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研究週報|有效管控車輛是出行服務的核心元素,車企必然進局重塑競爭格局

出行服務本質上有很多特性是相通的, 但全球各個區域的玩家, 都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Uber、滴滴等各個區域市場的老大, 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建立起來了行業地位, 根基依然不穩。 那麼, 共用出行的立身之本到底在哪裡?

圖1 出行服務的競爭要素

一、提升出行服務品質的關鍵管控元素

一是對司機的管控

在競爭初期, 出行公司花了大量推廣的費用, 去教司機安裝和使用打車 APP。

在接近壟斷的時期, 出行公司具備了篩選司機和掌控司機流量的資本, 但是依然很難建立一個完整的司機可服務時間和服務信用體系。

到了競爭的白熱化階段, 司機們學會了貨比三家, 通過多部手機(不同時段多家接單記錄結果), 比較各個出行公司的獎勵和派單量形成KPI, 哪裡賺錢選擇去哪裡。

這裡核心的問題是, 如何讓司機在運營中獲取滿意的收入, 這實質上是全國各地的計程車牌照發放的矛盾所在。

僧多粥少的問題必然會存在, 週期性收入波動也會存在。

二是對出行者的管控

滴滴在很多方面做的很細, 細分了企業版和個人客戶版, 在個人客戶方面又細分了各種需求——網站拼車、快車、優享快車、各種不同的專車等, 但是這裡分解的維度比較多, 核心特質是:出行服務在短期內還是消費者出行方式的一種補充, 存在應急、相對特殊的情況, 例如不便於開車或者停車, 消費者使用的頻次在價格穩定之後, 與自身的實際需求緊密相關。

而非必須類的出行服務商, 展現出非常強的“逐利”特性, 加上出行服務公司, 為了維繫穩定的出行消費, 不免向新客戶提供資費傾斜, 這樣雙向的結果就是大部分消費者對平臺毫無忠誠度。

三是對車輛的管控

如何管控車是個大問題。 資金方面, 要通過融資租賃來掌握大量合規車輛;技術層面, 自動駕駛的實際大規模商用之路還還比較漫長。

網約車長期來看有較強的地方政府管控特性, 比如各個區域的法規合規性, 法務和運營受到地區性的牽制, 當穩定到一定階段, 就需要進行合規性考慮, 否則砸了大錢, 卻來個區域關停就前功盡棄了。

由於車價持續下降, 對於牌照, 以及可網約車的運營權力問題, 也是網約和分時租賃的共性問題, 前者由於司機和車輛捆綁, 車況條件比較好, 但是也出現App顯示車輛和實際車型不符合的情況(往往有1/10的情況發生);而後者則存在車況和被動使用率的問題。

運營車輛作為出行服務中的關鍵主體, 其有效管控的有效方式是通過運營來定制車輛。 車輛的特性比較多, 車價、空間、後備箱、平順性等等, 網約車公司可以在很多特性上進行定制, 不僅僅是減配那麼簡單, 目前可能主要還是以這種初級定制為主。 隨著出行服務的繼續發展, 運營車輛甚至可以進入深度定制階段。

圖3 控車的過程比較麻煩

深度定制的方式之一是與成熟汽車企業合作

以滴滴為例。 滴滴通過與大型汽車企業合作, 扮演的角色更多的還是以區域運營網約車範圍擴大的角色進行的, 畢竟合作企業在各自區域的網約車運營佔據很大話語權, 在這個領域雙方的合作相對比較均衡。

合作車型往往也是大型汽車企業已經開發好的, 雙方在運營模式上進行延展。 滴滴已與12家汽車公司簽訂合作協定, 幫助車企推廣共用汽車服務和電動汽車, 這12家車企包括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安汽車、東風乘用車、東風悅達起亞、華泰汽車、江淮、吉利、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奇瑞、中國一汽、眾泰新能源。 滴滴的日訂單量為2000萬,即每年大約70億。滴滴與大眾集團簽署的諒解備忘錄與12家車企的合作協定有“不同的側重點”,據稱這是一個“開放的新能源共用汽車服務體系”。

深度定制方式之二是與新型汽車企業合作

還是以國內的滴滴為例。在地理緯度上將區隔運營的車輛需求分發給電動汽車企業。滴滴與一些汽車製造商合作,設計更適合共用出行的車輛,成立“黑馬”事業部,主攻共用電單車和電動汽車,目前落地情況如下:迷你型快車,“小滴”浙江時空電動汽車設計生產的E20;鎣石純電動車與順豐滴滴簽訂供貨協議;NEVS和滴滴簽署協定,為滴滴拼車網路生產電動車;車和家B輪融資30億元與滴滴合資造智能電動車

圖4 定制新能源汽車

二、車企進入出行服務可能改變行業競爭格局

出行服務商要實現對運營車輛的有效管控,與車企開展了各種合作,那麼,車企自己進入出行服務領域也只是早晚的事。

圖2 全球共用汽車的發展歷程

可以分區域來看各個出行服務巨頭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等地的運營情況。

在出行市場,汽車企業從自身考慮是需要進一步深入其中的。特別是具有先導意義的美國市場,共用汽車在美國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既有網約車的佼佼者Uber和Lyft,也有Car2go和Drive now等少量分時租賃運營商。隨著car2go 和DriveNow考慮合併,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當前,車企對共用汽車為代表的出行即服務的理念是認同的。我們看待這些表態的時候,腦海中也會複現一個實質性問題,這些汽車CEO的表態,僅僅是迎合資本的訴求,還是順勢在不同商業模式和技術儲備上做一些功課?例如:

2015年,福特在CES2015上宣佈了“智慧移動計畫”,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公司。

2017年,通用汽車也有類似轉型的內容,提出將電氣化、智慧網聯、自動駕駛和共用服務相結合,驅動未來個人出行方式的實現。公司致力於研發先進技術,將全球資源與本土優勢相結合,積極推動汽車行業由傳統製造業向智慧出行服務業轉型。

2018年,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在CES 2018年上正式宣佈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成為移動出行公司。

表1 全球的充分競爭市場

從這個層面來看,在全球範圍內,入局資本的性質正在發生轉變,部分汽車產業界組織了一些人馬沖到出行服務裡面去了。

三、自動駕駛技術有望改善出行服務品質

2018年自動駕駛行業再次迎來新的里程碑,穀歌旗下的 Waymo 正式拿到美國首個商業自動駕駛打車服務執照,2018年1月12日,亞利桑那交通部正式批准 Waymo 的交通網絡公司執照。之後,Waymo 的自動駕駛版克萊斯勒 Pacifica 就展開商業用車服務,在亞利桑那接送乘客,用戶可通過手機應用或網站叫車。

最近Uber的事故讓自動駕駛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這是自動駕駛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事件,對技術的推動絕不盡是負面的。

圖5 Waymo的商用打車服務執照

不同公司不同的商業部署模式對自動駕駛的場景構建也完全不同,小範圍來看,都需要集中在駕駛里程、城市環境、駕駛工況上做積累。這也是Waymo和GM在自動駕駛里程和測試車隊方面比較領先的原因。通過優化,2018年開始兩家都會在一定範圍內展開商業運營。

從未來來看,不止一家諮詢公司看好由自動駕駛技術對共用汽車服務品質的提升,並認為自動駕駛將給出行市場帶來巨大的轉變。有預測顯示:2030年,共用無人駕駛汽車將占到汽車總行駛里程的25%-37%;私人擁有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在歐洲分佈最多,美國、歐洲和中國共用出行的市場價值將達到1.5萬億美元,從2017 年到2030年的年增長率為24%。

圖6 2030年中美歐出行方式將有明顯的差異

小結: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未來共用出行的競爭激烈超乎想像。

滴滴的日訂單量為2000萬,即每年大約70億。滴滴與大眾集團簽署的諒解備忘錄與12家車企的合作協定有“不同的側重點”,據稱這是一個“開放的新能源共用汽車服務體系”。

深度定制方式之二是與新型汽車企業合作

還是以國內的滴滴為例。在地理緯度上將區隔運營的車輛需求分發給電動汽車企業。滴滴與一些汽車製造商合作,設計更適合共用出行的車輛,成立“黑馬”事業部,主攻共用電單車和電動汽車,目前落地情況如下:迷你型快車,“小滴”浙江時空電動汽車設計生產的E20;鎣石純電動車與順豐滴滴簽訂供貨協議;NEVS和滴滴簽署協定,為滴滴拼車網路生產電動車;車和家B輪融資30億元與滴滴合資造智能電動車

圖4 定制新能源汽車

二、車企進入出行服務可能改變行業競爭格局

出行服務商要實現對運營車輛的有效管控,與車企開展了各種合作,那麼,車企自己進入出行服務領域也只是早晚的事。

圖2 全球共用汽車的發展歷程

可以分區域來看各個出行服務巨頭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等地的運營情況。

在出行市場,汽車企業從自身考慮是需要進一步深入其中的。特別是具有先導意義的美國市場,共用汽車在美國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既有網約車的佼佼者Uber和Lyft,也有Car2go和Drive now等少量分時租賃運營商。隨著car2go 和DriveNow考慮合併,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當前,車企對共用汽車為代表的出行即服務的理念是認同的。我們看待這些表態的時候,腦海中也會複現一個實質性問題,這些汽車CEO的表態,僅僅是迎合資本的訴求,還是順勢在不同商業模式和技術儲備上做一些功課?例如:

2015年,福特在CES2015上宣佈了“智慧移動計畫”,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公司。

2017年,通用汽車也有類似轉型的內容,提出將電氣化、智慧網聯、自動駕駛和共用服務相結合,驅動未來個人出行方式的實現。公司致力於研發先進技術,將全球資源與本土優勢相結合,積極推動汽車行業由傳統製造業向智慧出行服務業轉型。

2018年,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在CES 2018年上正式宣佈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成為移動出行公司。

表1 全球的充分競爭市場

從這個層面來看,在全球範圍內,入局資本的性質正在發生轉變,部分汽車產業界組織了一些人馬沖到出行服務裡面去了。

三、自動駕駛技術有望改善出行服務品質

2018年自動駕駛行業再次迎來新的里程碑,穀歌旗下的 Waymo 正式拿到美國首個商業自動駕駛打車服務執照,2018年1月12日,亞利桑那交通部正式批准 Waymo 的交通網絡公司執照。之後,Waymo 的自動駕駛版克萊斯勒 Pacifica 就展開商業用車服務,在亞利桑那接送乘客,用戶可通過手機應用或網站叫車。

最近Uber的事故讓自動駕駛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這是自動駕駛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事件,對技術的推動絕不盡是負面的。

圖5 Waymo的商用打車服務執照

不同公司不同的商業部署模式對自動駕駛的場景構建也完全不同,小範圍來看,都需要集中在駕駛里程、城市環境、駕駛工況上做積累。這也是Waymo和GM在自動駕駛里程和測試車隊方面比較領先的原因。通過優化,2018年開始兩家都會在一定範圍內展開商業運營。

從未來來看,不止一家諮詢公司看好由自動駕駛技術對共用汽車服務品質的提升,並認為自動駕駛將給出行市場帶來巨大的轉變。有預測顯示:2030年,共用無人駕駛汽車將占到汽車總行駛里程的25%-37%;私人擁有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在歐洲分佈最多,美國、歐洲和中國共用出行的市場價值將達到1.5萬億美元,從2017 年到2030年的年增長率為24%。

圖6 2030年中美歐出行方式將有明顯的差異

小結: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未來共用出行的競爭激烈超乎想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