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突然間被移植到美國大學,中國學生到底哪裡不適應美國教育?

2018年秋季入學美國的學生們都收到了期盼已久的offer。 但去美國讀書這件事情也真的並沒有那麼容易, 媽媽圈曾與大家分享過一位母親的心聲 “媽媽在伯克利畢業典禮上卻說: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

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48小時刷爆朋友圈, 獲得了近70萬的閱讀。

如此大的閱讀量正說明這不是少數人的問題, 而是很多孩子在美國讀書的家庭的共同心聲。 咱們這些看起來很優秀的孩子, 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不適應美國教育呢?根源又是什麼?

文中的這位媽媽反思說, 在考慮擇校時對美國大學的不瞭解是孩子沒能適應伯克利的原因之一。 確實, 如果在選擇學校時, 家長和孩子能深入瞭解美國各種類型大學的不同, 四年的本科生活將會有天壤之別。

比如大型綜合性大學的教師學生比很低, 學生受到的關注少, 一門課經常是200來人, 有時候授課的並不是教授而是博士生,

但同時這樣的大學科研能力極強, 資源豐富, 即使本科生也有機會跟研究生一起上課和做專案。

小型文理學院正好相反, 教師學生比很高, 裡面的教授並沒有科研壓力, 他們集中精力就是為了提高教學品質, 甚至還有住校教授制度, 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教授討論請教, 但這樣的學校往往連研究生專案都沒有設置, 在理工科方面的科研更是薄弱。 根據性格的不同, 所選專業的特點, 孩子應該去的是那個適合他的學校, 而不是排名最高的學校。

另外, 熱評裡廣受認可的意見是覺得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才是根源。 可是, 到底是誰剝奪了這個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僅僅是他的父母嗎?而父母養育孩子的方法又是在受誰影響呢?我覺得在“不適應”的問題上, 與美國迥異的中國教育理念才是難辭其咎。

“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 許許多多在國內接受了12年教育的孩子就像淮南的橘一樣, 突然間被移植到美國大學中, 他們搞不清、看不明的東西太多了, 或者說他們缺乏搞清楚看明白的能力, 那麼又何談“適應”呢?

美國課堂是學生主動探索的發現式學習 - Discovery Learning, 中國課堂是學生被動接收的指導教學 - Direct Instruction

美國課堂往往是一個班裡20幾個學生坐得不那麼整齊, 課堂上發言也比較隨意, 幾個人一個小組在小聲討論著項目, 老師穿梭在課桌間適時提供幫助。

而中國課堂更多是一個老師站在講臺前, 板書清楚得直接能當筆記, 六七十個學生在下面井然有序, 奮筆疾書。

課堂的差別體現出來的正是教育理念的不同。

美國老師的教學和教科書上的內容實際上不總是那麼條理清晰, 往往是由一堆看起來雜亂無章毫無頭緒的材料堆積而成,

老師會教授一些工具和方法, 學生需要自己從大量資訊中抽絲剝繭, 辨別哪些是一手資料、哪些是二手資料、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 然後再利用各種思維導圖(thinking map/graphic organizer)來説明尋找材料中的邏輯和大千世界中的真實。 這種教育理念在學術界有個名字叫 Discovery Learning, 發現式學習,強調的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來掌握知識的過程。

中國老師則顯得“負責任”多了, 他們在備課時已經把教學內容揉碎了嚼爛了, 然後再喂給學生, 解釋明晰得不能再明晰, 邏輯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所以在國內, 我們定義一個優秀老師, 往往會說“這個老師講課特別明白”。

而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 學生學習到的是條理清晰的結論, 那套風靡美國的思維導圖也因此派不上什麼用場, 老師已經幫學生歸納總結好一切了啊。

比如一提起歷史課,我們想到的恐怕不是原始文獻,而是某事件的歷史意義一二三,然後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基於這樣的結論補充一兩個史實論據。這樣的教育理念也有個學名,叫Direct Instruction,指導教學,更看重老師直接傳達知識的過程。

美國發現式學習理念的好處很明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相當於進行了一個個獨立思考的訓練。而且,這樣的模式也更符合現實世界的要求。

從學校走出來進入社會,再也沒人像中國老師那樣,會把紛繁複雜的材料梳理整齊之後再交給你,你得自己想盡辦法來理清思路、探尋真相。而12年的指導教學模式下,中國學生已經習慣了享受老師的細心呵護,不用走彎路就能直通羅馬,但同時卻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沒什麼事物是完美的,發現式學習有優點,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美國教育界也一直在反省和反思。

首先,發現式學習對老師引導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美國教師群體也一樣良莠不齊,有些更負責任更有能力,有些則不然。當引導學生通過原始材料分析推理時,一個優秀的老師能培養出孩子的思考能力,一個資質平平的老師則會將孩子置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境地。指導式教學雖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整體來說對老師能力的要求相對低得多,有了精心編寫的教材作為輔助,教學的基本品質還是比較有保障的。

其次,發現式學習模式的教學效率很低。在美國這樣地廣人稀的情況下,一個班大概20個人,老師還算勉強應付得過來;而在中國,普通學校裡動則六七十人的班級根本沒法應用發現式學習模式。再有就是很多華人經常抱怨的,美國學校的教學進度太慢了,這也是發現式學習的副作用之一。

發現式學習的這些局限就導致美國教育中出現了“Sink or swim”(要麼沉,要麼游,全靠自己)的兩極分化現象,飽受詬病。

美國教育本質上屬於精英教育,看似快樂自由的教育實際上正在一步步完成階級的分層。

在沒有老師逼著推著和直接指導之下,普通學校裡的普通學生僅憑自主學習往往更容易沉底,然後他們就成了僅靠高中畢業證找工作的低技能群體。而優秀的學校,優秀的學生,則在自主學習裡汲取了最精華的能量,進而成長為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社會精英,如魚得水地遨遊在廣闊天地中。

中國的教育則更傾向于平民教育,老師通過指導教學盡可能推著所有學生往前走,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到普及教育的福利。美國教育更在意的是“掐尖”,中國教育更注重平均。因此,對美國社會有些瞭解的人會發現,美國的學生裡“沉底兒”的人比中國多,但美國的拔尖人才, or gifted kids,則被發現得早,提拔得快,有各種明校的選擇,進而“精英”也比中國多,兩極分化極為嚴重。

美國教育使學生具有主動爭取資源的能力,中國教育讓學生更習慣于被動等待

兩種教育理念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在大學裡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美國學生特別善於主動尋找各種資源,因為他們很清楚,資源不會自己送上門。所以,別想著大學教授會在意你學沒學會,你要是有啥不懂的就趕緊厚起臉皮去纏著教授問。再有,大學教授可不是天天在學校裡等著你上門問問題,早在每學期最初的syllabus上就清楚標出了Office Hours(辦公時間),得先預約才有可能找到他。

除了教授,大學還會有很多地方提供學習資源,比如Writing Workshop(寫作工坊)可以幫忙提升論文寫作能力,International Student Roundtable(國際學生圓桌)可以讓留學生講出自己的學習生活問題,然後聽取顧問的專業意見,當然這些資源都是要提前預約的。

另外在美國校園很火,但在中國很少見的利用資源的方法就是學習小組,幾乎每所大學的圖書館裡都專門辟出了Group Study Room供學習小組使用。教授有時候不那麼容易約到,能充分利用周圍的其它資源也很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同班同學。

大家修了同一門課,很多課上的內容可以一起討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總有些內容是你不懂,但你的同學懂,或者你的同學不懂,但你明白的,一番交流下來,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可能在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何樂而不為?

我個人對小組學習深有體會。一到美國,我就在導師的建議下選了一門歷史系的研究生課。美國文科的研究生課通常都是seminar形式,就是大家事先閱讀好教授指定的材料,然後上課一口氣討論三個小時,由於一門課往往只有不到10個人,想蒙混過關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這個材料呢,就是一本平均400頁的歷史方面的學術書,再加上兩三篇相關主題的論文。

一開始我就只憑著一股蠻勁自己一個人吭哧吭哧地啃這些材料,經常深更半夜沒法睡覺。但努力之後的結果卻並不理想,我總有一種好像看懂了、仔細一尋思又迷迷糊糊的感覺。後來,我們一起修這門課的小夥伴就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每週見一次面,聊聊各自的理解。接著我就迎來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時刻:美國土生土長的小夥伴告訴我,他們也根本沒時間一頁頁地精讀這些材料,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要先仔細閱讀前言,因為那是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思路的精華所在;然後再泛讀裡面的具體內容,對每章節的結論部分關注一下即可;最後,在對整本書的架構和思想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之後,查閱幾篇書評,看看學術界的其他人是如何評價這本書的,從而啟發自己進一步思考。就是從同學身上學習到這樣一套方法,讓我不至於每天2、3點睡,還能吸收到學習材料中的精華部分,得到教授肯定拿到了A。

還有一種需要學生主動抓取的資源就是Alumni Networking,校友網路。在美國,一所大學多大程度上算是好大學,與它是否能維持好校友網路密不可分。忠誠的優秀校友既能為學校捐款,也能提升學校的聲譽,還能為之後的學弟學妹們創造就業機會。

然而,這樣的資源也不是送到你門口的,你得自己想辦法去尋找。最好的例子就是LinkedIn,眾多的美國學生都是在上面尋找自己職業規劃領域中的校友,然後發出郵件,詢問是否能一起喝杯咖啡聊聊。不要怕丟臉,不要擔心被無視被拒絕,哪怕10個校友裡有一個願意跟你分享他的職場經驗或者未來推薦一個面試機會,對你來說也是極為寶貴的。除了極少數人能拼爹之外,美國的“關係”都是這樣靠自己建立起來的。

無論是中小學課堂上的發現式學習,還是大學校園中獲取資源的能力,美國學生都體現出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在個人主義的文化氛圍和教育理念之下,他們很清楚想要得到渴望的東西,都是得靠自己。但這種靠自己絕不是關起門來拼蠻勁,而是盡可能地去主動學習知識,主動爭取資源,被動等待知識和資源的青睞是不現實的。

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中國教育並不是一無是處,美國教育也不是完美無缺。但是,如果我們已經決定把孩子“移植到”美國土壤中,那瞭解美國的教育理念,學會如何在美國校園中充分利用資源就是必備功課了。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美國留學媽媽圈(微信號:USAmamaqua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海外導師誠意推薦。

↓↓↓↓↓↓↓↓

↓↓↓↓↓↓↓

加海外導師主頁君個人微信(seesoaredu),可與主頁君直接對話,快速獲取海外學習幫助,獲得免費諮詢哦~

老師已經幫學生歸納總結好一切了啊。

比如一提起歷史課,我們想到的恐怕不是原始文獻,而是某事件的歷史意義一二三,然後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基於這樣的結論補充一兩個史實論據。這樣的教育理念也有個學名,叫Direct Instruction,指導教學,更看重老師直接傳達知識的過程。

美國發現式學習理念的好處很明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相當於進行了一個個獨立思考的訓練。而且,這樣的模式也更符合現實世界的要求。

從學校走出來進入社會,再也沒人像中國老師那樣,會把紛繁複雜的材料梳理整齊之後再交給你,你得自己想盡辦法來理清思路、探尋真相。而12年的指導教學模式下,中國學生已經習慣了享受老師的細心呵護,不用走彎路就能直通羅馬,但同時卻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沒什麼事物是完美的,發現式學習有優點,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美國教育界也一直在反省和反思。

首先,發現式學習對老師引導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美國教師群體也一樣良莠不齊,有些更負責任更有能力,有些則不然。當引導學生通過原始材料分析推理時,一個優秀的老師能培養出孩子的思考能力,一個資質平平的老師則會將孩子置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境地。指導式教學雖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整體來說對老師能力的要求相對低得多,有了精心編寫的教材作為輔助,教學的基本品質還是比較有保障的。

其次,發現式學習模式的教學效率很低。在美國這樣地廣人稀的情況下,一個班大概20個人,老師還算勉強應付得過來;而在中國,普通學校裡動則六七十人的班級根本沒法應用發現式學習模式。再有就是很多華人經常抱怨的,美國學校的教學進度太慢了,這也是發現式學習的副作用之一。

發現式學習的這些局限就導致美國教育中出現了“Sink or swim”(要麼沉,要麼游,全靠自己)的兩極分化現象,飽受詬病。

美國教育本質上屬於精英教育,看似快樂自由的教育實際上正在一步步完成階級的分層。

在沒有老師逼著推著和直接指導之下,普通學校裡的普通學生僅憑自主學習往往更容易沉底,然後他們就成了僅靠高中畢業證找工作的低技能群體。而優秀的學校,優秀的學生,則在自主學習裡汲取了最精華的能量,進而成長為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社會精英,如魚得水地遨遊在廣闊天地中。

中國的教育則更傾向于平民教育,老師通過指導教學盡可能推著所有學生往前走,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到普及教育的福利。美國教育更在意的是“掐尖”,中國教育更注重平均。因此,對美國社會有些瞭解的人會發現,美國的學生裡“沉底兒”的人比中國多,但美國的拔尖人才, or gifted kids,則被發現得早,提拔得快,有各種明校的選擇,進而“精英”也比中國多,兩極分化極為嚴重。

美國教育使學生具有主動爭取資源的能力,中國教育讓學生更習慣于被動等待

兩種教育理念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在大學裡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美國學生特別善於主動尋找各種資源,因為他們很清楚,資源不會自己送上門。所以,別想著大學教授會在意你學沒學會,你要是有啥不懂的就趕緊厚起臉皮去纏著教授問。再有,大學教授可不是天天在學校裡等著你上門問問題,早在每學期最初的syllabus上就清楚標出了Office Hours(辦公時間),得先預約才有可能找到他。

除了教授,大學還會有很多地方提供學習資源,比如Writing Workshop(寫作工坊)可以幫忙提升論文寫作能力,International Student Roundtable(國際學生圓桌)可以讓留學生講出自己的學習生活問題,然後聽取顧問的專業意見,當然這些資源都是要提前預約的。

另外在美國校園很火,但在中國很少見的利用資源的方法就是學習小組,幾乎每所大學的圖書館裡都專門辟出了Group Study Room供學習小組使用。教授有時候不那麼容易約到,能充分利用周圍的其它資源也很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同班同學。

大家修了同一門課,很多課上的內容可以一起討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總有些內容是你不懂,但你的同學懂,或者你的同學不懂,但你明白的,一番交流下來,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可能在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何樂而不為?

我個人對小組學習深有體會。一到美國,我就在導師的建議下選了一門歷史系的研究生課。美國文科的研究生課通常都是seminar形式,就是大家事先閱讀好教授指定的材料,然後上課一口氣討論三個小時,由於一門課往往只有不到10個人,想蒙混過關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這個材料呢,就是一本平均400頁的歷史方面的學術書,再加上兩三篇相關主題的論文。

一開始我就只憑著一股蠻勁自己一個人吭哧吭哧地啃這些材料,經常深更半夜沒法睡覺。但努力之後的結果卻並不理想,我總有一種好像看懂了、仔細一尋思又迷迷糊糊的感覺。後來,我們一起修這門課的小夥伴就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每週見一次面,聊聊各自的理解。接著我就迎來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時刻:美國土生土長的小夥伴告訴我,他們也根本沒時間一頁頁地精讀這些材料,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要先仔細閱讀前言,因為那是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思路的精華所在;然後再泛讀裡面的具體內容,對每章節的結論部分關注一下即可;最後,在對整本書的架構和思想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之後,查閱幾篇書評,看看學術界的其他人是如何評價這本書的,從而啟發自己進一步思考。就是從同學身上學習到這樣一套方法,讓我不至於每天2、3點睡,還能吸收到學習材料中的精華部分,得到教授肯定拿到了A。

還有一種需要學生主動抓取的資源就是Alumni Networking,校友網路。在美國,一所大學多大程度上算是好大學,與它是否能維持好校友網路密不可分。忠誠的優秀校友既能為學校捐款,也能提升學校的聲譽,還能為之後的學弟學妹們創造就業機會。

然而,這樣的資源也不是送到你門口的,你得自己想辦法去尋找。最好的例子就是LinkedIn,眾多的美國學生都是在上面尋找自己職業規劃領域中的校友,然後發出郵件,詢問是否能一起喝杯咖啡聊聊。不要怕丟臉,不要擔心被無視被拒絕,哪怕10個校友裡有一個願意跟你分享他的職場經驗或者未來推薦一個面試機會,對你來說也是極為寶貴的。除了極少數人能拼爹之外,美國的“關係”都是這樣靠自己建立起來的。

無論是中小學課堂上的發現式學習,還是大學校園中獲取資源的能力,美國學生都體現出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在個人主義的文化氛圍和教育理念之下,他們很清楚想要得到渴望的東西,都是得靠自己。但這種靠自己絕不是關起門來拼蠻勁,而是盡可能地去主動學習知識,主動爭取資源,被動等待知識和資源的青睞是不現實的。

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中國教育並不是一無是處,美國教育也不是完美無缺。但是,如果我們已經決定把孩子“移植到”美國土壤中,那瞭解美國的教育理念,學會如何在美國校園中充分利用資源就是必備功課了。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美國留學媽媽圈(微信號:USAmamaqua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海外導師誠意推薦。

↓↓↓↓↓↓↓↓

↓↓↓↓↓↓↓

加海外導師主頁君個人微信(seesoaredu),可與主頁君直接對話,快速獲取海外學習幫助,獲得免費諮詢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