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借助火的力量,古埃及人在6000年前把美麗的孔雀石變成了銅

借助火的力量, 古埃及人在6000年前把美麗的孔雀石變成了銅。 從此, 人類開始以新的方式, 用新的材料, 製造工具和武器。

人類使用石器長達250萬年之久,

始終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石器的刃很快會鈍, 尖很快就禿, 越鋒利的石器越不耐用。 這是由於古代人類使用的石器, 絕大部分是用普通的岩石打造的, 它們都是結晶體, 硬而脆, 韌性很差。 在自然界中, 只有兩種岩石例外, 一種是燧石

, 另一種是黑曜石。

燧石是埋藏在石灰岩中儲量很少的一種變性晶體。 海洋生物一旦死亡, 其體內吸收的二氧化矽便重新析出,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漸形成燧石, 後來隨著地殼抬升而偶爾出現在陸地上。 燧石緻密堅硬, 相互撞擊不容易碎裂,

可以迸出火花引燃乾燥的植物纖維, 被古代人用作打火石。 燧石片還可以敲擊出鋒利的尖刃, 做成耐用的匕首。

黑曜石是火山熔岩急劇冷卻形成的非晶態物質, 又稱為火山玻璃, 其化學成分與花崗岩相近。 黑曜石可以打制出比燧石更薄、更鋒利的刃口, 然而它比燧石更難找到, 以至於人們把它當成寶石。 燧石和黑曜石都是稀有礦物, 遠遠不能滿足石器時代人類的需求。 人類需要創造出一種自然界不曾有過的材料, 用來製造更好的工具。

人類愛美的天性無意中催生了一項偉大的發明。 大約西元前4000年, 古埃及人在燒制塗有孔雀石釉料陶器時, 意外地在爐子裡得到一種副產品。

這是一種與陶器完全不同的物體:顏色微紅, 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可以錘打成薄片, 可以彎折, 會在高溫中熔化, 而當其冷卻之後, 仍然具有原來的顏色和特性。 這就是人類最早從礦石中冶煉出來的銅。

孔雀石呈美麗的藍綠色, 硬度不高, 是銅的一種結構複雜的碳酸鹽, 被稱作堿式碳酸銅。

在高溫缺氧的環境中, 孔雀石中的銅會被窯爐中熾熱的炭或一氧化碳還原, 元素狀態的銅在超過熔點的高溫下熔化流到爐底, 經冷卻凝聚成塊狀。 若不斷地向窯爐投放木炭和孔雀石, 重複這種冶煉過程, 銅就會源源不斷地被製造出來。

制陶技術的發展, 為銅的冶煉提供了重要的燃燒條件。 當時古埃及人燒制陶器的水準很高, 窯爐裡的溫度能夠達到1100℃, 已經超過銅的熔點, 只要原料合適, 很容易得到銅。 差不多與此同時, 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蘇美爾人也掌握了這種煉銅技術。

在此之前很久,人類已經發現了自然界中以元素狀態存在的銅。由於自然銅非常罕見,人們將其視作神賜的寶物,除了欣賞之外,很少想到利用它。

當銅在冶煉爐中大量出現後,它便失去了神秘的色彩。人們開始理性地為它安排用途,充分利用它優於石頭和木頭的各種物理特性,做成人類需要的工具。考古學家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元前4000年的墓葬中,相繼發現了純銅製作的斧、刀、鋸、釘、魚叉和鏡子。

煉銅技術出現500年之後,人類發明了犁。犁的特殊結構可以使牛的水準牽引力變成連續翻掘土地的力量。根據粗略估計,牛拉犁翻動土地的力量比人大10倍。犁的出現,標誌著人類開始利用畜力從事農業生產,能夠深翻土地,開墾更多的耕地,生產更多的糧食,使一部分人能夠離開農田從事其他工作。這是農業生產力的第一次解放。

銅制工具催生了另一件偉大的發明——車輪。

車輪使人類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改變物體的空間位置,獲得更高的速度:車輪以滾動代替滑動,與直接拖拽相比,可以顯著減小摩擦阻力。有了車,人們可以輕便快捷地搬運重物,實現遠距離運輸,對貿易、戰爭、農業和城市建設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銅制工具還為人們帶來了傳播資訊的文字載體。大約在西元前3300年,古埃及人使用鋒利的小銅刀,把生長在尼羅河中的一種水草(稱為莎草)加工成最早的書寫材料。古埃及人剝去這種植物莖的外皮,將海綿狀的白色草芯剖成長長的薄片,並一條一條地排列粘連得像一張方手帕,然後,把它旋轉90度,疊壓在另一張上面,使上下兩層纖維互相垂直,晾乾之後經過打磨就成了便於書寫的草紙,

人們習慣地稱之為莎草紙。莎草紙是人類製造的最早的輕便書寫材料,此後數千年間,無數珍貴的思想、智慧和重大事件記錄在它上面。西元前3世紀,托勒密王朝在尼羅河口建立亞歷山大圖書館,圖書館中70萬卷文獻全部都是用莎草紙寫成的。

與此同時,古埃及人還用銅製造出最早的鏡子。此前人們只能借助平靜的水面看見自己,有了輕巧的銅鏡,人們就可以隨時看見自己的面容了。據史書記載,古埃及法老曾派人到西奈半島開採埋藏在地下的綠松石(綠松石是一種銅礦,又被當作寶石),聰明的古埃及礦工用多個磨光的銅鏡連續反射陽光,使陽光通過曲折的路徑到達地下採掘作業的地方,解決了在地下缺氧環境裡的照明問題。今天,旅遊者在埃及的盧克索國王谷參觀古埃及法老陵墓,有時導遊也會用鏡子把光線引入墓穴,讓遊人在陽光下欣賞墓室中精美的壁畫。

純銅雖然很有用,但是硬度不夠,還不能完全代替石器。經過500年的摸索,銅器製造技術發生了一次飛躍,這次飛躍使人類告別了石器時代。

大約西元前3500年,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蘇美爾人發現,在熔化的銅液中加入少量錫或鉛,或在冶煉時一同加入少量錫和鉛,可以大大改善銅的性能;加入錫或鉛的銅,比純銅硬度高,色澤亦更加光亮,做出的工具和武器更加鋒利耐用,這種合金叫做青銅。改變錫或鉛的含量,會使青銅具有不同性能,有的硬度很高,有的韌性很好,有的表面特別光亮不易銹蝕。不同特性的青銅,可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

用青銅製作器物,可以採用一種特殊的方法——鑄造。將熔化的青銅液注入預先做好的耐熱不變形的模具,使銅液充滿模具空腔,冷卻之後就能得到與這個空腔形狀完全一樣的器物。這種模具可以用石頭刻,也可以用黏土燒制。鑄造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製造金屬器物的效率,可以大批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工具和武器。鑄造技術是人類製造技術的重大變革,這項發明一直使用至今。

工具改進一小步,人類前進一大步。青銅器的製造進一步增強了人類製造工具和武器的能力,提高了人類活動水準,導致了生產和運輸工具的變革,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西元前275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擁有900座塔樓的蘇美爾烏魯克大城牆建成,城牆總長9.5千米。至西元前2500年,中東地區已經出現了22座城市。

冶煉青銅和製造青銅器的技術很快傳到古埃及。西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已經開始採用9份純銅1份錫的比例煉青銅,並從西奈半島開採銅礦大量製造青銅器。青銅工具的使用使古埃及人有能力建設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

大約從西元前2800年開始,古埃及人在尼羅河西岸相繼修建了97座金字塔。

其中開羅郊外吉薩高地上的胡夫法老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中至今僅存的一座,也是人們首次運用青銅工具建造的最宏偉的工程。在19世紀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建成之前的4400年間,胡夫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人工建築,它集中體現了古代人類利用青銅工具所達到的最高成就。現在看到的胡夫金字塔露出的層層花崗岩石階,就像體育場的看臺一樣。原來覆蓋在金字塔上的光潔巨石,采自距吉薩高地13千米的石灰岩山體。考古學家在昔日工地遺址,發掘出了當年開鑿石灰岩用過的青銅工具。

青銅工具不僅可以説明人們完成宏大的工程,也可以説明醫生完成某些複雜的外科手術。在一份西元前2700年的古埃及莎草紙文書上,描述了包括銅針在內的外科手術器械,記述了頭部、肩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傷口縫合的步驟。西元前2500年,古埃及已經出現外科醫生形象的藝術作品。考古學家在古埃及西元前2300年的一個外科醫生的墓葬中,發現了隨葬的青銅外科手術器械,共23件。

青銅兵器輕巧、鋒利、耐用,可以通過鑄造大批量生產,使用青銅兵器迅速地提升了士兵的作戰能力。人類以石塊、木棍為武器的爭鬥,逐漸演變為用青銅刀劍和甲胄武裝起來的軍隊之間的大規模廝殺。戰爭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使許多地域氏族制社會結構迅速轉變為國家形態,人類日漸遠離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歷史學家把青銅器的出現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標誌,從西元前3500年到西元前1500年間,世界上許多地區相繼進入青銅時代。然而,當人們四處尋找銅礦和錫礦的時候,另一種遠不如青銅光亮的金屬悄悄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就是鐵。人們最早見到的鐵是隕鐵,是某些星體碎片隕落地球穿越大氣層燒蝕殘留的部分。由於極為稀有,人們把它當作珍貴的收藏品。

大約西元前2000年,生活在今天土耳其安納托裡亞高原的赫梯人發明了煉鐵技術,把氧化鐵礦石變成鐵。赫梯人生活的地方鐵礦很多,在煉銅的時候,伴生在銅礦石中的鐵會被高溫熔爐中的一氧化碳還原出來。赫梯人還常常用堅硬的鐵礦石砌成煉銅爐,在煉銅的過程中這些鐵礦石中的鐵也會被還原出來。當爐壁疏鬆的時候,被還原出來的鐵塊就會掉下來。由於冶煉爐的溫度大約為1100℃,低於鐵的熔點1593℃,一氧化碳還原出來的鐵塊百孔千瘡,人們稱之“海綿鐵”,而研究科學史的學者把人類最早煉出的這種鐵稱為“塊煉鐵”。

赫梯人逐漸發現,

這些黑灰色的塊狀物體有用,把它們重新加熱反復鍛打,排除其中的雜質(今天人們知道,這些雜質主要是二氧化矽和礦石中沒有被完全還原的氧化鐵),疏鬆的鐵塊即變得密實而有韌性,可以用來做器皿、工具和武器。人們開始採用煉銅的辦法煉鐵礦石,世界上最早的煉鐵技術便宣告誕生。

地殼中鐵的含量比銅多1000倍,鐵礦比銅礦多,煉鐵的方法又十分簡單,因此可以大量生產鐵器。鐵器出現後,金屬工具更加廣泛地介入人類活動。考古學家在發掘地中海東部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王國宮殿遺址時,發現了一部歷史文獻,其中記載米諾斯王國的首都克諾索斯城在西元前1550年時已經有18種職業,其中9種與金屬工具直接相關。這一發現說明,金屬已經與人類活動密不可分。然而,這一時期的鐵尚未完全代替青銅。因為用低溫固體還原法煉出的是純鐵,不含碳,硬度不夠,不及青銅鋒利耐用。

西元前1200年,一項發明最終確立了鐵在人類活動中的地位:生活在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的力哈德人發明了增加鐵器硬度的方法。他們把已經鍛打成型的鐵器重新投進熾熱的炭爐,使炭和鐵器的表面直接接觸,待燒到一定程度,與炭接觸的鐵器表面會變得非常硬,甚至比青銅還硬。實際上這就是把鐵煉成鋼的方法。當熾熱的炭與鐵器表面接觸的時候,部分碳原子便在高溫環境中滲入鐵器內部,局部改變鐵的組織結構。控制碳進入鐵中的量,可以改變鐵器硬度。後來人們還發現,將滲碳後的鐵器加熱至高溫,再使它在水或油中急劇冷卻,會變得更加鋒利耐用。這種改變金屬組織結構的辦法今天稱為“淬火”。

“滲碳”與“淬火”技術很容易掌握,人們不再需要尋找稀缺的錫和鉛,便可賦予鐵這種廉價材料以美妙的特性,可以依照自己的願望製造滿足多種需求的器具,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完成從煉鐵到製造鐵器的全過程。鐵器的出現,使金屬冶煉和金屬工具製造由國家壟斷行為逐漸變成民間的職業。鐵鍋、鐵勺和鐵菜刀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鐵犁、鐵鏟和鐵鎬逐漸取代木石農具。廉價的鐵制工具使各行各業工匠的數量急劇增加,加速了這些行業的技術更新。鐵矛、鐵劍和鐵盔、鐵甲武裝了數量眾多的兵士,軍隊亦進一步提高了戰鬥力。鐵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入生產領域、軍事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全面更新了人類的工具、農具和兵器,使人類活動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

從西元前4000年到西元前1200年的2800年間,人類經歷了四次技術上的飛躍,終於找到了滿意的金屬材料。西元前2000年赫梯人發明的煉鐵技術,為3700年後的產業革命準備了最重要的材料基礎;西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煉出的紅銅,則為6000年後的電氣時代埋下伏筆。不幸的是,伴隨著鐵器的誕生,人類開始大規模砍伐森林,因為煉鐵需要大量木炭,而鋒利的鐵器伐倒樹木毫不困難。歷史學家估計,到西元前500年,世界人口總數達到1億,在發明金屬工具之後3500年間,世界人口增加了16倍。

在此之前很久,人類已經發現了自然界中以元素狀態存在的銅。由於自然銅非常罕見,人們將其視作神賜的寶物,除了欣賞之外,很少想到利用它。

當銅在冶煉爐中大量出現後,它便失去了神秘的色彩。人們開始理性地為它安排用途,充分利用它優於石頭和木頭的各種物理特性,做成人類需要的工具。考古學家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元前4000年的墓葬中,相繼發現了純銅製作的斧、刀、鋸、釘、魚叉和鏡子。

煉銅技術出現500年之後,人類發明了犁。犁的特殊結構可以使牛的水準牽引力變成連續翻掘土地的力量。根據粗略估計,牛拉犁翻動土地的力量比人大10倍。犁的出現,標誌著人類開始利用畜力從事農業生產,能夠深翻土地,開墾更多的耕地,生產更多的糧食,使一部分人能夠離開農田從事其他工作。這是農業生產力的第一次解放。

銅制工具催生了另一件偉大的發明——車輪。

車輪使人類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改變物體的空間位置,獲得更高的速度:車輪以滾動代替滑動,與直接拖拽相比,可以顯著減小摩擦阻力。有了車,人們可以輕便快捷地搬運重物,實現遠距離運輸,對貿易、戰爭、農業和城市建設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銅制工具還為人們帶來了傳播資訊的文字載體。大約在西元前3300年,古埃及人使用鋒利的小銅刀,把生長在尼羅河中的一種水草(稱為莎草)加工成最早的書寫材料。古埃及人剝去這種植物莖的外皮,將海綿狀的白色草芯剖成長長的薄片,並一條一條地排列粘連得像一張方手帕,然後,把它旋轉90度,疊壓在另一張上面,使上下兩層纖維互相垂直,晾乾之後經過打磨就成了便於書寫的草紙,

人們習慣地稱之為莎草紙。莎草紙是人類製造的最早的輕便書寫材料,此後數千年間,無數珍貴的思想、智慧和重大事件記錄在它上面。西元前3世紀,托勒密王朝在尼羅河口建立亞歷山大圖書館,圖書館中70萬卷文獻全部都是用莎草紙寫成的。

與此同時,古埃及人還用銅製造出最早的鏡子。此前人們只能借助平靜的水面看見自己,有了輕巧的銅鏡,人們就可以隨時看見自己的面容了。據史書記載,古埃及法老曾派人到西奈半島開採埋藏在地下的綠松石(綠松石是一種銅礦,又被當作寶石),聰明的古埃及礦工用多個磨光的銅鏡連續反射陽光,使陽光通過曲折的路徑到達地下採掘作業的地方,解決了在地下缺氧環境裡的照明問題。今天,旅遊者在埃及的盧克索國王谷參觀古埃及法老陵墓,有時導遊也會用鏡子把光線引入墓穴,讓遊人在陽光下欣賞墓室中精美的壁畫。

純銅雖然很有用,但是硬度不夠,還不能完全代替石器。經過500年的摸索,銅器製造技術發生了一次飛躍,這次飛躍使人類告別了石器時代。

大約西元前3500年,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蘇美爾人發現,在熔化的銅液中加入少量錫或鉛,或在冶煉時一同加入少量錫和鉛,可以大大改善銅的性能;加入錫或鉛的銅,比純銅硬度高,色澤亦更加光亮,做出的工具和武器更加鋒利耐用,這種合金叫做青銅。改變錫或鉛的含量,會使青銅具有不同性能,有的硬度很高,有的韌性很好,有的表面特別光亮不易銹蝕。不同特性的青銅,可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

用青銅製作器物,可以採用一種特殊的方法——鑄造。將熔化的青銅液注入預先做好的耐熱不變形的模具,使銅液充滿模具空腔,冷卻之後就能得到與這個空腔形狀完全一樣的器物。這種模具可以用石頭刻,也可以用黏土燒制。鑄造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製造金屬器物的效率,可以大批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工具和武器。鑄造技術是人類製造技術的重大變革,這項發明一直使用至今。

工具改進一小步,人類前進一大步。青銅器的製造進一步增強了人類製造工具和武器的能力,提高了人類活動水準,導致了生產和運輸工具的變革,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西元前275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擁有900座塔樓的蘇美爾烏魯克大城牆建成,城牆總長9.5千米。至西元前2500年,中東地區已經出現了22座城市。

冶煉青銅和製造青銅器的技術很快傳到古埃及。西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已經開始採用9份純銅1份錫的比例煉青銅,並從西奈半島開採銅礦大量製造青銅器。青銅工具的使用使古埃及人有能力建設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

大約從西元前2800年開始,古埃及人在尼羅河西岸相繼修建了97座金字塔。

其中開羅郊外吉薩高地上的胡夫法老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中至今僅存的一座,也是人們首次運用青銅工具建造的最宏偉的工程。在19世紀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建成之前的4400年間,胡夫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人工建築,它集中體現了古代人類利用青銅工具所達到的最高成就。現在看到的胡夫金字塔露出的層層花崗岩石階,就像體育場的看臺一樣。原來覆蓋在金字塔上的光潔巨石,采自距吉薩高地13千米的石灰岩山體。考古學家在昔日工地遺址,發掘出了當年開鑿石灰岩用過的青銅工具。

青銅工具不僅可以説明人們完成宏大的工程,也可以説明醫生完成某些複雜的外科手術。在一份西元前2700年的古埃及莎草紙文書上,描述了包括銅針在內的外科手術器械,記述了頭部、肩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傷口縫合的步驟。西元前2500年,古埃及已經出現外科醫生形象的藝術作品。考古學家在古埃及西元前2300年的一個外科醫生的墓葬中,發現了隨葬的青銅外科手術器械,共23件。

青銅兵器輕巧、鋒利、耐用,可以通過鑄造大批量生產,使用青銅兵器迅速地提升了士兵的作戰能力。人類以石塊、木棍為武器的爭鬥,逐漸演變為用青銅刀劍和甲胄武裝起來的軍隊之間的大規模廝殺。戰爭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使許多地域氏族制社會結構迅速轉變為國家形態,人類日漸遠離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歷史學家把青銅器的出現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標誌,從西元前3500年到西元前1500年間,世界上許多地區相繼進入青銅時代。然而,當人們四處尋找銅礦和錫礦的時候,另一種遠不如青銅光亮的金屬悄悄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就是鐵。人們最早見到的鐵是隕鐵,是某些星體碎片隕落地球穿越大氣層燒蝕殘留的部分。由於極為稀有,人們把它當作珍貴的收藏品。

大約西元前2000年,生活在今天土耳其安納托裡亞高原的赫梯人發明了煉鐵技術,把氧化鐵礦石變成鐵。赫梯人生活的地方鐵礦很多,在煉銅的時候,伴生在銅礦石中的鐵會被高溫熔爐中的一氧化碳還原出來。赫梯人還常常用堅硬的鐵礦石砌成煉銅爐,在煉銅的過程中這些鐵礦石中的鐵也會被還原出來。當爐壁疏鬆的時候,被還原出來的鐵塊就會掉下來。由於冶煉爐的溫度大約為1100℃,低於鐵的熔點1593℃,一氧化碳還原出來的鐵塊百孔千瘡,人們稱之“海綿鐵”,而研究科學史的學者把人類最早煉出的這種鐵稱為“塊煉鐵”。

赫梯人逐漸發現,

這些黑灰色的塊狀物體有用,把它們重新加熱反復鍛打,排除其中的雜質(今天人們知道,這些雜質主要是二氧化矽和礦石中沒有被完全還原的氧化鐵),疏鬆的鐵塊即變得密實而有韌性,可以用來做器皿、工具和武器。人們開始採用煉銅的辦法煉鐵礦石,世界上最早的煉鐵技術便宣告誕生。

地殼中鐵的含量比銅多1000倍,鐵礦比銅礦多,煉鐵的方法又十分簡單,因此可以大量生產鐵器。鐵器出現後,金屬工具更加廣泛地介入人類活動。考古學家在發掘地中海東部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王國宮殿遺址時,發現了一部歷史文獻,其中記載米諾斯王國的首都克諾索斯城在西元前1550年時已經有18種職業,其中9種與金屬工具直接相關。這一發現說明,金屬已經與人類活動密不可分。然而,這一時期的鐵尚未完全代替青銅。因為用低溫固體還原法煉出的是純鐵,不含碳,硬度不夠,不及青銅鋒利耐用。

西元前1200年,一項發明最終確立了鐵在人類活動中的地位:生活在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的力哈德人發明了增加鐵器硬度的方法。他們把已經鍛打成型的鐵器重新投進熾熱的炭爐,使炭和鐵器的表面直接接觸,待燒到一定程度,與炭接觸的鐵器表面會變得非常硬,甚至比青銅還硬。實際上這就是把鐵煉成鋼的方法。當熾熱的炭與鐵器表面接觸的時候,部分碳原子便在高溫環境中滲入鐵器內部,局部改變鐵的組織結構。控制碳進入鐵中的量,可以改變鐵器硬度。後來人們還發現,將滲碳後的鐵器加熱至高溫,再使它在水或油中急劇冷卻,會變得更加鋒利耐用。這種改變金屬組織結構的辦法今天稱為“淬火”。

“滲碳”與“淬火”技術很容易掌握,人們不再需要尋找稀缺的錫和鉛,便可賦予鐵這種廉價材料以美妙的特性,可以依照自己的願望製造滿足多種需求的器具,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完成從煉鐵到製造鐵器的全過程。鐵器的出現,使金屬冶煉和金屬工具製造由國家壟斷行為逐漸變成民間的職業。鐵鍋、鐵勺和鐵菜刀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鐵犁、鐵鏟和鐵鎬逐漸取代木石農具。廉價的鐵制工具使各行各業工匠的數量急劇增加,加速了這些行業的技術更新。鐵矛、鐵劍和鐵盔、鐵甲武裝了數量眾多的兵士,軍隊亦進一步提高了戰鬥力。鐵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入生產領域、軍事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全面更新了人類的工具、農具和兵器,使人類活動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

從西元前4000年到西元前1200年的2800年間,人類經歷了四次技術上的飛躍,終於找到了滿意的金屬材料。西元前2000年赫梯人發明的煉鐵技術,為3700年後的產業革命準備了最重要的材料基礎;西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煉出的紅銅,則為6000年後的電氣時代埋下伏筆。不幸的是,伴隨著鐵器的誕生,人類開始大規模砍伐森林,因為煉鐵需要大量木炭,而鋒利的鐵器伐倒樹木毫不困難。歷史學家估計,到西元前500年,世界人口總數達到1億,在發明金屬工具之後3500年間,世界人口增加了16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