓樓以北約100多米處,原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始建於至元九年(1272年),後來毀於戰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鼓樓一起重建,成為鐘樓,但不久後就再次被毀。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兩年後竣工。這次為了防止火災,建築全部採用了磚石結構。

遂安伯胡同,形成於元代,定名於明代。東城區過去屬於內城,東四三條至八條是東城區非常重要的胡同區。遂安伯胡同是東城區非常重要的胡同之一,該胡同王府、宅第、倉場特別多,正因為如此,帶動了周圍的商業,應運而生了許多商鋪。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始修繕城樓、箭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竣工。民國四年(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簷,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甕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北京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台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牆。

鐘樓在鼓樓以北約100多米處,原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始建於至元九年(1272年),後來毀於戰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鼓樓一起重建,成為鐘樓,但不久後就再次被毀。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兩年後竣工。這次為了防止火災,建築全部採用了磚石結構。

遂安伯胡同,形成於元代,定名於明代。東城區過去屬於內城,東四三條至八條是東城區非常重要的胡同區。遂安伯胡同是東城區非常重要的胡同之一,該胡同王府、宅第、倉場特別多,正因為如此,帶動了周圍的商業,應運而生了許多商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