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DIY傳統明制漢婚,這對浙大校友的婚禮竟然這麼美!

不久前, 一對浙大校友喜結連理。 與眾不同的是, 這對新人DIY了一場唯美大氣的傳統明制漢婚。 新郎新娘身著明代禮服, 迎親隊伍有轎馬隊開路,

賓客伴手禮是小香囊與古畫書簽, 不僅有《蘭亭集序》限時背誦, 還有行奠雁禮、同牢合巹禮與結髮禮等環節。 這對新人在婚禮現場專設合唱校歌環節, 並將於5月參加今年的集體婚禮……

查閱古籍 實地考察 精益求精籌備明制漢婚

新娘子是浙江大學農學院茶學專業2010級本科生蔣鄭瓅, 在去年又考回母校讀MBA, 新郎官是浙江大學軟體學院嵌入式專業2010級研究生張劍。

雨過天青雲破處, 風隱天際一線光。

乍破太虛千秋盡, 早將衷情述今生。

婚禮現場, 這首張劍為蔣鄭瓅寫的詩與正統大氣的中式婚禮極為搭配,

賺足了賓友的目光。 更讓人嘖嘖稱讚的是, 詩中暗含了兩人的花名——玄霽與風隱, 是他們浪漫愛情的見證。

拍攝于浙江大學之江校區

“我從小就喜歡傳統文化, 十裡紅妝女兒夢, 這是兒時的夢想。 對於辦一場傳統漢式婚禮的想法,

我們一拍即合。 ”蔣鄭瓅說, “既然做了, 就要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 ”兩人一開始也想做甩手掌櫃, 交給婚慶公司, 後來發現市面上沒有一家可以完整表達我們的想法, 於是決定自己親力親為, 並且全程查閱了大量古籍, 專程去到橫店秦王宮、小故宮尋找靈感。

“每個朝代的婚禮都各具特色, 周制婚禮的端莊肅穆, 唐制婚禮的花團錦簇, 宋明婚禮的集歷代大成。 選擇哪個朝代的風格, 這個問題我們思考了很久。 閱讀了大量書籍、收集了許多傳統漢婚案例、嘗試了多套造型後, 我們最後決定籌備一場端莊大氣的明制漢婚。 ”

確定了婚禮風格,下一步就要設計婚禮當天的環節和節目。他們查閱《大明會典》與《朱子家禮》等典籍後發現,目前“中式婚禮”市場上流行的“跨火盆”和“跨馬鞍”等號稱“傳統”的噱頭,其實在歷史上無跡可尋。懷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張劍與蔣鄭瓅一起研究梳理了典籍中的婚禮流程,除去部分過於繁雜的環節,保留最有特色的一些環節,並結合婚禮場地的現代化佈局作出輕微調整,讓婚禮正統又不失趣味。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盡善盡美,任何細節都不能放過。”他們特別邀請了87版《紅樓夢》化妝造型設計楊樹雲老先生的弟子——鏡子擔任主造型師;為賓客準備的伴手禮,是精緻的小香囊與古畫書簽;娶親每個環節出場人員的服裝都經過精心挑選;為了保證拜堂行禮標準到位,他們反復訓練動作,一拜天地、二拜祖先、夫妻對拜,每一拜都力求規範;為了加深賓客們對各個環節的理解,他們特意請贊禮司念完古詞後,增加一段通俗解說,介紹每個禮節的典故與寓意。

“我們的婚禮不僅正統大氣,而且性價比很高,絕對不要鋪張浪費!” 甜品台的佈置,選擇了實惠有趣的瓜子花生綠豆糕,不僅划算而且符合意境;抽獎環節的獎品不是昂貴的電子產品,而是《國家寶藏》的各類衍生周邊,如千里江山圖(仿)與葡萄紋花鳥香球(仿)等;婚禮需要使用的各種道具,都是他們從淘寶上“淘”來的,還有不少是自己手工DIY的,比如家裡裝飾用的宮燈等等。

行傳統禮儀 唱母校校歌 婚禮環節盡顯新人情懷

想要迎娶新娘子,新郎官們常常需要從“堵門”中突圍。他們的這場婚禮,堵門環節不吵不鬧,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第一關:背誦王羲之書法版《蘭亭集序》,限時2分鐘;

第二關:飛花令詩詞接龍;

第三關:“識茶樣,猜茶名”;

第四關:成語版“你畫我猜”。

歷經千辛萬苦闖過四關後,新郎官距離開門見到新娘還有最後一個環節——合唱浙大校歌。“大不自多,海納江河……”在浙江大學校歌聲中,新娘閨房房門緩緩開啟。

“這是我們特意設計的一個環節。我們的相識、相知與相愛,都與浙大息息相關。所以希望在人生最重要的一天用合唱校歌的方式銘記母校、感恩母校。”

“因為想體驗更多的古代禮儀,我們對某些環節進行了現代化處理,稍加改動了某些禮節的形式和場合。”婚禮當天最引人注目的環節要數奠雁禮、同牢合巹禮與結髮禮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禮節不僅體現了新人對婚姻生活的美好期待,也讓到場賓客大飽眼福,直呼“學到了”!

“古有祥雁,終生一偶。”大雁是古時愛情忠貞不渝的象徵,為新人送上一對大雁,寓意著從此“郎同此心,終生不渝”。

“古人有雲:男女七歲,坐不共席,食不共器。而從今天起,一對新人就要開始同席而坐。同餐而食,稱為同牢之禮。”新人行同牢禮,即新人三次進饌,共品五味醬,以示酸甜苦辣鹹彼此皆不離不棄,共食魚片與牛肉,以示吉慶有餘,相依相隨。

“傾合巹,醉淋漓,同心結了倍相宜。”新人合巹共飲,從此當同辛苦,琴瑟和鳴。

“請新人解纓結髮”,新郎新娘互剪一縷頭髮,互相纏繞,將合發珍藏在錦囊中,意為鎖住一生的情緣,“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除此之外,還有互換印章、蓋婚書、高堂敬茶等環節……

為漢服之美代言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蔣鄭瓅的漢服之夢,緣起兒時,但時刻銘記。就讀本科期間,蔣鄭瓅成為了浙江大學學生溯泱漢服社創始人之一。

“當年,我們一群喜歡傳統文化的夥伴們因古琴研究會、子鼠詩社和無我茶社結識。大三那年,大家相約參加了一個‘漢服成年禮’,也是從那時起,我產生了盡己所能宣傳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活動當天,本來興致勃勃的蔣鄭瓅失望地發現,學校有很多學生對漢民族服飾感興趣,但是大家對“漢服”的認識卻僅往往源自影視劇,對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服飾型制、禮儀體系知之甚少。

“其實漢服中蘊含著完整傳承的哲學體系,比如漢服的背後有一條中縫,寓意著做人要正直,不能斜;又比如漢服基本為右衽,從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便可以得到佐證,但現場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常識。”為了給校內的漢服愛好者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交流平臺,也為了更好地在校內展示華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面,蔣鄭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攜手創立了浙江大學學生溯泱漢服社,以“追本溯源,振泱之風;始于衣冠,達於博遠”為宗旨,以漢民族傳統服飾文化作為載體與切入點,旨在弘揚和發展華夏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禮樂文明。

“一眨眼,社團從創立到今天,已經有整整5個年頭了”。提起這段經歷,她感慨萬千。而這次蔣鄭瓅傳統明制漢婚的伴娘、禮儀人員與舞者們,均來自溯泱漢服社。婚禮開場,漢舞團的學妹們身著一襲紅衣演繹的群舞《禮儀之邦》,引得全場驚歎連連。

工作後的蔣鄭瓅因為工作繁忙,一度以為自己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但是這次婚禮之後,她發現自己對傳統文化愈加著迷,並且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本去付諸實踐。讓她更欣喜的是,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她的影響。“我原來是可樂黨,但認識她之後愛上了喝茶。”張劍滿眼含笑,望著新婚妻子。在婚禮現場,不少女孩子都說,“以前我一直夢想著穿潔白的婚紗結婚,現在我希望將來可以辦一場傳統、唯美的漢式婚禮!”

“傳統文化對人的浸染是潛移默化的,只要心裡有這個東西在,就永遠不會遠離。”蔣鄭瓅說。

願這個與傳統文化結下不解之緣的新娘,與新郎舉案齊眉,白頭偕老!

本文作者:徐銘婕 馬宇丹

攝影:蔣鄭瓅

編輯:陳鑠泓

確定了婚禮風格,下一步就要設計婚禮當天的環節和節目。他們查閱《大明會典》與《朱子家禮》等典籍後發現,目前“中式婚禮”市場上流行的“跨火盆”和“跨馬鞍”等號稱“傳統”的噱頭,其實在歷史上無跡可尋。懷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張劍與蔣鄭瓅一起研究梳理了典籍中的婚禮流程,除去部分過於繁雜的環節,保留最有特色的一些環節,並結合婚禮場地的現代化佈局作出輕微調整,讓婚禮正統又不失趣味。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盡善盡美,任何細節都不能放過。”他們特別邀請了87版《紅樓夢》化妝造型設計楊樹雲老先生的弟子——鏡子擔任主造型師;為賓客準備的伴手禮,是精緻的小香囊與古畫書簽;娶親每個環節出場人員的服裝都經過精心挑選;為了保證拜堂行禮標準到位,他們反復訓練動作,一拜天地、二拜祖先、夫妻對拜,每一拜都力求規範;為了加深賓客們對各個環節的理解,他們特意請贊禮司念完古詞後,增加一段通俗解說,介紹每個禮節的典故與寓意。

“我們的婚禮不僅正統大氣,而且性價比很高,絕對不要鋪張浪費!” 甜品台的佈置,選擇了實惠有趣的瓜子花生綠豆糕,不僅划算而且符合意境;抽獎環節的獎品不是昂貴的電子產品,而是《國家寶藏》的各類衍生周邊,如千里江山圖(仿)與葡萄紋花鳥香球(仿)等;婚禮需要使用的各種道具,都是他們從淘寶上“淘”來的,還有不少是自己手工DIY的,比如家裡裝飾用的宮燈等等。

行傳統禮儀 唱母校校歌 婚禮環節盡顯新人情懷

想要迎娶新娘子,新郎官們常常需要從“堵門”中突圍。他們的這場婚禮,堵門環節不吵不鬧,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第一關:背誦王羲之書法版《蘭亭集序》,限時2分鐘;

第二關:飛花令詩詞接龍;

第三關:“識茶樣,猜茶名”;

第四關:成語版“你畫我猜”。

歷經千辛萬苦闖過四關後,新郎官距離開門見到新娘還有最後一個環節——合唱浙大校歌。“大不自多,海納江河……”在浙江大學校歌聲中,新娘閨房房門緩緩開啟。

“這是我們特意設計的一個環節。我們的相識、相知與相愛,都與浙大息息相關。所以希望在人生最重要的一天用合唱校歌的方式銘記母校、感恩母校。”

“因為想體驗更多的古代禮儀,我們對某些環節進行了現代化處理,稍加改動了某些禮節的形式和場合。”婚禮當天最引人注目的環節要數奠雁禮、同牢合巹禮與結髮禮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禮節不僅體現了新人對婚姻生活的美好期待,也讓到場賓客大飽眼福,直呼“學到了”!

“古有祥雁,終生一偶。”大雁是古時愛情忠貞不渝的象徵,為新人送上一對大雁,寓意著從此“郎同此心,終生不渝”。

“古人有雲:男女七歲,坐不共席,食不共器。而從今天起,一對新人就要開始同席而坐。同餐而食,稱為同牢之禮。”新人行同牢禮,即新人三次進饌,共品五味醬,以示酸甜苦辣鹹彼此皆不離不棄,共食魚片與牛肉,以示吉慶有餘,相依相隨。

“傾合巹,醉淋漓,同心結了倍相宜。”新人合巹共飲,從此當同辛苦,琴瑟和鳴。

“請新人解纓結髮”,新郎新娘互剪一縷頭髮,互相纏繞,將合發珍藏在錦囊中,意為鎖住一生的情緣,“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除此之外,還有互換印章、蓋婚書、高堂敬茶等環節……

為漢服之美代言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蔣鄭瓅的漢服之夢,緣起兒時,但時刻銘記。就讀本科期間,蔣鄭瓅成為了浙江大學學生溯泱漢服社創始人之一。

“當年,我們一群喜歡傳統文化的夥伴們因古琴研究會、子鼠詩社和無我茶社結識。大三那年,大家相約參加了一個‘漢服成年禮’,也是從那時起,我產生了盡己所能宣傳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活動當天,本來興致勃勃的蔣鄭瓅失望地發現,學校有很多學生對漢民族服飾感興趣,但是大家對“漢服”的認識卻僅往往源自影視劇,對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服飾型制、禮儀體系知之甚少。

“其實漢服中蘊含著完整傳承的哲學體系,比如漢服的背後有一條中縫,寓意著做人要正直,不能斜;又比如漢服基本為右衽,從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便可以得到佐證,但現場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常識。”為了給校內的漢服愛好者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交流平臺,也為了更好地在校內展示華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面,蔣鄭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攜手創立了浙江大學學生溯泱漢服社,以“追本溯源,振泱之風;始于衣冠,達於博遠”為宗旨,以漢民族傳統服飾文化作為載體與切入點,旨在弘揚和發展華夏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禮樂文明。

“一眨眼,社團從創立到今天,已經有整整5個年頭了”。提起這段經歷,她感慨萬千。而這次蔣鄭瓅傳統明制漢婚的伴娘、禮儀人員與舞者們,均來自溯泱漢服社。婚禮開場,漢舞團的學妹們身著一襲紅衣演繹的群舞《禮儀之邦》,引得全場驚歎連連。

工作後的蔣鄭瓅因為工作繁忙,一度以為自己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但是這次婚禮之後,她發現自己對傳統文化愈加著迷,並且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本去付諸實踐。讓她更欣喜的是,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她的影響。“我原來是可樂黨,但認識她之後愛上了喝茶。”張劍滿眼含笑,望著新婚妻子。在婚禮現場,不少女孩子都說,“以前我一直夢想著穿潔白的婚紗結婚,現在我希望將來可以辦一場傳統、唯美的漢式婚禮!”

“傳統文化對人的浸染是潛移默化的,只要心裡有這個東西在,就永遠不會遠離。”蔣鄭瓅說。

願這個與傳統文化結下不解之緣的新娘,與新郎舉案齊眉,白頭偕老!

本文作者:徐銘婕 馬宇丹

攝影:蔣鄭瓅

編輯:陳鑠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