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俄要合拍電視劇講述列寧的“中國衛士” 我們先回憶他們的故事

【俄羅斯龍報網】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年》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麵包會有的, 牛奶會有的,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 這是劇中列寧的衛士瓦西裡前往鄉下征糧前安慰餓得半死的妻子時說的。 這句臺詞伴隨著這部電影一起整整影響了中俄兩國幾代人。 在困難時期, 這兩個“會有的”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能脫口而出的勵志名言。 雖然很多人記住了瓦西裡這個人物, 卻少有人知這位列寧的衛士竟然還是一個中國人。 近來, 隨著俄國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的到來, 中俄將合拍一部反映那段史實的電視劇,

這些曾在俄羅斯各地的革命運動中浴血奮戰的中國官兵再度走入公眾的視線。

中俄將合拍電視劇《列寧和他的中國衛士》

新華社報導, 中俄兩國影視公司4月11日在莫斯科宣佈, 雙方將根據真實史料, 合作推出30集電視連續劇《列寧和他的中國衛士》。 據該片導演胡明鋼介紹說,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 數萬在俄華人投身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 加入紅軍隊伍。 其中, “中國軍團”在張福榮率領下與白軍浴血奮戰, 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作出了貢獻。

該劇取材於真實歷史。 它根據俄羅斯最新解密檔案資料, 以十月革命為背景, 講述一段塵封百年的歷史:由於“中國軍團”驍勇善戰, 意志堅定, 布爾什維克從中選拔一批官兵進入列寧衛隊,

7位中國衛士為保衛列寧、保衛蘇維埃政權與敵人進行了生死較量。

影片的主人公“李”原名李富清, 曾任“中國軍團”三營營長。 1919年, 李富清和70多名中國戰士, 被調到彼得堡(列寧格勒), 擔任了列寧的衛士。 他進入衛隊後深得列寧信任, 擔任過聖彼德堡斯莫爾尼宮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衛士組組長。 1924年列寧逝世時, 瓦西裡還代表莫斯科軍事學校為列寧守靈。 正是在此期間, 蘇聯戰友給李富清起了個“瓦西裡”的蘇聯名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 同甘共苦的戰友們便只知有“瓦西裡”, 不知有“李富清”了。 1933年, 瓦西裡隨同許多華僑從蘇聯回中國定居。 1957年, 瓦西裡還作為中國勞動人民參觀團的成員赴前蘇聯訪問。 行前, 在北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72年, 李富清逝世。

“十月革命”的“中國營” 被俄羅斯永遠銘記

時間回到100年前, 在1917年寒冷的冬季, 有這樣一群中國人, 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 他們拿起武器和俄國人民一同戰鬥, 在國內戰爭的各條戰線上出現了無數個“中國團”、“”中國營“”、“中國連”,

並最終幫助俄國人民推翻了沙皇的統治。

據中國經濟網報導, 經統計, 在俄國革命爆發之後和隨即開始的國內戰爭中, 在紅軍國際部隊中有5萬余名華人官兵浴血奮戰在異國土地上, 創造了無數悲壯感人的英雄事蹟, 而所有的中國志願人員都無一例外地珍惜自己的民族榮譽。 中國國際部隊的武器肯定比不上正規紅軍的精良, 但他們打起仗來常常是幾十個人獨抗數倍於己的敵人。 從西伯利亞到聖彼德堡, “中國營”的士兵們灑盡了鮮血, 也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們裝備很差, 沒有交通工具, 硬是靠著雙腳徒步數千公里;沒有防彈衣, 硬是冒著白軍密集的槍林彈雨奮勇衝鋒, 他們視死如歸的氣概令人讚歎不已。

在俄羅斯廣袤的大地上, 從彼得格勒、羅斯托夫、頓河草原、基輔、直到茫茫無際的西伯利亞, 到處都安葬著中國國際主義戰士的“無名烈士墓”、“友誼墓”。

俄國傳記作家米哈伊爾.布林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在1923年寫作的短篇故事中, 也專門提到中國人參與俄國大革命。 他指出, 1917年後, 不少中國人參加了紅軍, 為俄國的革命事業作出貢獻。 1918年9月1日《烏拉爾工人報》曾報導, “在我們戰線上作戰的中國團, 以其堅強和極端堅韌不拔的品質而著稱, 光他們繳獲的機槍就可以裝備一個師了。 中國團是我們戰線上最好的紅軍部隊。 ”革命勝利後, 列寧接見了所有戰功卓著的士兵, 其中就包括12名中國人。

為表彰中國官兵的功績, 蘇聯政府後來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旁專門修建革命戰士兄弟墓, 以示對中國烈士的紀念。由於歷史久遠,加之戰爭環境惡劣,許多中國烈士的名字已無從考證,墓碑上僅刻有“張”“李”兩個中國大姓。

繼往開來 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友誼兩國人民不會忘記

香港中評社報導,學者李永昌指出,早在1917年11月25日,由阿拉巴耶夫斯克、納傑什烏金、彼爾姆等地區華工組成的“中國營”誕生。全營兩千多人,任輔臣任團長。該營曾在1918年10月至11月積極參加了維爾霍圖裡耶市的戰鬥,這座城市位於阿克泰河的河口。

2016年8月,北京環球網援引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報導,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州政府已展開相關工作,以修復俄羅斯1917至1922年國內戰爭期間在阿克泰河犧牲的中國將士埋葬地紀念碑。據報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阿克泰河河岸可能埋葬有大約300名中國將士。

如今,“中國營”老戰士韓廣鄉的後人韓丹星女士踏著先輩們的足跡,繼續為中俄兩國人民的友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中國經濟網報導,年近50歲的韓丹星目前是聖彼德堡市孔子漢語學校的校長。自1989年起定居俄羅斯,20多年來她一直積極從事中俄兩國的合作與交流。1917年韓丹星的外公韓廣鄉參加了蘇俄紅軍,並和其他中國華工一起組成了一支“中國營”。提起自己的外公,韓丹星一臉驕傲:“他是我們全家的光榮。”

韓丹星說,人們至今還不知道大部分犧牲的中國華工的名字,但是列寧記住了他們,俄羅斯人民記住了他們。正如莫斯科二戰無名烈士墓上所鑄刻的“無名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字一樣,歷史會永遠記住無數個“張”和“王”在異國他鄉的奉獻精神。

以示對中國烈士的紀念。由於歷史久遠,加之戰爭環境惡劣,許多中國烈士的名字已無從考證,墓碑上僅刻有“張”“李”兩個中國大姓。

繼往開來 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友誼兩國人民不會忘記

香港中評社報導,學者李永昌指出,早在1917年11月25日,由阿拉巴耶夫斯克、納傑什烏金、彼爾姆等地區華工組成的“中國營”誕生。全營兩千多人,任輔臣任團長。該營曾在1918年10月至11月積極參加了維爾霍圖裡耶市的戰鬥,這座城市位於阿克泰河的河口。

2016年8月,北京環球網援引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報導,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州政府已展開相關工作,以修復俄羅斯1917至1922年國內戰爭期間在阿克泰河犧牲的中國將士埋葬地紀念碑。據報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阿克泰河河岸可能埋葬有大約300名中國將士。

如今,“中國營”老戰士韓廣鄉的後人韓丹星女士踏著先輩們的足跡,繼續為中俄兩國人民的友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中國經濟網報導,年近50歲的韓丹星目前是聖彼德堡市孔子漢語學校的校長。自1989年起定居俄羅斯,20多年來她一直積極從事中俄兩國的合作與交流。1917年韓丹星的外公韓廣鄉參加了蘇俄紅軍,並和其他中國華工一起組成了一支“中國營”。提起自己的外公,韓丹星一臉驕傲:“他是我們全家的光榮。”

韓丹星說,人們至今還不知道大部分犧牲的中國華工的名字,但是列寧記住了他們,俄羅斯人民記住了他們。正如莫斯科二戰無名烈士墓上所鑄刻的“無名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字一樣,歷史會永遠記住無數個“張”和“王”在異國他鄉的奉獻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