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重慶發放 8 張路測牌照,百度與 6 家車企將自動駕駛汽車開進山城

*百度拿下重慶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今年 3 月 14 日, 重慶市頒佈了《重慶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 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

第三個出臺自動駕駛路測相關管理規範的城市。

在路測牌照的實際落地方面, 上海市率先於今年 3 月 1 日發放了第一批智慧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 上汽和蔚來兩家車企拔得頭籌;不久之後的 3 月 22 日, 北京市對外發放首批路測牌照, 百度成為首家獲頒企業, 拿到了 5 張 T3 號牌;而在 3 月 30 日, 福建小城平潭又發放了 6 張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牌照, 金龍客車和百度各得 3 張, 二者合作打造的具備 L4 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阿波龍”小巴將上路運營。

在一系列牌照落地之後, 雷鋒網新智駕便有預測, 重慶方面應該很快就會有動作。 特別是 4 月 12 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聯合印發的《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紅頭文件的到來,

更是加速了各地落實政策的步伐。

果不其然, 就在今天(4 月 18 日), 重慶市向相關企業頒發了首批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牌照, 第一批 8 張牌照中, 百度作為唯一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拿下一席, 重慶本土車企長安汽車收穫兩張, 一汽、吉利、廣汽、東風以及福田各得一張。 較為特別的是, 福田成為目前國內唯一獲得此牌照的商用車企業。

在拿下牌照之前, 這些企業的自動駕駛車輛已經參與了重慶市組織的路測考試, 主要測試專案包括一鍵退出功能、坡道行駛、車道保持、變道超車、自動緊急制動及交叉口紅綠燈啟停操作等。

據雷鋒網新智駕瞭解, 為了更廣泛地吸引外界關注, 重慶市方面專門舉行了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啟動儀式。

儀式上, 重慶市禮嘉社區環線道路被設定為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 此段道路共涉及 4 個路段, 包括金通大道路段、禮仁街路段、金渝大道路段及工業園環線, 全程約 12.5 公里。 該路段人流車流較少, 高差近 300 米, 涵蓋了學校、住宅區、物流園區等等, 綜合路況比較多樣。

實際上, 相比之前已經發放自動駕駛測試號牌的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重慶顯得更為特殊, 重慶覆蓋全球 85% 以上交通場景及環境, 除了高速環路、長隧道、坡道、彎道、橋樑、林蔭道等, 還有“3D 城市”、“5D 立交”這樣的獨特資源, 堪稱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全能型考場”, 這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性能是很好的考驗。

另據瞭解, 重慶選擇了協力廠商監管機構中國汽研作為自動駕駛測試管理單位, 這也是國內首個獲得官方授權的具備自動駕駛公共道路測試資質的協力廠商檢測機構。 未來, 中國汽研將負責受理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申請, 提出專業評審意見, 並負責相應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組織實施、過程監管及結果評估等方面工作。

一次性接納 7 家企業展開自動駕駛路測, 重慶的步子邁得不可謂不大。 接下來, 雷鋒網新智駕簡要盤點一下這 7 家拿到牌照的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近況。

百度

關於百度自動駕駛, 能說的實在太多了, 憑藉著 Apollo 開放平臺, 這家互聯網企業成為了國內甚至是全球範圍內自動駕駛研發的領先者之一, 這裡也不再贅述。

值得一說的是, 百度和重慶存在著諸多緣分。 重慶有眾多車企, 包括長安、力帆、東風小康等, 而這些車企都或多或少與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存在合作。 比如, 去年年底, 力帆首款搭載了百度 Apollo 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盼達共用汽車亮相, 而且還開到了百度美國研發中心;上周, 百度 Apollo 與東風小康旗下東風風光聯手打造的首款智能轎跑型 SUV 風光 iX5 正式發佈;此外, 長安汽車與百度 Apollo 達成合作後,也在加速自動駕駛商用車的落地進程。

去年在拉斯維加斯,百度 Apollo 平臺 2.0 版本全球發佈;而在一天后的 4 月 19 日,Apollo 2.5 版本將正式亮相,這次百度又將帶來怎樣的自動駕駛能力,我們拭目以待,請關注雷鋒網新智駕的報導。

長安

長安汽車這次拿到了 2 張路測牌照,據悉都會用在其 CS55 自動駕駛測試車型上。

大家知道,長安是國內一線自主汽車品牌,在汽車智慧化發展方面有著長期的戰略思考和深入的佈局。

早在 2016 年 4 月,長安睿騁無人駕駛汽車從重慶到北京行駛 2000 公里,完成國內首個超長無人駕駛測試;2017 年 12 月完成 L4 網聯式城區無人駕駛系統國內首次測試;2018 年 3 月,搭載 IACC(Integrated Adapted Cruise Control)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 CS55 實現國內首次量產測試;搭載長安自動駕駛核心技術 APA4.0 的長安新 CS75 也即將在北京車展量產上市。

此外,長安還與蔚來、百度、英特爾、阿裡、騰訊等多家創新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實現優勢互補。就在前不久,長安還與騰訊聯手籌建合資公司,將著重開展與車聯網整體方案打造及運營相關的系列業務,並進一步在人工智慧、5G 和自動駕駛等方面展開探索合作,全面覆蓋車主的出行生活。

一汽

關於一汽的自動駕駛進展,最近引起諸多關注的事件當屬其和騰訊展開合作,雙方將基於高精地圖、自動駕駛演算法、模擬測試等領域進行合作,共同研發 L3/L4 級別可量產的自動駕駛方案和車型。

按照雙方的規劃,將在 2019 年推出 L3 級別自動駕駛量產車;2020 年推出 L4 自動駕駛量產車;2025 年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

作為老牌自主品牌車企,一汽其實在自動駕駛領域啟動的很早。那是在 2003 年,和國防科技大學合作打造了一款基於紅旗 CA7460 車型的自動駕駛測試車,使用的主要是視覺方案對外界進行感知,時速可以開到 170 公里。

2006 年,一汽對其自動駕駛技術進行了改進,又推出了第二代車型紅旗 HQ3,這輛車具備自我調整巡航、車道保持、碰撞預警等功能。2011 年,在技術更為成熟後,完成了從長沙到武漢全程 286 公里的高速公路自動駕駛測試。

2015 年,一汽發佈“摯途”技術戰略,除了對外界展示了其 2025 年實現智慧商業服務平臺運營的戰略雄心之外,還計畫將“手機叫車、自主泊車、擁堵跟車、自主駕駛”四大智慧化功能集成進車內,這標誌著一汽的智慧汽車駛出“實驗室”,進入實踐階段。

這個階段的一汽自動駕駛樣車是這樣的:

吉利

吉利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聲不多,但這並不代表這家傳統車企沒有在積極擁抱新技術。

吉利在去年 5 月對外發佈了 G-Pilot 自動駕駛戰略,按照 G-Pilot 1.0 到 G-Pilot 4.0 技術的技術發展規劃,這家車企將在 2020 年後實現高度自動駕駛。

具體而言,G-Pilot 1.0 主要實現了 ACC 自我調整巡航、AEB 自動緊急制動、LDW 車道偏離預警等功能,目前被搭載于吉利博瑞、博越、帝豪 GS、帝豪 GL 等車型。

在 G-Pilot 2.0 階段,車輛可以實現縱橫向的動力學聯合控制,通過多感測器資料融合技術,提高環境感知精度和可靠性,將實現特定環境下的自動駕駛能力,例如自動泊車系統,並逐漸應用在量產車型上。

G-Pilot 3.0 是目前吉利投入主要研發精力的自動駕駛平臺,在 G-Pilot 3.0 中,車輛可實現臨近車道的變道以及無人監控的自動泊車操作等。並結合更多車聯網資訊娛樂,和雲端車車協同功能。

G-Pilot 4.0,是吉利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最高層級,該平臺結合了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出行演算法邏輯,可提供完整的出行服務。

此次拿下重慶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對於 G-Pilot 的戰略規劃的發展來說無疑是推動作用。

廣汽

廣汽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動作頻頻,包括和騰訊合作,已經發佈了智慧電動概念車 iSpace;還和蔚來聯手成立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將來也將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共同行動;今年 2 月,廣汽又和自動駕駛初創企業 Pony.ai 達成戰略合作,在自動駕駛技術、測試、運營與生產等多方面聯手,加速自動駕駛汽車落地應用。

當然,合作是一方面,廣汽內部也在進行自動駕駛自主研發,研發團隊已經有上百人。

去年廣州車展,廣汽傳祺展臺亮相了第三代全自動駕駛原型車,可以實現 L5 自動駕駛。

第三代全自動駕駛原型車加裝了很多感測器:有長焦、廣角兩個彩色攝像頭(分別負責紅綠燈和行人檢測);車頂一個 Velodyne 64 線雷射雷達;車頭兩側各一個 77GHz 毫米波雷達;前後保險杠中部各一個 Ibeo Lux 8 線雷射雷達。

另據瞭解,廣汽自主研發的 L3 自動駕駛汽車將在 2019 年年底量產,現階段還在考慮量產車需要滿足的安全行和舒適性,做相應的調教和參數標定。

據廣汽官方透露,L3 自動駕駛功能的應用場景將是高速公路,感測器配置方案為毫米波雷達和雙目攝像頭,不會使用雷射雷達。為了與車載感測器在感知方面做冗餘,L3 量產車將搭載高精度地圖,廣汽正在與地圖供應商協商溝通。

東風

東風汽車在 2013 年開始了智慧網聯汽車的開發,起步很晚,特別是在自主品牌方面。當時基於東風風神 A60 開發出了自動駕駛的原型樣車。

在這之後的 2014 年和 2015 年,東風在風神 A60 和 AX7 上完成了 ADAS 相關產品的預研;2015 年開始研發第二階段自動駕駛原型樣車,基於風神 AX7 的自動駕駛汽車在 2016 年便可進行線下測試。

東風技術中心開發的這款自動駕駛樣車,是其首台實現線控改裝的自動駕駛功能樣車。整車感知定位系統採用 Velodyne 64 線雷射雷達、ESR2.5 長距毫米波雷達、AVT-2000C 千兆網攝像頭、GPS+IMU 等先進傳感裝置,用於自動駕駛中即時監測路況,以保證行車安全。核心控制單元採用高性能電腦平臺,即時信號進行處理,並制定行駛路徑規劃、控制車輛運動軌跡等。

2016 年 9 月,由陸軍裝備部主辦的“跨越險阻2016”地面無人系統挑戰賽上。這款基於東風風神 AX7 的自動駕駛樣車參賽,在環境多樣、無清晰車道的 15 公里賽程,通過無差錯的系統演算,以及障礙物識別,出色完成了越野路況下的比賽任務,並最終完成所有考驗專案跑完全程。

當然,東風也是一位低調的選手,最近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消息發生在 4 月 11 日,東風風光聯合百度共同發佈了旗下最新款車型 iX5,新車採用了轎跑 SUV 的設計,並且搭載了智慧駕駛和智慧網聯技術,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福田汽車

實際上,福田汽車在 2016 年已與百度方面達成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商用汽車。不過,誰也不知道百度智能汽車部門在經歷如此多重大調整之後,雙方的合作是否還在繼續。

但這不影響什麼,此次福田汽車拿下重慶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已經足以證明這家企業具備相關的技術能力。

據福田汽車介紹,福田自動駕駛卡車已經全面實現了 L3 級半封閉區域的自動駕駛,包括基於運行軌跡需求的地圖自動生成、自動轉彎、行人識別、自動緊急制動(AEBS)、自我調整性巡航(ACC)、車道保持(LKA)、車輛自動變道、交通標誌識別(TSR)、交通信號燈識別、高精度定位。

目前,福田汽車已經通過“超級卡車”、“車聯網”等智慧交通方向的創新實踐,完成了大資料積累、技術支援和科技儲備,為“智慧科技、互聯科技”的落地應用,以及福田汽車在“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清潔高效”等全新領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另外,福田自動駕駛卡車已經在半封閉區域及北京自動駕駛測試場進行了一系列測試行動,實現了海量資料積累和技術驗證,為成功拿到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奠定了基礎。

按照福田的計畫未來,這家企業將加強自動駕駛技術升級,從物流園區、礦山、港口等封閉、半封閉的場景逐步拓展至全工況場景的自動駕駛應用。

具體而言,輕卡自動駕駛技術側重于園區智慧物流和環衛的運行場景;重卡自動駕駛技術側重於礦山、港口、碼頭的運行場景;客車自動駕駛技術側重于智慧公交和智慧城客的運行場景;廂式車型(Van)類自動駕駛技術側重于園區和景區擺渡車的運行場景。

雷鋒網新智駕注:6 項會員專享特權,全年 100 期精華內容,帶你深入淺出看懂自動駕駛。如果想加入雷鋒網「新智駕會員計畫」,歡迎點選連結 :https://www.leiphone.com/aidrive/vip或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瞭解詳情。

長安汽車與百度 Apollo 達成合作後,也在加速自動駕駛商用車的落地進程。

去年在拉斯維加斯,百度 Apollo 平臺 2.0 版本全球發佈;而在一天后的 4 月 19 日,Apollo 2.5 版本將正式亮相,這次百度又將帶來怎樣的自動駕駛能力,我們拭目以待,請關注雷鋒網新智駕的報導。

長安

長安汽車這次拿到了 2 張路測牌照,據悉都會用在其 CS55 自動駕駛測試車型上。

大家知道,長安是國內一線自主汽車品牌,在汽車智慧化發展方面有著長期的戰略思考和深入的佈局。

早在 2016 年 4 月,長安睿騁無人駕駛汽車從重慶到北京行駛 2000 公里,完成國內首個超長無人駕駛測試;2017 年 12 月完成 L4 網聯式城區無人駕駛系統國內首次測試;2018 年 3 月,搭載 IACC(Integrated Adapted Cruise Control)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 CS55 實現國內首次量產測試;搭載長安自動駕駛核心技術 APA4.0 的長安新 CS75 也即將在北京車展量產上市。

此外,長安還與蔚來、百度、英特爾、阿裡、騰訊等多家創新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實現優勢互補。就在前不久,長安還與騰訊聯手籌建合資公司,將著重開展與車聯網整體方案打造及運營相關的系列業務,並進一步在人工智慧、5G 和自動駕駛等方面展開探索合作,全面覆蓋車主的出行生活。

一汽

關於一汽的自動駕駛進展,最近引起諸多關注的事件當屬其和騰訊展開合作,雙方將基於高精地圖、自動駕駛演算法、模擬測試等領域進行合作,共同研發 L3/L4 級別可量產的自動駕駛方案和車型。

按照雙方的規劃,將在 2019 年推出 L3 級別自動駕駛量產車;2020 年推出 L4 自動駕駛量產車;2025 年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

作為老牌自主品牌車企,一汽其實在自動駕駛領域啟動的很早。那是在 2003 年,和國防科技大學合作打造了一款基於紅旗 CA7460 車型的自動駕駛測試車,使用的主要是視覺方案對外界進行感知,時速可以開到 170 公里。

2006 年,一汽對其自動駕駛技術進行了改進,又推出了第二代車型紅旗 HQ3,這輛車具備自我調整巡航、車道保持、碰撞預警等功能。2011 年,在技術更為成熟後,完成了從長沙到武漢全程 286 公里的高速公路自動駕駛測試。

2015 年,一汽發佈“摯途”技術戰略,除了對外界展示了其 2025 年實現智慧商業服務平臺運營的戰略雄心之外,還計畫將“手機叫車、自主泊車、擁堵跟車、自主駕駛”四大智慧化功能集成進車內,這標誌著一汽的智慧汽車駛出“實驗室”,進入實踐階段。

這個階段的一汽自動駕駛樣車是這樣的:

吉利

吉利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聲不多,但這並不代表這家傳統車企沒有在積極擁抱新技術。

吉利在去年 5 月對外發佈了 G-Pilot 自動駕駛戰略,按照 G-Pilot 1.0 到 G-Pilot 4.0 技術的技術發展規劃,這家車企將在 2020 年後實現高度自動駕駛。

具體而言,G-Pilot 1.0 主要實現了 ACC 自我調整巡航、AEB 自動緊急制動、LDW 車道偏離預警等功能,目前被搭載于吉利博瑞、博越、帝豪 GS、帝豪 GL 等車型。

在 G-Pilot 2.0 階段,車輛可以實現縱橫向的動力學聯合控制,通過多感測器資料融合技術,提高環境感知精度和可靠性,將實現特定環境下的自動駕駛能力,例如自動泊車系統,並逐漸應用在量產車型上。

G-Pilot 3.0 是目前吉利投入主要研發精力的自動駕駛平臺,在 G-Pilot 3.0 中,車輛可實現臨近車道的變道以及無人監控的自動泊車操作等。並結合更多車聯網資訊娛樂,和雲端車車協同功能。

G-Pilot 4.0,是吉利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最高層級,該平臺結合了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出行演算法邏輯,可提供完整的出行服務。

此次拿下重慶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對於 G-Pilot 的戰略規劃的發展來說無疑是推動作用。

廣汽

廣汽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動作頻頻,包括和騰訊合作,已經發佈了智慧電動概念車 iSpace;還和蔚來聯手成立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將來也將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共同行動;今年 2 月,廣汽又和自動駕駛初創企業 Pony.ai 達成戰略合作,在自動駕駛技術、測試、運營與生產等多方面聯手,加速自動駕駛汽車落地應用。

當然,合作是一方面,廣汽內部也在進行自動駕駛自主研發,研發團隊已經有上百人。

去年廣州車展,廣汽傳祺展臺亮相了第三代全自動駕駛原型車,可以實現 L5 自動駕駛。

第三代全自動駕駛原型車加裝了很多感測器:有長焦、廣角兩個彩色攝像頭(分別負責紅綠燈和行人檢測);車頂一個 Velodyne 64 線雷射雷達;車頭兩側各一個 77GHz 毫米波雷達;前後保險杠中部各一個 Ibeo Lux 8 線雷射雷達。

另據瞭解,廣汽自主研發的 L3 自動駕駛汽車將在 2019 年年底量產,現階段還在考慮量產車需要滿足的安全行和舒適性,做相應的調教和參數標定。

據廣汽官方透露,L3 自動駕駛功能的應用場景將是高速公路,感測器配置方案為毫米波雷達和雙目攝像頭,不會使用雷射雷達。為了與車載感測器在感知方面做冗餘,L3 量產車將搭載高精度地圖,廣汽正在與地圖供應商協商溝通。

東風

東風汽車在 2013 年開始了智慧網聯汽車的開發,起步很晚,特別是在自主品牌方面。當時基於東風風神 A60 開發出了自動駕駛的原型樣車。

在這之後的 2014 年和 2015 年,東風在風神 A60 和 AX7 上完成了 ADAS 相關產品的預研;2015 年開始研發第二階段自動駕駛原型樣車,基於風神 AX7 的自動駕駛汽車在 2016 年便可進行線下測試。

東風技術中心開發的這款自動駕駛樣車,是其首台實現線控改裝的自動駕駛功能樣車。整車感知定位系統採用 Velodyne 64 線雷射雷達、ESR2.5 長距毫米波雷達、AVT-2000C 千兆網攝像頭、GPS+IMU 等先進傳感裝置,用於自動駕駛中即時監測路況,以保證行車安全。核心控制單元採用高性能電腦平臺,即時信號進行處理,並制定行駛路徑規劃、控制車輛運動軌跡等。

2016 年 9 月,由陸軍裝備部主辦的“跨越險阻2016”地面無人系統挑戰賽上。這款基於東風風神 AX7 的自動駕駛樣車參賽,在環境多樣、無清晰車道的 15 公里賽程,通過無差錯的系統演算,以及障礙物識別,出色完成了越野路況下的比賽任務,並最終完成所有考驗專案跑完全程。

當然,東風也是一位低調的選手,最近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消息發生在 4 月 11 日,東風風光聯合百度共同發佈了旗下最新款車型 iX5,新車採用了轎跑 SUV 的設計,並且搭載了智慧駕駛和智慧網聯技術,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福田汽車

實際上,福田汽車在 2016 年已與百度方面達成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商用汽車。不過,誰也不知道百度智能汽車部門在經歷如此多重大調整之後,雙方的合作是否還在繼續。

但這不影響什麼,此次福田汽車拿下重慶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已經足以證明這家企業具備相關的技術能力。

據福田汽車介紹,福田自動駕駛卡車已經全面實現了 L3 級半封閉區域的自動駕駛,包括基於運行軌跡需求的地圖自動生成、自動轉彎、行人識別、自動緊急制動(AEBS)、自我調整性巡航(ACC)、車道保持(LKA)、車輛自動變道、交通標誌識別(TSR)、交通信號燈識別、高精度定位。

目前,福田汽車已經通過“超級卡車”、“車聯網”等智慧交通方向的創新實踐,完成了大資料積累、技術支援和科技儲備,為“智慧科技、互聯科技”的落地應用,以及福田汽車在“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清潔高效”等全新領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另外,福田自動駕駛卡車已經在半封閉區域及北京自動駕駛測試場進行了一系列測試行動,實現了海量資料積累和技術驗證,為成功拿到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奠定了基礎。

按照福田的計畫未來,這家企業將加強自動駕駛技術升級,從物流園區、礦山、港口等封閉、半封閉的場景逐步拓展至全工況場景的自動駕駛應用。

具體而言,輕卡自動駕駛技術側重于園區智慧物流和環衛的運行場景;重卡自動駕駛技術側重於礦山、港口、碼頭的運行場景;客車自動駕駛技術側重于智慧公交和智慧城客的運行場景;廂式車型(Van)類自動駕駛技術側重于園區和景區擺渡車的運行場景。

雷鋒網新智駕注:6 項會員專享特權,全年 100 期精華內容,帶你深入淺出看懂自動駕駛。如果想加入雷鋒網「新智駕會員計畫」,歡迎點選連結 :https://www.leiphone.com/aidrive/vip或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瞭解詳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