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深圳風雲

盛夏的傍晚, 走在深圳的市民廣場, 看著抽陀螺的老人和四處奔跑的孩子, 隨手把筆挺的西裝扔在一邊, 坐在石椅上安靜地看著這一切。

腦海裡開始回憶過去, 十年, 我來深圳已經10年了。

但深圳是我的家嗎?

深圳衣服

深圳衣服時髦嗎?或許吧, 但是總體的確不如上海和香港。

總體而言, 深圳人的穿著是精緻的, 但是絕對不是筆挺的。 走在深圳的大街上, 男男女女的衣服時尚歸時尚, 但絕對算不上筆挺, 因為在明亮的太陽下, 流動的衣角都隨著光芒在閃動, 深圳本就熱, 再加上筆挺衣服的話, 連汗都無法自由揮發。

所以, 在深圳, 絕對不能簡單的看衣著。

這跟它的歷史有關。

深圳, 簡稱“深”, 別稱“鵬城”, 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 于清朝初年建墟。 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湧”, 因其水澤密佈, 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1979年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成立深圳市,

1980年8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市設置經濟特區。

發展40多年的深圳, 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生, 它沒有所謂的Old Money, 自然也沒有Old Money帶來的一代又一代沉澱下來的習慣、習俗或者是偏見, 衣著就是最好的體現。 雖然所有的城市都會固定, 隨著鋼筋水泥、代際的傳承固定, 新人、舊人的劃分, 但是深圳努力延長者自己衰老的時間。

對, 我是一個券商人, 在營業部工作多年。

對深圳的有錢人多少有所瞭解——比如, 在券商呆久了, 自然見過大大小小老闆。 記得某年一個夏末冬初(所有人都知道, 深圳市沒有秋天的), 一個50多歲的老闆人物經朋友介紹來我們營業部談業務。

她的業務非常簡單, 那就是她想把股權質押出去然後收購同行。

如果從衣著上來看的話,

白色襯衣、普通帆布包、普通的黑色圓底鞋、略帶發福的身材, 怎麼看就是一個中年婦女, 在我的內地老家就是一個麻將桌邊的普通人。

然而, 她的業務告訴你, 這個人的確是一個擁有一定資產的人——她的股權質押可以抵10億元人民幣, 她的公司年產值過10億。 由此我們相信, 在深圳, 她是一個白手起家的人, 從貧窮到富有的過程終究沒有改變什麼。

這就是深圳。

鮮明對比之下, 我想到了一個上海同學的故事。

在上海, 我有一個同學, 曾經因為沒有穿一款流行的大衣而錯過了一單業務。 直到事後6個月之後, 她才拐彎從朋友那裡聽到原因, “她穿這麼老土的大衣, 看起來絕對沒有實力的, 和這種人做業務沒意思。

或許, 這只是個案, 在上海也屈指可數。 但是如果事情放到深圳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第一, 深圳暖和, 沒有要穿那麼厚的大衣, 第二, 深圳這座城市一切都是嶄新的, 以貌取人非常危險。

最後, 深圳不需要以貌取人。 誰也不知道, 穿著拖鞋的那位會不會提著現金提走一輛寶馬。 畢竟這座擁有500多家上市公司的城市, 隱形土豪太多了。

為什麼深圳會形成如今的深圳?

或許因為深圳本就是移民城市有關, 大家帶著夢想而來, 沒有人會歧視夢想。

即便如今深圳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 國務院將其定位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其國際化都市越發明顯,

筆挺的西裝也越來越多, 但是, 不以貌取人的這個傳統還是流傳了下來。

為什麼是深圳?

2018年2月2日, 深圳市統計局發佈深圳2017年經濟統計資料資料顯示, 深圳2017年GDP達22438.39億元, 位列全國第三, 人均GDP達18.31萬元, 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87.62億元, 增長9.3%, 增速創2014年以來新高。

深圳為何會崛起?為何又是深圳?

這跟深圳的歷史及天然的地理位置有關。

作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 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 在過去及現在, 一直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紐帶, 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肩負著試驗和示範的重要使命。 深圳是重要的邊境口岸城市, 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 其皇崗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

深圳的崛起,經歷過太多的痛苦。

早年,作為特區,深圳得到了全國的關心和支持,是我國進行各項改革的試驗地,率先在經濟貿易、資金融措、土地政策、人才勞力、城市開發和建設管理等方面,由計畫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化,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秩序,成為我國技術、管理、知識、對外政策的視窗,發揮對內對外的輻射作用,如今的深圳金融中心、經濟中心、互聯網(2C)中心多種桂冠於一身,看起來順風順水,一帆風順。

然而,深圳始終是經歷過挫折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深圳也發生過一撥“深圳沒落”的喧囂。

來料加工作為這個城市起家的主要收入,在金融危機當中伴隨著外貿業務的下滑而一落千丈,深圳許多大型加工企業在那一年宣告破產。

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10月,深圳市共有704家加工型企業倒閉,恐慌彌漫在全深圳的上空。

這個城市該何去何從?

那一天,也是我剛來深圳的第一年,大量的企業倒閉,人心慌亂,對於剛畢業的我來講,找工作異常艱難。

這個時候,深圳市政府果斷出手——2008年,深圳市拿出真金白銀安撫失業的農民工。雖然暫時出現困難,然而,當時的深圳如同突然沒有了收入的富豪,生存下去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由此,深圳知道痛了,開始了創新,不創新就是死路一條。

作為券商,我們走過很多中國的城市,也見過很多不乏在對外貿易經濟當中賺的盆滿缽滿的企業和地方,但是卻沒有一家如深圳般轉型成功,這些地方在一輪又一輪的產業變革中迷失了自我,至今還在彷徨。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深圳能夠轉型成功?我想,到底還是深圳是特區,人們更容易接受改革及創新。

筆者有個朋友,40多歲,曾是某互聯網公司的早期創業員工。然後該公司成功上市,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但誰知道他又開始創業了。在他不大的辦公室裡,他給我聊著自己的故事,自己如何下決心再創業,講述著深圳的一軸三線的佈局,熱情地邀請我加入到他們創業的團隊當中,雖然最終沒有成行,但是心頭的答案解開了。

來深圳的人本身就是好動的,潮汕人自古有經商天賦、湖南人自古勇往直前、香港的耳濡目染,刺激著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第一代深圳人是不安心於體制的人。在一輩子論資排輩不過科長、副處的年代,這些人就開始來深圳下海了,接下的深圳第二代、第三代深圳人骨子裡都充滿了闖蕩的基因,關鍵是如今的深圳每年還都在吸納著數百萬的人,比如海歸、名校畢業生。

殘酷的反覆運算讓這座城市煥發了無限生機,儘管深圳的生活成本很高,房價並不低,但是如果你足夠努力,5年內夫妻共同買房並不是奢望。

深圳未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深圳也同樣如此。

比如,在深圳,階層會不會如香港般固定?

我不敢想,因為我害怕,深圳高額的房價會透支這座城市的未來?

所有人都知道,深圳本地人是不差房子的,那麼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外地來的人又是如何生活的?

深圳的底層也在絕望——2017年9月,深圳的三和大神的故事流傳在網上,他們每天只花15元,上網只要1.5元/時。每天玩遊戲、看小說,吃住在網吧。沒錢了就去上工,有錢了就繼續玩,直到沒錢。

這座城市的角落有時候令人絕望。

有一天路過中興大廈,下班時分,突然從門口湧出下班的人群,迅速擠佔了半條街,整個公交站附近都是人。印象中,只有小時候捅開一個螞蟻窩,螞蟻瘋狂湧出才可以比擬這個景象。有時候在想,如果永遠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大型企業永遠壟斷這座城市的寫字樓、辦公樓,裡面的人也不過是等級高一點的三和大神罷了。

隔壁的香港就是前車之鑒。一個城市,如果永久依靠一種模式,最終都會固定的。哪怕是開放的互聯網,最終也會寡頭。香港的變遷,從港口、到船舶、到輕工業、到地產、到金融,香港一代一代的產業變革,讓他始終保持著卓越的競爭力。而最近30年,香港已經固定地無以復加。永遠的李嘉誠、永遠的地產金融、永遠的四大家族。一個城市在努力為維持自己的所謂的優勢、穩定的時候,就會對新生的力量感到恐懼。

所以香港年輕人幾乎不敢創業,房子成為他們一輩子的負擔,香港經濟的活力驟減,誠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所說:創新在初期看上去就是野蠻和不合法。

我的擔心,還有深圳的文化,早期可以野蠻,然而城市畢竟是要成長和進步的——但作為經濟重鎮,深圳有時候被人詬病“文化荒漠”,這讓我羞愧,我承認文化荒漠,這的確是深圳的不足,和北上廣相比,深圳的城市歷史的確讓人覺得是暴發戶。沒有北京前門大街熱熱鬧鬧的藝人,也沒有京派國粹,更沒有厚重的古董;沒有上海灘洋氣的海派藝術,也比不上廣州千年歷史,食在廣州的小資。

深圳的經濟領先于文化,何時深圳文化會崛起?

這是未來的答案,相信經過未來較長時間的鋪墊,知名的藝術家都會紛紛在這裡紮根,深圳的藝術家也會如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像春天的草地,星星點點,這些星星點點最終都會變成蒼天的大樹,產出藝術的鉅子。只可惜,深圳的藝術氛圍和內地二三線城市的接近,雖說不荒漠,但是文化與經濟不對等,的確讓人有些憂思。

還好,在深圳,無數成功的人依舊在不停創造、創造新的機會、新的行業,深圳在未來可見的年份裡依舊會保持這種活力,深圳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於:GPLP摘編)

深圳的崛起,經歷過太多的痛苦。

早年,作為特區,深圳得到了全國的關心和支持,是我國進行各項改革的試驗地,率先在經濟貿易、資金融措、土地政策、人才勞力、城市開發和建設管理等方面,由計畫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化,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秩序,成為我國技術、管理、知識、對外政策的視窗,發揮對內對外的輻射作用,如今的深圳金融中心、經濟中心、互聯網(2C)中心多種桂冠於一身,看起來順風順水,一帆風順。

然而,深圳始終是經歷過挫折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深圳也發生過一撥“深圳沒落”的喧囂。

來料加工作為這個城市起家的主要收入,在金融危機當中伴隨著外貿業務的下滑而一落千丈,深圳許多大型加工企業在那一年宣告破產。

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10月,深圳市共有704家加工型企業倒閉,恐慌彌漫在全深圳的上空。

這個城市該何去何從?

那一天,也是我剛來深圳的第一年,大量的企業倒閉,人心慌亂,對於剛畢業的我來講,找工作異常艱難。

這個時候,深圳市政府果斷出手——2008年,深圳市拿出真金白銀安撫失業的農民工。雖然暫時出現困難,然而,當時的深圳如同突然沒有了收入的富豪,生存下去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由此,深圳知道痛了,開始了創新,不創新就是死路一條。

作為券商,我們走過很多中國的城市,也見過很多不乏在對外貿易經濟當中賺的盆滿缽滿的企業和地方,但是卻沒有一家如深圳般轉型成功,這些地方在一輪又一輪的產業變革中迷失了自我,至今還在彷徨。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深圳能夠轉型成功?我想,到底還是深圳是特區,人們更容易接受改革及創新。

筆者有個朋友,40多歲,曾是某互聯網公司的早期創業員工。然後該公司成功上市,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但誰知道他又開始創業了。在他不大的辦公室裡,他給我聊著自己的故事,自己如何下決心再創業,講述著深圳的一軸三線的佈局,熱情地邀請我加入到他們創業的團隊當中,雖然最終沒有成行,但是心頭的答案解開了。

來深圳的人本身就是好動的,潮汕人自古有經商天賦、湖南人自古勇往直前、香港的耳濡目染,刺激著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第一代深圳人是不安心於體制的人。在一輩子論資排輩不過科長、副處的年代,這些人就開始來深圳下海了,接下的深圳第二代、第三代深圳人骨子裡都充滿了闖蕩的基因,關鍵是如今的深圳每年還都在吸納著數百萬的人,比如海歸、名校畢業生。

殘酷的反覆運算讓這座城市煥發了無限生機,儘管深圳的生活成本很高,房價並不低,但是如果你足夠努力,5年內夫妻共同買房並不是奢望。

深圳未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深圳也同樣如此。

比如,在深圳,階層會不會如香港般固定?

我不敢想,因為我害怕,深圳高額的房價會透支這座城市的未來?

所有人都知道,深圳本地人是不差房子的,那麼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外地來的人又是如何生活的?

深圳的底層也在絕望——2017年9月,深圳的三和大神的故事流傳在網上,他們每天只花15元,上網只要1.5元/時。每天玩遊戲、看小說,吃住在網吧。沒錢了就去上工,有錢了就繼續玩,直到沒錢。

這座城市的角落有時候令人絕望。

有一天路過中興大廈,下班時分,突然從門口湧出下班的人群,迅速擠佔了半條街,整個公交站附近都是人。印象中,只有小時候捅開一個螞蟻窩,螞蟻瘋狂湧出才可以比擬這個景象。有時候在想,如果永遠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大型企業永遠壟斷這座城市的寫字樓、辦公樓,裡面的人也不過是等級高一點的三和大神罷了。

隔壁的香港就是前車之鑒。一個城市,如果永久依靠一種模式,最終都會固定的。哪怕是開放的互聯網,最終也會寡頭。香港的變遷,從港口、到船舶、到輕工業、到地產、到金融,香港一代一代的產業變革,讓他始終保持著卓越的競爭力。而最近30年,香港已經固定地無以復加。永遠的李嘉誠、永遠的地產金融、永遠的四大家族。一個城市在努力為維持自己的所謂的優勢、穩定的時候,就會對新生的力量感到恐懼。

所以香港年輕人幾乎不敢創業,房子成為他們一輩子的負擔,香港經濟的活力驟減,誠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所說:創新在初期看上去就是野蠻和不合法。

我的擔心,還有深圳的文化,早期可以野蠻,然而城市畢竟是要成長和進步的——但作為經濟重鎮,深圳有時候被人詬病“文化荒漠”,這讓我羞愧,我承認文化荒漠,這的確是深圳的不足,和北上廣相比,深圳的城市歷史的確讓人覺得是暴發戶。沒有北京前門大街熱熱鬧鬧的藝人,也沒有京派國粹,更沒有厚重的古董;沒有上海灘洋氣的海派藝術,也比不上廣州千年歷史,食在廣州的小資。

深圳的經濟領先于文化,何時深圳文化會崛起?

這是未來的答案,相信經過未來較長時間的鋪墊,知名的藝術家都會紛紛在這裡紮根,深圳的藝術家也會如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像春天的草地,星星點點,這些星星點點最終都會變成蒼天的大樹,產出藝術的鉅子。只可惜,深圳的藝術氛圍和內地二三線城市的接近,雖說不荒漠,但是文化與經濟不對等,的確讓人有些憂思。

還好,在深圳,無數成功的人依舊在不停創造、創造新的機會、新的行業,深圳在未來可見的年份裡依舊會保持這種活力,深圳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於:GPLP摘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