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著故事學成語,我們一起來吧!

成 語 故 事-----三 遷 之 教

孟子名珂, 是我國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3歲喪父, 由母親撫養長大。 孟母是個很有教養的婦女, 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 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 出濱、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 於是, 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哭啼啼的樣子, 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 在地上挖一個坑, 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

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 認為沒有出息, 不利於他讀書, 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城裡沒有墓地, 孟子再也沒有玩埋死人遊戲的環境了。 於是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 像孔子那樣做人。 開始, 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 但日子久了, 他的心思又定不下來。 原來他家處於鬧市, 打鐵聲、殺豬聲、喊賣聲終日不斷, 聽著聽著, 他就讀不下去了。 接著, 他又和小夥伴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 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 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 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 學宮那裡的環境果然不一樣, 經常書聲琅琅, 一派讀書氣氛, 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 有時, 他還向學宮裡張望, 觀看裡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 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即周代傳下來的有關祭祀、朝神等的禮儀)的,
回到家裡, 競也模仿起來。 一天, 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 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 不禁板起了臉。 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 頓時眉開眼笑。 不久, 她將孟子送進了學宮, 系統地學習《詩經》、《尚書》, 長進很快。 後來。 孟子終於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名儒。 成 語 故 事-------掩 耳 盜 鈴

春秋時侯, 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 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 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 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 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裡高興極了, 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鐘又大又重, 怎麼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 只有一個辦法, 那就是把鐘敲碎, 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 拼命朝鐘砸去, 咣的一聲巨響, 把他嚇了一大跳。 小偷著慌, 心想這下糟了, 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鐘嗎?他心裡一急, 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 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 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 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 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 鐘聲變小了, 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 “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 把耳朵塞住, 心想, 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 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 一下一下, 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