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琅琊志】 溫涼河:一河溫涼 天下杜絕

溫涼河也叫溫河, 是祊河在臨沂費縣境內的最大一條支流河, 也是沂河水系的二級支流。 溫涼河發源于平邑縣南部的太皇崮西北大劉家溝北山。

據《沂州志》、《沂州府志》載“祊水, 出費縣大筐崮。 ”《費縣誌》亦有記載“大筐崮南北有泉, 為祊水源, 其實非也。 ”西北東南流向的溫涼河, 自平邑縣鄭城鎮境內入費縣境內, 又行經關司、梁邱折向東北入許家崖水庫, 再行至費城街道辦事處, 流入祊河。

溫涼河兩岸自古就有親族相聚的村落, 但是後來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 居住在河邊的人開始由河道兩側向外不斷地擴展, 開墾貧瘠荒蕪的土地。 明清以來, 尤其是清末民初時期的社會動盪, 溫涼河兩岸的很多村莊為了防禦外來侵略勢力的襲擾, 紛紛在村莊外建起了圍牆, 設有大門、炮樓, 很多小村莊也便逐漸聚集, 更加集中。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 機耕運輸工具迅速增加,

原始的溫涼河古村落格局也便發生了很大變化, 原來的村莊模樣不見了蹤影。

但是, 依河而居的村民們, 生活習慣卻得以一代代的延續下來。

在費縣, 並沒有專業的以打漁為業的漁村, 也沒有專職以打漁為業的人, 但是生活在河邊的人對於捕魚卻有著比較傳統的方法。 自春到夏, 經秋涉冬, 河水煮河魚, 再燉上一鍋蘿蔔, 加上一碗家釀的糧食酒, 大家圍聚一起, 也便成了最美好的生活時刻。

在溫涼河畔居住了十多年的劉春生, 簡陋的茅舍, 漁網掛滿了門前的樹梢, 溫涼河對於他而言在艱難時期除了解決溫飽問題, 賣魚, 更是給他帶來了可觀的財富。

除了簡單的豁魚, 淺水區經常佈置有迷魂陣, 又稱“箔塘子”。 劉春生用竹篾編成一片片的箔, 現在大部分已經改成網片, 稱為稱為“網箔”。

為了捕獲肥美的溫涼河大蝦, 劉春生和眾多鄉鄰們還專門製作了一種捕蝦兼捕小魚的工具——蝦籠子。 這種籠子用白臘條編織而成, 形狀有的是長方形, 有的是圓形, 當然, 也由用幾根棍子紮成的方形,

然後用蚊帳布包裹而成。 位了捕獲蝦、魚, 在籠子的上邊留上一個口, 裡邊放上了豬、牛、羊等牲畜的骨頭或者是花生餅之類的食物, 一旦蝦、魚遊到了籠子裡就很難逃出去了。 隔一段時間提出籠子, 便可以收穫豐富的魚蝦。

隨著土地公有制以及機耕運輸工具的迅速增多, 捕魚工具相繼投入使用,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 這些傳統的捕魚風俗也便逐漸被淘汰。

溫涼河畔, 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 位於許由城村的許由城遺址, 1991年被費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麼多年以來, 文管部門在古城內發現了眾多的墓葬、水井等, 並發掘出陶片、陶罐、筒瓦、板瓦、“千秋萬歲”瓦當、銅箭鏃、石器、五銖錢等。

據考證, 這裡發現有大汶口、春秋戰國、宋等時期的古代文化遺存。

在費縣採訪時, 從文管所以及臨沂市博物館瞭解了一些有關許由古城的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將其在新鄭的許田與魯國的祊相交換, 作為各自的休息之地。 鄭為助周天子祭祀泰山所用, 魯國為祭祀其祖先所用。《通志》有載:“鄭已祊易許田,而仍以許田名城,所未詳也,土人訛位許由城……”因此,現在的許由城其實應該名作許田城。

新中國成立後,許由古城四周城牆還能隱約可見,最高的地方達到8米。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地人將東、南兩側牆體鏟平掉,八十年代又將西牆鏟平了。現在的古城南、西牆以及城內被村莊所湮,東牆北端以及北牆和城西北角保存尚未完好,古牆遺址高6米,寬5米,下層夯土層次分明,圓洞痕跡明顯,似東周時期板築土城之遺存。許由城南北長410多米,東西有320多米,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

《費縣古跡考》有記載:“許由城後人所名,當春秋及前漢時,未知為何邑。”曾出土有“千秋萬歲”瓦當。

80年代,許由城村村民張慶昌介紹,清末民初間曾在南牆基下出土“半個頭、兩條腿的小銅件”,去臨沂城賣掉得六十吊錢;村北繃著南岸不斷拾有被雨水沖出的銅箭頭。村西尚有出土的畫像殘石。村前還出土有四周為幾何圖案的花紋磚。此地也曾發現過金磚銀塊等物。

1982年5月,許由城村村民孫連友在整修房屋地基時,挖出一塊呈方形的金板,銘印有11方陰文“陳愛”戳記,屬國內罕見。“陳愛”是楚國鑄造的金幣。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破楚都郢,楚遂遷都于陳,伺候楚鑄金幣為“陳愛”。

此城地當東西孔道,歷來位軍事爭奪之地。由於位置的重要性,這個地方曾經建有大大小小一共八座衙門,有元朝許田大將守城命名之說。

許由古城是費縣發現的一大古城之一,文化深厚,特別是楚幣的出土,對於考證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方軍事、文化交流以及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河畔,魚鷹棲息。

溫涼河為什麼一半溫、一半涼?

在當地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以前的蒙山一帶由於山巒層層,山多而且又高,水排不出去,水災自然非常嚴重。於是,大禹帶著一棒子人來到蒙山頂上安營,治理這一帶的水患。大禹帶人在蒙山前開出了一條河治水,現在這條河名曰浚河。當初這條河開通的時候河基非常差,南有汶山阻擋,北側有肖山阻隔,大禹愁得茶飯不思,嘗試了很多辦法也都無果而終。最終,大禹在鐘羅山的東邊二神山腳與小花山介面的地方開出了一個豁口,把積水都排了出去。“蒙山九回頭,費縣水倒流”就是從那時候形成的。

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聽說大禹治水有方,與老百姓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執意懇求去給民工燒茶做飯。舜王答應了她們的要求。治水任務完成後,娥皇和女英把鍋裡沒用完的溫水倒在地上,在她們倒水的地方突然冒出一眼清泉來,泉水翻出的水花像串串的珍珠,還冒著溫氣,掬一捧喝下去,頓覺清香甘甜,神清氣爽。泉水順勢而下,與梁邱境內的地表水匯合,左邊涼,右邊溫,人們便叫它溫涼河。據說住在河邊的人因為常飲此水,大都健康長壽。史書記載,大禹的確在蒙山一帶治過水,然後又治徐淮水。

一條溫涼河,一半溫,一半涼,讓人們平添了幾多遐想。梁王詠溫涼河的詩句中提到了龍女飲羊的故事,說出了一條河流一半溫、一半涼這一天下獨絕的現象。那麼,溫涼河半溫半涼之謎究竟是什麼呢?

據介紹,這河裡的水就是一半涼一半溫,在冬天表現更為明顯,河南面都結冰了,而北面的河水依然嘩嘩作響,從不結冰。這一現象存在于梁邱鎮一直到上游兩三公里的河面上。

順著河水逆流而上,在梁邱鎮趙家莊附近,河水開始出現了交叉口,一條源頭從西南而來,而另一條源頭從西北而來,兩條源頭在趙家莊附近交匯往下游流淌而去。從西南而來的河水發源於附近的東河村,該村有一處泉水,泉水形成小溪,匯入溫涼河;而西北方向的河流,發源于離趙家莊幾十公里的皮崮頂。離趙家莊較近的地下泉水匯入溫涼河,南面的河水自然是涼的;而從幾十公里流淌下來的水在經過趙家莊的交匯點後,由於已經流淌了幾十公里,已經被太陽曬溫了,河水自然會有溫溫的感覺。兩股不同的水交匯,在一定距離內,沒有完全融合的水自然會有半溫半涼的現象。

魯國為祭祀其祖先所用。《通志》有載:“鄭已祊易許田,而仍以許田名城,所未詳也,土人訛位許由城……”因此,現在的許由城其實應該名作許田城。

新中國成立後,許由古城四周城牆還能隱約可見,最高的地方達到8米。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地人將東、南兩側牆體鏟平掉,八十年代又將西牆鏟平了。現在的古城南、西牆以及城內被村莊所湮,東牆北端以及北牆和城西北角保存尚未完好,古牆遺址高6米,寬5米,下層夯土層次分明,圓洞痕跡明顯,似東周時期板築土城之遺存。許由城南北長410多米,東西有320多米,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

《費縣古跡考》有記載:“許由城後人所名,當春秋及前漢時,未知為何邑。”曾出土有“千秋萬歲”瓦當。

80年代,許由城村村民張慶昌介紹,清末民初間曾在南牆基下出土“半個頭、兩條腿的小銅件”,去臨沂城賣掉得六十吊錢;村北繃著南岸不斷拾有被雨水沖出的銅箭頭。村西尚有出土的畫像殘石。村前還出土有四周為幾何圖案的花紋磚。此地也曾發現過金磚銀塊等物。

1982年5月,許由城村村民孫連友在整修房屋地基時,挖出一塊呈方形的金板,銘印有11方陰文“陳愛”戳記,屬國內罕見。“陳愛”是楚國鑄造的金幣。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破楚都郢,楚遂遷都于陳,伺候楚鑄金幣為“陳愛”。

此城地當東西孔道,歷來位軍事爭奪之地。由於位置的重要性,這個地方曾經建有大大小小一共八座衙門,有元朝許田大將守城命名之說。

許由古城是費縣發現的一大古城之一,文化深厚,特別是楚幣的出土,對於考證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方軍事、文化交流以及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河畔,魚鷹棲息。

溫涼河為什麼一半溫、一半涼?

在當地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以前的蒙山一帶由於山巒層層,山多而且又高,水排不出去,水災自然非常嚴重。於是,大禹帶著一棒子人來到蒙山頂上安營,治理這一帶的水患。大禹帶人在蒙山前開出了一條河治水,現在這條河名曰浚河。當初這條河開通的時候河基非常差,南有汶山阻擋,北側有肖山阻隔,大禹愁得茶飯不思,嘗試了很多辦法也都無果而終。最終,大禹在鐘羅山的東邊二神山腳與小花山介面的地方開出了一個豁口,把積水都排了出去。“蒙山九回頭,費縣水倒流”就是從那時候形成的。

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聽說大禹治水有方,與老百姓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執意懇求去給民工燒茶做飯。舜王答應了她們的要求。治水任務完成後,娥皇和女英把鍋裡沒用完的溫水倒在地上,在她們倒水的地方突然冒出一眼清泉來,泉水翻出的水花像串串的珍珠,還冒著溫氣,掬一捧喝下去,頓覺清香甘甜,神清氣爽。泉水順勢而下,與梁邱境內的地表水匯合,左邊涼,右邊溫,人們便叫它溫涼河。據說住在河邊的人因為常飲此水,大都健康長壽。史書記載,大禹的確在蒙山一帶治過水,然後又治徐淮水。

一條溫涼河,一半溫,一半涼,讓人們平添了幾多遐想。梁王詠溫涼河的詩句中提到了龍女飲羊的故事,說出了一條河流一半溫、一半涼這一天下獨絕的現象。那麼,溫涼河半溫半涼之謎究竟是什麼呢?

據介紹,這河裡的水就是一半涼一半溫,在冬天表現更為明顯,河南面都結冰了,而北面的河水依然嘩嘩作響,從不結冰。這一現象存在于梁邱鎮一直到上游兩三公里的河面上。

順著河水逆流而上,在梁邱鎮趙家莊附近,河水開始出現了交叉口,一條源頭從西南而來,而另一條源頭從西北而來,兩條源頭在趙家莊附近交匯往下游流淌而去。從西南而來的河水發源於附近的東河村,該村有一處泉水,泉水形成小溪,匯入溫涼河;而西北方向的河流,發源于離趙家莊幾十公里的皮崮頂。離趙家莊較近的地下泉水匯入溫涼河,南面的河水自然是涼的;而從幾十公里流淌下來的水在經過趙家莊的交匯點後,由於已經流淌了幾十公里,已經被太陽曬溫了,河水自然會有溫溫的感覺。兩股不同的水交匯,在一定距離內,沒有完全融合的水自然會有半溫半涼的現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