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中日軍為何注重近距離搏殺?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 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150—160釐米之間。 日本頒佈的兵役法中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 身高超過150釐米, 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甲種兵役人員”, 身高在150釐米以上, 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乙種兵役人員”, 身高在145釐米以上的屬於“丙種”, 有精神異常或者身高不足145釐米的屬於“丁種”, 而完全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員一般被劃為“戊種兵役人員”。

正是由於日本兵很矮, 所以日本軍隊強調以步兵作為戰術體系的核心, 注重近距離搏殺, 這就是所謂的“白兵萬能主義”。 據20世紀20年代曾參觀過日本陸軍訓練的英國和德國外交武官回憶, 他們發現日本步兵對增強臂力和靈活性的軍事體操十分癡迷, 每天有相當長的時間在進行刺殺訓練。

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白兵”的威力, 日軍還會對新兵進行空手和手持刺刀格鬥的訓練, 但根據日軍老兵回憶,

這樣的訓練大多會演變成“二年兵”虐待“初年兵”的“遊戲項目”。 例如某初年兵在入伍前曾練過日本傳統的槍術, 結果接受拼刺訓練後, 很快就用木槍把負責教授拼刺術的老兵打得一敗塗地。 為了報復, 老兵後來以“練習”單人同多人拼刺的技術為藉口, 找來數名老兵圍毆初年兵。

日本陸軍的步兵, 從進入軍營的第四個月開始, 每天至少會進行25分鐘的手榴彈投擲訓練, 步槍瞄準訓練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 日復一日的訓練, 使得日本步兵的單兵作戰技巧達到相當熟練的程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