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情韻冬夜鄉村

對鄉村, 懷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 一想到鄉村那令人念想的人和事, 總是記憶猶新。 尤其是鄉村的晚上, 更是別有情味。

冬夜的鄉村很是寂靜,

漆黑一片, 今晚倒好, 有潔白雪花映襯。

紛紛揚揚的大雪已經下了一天一夜, 地下已有好幾寸厚的白雪覆蓋。 雪花還在漫天飄飛, 這時不像剛開始下雪那樣, 雪花落在花草樹木上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現在滿山的樹枝上、屋後的竹梢都已落滿了厚厚一層, 雪片再落下來就沒有這種聲音了。

坐在屋裡的人只覺得寒意襲人, 並不知道屋外雪還在飄飄灑灑。 鄉鄰們往火塘裡又添了幾塊木柴, 就坐在火塘邊邊嗑著瓜子, 邊喝著小蘭花茶, 聊著村裡村外的事情。 這時也有串門的人, 吃過晚飯, 在家坐著無聊, 拿著手電筒出來閑走。 雙腳踩在雪地上(晚上雪已經凍結), 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 一種說不出道不清的情感就在胸腔裡彌漫開來,

於是就漫無目地去敲老叔家門, 門一開, 一股暖暖的熱氣溢了出來, 敲門的人在門口石條上跺了跺腳, 拍拍滿身的雪花, 一下子撲進這暖暖的熱氣裡, 融進這融洽的氣氛裡去。

“還在下呀?”

“下的還大著哩。 ”

“來!快坐下烤烤火。 ”

敲門人坐到火塘邊,

木門“咯吱”一聲關上了, 把烘烘的熱氣和燈光都關在了屋裡, 而屋外確是一片漆黑和寒冷, 只見純白的積雪反照的瑩光。

主人和客人還在寒暄, 不一會又來了兩位、三位。 其實並沒相約, 無意中卻走到一起, 於是大家說:“有意思, 就像約好似的。 ”

能在雪夜來訪的人, 關係絕不一般, 就算以前一般, 今日能捨下自家火塘的溫暖, 迎風冒雪上你家火塘邊坐一坐, 嘮嘮嗑, 自今日起, 也不一般了。 所以, 主人便顯出十二分的熱情。 這熱情首先寫在臉上, 尤其是女主人老嬸, 臉上笑得像一朵花似的。 當然, 熱情也不僅是在臉上, 老嬸忙用火鉗夾了幾根木炭說:“我去弄幾個菜來, 你們喝兩盅暖和暖和。 ”

客人忙奪下火鉗:“吃的飽飽的, 酒菜往哪裝啊!”

老嬸作罷, 還是去拎了一罐自家釀做的酒釀, 右手還提了一竹籃吃的, 有柿餅、板栗、蠶豆, 這些都是自己家種的。 房前屋後栽了十幾棵柿樹, 秋末, 滿樹紅彤彤的柿子壓彎了枝頭。 來不及吃, 就把它摘下壓成柿餅, 吻上一點麵粉, 曬乾收藏, 等到這時拿出來吃, 倒很是甜蜜。 吃法也很特別, 柿餅一定烤熱了吃, 還要烤得發燙, 把餅上的一層白霜烤化了才放進嘴裡細細品味, 那味道甭提有多甜了;板栗是放在火塘裡燒著吃。 燒板栗不是那麼簡單, 先要將板栗咬開一個小口子, 要不然丟在火塘裡會猛然“嘣”的一聲, 像放炮一樣把火塘裡的火星炸起來就不安全了。 主人客人坐在火塘邊, 吃著柿餅、板栗, 喝著自釀的糯米酒, 火烤酒燒,

不一會一個個便紅光滿面。 這時就有人取下牆上掛著的二胡, 拉起了當地的廬劇小調, 唱起了《陳世美不問賢妻》:

(包拯)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

尊一聲駙馬爺細聽端的。

曾記得端午日朝賀天子,

我與你在朝房曾把話提,

說起了招贅事你神色不定,

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

到如今他母子前來尋你,

為什麼不相認反把她欺?

這廬劇全是雅詞, 不是所有人都會唱。 唱的人唱得昂揚頓挫, 聽的人聽得搖頭晃腦, 這寒冷的雪夜就這樣過得好快, 時光一會兒就溜走了。

火塘邊的人只顧自娛自樂, 卻忘了廂房裡還有人。 還是老嬸惦記, 找來鐵鍬, 鏟了火往廂房裡送去。

廂房裡是老裁縫肖白師傅在縫棉襖。 肖白師傅是方家老屋村人, 一手好手藝, 尤其是會做中式棉襖,已經成了慣例,每年冬天,他都要來這兒給人縫棉襖。他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可他這哮喘有點奇怪,越熱喘得越厲害,天氣越冷反倒好些。因此,熱天裡他只能在附近做活,每年從秋天農閒時才開始外出掙錢。在我的老家楊家沖,他是每年冬天來。以前去接他,都是專門派一個小夥子去接。他雖然冬天哮喘好一些,但真走一二十裡的山路還是夠嗆。所以就讓他順搭村上的拖拉機,坐在駕駛室裡也不怎麼冷。現在好了,楊家沖裡已有好幾個人買了小車,接起來就更方便了。

前些年,肖白師傅每年來楊家沖,從張家到李家,一個月左右就能做完。年輕人都買衣服穿,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需要請他縫棉襖,再說一件棉襖總要穿好幾年,也不必年年縫棉襖。可去年竟然過了臘月十五才做完,不但老年人頭年縫了棉襖第二年又要縫新的,年輕人不知怎麼一窩蜂迷上了中式棉襖,顏色還都是豔麗的,不是紅的就是紫的。待送走肖白師傅,臘月初八沖裡小夥子強強結婚,年輕人湊在一起熱鬧,竟是清一色唐裝,非常氣派。

肖白師傅想,今年可能不要來了,有誰年年縫棉襖呢?可沒想到,接他的小車比往年還要去的早。除了沖裡的,鎮上的敬老院也要請他給每位老人縫一件中式棉襖。像往年一樣,肖白師傅第一站還是落在老叔家。因為他家住在村口。這一回來了就沒走,老嬸說,從這家到那家,路上又耽擱時間,縫紉機、熨斗、尺子、線什麼的,搬起來那麼麻煩,換一家支個裁板又要費去一些時間,肖白師傅不如就在這裡,沖裡的人和敬老院都把布料、棉花拿來就在這兒縫好。老嬸這樣一說,肖白師傅倒樂了,他特愛吃老嬸做的飯。那土豆絲切得像麻線一樣細,放幾個菜園地裡種的辣椒爆炒,清香滑爽;年底了,自家磨的豆腐老紮豆鮮,放一點小菜和肉絲再加上豆腐中火燜煮,味道特別地道,還有那做豆腐留下的豆渣、老嬸自己醃的雪裡紅,變著花樣做菜,肖白師傅百吃不厭。冬天天短,肖白師傅每天都要打晚做。老嬸每天都給他生一盆炭火,泡一杯熱茶,有時還陪他說說話。她越是這樣熱情肖白師傅就越覺得對不住,因為老嬸把敬老院的棉襖排在最前面,然後是沖裡要做棉衣的人家。眼看著大雪飄飛,天氣寒冷,可老嬸家的棉襖還沒動工,所以他心裡著急。

“您急什麼!您看我們家誰沒有棉襖穿?要不是講要穿新的,您十年八年也不要進我們家縫棉襖。”肖白師傅想,也對,現在人家縫棉襖,並不是穿著不暖和,而是圖個新,圖個喜慶,因此,他越縫到後來就越是縫得從容,慢慢也就不急了。

那一段一段五顏六色的棉布從他手裡抖開,是那樣的厚實勻稱,不像以前那些化纖布料,摸在手裡冰涼冰涼,冷颼颼的,覺得做裁縫都沒有一點意思了。雪白的棉花鋪在綿軟的布料上,是那樣的平整熨帖。每天白天,刺眼的雪光從窗戶裡映過來,是那樣的晶瑩,肖白師傅一時高興,邊鋪著棉花,打著底線,一邊哼著小曲兒:

裁縫師傅手藝高,細針密線技靈巧。

手不提,肩不挑,

只要烙鐵和剪刀,不離針線包。

肉裡困,酒裡眠,快樂自逍遙。

這曲兒是從師傅那兒學來的。當年他跟師傅去一戶大戶人家縫衣裳,師傅悄悄落下三尺布料,準備給自己的小女兒做一件小棉襖過年穿。那時候日子過得真難,一家人只靠師傅一人做針線活養家糊口,老老小小十來口人。尤其是到了冬天,孩子連一件棉衣都沒有。可這一舉動被人家的家丁發現打斷了手,此後就再也沒有吃過這碗飯,他於是獨自出來做。第一年過年,他打了一壺酒去謝師傅,師傅說:“我這師傅還值得你謝?在外面別提我是你師傅,免得誤了你的生意,我這兒以後也不要來了,來了便是辱沒我。”師傅說完,用左手提了那壺酒扔出窗外,然後把大門“砰”的一聲關上了。

從那以後,他想起師傅就唱這曲兒。肖白師傅白天裁剪、絮棉、打緔,總喜歡一邊做一邊哼著曲兒,到了晚上,坐到縫紉機前,就全神貫注了,不管老叔家來客喝酒行令還是唱廬劇,他都絲毫不受影響。一屋的熱氣、一屋的亮光、一屋棉布的芳香、一屋新棉花的溫暖,這一切,正是一個裁縫好心情的由來,他是這屋的主宰,他在夜間給很多人帶來溫暖、明天的笑容,所以他的工作精細而甜蜜,縫紉機加足了機油,聽起來那聲音連貫而勻稱,很是悅耳。

前幾天,縫完了老嬸家的棉衣,肖白師傅說,反正已到了臘月十五,回家就只等過年了,這麼大年紀,家裡也不指望他回去做什麼,順便在這裡也為自己縫兩套棉衣。他請老嬸去買了幾丈彩色的棉布,稱了幾斤棉花,還關照老嬸這幾天的茶自己泡,火他自己夾,因為是給自己縫衣服,不好意思打擾人。

老嬸真的沒去打擾,可她總有些想不通,這肖白師傅該不是在我家給自己縫老衣吧?可她不好問。今晚大家喝得盡興,唱得高興,她忍不住想到廂房裡去看看,打探個究竟。老嬸剛一推門,肖白師傅已經站在門口,似乎正準備出來。

“我看看你給自己縫的衣服。”

“擺在裁板上呢。”老嬸走過去一看,那根本不是衣服,而是一摞子墊子。

“老嬸,”他跟著晚輩的稱呼,“我看你家裡客人多,冬天裡天冷,我就縫了這些墊子……”

“肖白師傅,您這?”

“我也上了年紀,說不定哪一年就來不了了,也就吃不成你做的飯菜了,留個念想吧。”

“那錢?”

“這是錢的事嗎?”肖白師傅接過那一鐵鍬火說:“今兒也給我烤兩個柿餅,溫一杯米酒,我也來唱唱廬劇,還是去年來學的那段,只怕是嗓子生了唱不好了。”

雪還在下,沒有一點聲響,間或有幾聲狗吠,後來狗吠也停了,只有老叔家裡那優雅婉轉的二胡聲,還有那鏗鏘的唱詞。

也只有老叔家火塘裡的火光一直亮到後半夜,像在茫茫夜色裡泛出的點點星光。

作者:yangxuemei

編輯:蜀中野人

尤其是會做中式棉襖,已經成了慣例,每年冬天,他都要來這兒給人縫棉襖。他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可他這哮喘有點奇怪,越熱喘得越厲害,天氣越冷反倒好些。因此,熱天裡他只能在附近做活,每年從秋天農閒時才開始外出掙錢。在我的老家楊家沖,他是每年冬天來。以前去接他,都是專門派一個小夥子去接。他雖然冬天哮喘好一些,但真走一二十裡的山路還是夠嗆。所以就讓他順搭村上的拖拉機,坐在駕駛室裡也不怎麼冷。現在好了,楊家沖裡已有好幾個人買了小車,接起來就更方便了。

前些年,肖白師傅每年來楊家沖,從張家到李家,一個月左右就能做完。年輕人都買衣服穿,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需要請他縫棉襖,再說一件棉襖總要穿好幾年,也不必年年縫棉襖。可去年竟然過了臘月十五才做完,不但老年人頭年縫了棉襖第二年又要縫新的,年輕人不知怎麼一窩蜂迷上了中式棉襖,顏色還都是豔麗的,不是紅的就是紫的。待送走肖白師傅,臘月初八沖裡小夥子強強結婚,年輕人湊在一起熱鬧,竟是清一色唐裝,非常氣派。

肖白師傅想,今年可能不要來了,有誰年年縫棉襖呢?可沒想到,接他的小車比往年還要去的早。除了沖裡的,鎮上的敬老院也要請他給每位老人縫一件中式棉襖。像往年一樣,肖白師傅第一站還是落在老叔家。因為他家住在村口。這一回來了就沒走,老嬸說,從這家到那家,路上又耽擱時間,縫紉機、熨斗、尺子、線什麼的,搬起來那麼麻煩,換一家支個裁板又要費去一些時間,肖白師傅不如就在這裡,沖裡的人和敬老院都把布料、棉花拿來就在這兒縫好。老嬸這樣一說,肖白師傅倒樂了,他特愛吃老嬸做的飯。那土豆絲切得像麻線一樣細,放幾個菜園地裡種的辣椒爆炒,清香滑爽;年底了,自家磨的豆腐老紮豆鮮,放一點小菜和肉絲再加上豆腐中火燜煮,味道特別地道,還有那做豆腐留下的豆渣、老嬸自己醃的雪裡紅,變著花樣做菜,肖白師傅百吃不厭。冬天天短,肖白師傅每天都要打晚做。老嬸每天都給他生一盆炭火,泡一杯熱茶,有時還陪他說說話。她越是這樣熱情肖白師傅就越覺得對不住,因為老嬸把敬老院的棉襖排在最前面,然後是沖裡要做棉衣的人家。眼看著大雪飄飛,天氣寒冷,可老嬸家的棉襖還沒動工,所以他心裡著急。

“您急什麼!您看我們家誰沒有棉襖穿?要不是講要穿新的,您十年八年也不要進我們家縫棉襖。”肖白師傅想,也對,現在人家縫棉襖,並不是穿著不暖和,而是圖個新,圖個喜慶,因此,他越縫到後來就越是縫得從容,慢慢也就不急了。

那一段一段五顏六色的棉布從他手裡抖開,是那樣的厚實勻稱,不像以前那些化纖布料,摸在手裡冰涼冰涼,冷颼颼的,覺得做裁縫都沒有一點意思了。雪白的棉花鋪在綿軟的布料上,是那樣的平整熨帖。每天白天,刺眼的雪光從窗戶裡映過來,是那樣的晶瑩,肖白師傅一時高興,邊鋪著棉花,打著底線,一邊哼著小曲兒:

裁縫師傅手藝高,細針密線技靈巧。

手不提,肩不挑,

只要烙鐵和剪刀,不離針線包。

肉裡困,酒裡眠,快樂自逍遙。

這曲兒是從師傅那兒學來的。當年他跟師傅去一戶大戶人家縫衣裳,師傅悄悄落下三尺布料,準備給自己的小女兒做一件小棉襖過年穿。那時候日子過得真難,一家人只靠師傅一人做針線活養家糊口,老老小小十來口人。尤其是到了冬天,孩子連一件棉衣都沒有。可這一舉動被人家的家丁發現打斷了手,此後就再也沒有吃過這碗飯,他於是獨自出來做。第一年過年,他打了一壺酒去謝師傅,師傅說:“我這師傅還值得你謝?在外面別提我是你師傅,免得誤了你的生意,我這兒以後也不要來了,來了便是辱沒我。”師傅說完,用左手提了那壺酒扔出窗外,然後把大門“砰”的一聲關上了。

從那以後,他想起師傅就唱這曲兒。肖白師傅白天裁剪、絮棉、打緔,總喜歡一邊做一邊哼著曲兒,到了晚上,坐到縫紉機前,就全神貫注了,不管老叔家來客喝酒行令還是唱廬劇,他都絲毫不受影響。一屋的熱氣、一屋的亮光、一屋棉布的芳香、一屋新棉花的溫暖,這一切,正是一個裁縫好心情的由來,他是這屋的主宰,他在夜間給很多人帶來溫暖、明天的笑容,所以他的工作精細而甜蜜,縫紉機加足了機油,聽起來那聲音連貫而勻稱,很是悅耳。

前幾天,縫完了老嬸家的棉衣,肖白師傅說,反正已到了臘月十五,回家就只等過年了,這麼大年紀,家裡也不指望他回去做什麼,順便在這裡也為自己縫兩套棉衣。他請老嬸去買了幾丈彩色的棉布,稱了幾斤棉花,還關照老嬸這幾天的茶自己泡,火他自己夾,因為是給自己縫衣服,不好意思打擾人。

老嬸真的沒去打擾,可她總有些想不通,這肖白師傅該不是在我家給自己縫老衣吧?可她不好問。今晚大家喝得盡興,唱得高興,她忍不住想到廂房裡去看看,打探個究竟。老嬸剛一推門,肖白師傅已經站在門口,似乎正準備出來。

“我看看你給自己縫的衣服。”

“擺在裁板上呢。”老嬸走過去一看,那根本不是衣服,而是一摞子墊子。

“老嬸,”他跟著晚輩的稱呼,“我看你家裡客人多,冬天裡天冷,我就縫了這些墊子……”

“肖白師傅,您這?”

“我也上了年紀,說不定哪一年就來不了了,也就吃不成你做的飯菜了,留個念想吧。”

“那錢?”

“這是錢的事嗎?”肖白師傅接過那一鐵鍬火說:“今兒也給我烤兩個柿餅,溫一杯米酒,我也來唱唱廬劇,還是去年來學的那段,只怕是嗓子生了唱不好了。”

雪還在下,沒有一點聲響,間或有幾聲狗吠,後來狗吠也停了,只有老叔家裡那優雅婉轉的二胡聲,還有那鏗鏘的唱詞。

也只有老叔家火塘裡的火光一直亮到後半夜,像在茫茫夜色裡泛出的點點星光。

作者:yangxuemei

編輯:蜀中野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