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我媽陪我一起玩,我好喜歡她!

壹姐說

在很多人眼裡, 玩, 只是小孩子長大前用來消磨時間的, 沒什麼用。 所以, 我經常聽到人們對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說, 從此以後就要收心了, 云云。 玩, 真的只屬於學齡前嗎?玩, 真的這麼沒價值嗎?

壹姐: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

文︱霧滿攔江

有個朋友留言說:他很受困擾。

孩子小, 壓力大, 生存艱難。 退休的父母, 想讓他回家照顧。

其實父母身強體壯, 沒病沒災, 就是了無生趣。

每天都要給他打幾個電話, 抱怨他自私, 娶了媳婦忘了爹, 只顧上班不管媽, 不孝之子。

他要照顧孩子, 只能建議父母旅遊、讀書、跳廣場舞, 甚至玩玩遊戲也好。

但父母說:沒勁。

那什麼有勁呢?

父母說:你小時, 無聊了就揍你一頓。 你哭了, 然後我們再慢慢哄你。 這樣的生活熱熱鬧鬧, 充滿煙火味, 多好。

你回來, 讓爹媽接著打。

這……世界這麼大, 玩法這麼多,

父母卻無聊到了打孩子消遣, 果然極品。

無聊的人, 真的好可怕。

劍聖喵大師說了件事。 他有個學弟, 是中學老師, 敬業盡職。

有個家長, 對孩子簡單粗暴, 導致孩子離家出走。

家長也不管, 給孩子的老師打電話, 讓老師去找。

不辭辛苦, 老師找遍角角落落, 最後在網吧把孩子找到了。

老師給孩子買了吃的喝的, 陪孩子打了局遊戲, 好言撫慰, 然後送孩子回家。

——家長大怒, 立即舉報老師!

罪名:帶他家孩子玩遊戲。

校方對玩遊戲零容忍, 嚴厲處分老師。

可孩子的教育呢?

從匱乏時代走來, 有些人不僅不會玩, 甚至連認知都被貧困所壓抑。

我有個長輩, 下鄉扶貧。

他到了窮鄉村, 訪貧問苦, 發現一件奇怪的事兒:

當地糧產極低, 而蔬菜昂貴。 可是當地人不種蔬菜, 因為糧食都不夠吃, 哪有閒心種菜?

於是他就建議大家種菜。

大家都用奇怪的眼神看著他, 認為他不是個正經人。 正經人哪有不種糧食, 只種菜的?

但有幾戶農家, 聽了他的話。 改種蔬菜, 當年收入飆高。

次年, 更多的人家改種蔬菜。 當地成為有名的菜鄉,

有了錢開始機械化, 慢慢的脫貧了。

這時候我的長輩才發現, 人會被自己的認知困住。 只做認知中“有用”的事兒, “有用”之外, 全是無用的事兒, 是不正經。

饑餓時, 只有食物才有價值, 蔬菜都被視為不正經。

這個階段的人, 甚至會認為讀書無用。

因為知識變現的週期太長, 真的等不及。

吃飽後, 人們開始追求品質, 追求精美, 追求品味。 人的認知範疇, 就開始擴張。

到得不再有心理的匱乏感, 人們就開始追求文化娛樂、精神享受。

讀書、休閒、娛樂、虛擬互動, 開始從“無用”地帶, 進入到社會化大生產領域。

據統計局發佈的公告,2017年,中國恩格爾係數已降至29.3%,達到發達國家標準,接近富足水準。

恩格爾係數,是計算食物支出,所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以此來衡量個人與國家的幸福程度。

如果一個人,賺到100元,98元用來吃飯。那麼他的恩格爾係數就是98%。

他收入的98%用以活命,那麼他就沒錢發展自我,就不幸福。

如果一個人,食物支出很低,比如說他賺到的錢,只有10%用來吃飯,那麼他就有更多的錢,享受人生。

恩格爾係數降至29.3%,意味著十幾億的中國人,從匱乏時代走出,轉而關注自身的發展與幸福。

文化產品的需求,面臨井噴爆發。

未來30年,文化產品不僅動態虛擬,而且呈互動態勢。

如果對虛擬互動文化及市場一無所知,就如始祖人生活在現代社會。

生存難度,可想而知。

北京大學新開了一門課:《電子遊戲通論》。這門課的目的,無疑是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前瞻性人才。據授課老師陳江說,此課為選修課,上限定為120人,結果選課“爆掉了”,第一次上課,教室裡就坐不下,換了大教室,還是坐不下。

這麼多的人來聽課,是因為年輕人知道時代發展的趨勢。

春江水暖鴨先知,人不可與趨勢為敵。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洞悉未來的趨勢。

時代的發展,是個“看不慣”的過程。

什麼叫看不慣呢?

——人們對於自己出生時就已經存在的一切,技術及藝術,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是世界的一部分。

——而對於新出現的文化產品及現象,處處看不慣。動不動就人心不古,世道崩壞。

老一輩的人,對影視深惡痛絕,認為影視不能吃也不能喝,晦淫晦盜,應當禁絕。半老半不老的一代人,對虛擬互動文化產品看不慣。

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應該封堵未來發展,禁絕虛擬互動時代的到來。

近日,多位代表委員提議,要求嚴控遊戲。

理由是:我朋友夫妻倆,分別是清華和北大的學霸,孩子居然考不上重點中學,就是因為玩遊戲。

這個……學霸的兒子,就必然是學霸嗎?

那農家的孩子,就只能一輩子吃土?

著名翻譯家文潔若,曾說過一件事:

1946年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最小的女兒梅祖芬,考清華落榜,補習了一年才考上。同年落榜的還有大哲學家馮友蘭的女兒宗璞、以及大學問家梁啟超的孫女兒梁再冰。

比學霸更有份量的哲學家、思想家、清華校長,他們的後人都不能重現上輩的風彩。學霸的孩子不太學霸,豈不是正常之至?

跟遊戲有個毛關係?

180年前,30歲的科學家法拉第,在倫敦展示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一位貴夫人不屑搖頭:這東西有什麼用?

法拉第反問:夫人,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用?

——他那在貴婦人眼裡沒用的東西,為整個世界帶來了光明。

技術至偉大之處,就在於把抽象的知識與思想,予以具象化、視覺化。

早期,人類是結繩記事,而後發明出抽象的文字,造紙和印刷術的發展,讓人類文明進入快車道。

影視文化的崛起,讓人類第二次認知破局。

那些抽象晦澀的文字符號,終於轉化為活色生香的動態畫面,讓更多人認知、瞭解,加入到文明進程中來。

而現在,我們正面臨著又一場認知大革命。

虛擬文化將徹底顛覆這個世界,顛覆所有人的認知與所有行業。

想一想,不過是幾年後,孩子們可以通過虛擬互動課堂,聽孔子講課,與老子對談,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所有的思想家交流,與徐霞客一起探險,與諸葛亮一起讀書。

而讓一些家長憂心忡忡的電子遊戲,就是這個時代的前奏。

剛出生的嬰兒,是沒用的。

沒有一項技術發明,甫一來到這個世界,就金光閃閃滴著有用的機油。

電子遊戲的發展,如嬰兒成長,也如此前一切價值文化產品,必將走過人性認知的全過程。

第一步是消磨排遣過程,是純粹的娛樂。如家長們癡迷的紙牌麻將。

第二步是怡情與品味過程,玩樂成為精神寄託,漸成時尚生活方式。

第三步是進入教育領域,與古老的智慧相融,並最終構成文化思想的本身。

第四步是構成新未來時代發展的基礎。

到了那個時代,認知再次遭遇挑戰,人們會認為電子遊戲才是有價值的,而新出現的技術與文化產品,是沒用的。

這四個階段,就是人類一切文化產品所走過的路,從消遣,到怡情。從授教,再到傳道。

而貫穿這四個過程的主線,始終是一個玩字。

是那些最會玩的人,推動世界發展。

玩的能力,讓我們畢業後20年甚至30年的人生,拉開距離。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人說讀書無用,他就會喪失在知識發展領域的所有機會。

有人說電影沒用,電視沒用,他們就會失去在影視行業的發展機會。

那些說電子遊戲沒用的人,他們還停留于古舊時代。所以恐懼,只是因為自己太弱,無力掌控。

幸好,知識界始終是理性的。據開設了《電子遊戲通論》的陳江老師說,在北大中文系,還有位元老師開辦了電子遊戲與文化課,而電子競技的專業很多學校都有,比如上海交通大學有這樣的班,講遊戲設計。

未來30年,你是時代的設計者,還是看什麼都不順眼的落伍者?

跟上這個時代吧,孩子迷戀網路,那是為父母者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與理解。

正如法拉第所說,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僅沒用,還連拉帶尿,哭嚎連天。

你必須以極大的愛心,與時代同行,與孩子一起成長。

所有人終究要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人生一切皆是選擇,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不要閉鎖心靈的認知,妄斷擅論,免得你無法拖住歷史的腳步,反遭無情輾壓。

作者介紹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霧滿攔江,ID:lwwuwuwu。

據統計局發佈的公告,2017年,中國恩格爾係數已降至29.3%,達到發達國家標準,接近富足水準。

恩格爾係數,是計算食物支出,所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以此來衡量個人與國家的幸福程度。

如果一個人,賺到100元,98元用來吃飯。那麼他的恩格爾係數就是98%。

他收入的98%用以活命,那麼他就沒錢發展自我,就不幸福。

如果一個人,食物支出很低,比如說他賺到的錢,只有10%用來吃飯,那麼他就有更多的錢,享受人生。

恩格爾係數降至29.3%,意味著十幾億的中國人,從匱乏時代走出,轉而關注自身的發展與幸福。

文化產品的需求,面臨井噴爆發。

未來30年,文化產品不僅動態虛擬,而且呈互動態勢。

如果對虛擬互動文化及市場一無所知,就如始祖人生活在現代社會。

生存難度,可想而知。

北京大學新開了一門課:《電子遊戲通論》。這門課的目的,無疑是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前瞻性人才。據授課老師陳江說,此課為選修課,上限定為120人,結果選課“爆掉了”,第一次上課,教室裡就坐不下,換了大教室,還是坐不下。

這麼多的人來聽課,是因為年輕人知道時代發展的趨勢。

春江水暖鴨先知,人不可與趨勢為敵。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洞悉未來的趨勢。

時代的發展,是個“看不慣”的過程。

什麼叫看不慣呢?

——人們對於自己出生時就已經存在的一切,技術及藝術,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是世界的一部分。

——而對於新出現的文化產品及現象,處處看不慣。動不動就人心不古,世道崩壞。

老一輩的人,對影視深惡痛絕,認為影視不能吃也不能喝,晦淫晦盜,應當禁絕。半老半不老的一代人,對虛擬互動文化產品看不慣。

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應該封堵未來發展,禁絕虛擬互動時代的到來。

近日,多位代表委員提議,要求嚴控遊戲。

理由是:我朋友夫妻倆,分別是清華和北大的學霸,孩子居然考不上重點中學,就是因為玩遊戲。

這個……學霸的兒子,就必然是學霸嗎?

那農家的孩子,就只能一輩子吃土?

著名翻譯家文潔若,曾說過一件事:

1946年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最小的女兒梅祖芬,考清華落榜,補習了一年才考上。同年落榜的還有大哲學家馮友蘭的女兒宗璞、以及大學問家梁啟超的孫女兒梁再冰。

比學霸更有份量的哲學家、思想家、清華校長,他們的後人都不能重現上輩的風彩。學霸的孩子不太學霸,豈不是正常之至?

跟遊戲有個毛關係?

180年前,30歲的科學家法拉第,在倫敦展示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一位貴夫人不屑搖頭:這東西有什麼用?

法拉第反問:夫人,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用?

——他那在貴婦人眼裡沒用的東西,為整個世界帶來了光明。

技術至偉大之處,就在於把抽象的知識與思想,予以具象化、視覺化。

早期,人類是結繩記事,而後發明出抽象的文字,造紙和印刷術的發展,讓人類文明進入快車道。

影視文化的崛起,讓人類第二次認知破局。

那些抽象晦澀的文字符號,終於轉化為活色生香的動態畫面,讓更多人認知、瞭解,加入到文明進程中來。

而現在,我們正面臨著又一場認知大革命。

虛擬文化將徹底顛覆這個世界,顛覆所有人的認知與所有行業。

想一想,不過是幾年後,孩子們可以通過虛擬互動課堂,聽孔子講課,與老子對談,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所有的思想家交流,與徐霞客一起探險,與諸葛亮一起讀書。

而讓一些家長憂心忡忡的電子遊戲,就是這個時代的前奏。

剛出生的嬰兒,是沒用的。

沒有一項技術發明,甫一來到這個世界,就金光閃閃滴著有用的機油。

電子遊戲的發展,如嬰兒成長,也如此前一切價值文化產品,必將走過人性認知的全過程。

第一步是消磨排遣過程,是純粹的娛樂。如家長們癡迷的紙牌麻將。

第二步是怡情與品味過程,玩樂成為精神寄託,漸成時尚生活方式。

第三步是進入教育領域,與古老的智慧相融,並最終構成文化思想的本身。

第四步是構成新未來時代發展的基礎。

到了那個時代,認知再次遭遇挑戰,人們會認為電子遊戲才是有價值的,而新出現的技術與文化產品,是沒用的。

這四個階段,就是人類一切文化產品所走過的路,從消遣,到怡情。從授教,再到傳道。

而貫穿這四個過程的主線,始終是一個玩字。

是那些最會玩的人,推動世界發展。

玩的能力,讓我們畢業後20年甚至30年的人生,拉開距離。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人說讀書無用,他就會喪失在知識發展領域的所有機會。

有人說電影沒用,電視沒用,他們就會失去在影視行業的發展機會。

那些說電子遊戲沒用的人,他們還停留于古舊時代。所以恐懼,只是因為自己太弱,無力掌控。

幸好,知識界始終是理性的。據開設了《電子遊戲通論》的陳江老師說,在北大中文系,還有位元老師開辦了電子遊戲與文化課,而電子競技的專業很多學校都有,比如上海交通大學有這樣的班,講遊戲設計。

未來30年,你是時代的設計者,還是看什麼都不順眼的落伍者?

跟上這個時代吧,孩子迷戀網路,那是為父母者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與理解。

正如法拉第所說,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僅沒用,還連拉帶尿,哭嚎連天。

你必須以極大的愛心,與時代同行,與孩子一起成長。

所有人終究要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人生一切皆是選擇,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不要閉鎖心靈的認知,妄斷擅論,免得你無法拖住歷史的腳步,反遭無情輾壓。

作者介紹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霧滿攔江,ID:lwwuwuwu。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