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通鑒選讀(30)|蘇秦合縱 並相六國

原 文

顯王三十六年

初, 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 秦王不用其言。 蘇秦乃去, 說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 以趙之為蔽其南也。

且秦之攻燕也, 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 戰於百里之內。 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 計無過於此者。 願大王與趙從親, 天下為一, 則燕國必無患矣。 ”

文公從之, 資蘇秦車馬, 以說趙肅侯曰:“當今之時, 山東之建國莫強于趙, 秦之所害亦莫如趙。 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 畏韓、魏之議其後也。 秦之攻韓、魏也, 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稍蠶食之, 傅國都而止。 韓、魏不能支秦, 必入臣于秦。 秦無韓、魏之規則禍中于趙矣。 臣以天下地圖案之, 諸侯之地五倍于秦, 料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 六國為一, 並力西鄉而攻秦, 秦必破矣。 夫衡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 秦成則其身富榮, 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 是以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

以求割地。 故願大王熟計之也!竊為大王計, 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為從親以畔秦, 令天下之將相會于洹水上, 通質結盟, 約曰:‘秦攻一國, 五國各出銳師, 或橈秦, 或救之。 有不如約者, 五國共伐之!’諸侯從親以擯秦, 秦甲必不敢出於函谷以害山東矣。 ”肅侯大說, 厚待蘇秦, 尊寵賜賚之, 以約于諸侯。

會秦使犀首伐魏, 大敗其師四萬餘人, 禽將龍賈, 取雕陰, 且欲東兵。 蘇秦恐秦兵至趙而敗從約, 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乃激怒張儀, 入之于秦。

張儀者, 魏人, 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 學縱橫之術, 蘇秦自以為不及也。 儀游諸侯無所遇, 困于楚, 蘇秦故召而辱之。 儀怒, 念諸侯獨秦能苦趙, 遂入秦。 蘇秦陰遣其舍人齎金幣資儀, 儀得見秦王。 秦王說之, 以為客卿。 舍人辭去, 曰:“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 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 故激怒君, 使臣陰奉給君資, 盡蘇君之計謀也。 ”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 吾不及蘇君明矣。 為吾謝蘇君, 蘇君之時, 儀何敢言!”

於是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餘裡, 帶甲數十萬, 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

韓卒超足而射, 百發不暇止。 以韓卒之勇, 被堅甲, 蹠勁弩, 帶利劍, 一人當百, 不足言也。 大王事秦, 秦必求宜陽、成皋。 今茲效之, 明年又複求割地。 與則無地以給之, 不與則棄前功, 受後禍。 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 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 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 不戰而地已削矣!鄙諺曰:‘甯為雞口, 無為牛後。 ’夫以大王之賢, 挾強韓之兵, 而有牛後之名, 臣竊為大王羞之。 ”韓王從其言。

蘇秦說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 地名雖小, 然而田舍、廬廡之數, 曾無所芻牧。 人民之眾, 車馬之多, 日夜行不絕, 輷訇殷殷, 若有三軍之眾。 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 今竊聞大王之卒, 武士二十萬, 蒼頭二十萬, 奮擊二十萬, 廝徒十萬;車六百乘,

騎五千匹, 乃聽於群臣之說, 而欲臣事秦。 願大王熟察之。 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 奉明約, 以大王之詔詔之。 ”魏王聽之。

蘇秦說齊王曰:“齊四塞之國, 地方二千餘裡, 帶甲數十萬, 粟如丘山。 三軍之良, 五家之兵, 進如鋒矢, 戰如雷霆, 解如風雨。 即有軍役, 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鬥雞、走狗、六博、闒鞠。臨菑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經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寶,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齊王許之。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許之。於是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北報趙,車騎輜重擬于王者。

柏楊白話版

西元前三三三年 戊子

最初,周王國首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人蘇秦,晉見秦國(首府咸陽【陝西省咸陽市】)國君(二十六任)嬴駟,提出兼併天下,統一中國的大戰略,嬴駟拒絕採納(嬴駟剛殺了公孫鞅,正厭惡外國政客)。蘇秦遂去燕國(首府薊城【北京市】),向國君(三十七任)文公(名不詳)提出跟前一個大戰略恰恰相反的另一個大戰略,他說:“燕國所以一直沒有捲入戰火,是趙國(首府邯鄲【河北省邯鄲市】)在你們南方作為屏障的緣故。秦國如果攻擊燕國,戰場在秦國的千里之外。而趙國如果攻擊燕國,戰場卻在趙國的百里之內。不擔心百里之內的禍患,卻擔心千里之外的禍患,這是錯誤的想法。我願主上跟趙國結盟,和平共存,燕國就永遠沒有災難。”燕文公大喜,資助蘇秦車馬行裝,請他幫忙。(《戰國策》:燕文公說:“我的國家太小,西面是強大的秦國,南接齊【首都臨淄】趙,齊趙也是強國,今天先生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既然締結南北合縱同盟可以使燕國得以獲得安全保障,我願舉國相隨。”)

蘇秦到了趙國,向國君(五任肅侯)趙語說:“世界上,山東地區(崤山以東)沒有一個國家比趙國更強,秦國看作眼中釘的,也只有趙國。然而,它卻不敢大舉進攻趙國,怕的是韓國和魏王國在它背後下手。秦國如果大舉進攻韓國和魏王國,一望平原,沒有巨山大河阻撓,逐漸蠶食,大軍可以直抵兩國首都(韓國首府新鄭【河南省新鄭縣】,魏王國首都大樑【河南省開封市】),兩國不能支持時,必然被秦國併吞。一旦沒有韓、魏,秦國下一步的暴行,將加到趙國頭上。我們可以查看地圖,山東各國的疆土,比秦國大五倍,估計各國武裝部隊,比秦國多十倍。六個大國如果集中力量,向西攻擊秦國,秦國一定破碎。現在有些人,打著追求和平的招牌,拼命說服各國割讓土地給秦國。達到目的後,他身享榮華富貴,而國家所受的傷害,他卻一點也不分擔。那些政客樂意于誇大秦國軍事力量的毀滅性,建議割讓土地。這件事,主上應認真檢討。站在你的立場,我以為最高的謀略,莫過於韓國、魏王國、齊王國、楚王國、燕國、趙國,共同締結聯盟,抵制秦國。安排各國統帥(將)和宰相(相),在洹水(河南省安陽市北安陽河)附近城市,舉行部長級會議,互相交換人質,簽訂盟約。盟約規定:‘秦國攻擊任何一國,其他五國同時派出援軍,或騷擾它的後路,或增援被攻的城鎮。如果有一國不履行這項盟約,五國聯合,共同對付它。’各國組成這項南北合縱同盟和抗秦陣線,秦國軍隊勢必不敢再出函谷關(河南省靈寶縣東北)一步,為害山東。”趙語大喜,把蘇秦待作上賓,厚加賞賜,派他前往各國。(《戰國策》:趙語說:“我年紀還小,而即位的時間又短,還沒有人指教過我安邦定國的大計。先生有意于世界和平,使各國免於侵略,我願意聽從。”於是封蘇秦當武安君,撥給他安車【可以在車上睡覺】一百輛、黃金二萬四千兩、白玉一百雙、綢緞三千六百米,去說服其他各國。)

而就在這時候,秦國派大將侍衛官(犀首)公孫衍,攻擊魏王國,魏王國四萬人的生力軍潰敗,大將龍賈被俘,雕陰(陝西省富縣)陷落。秦國大勝後,揚言東進。蘇秦恐怕秦軍攻入趙國,破壞南北合縱同盟,為了阻止秦軍,於是激怒他的好友張儀,使他擔當這項任務。

張儀,是魏王國人,跟蘇秦同時是鬼穀子先生的學生,學習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蘇秦自知不如張儀。然而張儀周遊各國,不但受不到欣賞,在楚王國反而受到困頓。蘇秦於是請他到趙國,而又故意侮辱他。張儀羞憤交集,認為列國中只有秦國才有力量打擊趙國,就投奔秦國。蘇秦秘密派他的隨從(舍人)用大量金錢幫助他。張儀遂得以晉見秦國國君(二十六任)嬴駟,嬴駟大為高興,任命他擔任外籍顧問官(客卿)。這時,隨從(舍人)告辭說:“蘇秦對秦國將攻擊趙國這件事,十分憂慮,因為它可能破壞蘇秦提倡的南北合縱同盟。認為只有你才可以攫取秦國的權柄,所以把你激怒。教我幫助你,一切出於他的一番苦心。”張儀恍然大悟說:“原來如此,我掉到蘇秦的謀略中卻不知道,我比他相差太遠,代我向蘇秦叩謝,只要蘇秦在世一天,張儀定盡全力。”(龐涓跟孫臏,蘇秦跟張儀,以及管仲跟鮑叔牙,是古代三對傳奇性的友誼,值得深思。)

蘇秦再到魏王國,向國王(一任惠王)魏䓨說:“魏王國土地一千里,表面上看起來很小,可是田間佈滿大小村莊,農業密集,連放牧的空間都沒有。人口稠密,車馬成群,日夜來往,好像部隊行軍。我客觀評估,魏王國的強大,不下於楚王國。據說,貴國武裝部隊中,有野戰軍二十萬人、奴隸軍二十萬人、突擊隊二十萬人、後勤部隊十萬人、戰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而竟然有政客勸你去當秦國的尾巴,使人震驚。趙國國君(五任肅侯趙語)特派我來向大王就國際形勢,做一分析,建議參加這項盟約,請大王考慮。”魏䓨同意。(《戰國策》:魏䓨說:“我真差勁,從來沒有聽見過這種大道理。現在你既把貴國君主【五任肅侯趙語】的話告訴我,我們魏王國絕對聽從。”)

蘇秦前往齊王國,對國王(一任威王)田因齊說:“齊王國四面都是要塞,固若金城湯池,土地二千餘裡,武裝部隊數十萬,食糧儲備,堆積如山。三軍(不是陸海空三軍,而是上軍、中軍、下軍)精良,以‘五家’(管仲創立軍制:五家【五人】為一軌【一班】,十軌【五十人】為一裡【一排】,十裡【五百人】為一連,十連【五千人】為一鄉【一團】,三鄉【一萬五千人】為一師)為基礎的兵力,攻擊時像飛箭一樣的快,作戰時像雷霆一樣的兇猛,撤退時像風雨消失一樣的無影無蹤。對外戰爭,敵人從來沒有越過泰山、渡過清河、跨過渤海的。首都臨淄人民有七萬戶,我私自推測,以最小的戶計算,每戶至少有三個年輕男子,不必徵調其他地方的軍隊,僅臨淄一城,就可集結精兵二十一萬。可是臨淄人民太過於富庶殷實,大家都沉湎於鬥雞、賽狗、賭博、踢球。臨淄街道上,車軸互相碰撞,人肩互相摩擦,把衣襟連起來可以做成帷帳,人們揮下臉上汗珠時,好像降雨。韓國和魏王國所以害怕秦國,為的是跟秦國領土相接。兩方衝突,動員出擊,不到十天,便可會戰,勝負存亡,立可分曉。韓、魏戰勝,部隊已損失一半,連保衛自己的邊境都有困難。韓、魏戰敗,接下來便是滅亡。所以韓、魏特別慎重,不敢輕易得罪秦國,總是盼望和平,即令是屈辱的和平。秦國要想進攻齊王國,可不簡單,它必須考慮到韓、魏抄它的後路,而且秦軍還要通過衛國境內的關卡‘陽晉隘道’(山東省鄆城縣東)和亢父(山東省濟甯市南)的險要,車不能並行,馬不能並馳,用一百人把守,雖一千人都不能通過。秦國即令冒險深入,必須顧慮到它漫長的補給線,會被韓、魏切斷。所以,它對貴國,只能虛張聲勢,大聲恐嚇,卻不敢採取實際行動。這明顯的指出,秦國對齊王國束手無策。這種對齊王國束手無策的國家,你們反而去巴結它,當它的尾巴,是政客們的錯誤。齊王國既然不是尾巴國,而是一個強大的獨立國家,大王,請你考慮。”田因齊一口承諾。(《戰國策》:田因齊說:“我真是一個糊塗蟲,你把貴國國君【五任肅侯趙語】的話開導我,我願率全國人民,追隨趙國之後。”)

最後,蘇秦抵達楚王國,對國王(二十任威王)羋商說:“楚王國是世界上超級強國,土地六千里,武裝部隊一百余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儲藏,足夠十年之用,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所以秦國最害怕的,莫過於楚王國。楚強則秦弱,秦弱則楚強,死生對頭,勢不能和平共存。為大王著想,應該參加南北合縱同盟,使秦國陷於孤立。我可以讓山東各國,四季進貢,接受你的領導,把他們國家和祖先的祭壇,交到你的手裡,把他們國家所訓練的精兵,都由你使用。參加合縱同盟,跟秦國對抗,各國都會做你的臣屬。如果贊成連橫陣線,跟秦國和解,則除了割讓土地給它外,再沒有別的收穫了。這是兩種恰恰相反的戰略,大王,你選擇哪一種?”羋商應允。(《戰國策》:羋商說:“我的國家,西境跟秦國接壤,而秦國有奪取巴蜀【四川省】、兼併漢中【陝西省南部】的野心。它是一個虎狼般殘暴的國家,絕對不可以親近。而韓國和魏王國,受到秦國強大兵力震懾,神魂不定,也不可乙太信任他們,怕他們忽然向秦國靠攏,洩露機密,我們反而處於危險之境。我自己思量,以楚王國一國跟秦國熱戰,不見得獲勝。跟政府高級官員策劃,他們的意見又不完美。使我夜不能安枕、食不能知味,心亂如麻,好像大風中飄搖的旗幟。而今先生想團結天下,保護主權完整,拯救危難,我楚王國願參加行列。”)

於是,六國共推蘇秦擔任合縱同盟的盟約長,同時兼任六國的宰相。蘇秦由楚王國北返趙國,向趙國國君(五任肅侯)趙語報命。隨行的行李輜重,堆積如山,衛隊前呼後擁,威風凜凜,好像國王出巡。

劄 記

有時候,“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獅”。

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鬥雞、走狗、六博、闒鞠。臨菑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經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寶,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齊王許之。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許之。於是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北報趙,車騎輜重擬于王者。

柏楊白話版

西元前三三三年 戊子

最初,周王國首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人蘇秦,晉見秦國(首府咸陽【陝西省咸陽市】)國君(二十六任)嬴駟,提出兼併天下,統一中國的大戰略,嬴駟拒絕採納(嬴駟剛殺了公孫鞅,正厭惡外國政客)。蘇秦遂去燕國(首府薊城【北京市】),向國君(三十七任)文公(名不詳)提出跟前一個大戰略恰恰相反的另一個大戰略,他說:“燕國所以一直沒有捲入戰火,是趙國(首府邯鄲【河北省邯鄲市】)在你們南方作為屏障的緣故。秦國如果攻擊燕國,戰場在秦國的千里之外。而趙國如果攻擊燕國,戰場卻在趙國的百里之內。不擔心百里之內的禍患,卻擔心千里之外的禍患,這是錯誤的想法。我願主上跟趙國結盟,和平共存,燕國就永遠沒有災難。”燕文公大喜,資助蘇秦車馬行裝,請他幫忙。(《戰國策》:燕文公說:“我的國家太小,西面是強大的秦國,南接齊【首都臨淄】趙,齊趙也是強國,今天先生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既然締結南北合縱同盟可以使燕國得以獲得安全保障,我願舉國相隨。”)

蘇秦到了趙國,向國君(五任肅侯)趙語說:“世界上,山東地區(崤山以東)沒有一個國家比趙國更強,秦國看作眼中釘的,也只有趙國。然而,它卻不敢大舉進攻趙國,怕的是韓國和魏王國在它背後下手。秦國如果大舉進攻韓國和魏王國,一望平原,沒有巨山大河阻撓,逐漸蠶食,大軍可以直抵兩國首都(韓國首府新鄭【河南省新鄭縣】,魏王國首都大樑【河南省開封市】),兩國不能支持時,必然被秦國併吞。一旦沒有韓、魏,秦國下一步的暴行,將加到趙國頭上。我們可以查看地圖,山東各國的疆土,比秦國大五倍,估計各國武裝部隊,比秦國多十倍。六個大國如果集中力量,向西攻擊秦國,秦國一定破碎。現在有些人,打著追求和平的招牌,拼命說服各國割讓土地給秦國。達到目的後,他身享榮華富貴,而國家所受的傷害,他卻一點也不分擔。那些政客樂意于誇大秦國軍事力量的毀滅性,建議割讓土地。這件事,主上應認真檢討。站在你的立場,我以為最高的謀略,莫過於韓國、魏王國、齊王國、楚王國、燕國、趙國,共同締結聯盟,抵制秦國。安排各國統帥(將)和宰相(相),在洹水(河南省安陽市北安陽河)附近城市,舉行部長級會議,互相交換人質,簽訂盟約。盟約規定:‘秦國攻擊任何一國,其他五國同時派出援軍,或騷擾它的後路,或增援被攻的城鎮。如果有一國不履行這項盟約,五國聯合,共同對付它。’各國組成這項南北合縱同盟和抗秦陣線,秦國軍隊勢必不敢再出函谷關(河南省靈寶縣東北)一步,為害山東。”趙語大喜,把蘇秦待作上賓,厚加賞賜,派他前往各國。(《戰國策》:趙語說:“我年紀還小,而即位的時間又短,還沒有人指教過我安邦定國的大計。先生有意于世界和平,使各國免於侵略,我願意聽從。”於是封蘇秦當武安君,撥給他安車【可以在車上睡覺】一百輛、黃金二萬四千兩、白玉一百雙、綢緞三千六百米,去說服其他各國。)

而就在這時候,秦國派大將侍衛官(犀首)公孫衍,攻擊魏王國,魏王國四萬人的生力軍潰敗,大將龍賈被俘,雕陰(陝西省富縣)陷落。秦國大勝後,揚言東進。蘇秦恐怕秦軍攻入趙國,破壞南北合縱同盟,為了阻止秦軍,於是激怒他的好友張儀,使他擔當這項任務。

張儀,是魏王國人,跟蘇秦同時是鬼穀子先生的學生,學習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蘇秦自知不如張儀。然而張儀周遊各國,不但受不到欣賞,在楚王國反而受到困頓。蘇秦於是請他到趙國,而又故意侮辱他。張儀羞憤交集,認為列國中只有秦國才有力量打擊趙國,就投奔秦國。蘇秦秘密派他的隨從(舍人)用大量金錢幫助他。張儀遂得以晉見秦國國君(二十六任)嬴駟,嬴駟大為高興,任命他擔任外籍顧問官(客卿)。這時,隨從(舍人)告辭說:“蘇秦對秦國將攻擊趙國這件事,十分憂慮,因為它可能破壞蘇秦提倡的南北合縱同盟。認為只有你才可以攫取秦國的權柄,所以把你激怒。教我幫助你,一切出於他的一番苦心。”張儀恍然大悟說:“原來如此,我掉到蘇秦的謀略中卻不知道,我比他相差太遠,代我向蘇秦叩謝,只要蘇秦在世一天,張儀定盡全力。”(龐涓跟孫臏,蘇秦跟張儀,以及管仲跟鮑叔牙,是古代三對傳奇性的友誼,值得深思。)

蘇秦再到魏王國,向國王(一任惠王)魏䓨說:“魏王國土地一千里,表面上看起來很小,可是田間佈滿大小村莊,農業密集,連放牧的空間都沒有。人口稠密,車馬成群,日夜來往,好像部隊行軍。我客觀評估,魏王國的強大,不下於楚王國。據說,貴國武裝部隊中,有野戰軍二十萬人、奴隸軍二十萬人、突擊隊二十萬人、後勤部隊十萬人、戰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而竟然有政客勸你去當秦國的尾巴,使人震驚。趙國國君(五任肅侯趙語)特派我來向大王就國際形勢,做一分析,建議參加這項盟約,請大王考慮。”魏䓨同意。(《戰國策》:魏䓨說:“我真差勁,從來沒有聽見過這種大道理。現在你既把貴國君主【五任肅侯趙語】的話告訴我,我們魏王國絕對聽從。”)

蘇秦前往齊王國,對國王(一任威王)田因齊說:“齊王國四面都是要塞,固若金城湯池,土地二千餘裡,武裝部隊數十萬,食糧儲備,堆積如山。三軍(不是陸海空三軍,而是上軍、中軍、下軍)精良,以‘五家’(管仲創立軍制:五家【五人】為一軌【一班】,十軌【五十人】為一裡【一排】,十裡【五百人】為一連,十連【五千人】為一鄉【一團】,三鄉【一萬五千人】為一師)為基礎的兵力,攻擊時像飛箭一樣的快,作戰時像雷霆一樣的兇猛,撤退時像風雨消失一樣的無影無蹤。對外戰爭,敵人從來沒有越過泰山、渡過清河、跨過渤海的。首都臨淄人民有七萬戶,我私自推測,以最小的戶計算,每戶至少有三個年輕男子,不必徵調其他地方的軍隊,僅臨淄一城,就可集結精兵二十一萬。可是臨淄人民太過於富庶殷實,大家都沉湎於鬥雞、賽狗、賭博、踢球。臨淄街道上,車軸互相碰撞,人肩互相摩擦,把衣襟連起來可以做成帷帳,人們揮下臉上汗珠時,好像降雨。韓國和魏王國所以害怕秦國,為的是跟秦國領土相接。兩方衝突,動員出擊,不到十天,便可會戰,勝負存亡,立可分曉。韓、魏戰勝,部隊已損失一半,連保衛自己的邊境都有困難。韓、魏戰敗,接下來便是滅亡。所以韓、魏特別慎重,不敢輕易得罪秦國,總是盼望和平,即令是屈辱的和平。秦國要想進攻齊王國,可不簡單,它必須考慮到韓、魏抄它的後路,而且秦軍還要通過衛國境內的關卡‘陽晉隘道’(山東省鄆城縣東)和亢父(山東省濟甯市南)的險要,車不能並行,馬不能並馳,用一百人把守,雖一千人都不能通過。秦國即令冒險深入,必須顧慮到它漫長的補給線,會被韓、魏切斷。所以,它對貴國,只能虛張聲勢,大聲恐嚇,卻不敢採取實際行動。這明顯的指出,秦國對齊王國束手無策。這種對齊王國束手無策的國家,你們反而去巴結它,當它的尾巴,是政客們的錯誤。齊王國既然不是尾巴國,而是一個強大的獨立國家,大王,請你考慮。”田因齊一口承諾。(《戰國策》:田因齊說:“我真是一個糊塗蟲,你把貴國國君【五任肅侯趙語】的話開導我,我願率全國人民,追隨趙國之後。”)

最後,蘇秦抵達楚王國,對國王(二十任威王)羋商說:“楚王國是世界上超級強國,土地六千里,武裝部隊一百余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儲藏,足夠十年之用,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所以秦國最害怕的,莫過於楚王國。楚強則秦弱,秦弱則楚強,死生對頭,勢不能和平共存。為大王著想,應該參加南北合縱同盟,使秦國陷於孤立。我可以讓山東各國,四季進貢,接受你的領導,把他們國家和祖先的祭壇,交到你的手裡,把他們國家所訓練的精兵,都由你使用。參加合縱同盟,跟秦國對抗,各國都會做你的臣屬。如果贊成連橫陣線,跟秦國和解,則除了割讓土地給它外,再沒有別的收穫了。這是兩種恰恰相反的戰略,大王,你選擇哪一種?”羋商應允。(《戰國策》:羋商說:“我的國家,西境跟秦國接壤,而秦國有奪取巴蜀【四川省】、兼併漢中【陝西省南部】的野心。它是一個虎狼般殘暴的國家,絕對不可以親近。而韓國和魏王國,受到秦國強大兵力震懾,神魂不定,也不可乙太信任他們,怕他們忽然向秦國靠攏,洩露機密,我們反而處於危險之境。我自己思量,以楚王國一國跟秦國熱戰,不見得獲勝。跟政府高級官員策劃,他們的意見又不完美。使我夜不能安枕、食不能知味,心亂如麻,好像大風中飄搖的旗幟。而今先生想團結天下,保護主權完整,拯救危難,我楚王國願參加行列。”)

於是,六國共推蘇秦擔任合縱同盟的盟約長,同時兼任六國的宰相。蘇秦由楚王國北返趙國,向趙國國君(五任肅侯)趙語報命。隨行的行李輜重,堆積如山,衛隊前呼後擁,威風凜凜,好像國王出巡。

劄 記

有時候,“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