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桂系骨幹,兩次出賣白崇禧,送日本陸軍最慘一敗!

李品仙(1892年-1987年),字鶴齡,廣西蒼梧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桂系骨幹, 是李宗仁手下的一員幹將, 在主政安徽時, 在蔣介石的默許下, 盜了楚懷王的墓, 人稱孫殿英第二, 盜挖楚王墓後,李品仙又準備繼續去朱家集附近盜掘古墓。 但因當時日軍已向距壽縣60余裡的田家庵、上窯一帶進攻,正在於31軍、48軍激戰,未幾,壽縣淪陷,李品仙繼續盜掘古墓的野心遂無法實現了。

李品仙還2次出賣了自己的上司白崇嬉, 氣得李宗仁欲將之掃出門而後快。 其人品雖然不行, 但是打仗卻是強項, 在八年抗戰中, 他的軍事才華無可挑剔, 不但得到老蔣的嘉獎, 連日軍也對他敬畏三分。 在徐州會戰, 他指揮的國軍在津浦鐵路南段讓增援台兒莊的日軍動彈不得, 自顧不暇。 由於他和張自忠(山東臨浠)一南一北完美阻擊, 使攻打台兒莊的日軍2個王牌師團頓成甕中之鼈, 被李宗仁將軍領導的雜牌軍全殲,

這是日本陸軍建軍史上最慘的一次敗仗。

1938年6月, 參加武漢會戰, 任武漢防衛軍第四兵團司令官。 最終同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 李品仙率領的軍隊較友軍更為善戰。 其後, 該軍隊開往湖北省休養、重編。 1939年4月, 參加隨棗會戰(日本方面稱為襄東會戰),

與日軍4個師團激戰, 阻止日軍攻勢, 立下軍功。

1939年11月, 李品仙被任命為安徽省政府主席、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豫皖邊區總司令。 安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位居中原合縱連橫數省, 厲害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日軍順利佔領安徽, 就可以作為進攻整個中國命脈的大後方武漢三鎮的一個重要踏板,

給國軍最沉重一擊, 加速國民政府滅亡, 使四萬萬中國人萬劫不復, 永不超生。 由於地理位置險要, 日軍對安徽垂延三尺, 八年抗戰日軍之所以未能完全佔據安徽, 並非日軍對安徽有什麼特殊感情, 而是實在啃不下這塊中原硬骨頭。 這與李品仙當時為安徽省的抗日體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940年5月, 第二次隨棗會戦(隨宜會戰。 日本方面稱為宜昌作戰)及1941年8月的第二次長沙會戰, 李品仙反擊日軍成功。 另一方面, 李品仙對新四軍也進行了強力彈壓及肅清, 與新四軍關係趨於緊張。 1941年1月, 新四軍軍部在轉移過程中被包圍殲滅, 史稱皖南事變。 在此次事變前, 李品仙在江北對新四軍的防堵對事件發生起到了重要影響。

因屢立軍功,1945年1月,李品仙升任第十戰區司令長官,6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抗日戰爭結束之際,李品仙負責徐州方面日軍受降事宜。去臺灣後任鄰長,1987年去世,享年97歲!

因屢立軍功,1945年1月,李品仙升任第十戰區司令長官,6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抗日戰爭結束之際,李品仙負責徐州方面日軍受降事宜。去臺灣後任鄰長,1987年去世,享年97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