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匯總|顱內6種血管性病變的影像表現

1.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形成常見於動脈分叉處;動脈瘤囊由內膜、外膜, 有時有血栓構成, 肌層和膜部終止與動脈瘤頸部。 無血栓動脈瘤MRI顯示局灶性血管流空信號。 MRA可檢出顱內動脈瘤, 儘管CTA示更適合的影像方法。

病例1

橫斷位T2WI示一結節狀低信號區與右側頸內動脈相連;MRA示動脈瘤起自右側頸內動脈與後交通動脈連接處

病例2

MRA圖及重建圖示動脈瘤起自右側頸內動脈與後交通動脈連接處

病例3

矢狀位T1WI+C示一環狀樣強化病灶伴內部盤旋狀外觀, 這是一例含血栓的動脈瘤;MRA示一小的動脈瘤腔, 週邊大的是血栓腔

病例4

2.澱粉樣變性

澱粉樣變性首次由Virchow描述。 它是一種嗜酸性, 不溶性的細胞外蛋白, 剛果紅染色;組織中的澱粉樣變性有三個特點:1、剛果紅染色, 在偏振光下觀察, 澱粉樣物質呈“蘋果綠”雙折射光2、電子顯微鏡下明顯的晶狀體超微結構3、穿過β褶板對x射線衍射。 澱粉樣變性可作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或單獨存在。 全身性澱粉樣蛋白沉積也被稱為澱粉樣變性, 發現在患有丙球蛋白病或漿細胞病變的患者中。 局部澱粉樣蛋白沉積可見於腦、腦膜動脈及小動脈的內膜和中膜, 這就是所謂的腦澱粉樣血管病。

腦澱粉樣血管病好發於顳頂枕葉, 主要發生于老年患者, 無性別差異, 可出現皮層出血, 推測與血管壁的澱粉樣變性導致血管脆性增加或微動脈瘤破裂有關。

澱粉樣血管病導致的出血通常為腦葉出血, 易累及額葉和頂葉。 也有報導蛛網膜下腔和硬膜下出血。 有復發或多發出血的傾向。 MRI可表現為多個低信號區, 符合慢性出血。

橫斷位T2WI梯度回波圖示腦內多發低信號灶, 符合多部位陳舊出血。 深部灰質病灶可能是由於高血壓性出血所致, 因為澱粉樣變性出血傾向於發生在淺表皮質區域。

橫斷位元T2WI FLAIR圖像示廣泛的腦室周圍白質缺血性改變。

補充來自網路(腦澱粉樣變性(CAA)1、臨床特點:常見的年齡相關的腦小血管疾病, 以認知功能損害、癡呆、精神症狀、反復和/或多發性腦葉出血為主要表現, 易反復發作, 亦可表現為腦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2、CAA出血機制:腦內小動脈壁中層澱粉樣變誘發微動脈瘤形成或破裂, 且ApoEƐ4等位基因表現者CAA發展快, ApoEƐ2等位基因表現者示ICH的強烈標誌(纖維狀壞死和微血管瘤形成);3、CAA缺血機制:血管澱粉樣浸潤可致小動脈透明樣變、纖維素性阻塞、狹窄性內膜增生、血管腔嚴重狹窄,

導致局灶性缺血和梗死的發生。

3.動靜脈瘺伴靜脈曲張

動靜脈瘺是伴有動靜脈分流的高流量病變。 硬腦膜動靜脈瘺占顱內血管畸形的10-15%, 而1/3的後顱窩AVM為硬腦膜動靜脈畸形。 大多數硬腦膜動靜脈瘺在40至60歲出現症狀, 女性多於男性, 尤其是累及海綿竇的硬腦膜畸形。 在MRI上, 擴大引流靜脈比擴大的供血動脈更明顯.MRI觀察較CT佳。 當看到皮層靜脈擴大, 而無任何AVM病灶時, 提示硬腦膜動靜脈瘺。 在MRI上可以看到併發症, 如梗塞, 竇腔血栓形成和腦積水。

橫斷位T2WI示圓形低信號區近竇匯,鄰近見迂曲血管;橫斷位T1WI+C示結節強化病灶伴迂曲血管,結節灶通常為動靜脈瘺造成的迂曲靜脈

4.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是血管畸形中最常見的類型,存在多樣性和家族傾向。其可偶然或因出現癲癇或神經症狀而被發現,尤其是合併出血時。MRI是觀察海綿狀血管瘤的合適的影像學方式,表現為圓形、邊界清晰病灶,因出血成分時相的差異表現為混雜信號。病灶周圍圍以一圈含鐵血黃素低信號帶,此低信號帶對磁化率效應較敏感的成像序列T2WI或T2*WI明顯,使病灶呈“爆米花”狀;有時可見到低信號結節灶。在MRI上增強通常可見強化。海綿狀血管瘤與腫瘤並出血的鑒別具有挑戰性,但腫瘤出血的演變與血管瘤的靜態外觀形成對比,一個完整的含鐵血黃素環和缺乏占位效應、水腫傾向於海綿狀血管瘤。如果血管瘤合併急性出血,則更難以鑒別腫瘤合併出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演變成血管瘤的典型表現。海綿狀血管瘤可發生於腦實質內或硬膜外。

橫斷位T2WI示左側額葉低信號灶,T2WI+FLAIR示呈低信號,橫斷位元T1WI未見確切異常,橫斷位T2WI梯度回波示左側額葉明顯低信號灶

5.真菌性動脈瘤

感染會削弱動脈壁並致黴菌性動脈瘤。草綠色鏈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曲黴菌是最常見的真菌致病菌。大多數黴菌性動脈瘤是由於分支動脈中存在感染性栓子引起的,因此它們通常在大腦中動脈的外周分支上發現。實際上其為假性動脈瘤,並且伴有高的顱內出血和致死率。MRI表現為流空信號。

橫斷位及矢狀位T2WI示左頂葉局部結節狀低信號灶,DSA側位元觀示左側大腦後動脈頂-枕分支處動脈瘤

6.Galen靜脈畸形

Galen靜脈畸形有多種原因。 它可以是具有深靜脈引流的軟腦膜動靜脈畸形,或直接的動靜脈瘺,或者兩者都有。 常見的供血動脈來自擴張的穿通動脈,大腦前動脈分支和大腦後動脈分支。 未經治療的Galen靜脈畸形患兒中可能會出現腦組織缺失,腦積水常見。MRI顯示擴張並流空的Galen靜脈和竇匯,是由於動靜脈分流導致靜脈流速增加所致。

矢狀位T1WI示Galen靜脈區低信號灶,矢狀位元及冠狀位T1WI+C示Galen靜脈區強化腫塊,DSA示Galen靜脈畸形

橫斷位T2WI示圓形低信號區近竇匯,鄰近見迂曲血管;橫斷位T1WI+C示結節強化病灶伴迂曲血管,結節灶通常為動靜脈瘺造成的迂曲靜脈

4.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是血管畸形中最常見的類型,存在多樣性和家族傾向。其可偶然或因出現癲癇或神經症狀而被發現,尤其是合併出血時。MRI是觀察海綿狀血管瘤的合適的影像學方式,表現為圓形、邊界清晰病灶,因出血成分時相的差異表現為混雜信號。病灶周圍圍以一圈含鐵血黃素低信號帶,此低信號帶對磁化率效應較敏感的成像序列T2WI或T2*WI明顯,使病灶呈“爆米花”狀;有時可見到低信號結節灶。在MRI上增強通常可見強化。海綿狀血管瘤與腫瘤並出血的鑒別具有挑戰性,但腫瘤出血的演變與血管瘤的靜態外觀形成對比,一個完整的含鐵血黃素環和缺乏占位效應、水腫傾向於海綿狀血管瘤。如果血管瘤合併急性出血,則更難以鑒別腫瘤合併出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演變成血管瘤的典型表現。海綿狀血管瘤可發生於腦實質內或硬膜外。

橫斷位T2WI示左側額葉低信號灶,T2WI+FLAIR示呈低信號,橫斷位元T1WI未見確切異常,橫斷位T2WI梯度回波示左側額葉明顯低信號灶

5.真菌性動脈瘤

感染會削弱動脈壁並致黴菌性動脈瘤。草綠色鏈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曲黴菌是最常見的真菌致病菌。大多數黴菌性動脈瘤是由於分支動脈中存在感染性栓子引起的,因此它們通常在大腦中動脈的外周分支上發現。實際上其為假性動脈瘤,並且伴有高的顱內出血和致死率。MRI表現為流空信號。

橫斷位及矢狀位T2WI示左頂葉局部結節狀低信號灶,DSA側位元觀示左側大腦後動脈頂-枕分支處動脈瘤

6.Galen靜脈畸形

Galen靜脈畸形有多種原因。 它可以是具有深靜脈引流的軟腦膜動靜脈畸形,或直接的動靜脈瘺,或者兩者都有。 常見的供血動脈來自擴張的穿通動脈,大腦前動脈分支和大腦後動脈分支。 未經治療的Galen靜脈畸形患兒中可能會出現腦組織缺失,腦積水常見。MRI顯示擴張並流空的Galen靜脈和竇匯,是由於動靜脈分流導致靜脈流速增加所致。

矢狀位T1WI示Galen靜脈區低信號灶,矢狀位元及冠狀位T1WI+C示Galen靜脈區強化腫塊,DSA示Galen靜脈畸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