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西北新五馬,在西北曾經叱吒風雲一手遮天

民國後期, 蔣介石把持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西北馬家軍的勢力發展到頂峰, 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有意扶持下, 西北馬家軍兵力最為強盛時達到了20多萬, 是當時西北地方最有實力的地方性軍閥。

當時西北馬家軍發展成為甯馬、青馬、甘馬三大軍事勢力集團, 被稱作為“西北五馬”的五位馬姓首腦人物在西北這塊土地上, 叱吒風雲, 一時間還真難有勢力與他們爭鋒, 形如當地的土皇帝。

為區別於晚清時期的“老五馬”以及民國前期的“中五馬”, 更多的人更是願意將這五位稱之為“西北新五馬”。

馬步芳(?-1975年)

馬步芳, 字子香, 回族, 經名胡賽尼, 甘肅河州臨夏人, 西北地方軍閥馬家軍中的重要人物, 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當時青海省的一把手。

馬步芳是“老五馬”之一甘陝回變首領馬海宴的孫子, 早年隨父“中五馬”之一的馬麒投靠西北軍, 中原大戰時父子倆在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雙方之間搖擺不定,

等到大局已定, 才擁蔣反馮。

之後, 馬步芳先後擔任了青海省保安處處長, 青海省政府代主席, 西北五省(陝甘寧青新)總長官等職。

1938年, 馬步芳所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2軍, 參加抗日戰爭, 同時做為交換, 他出任了青海省政府主席。 1943年, 馬步芳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 他當選為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1949年, 他還擔任了代理西北軍行政公署長官。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 馬步芳也是跟隨國民黨軍隊前往臺灣, 後又經埃及去往沙烏地阿拉伯, 出任臺灣當局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 于1975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病逝。

馬步青(1898-1977)

馬步青, 字子雲, 回族, 甘肅河州臨夏人,

馬麒長子, 馬步芳的哥哥, 他早年在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校就讀, 後進入馬麒建立的甯海軍, 任職管帶。 1926年, 馮玉祥帶著國民軍進軍甘肅, 馬麒部隊收編, 馬步青出任了第5軍獨立55旅旅長。

蔣馮大戰期間, 馬步青前往青海出任了甘肅暫騎1師師長, 駐防肅州、甘州等地。 1933年, 孫殿英率領軍隊攻打寧夏, 意圖進佔西北, 馬步青聯合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 與孫殿英交戰, 保存住了地盤。

1936年, 紅軍西征, 馬步青奉命阻擊, 被紅軍擊潰, 後經馬步芳救援而倖免於難。 1937年, 馬步青出任甘青公路督辦, 極不盡責, 後被蔣介石調出河西走廊。 抗日戰爭時期, 馬步青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5軍軍長、陸軍第40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蒙藏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對抗日本人上,

他還算是不含糊。

馬步青被調出河西後, 駐防到西寧, 卻是受到馬步芳的排擠, 連騎五軍軍長的職務都給丟了, 只剩下一個國民政府授予他的沒有實權的柴達木屯墾督辦頭銜。 解放戰爭時期, 西寧解放前, 馬步青逃往重慶, 後又跟隨國民黨軍地去往臺灣。

馬步青在臺灣先後出任了“國防部”中將參議、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於1977年因病在臺北去世。

馬鴻逵(1892-1970)

馬鴻逵, 字少雲, 回族, 甘肅臨夏人, “老五馬”以及“中五馬”之一的馬福祥長子, 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掌控寧夏達十七年, 時人稱為寧夏的“ 土皇帝”。

馬鴻逵的家世在陝甘比較顯赫, 連左宗棠稱呼為“ 良回”。 馬鴻逵早年就讀于甘肅陸軍學堂, 積極投入反清活動, 還加入過同盟會。 袁世凱當政時期, 馬鴻逵還入京擔任了侍衛武官, 黎元洪、馮國璋時期, 他也依然是侍從武官, 等到段祺瑞上臺後, 他又升任為第五混成旅旅長。

中原大戰時期, 堅決支持蔣介石的馬鴻逵部被擴編為討逆軍第15路軍並被任為總司令, 1932年,馬鴻逵又被蔣介石任命為寧夏省主席,于次年正式任職。馬鴻逵在寧夏以軍管政,以政管党,雖名義上從屬於國民黨中央,實質上都是在他的一手掌控中。

緊跟老蔣步伐,馬鴻逵在圍剿紅軍中過程中表現很賣力,只是收效甚微。抗日戰爭時期,馬鴻逵就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積極配合作戰。1945年,抗戰結束,他又被任為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之後,隨著國民黨軍隊在全國的全線崩潰,西北敗局註定,1949年,馬鴻逵帶著家人逃往臺灣。在臺灣的日子,馬鴻逵也不好過,他受到為西北敗局負責的指控,四面樹敵,難以容身下,以就醫為名,馬鴻逵移居到了美國洛杉磯,於1970年因病去世。

馬鴻賓(1884-1960)

馬鴻賓,字子寅,回族,甘肅省臨夏人,“老五馬”之一馬福祿的兒子,甯馬的代表人物。

馬鴻賓先前在叔父馬福祥身邊做侍從,之後又先後任職了西寧礦務馬隊隊官、騎兵營營長、寧夏新軍管帶、甘肅新軍司令等職,北洋政府還授予了他陸軍中將銜。1920年,馬福祥所支持的直系軍閥在直皖戰爭中獲勝,馬福祥升任綏遠都統,馬鴻賓寧夏鎮守使。

1924年,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馬鴻賓自行招兵,兵力有所擴充,當年他被國民政府授予將軍府亞威將軍銜。1926年,馬鴻賓部改編為國民軍二十二師,馬鴻賓被委任為師長。1927年,他又被馮玉祥任命為甘邊剿匪司令。

中原大戰西北軍失利後,馬鴻賓投向蔣介石,被任命為暫編第七師師長,後又任命為甘涼肅邊防司令,1931年,他又被任命為甘肅省政府主席。1932年後,馬鴻賓奉命駐防寧隴,期間曾與紅軍交戰。

抗日戰爭時期,馬鴻賓部編為八十一軍,馬鴻賓出任軍長,受命前往綏西抗禦日軍。解放戰爭時期,馬鴻賓曾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寧夏兵團副司令官。1949年,馬鴻賓所部起義,被改編入解放軍序列。

新中國成立以後,馬鴻賓出任了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民族委員會委員等職,於1960年因病在蘭州去世。

馬仲英(1908-?)

馬仲英,原名馬步英,回族,甘肅省臨夏人,綽號“尕司令”。

馬仲英的父親馬寶是“中五馬”之一馬麒的叔伯兄弟,馬麒在青海執政時期,馬寶父子得以提升。1928年,馬寶為國民軍所殺,還在軍校讀書的馬仲英,逃出校園,聯合甯海軍軍官,襲擊國民軍運輸隊,組建起自己的武裝“黑虎吸馮軍”,自任為司令。

馬仲英曾3次圍攻河州,後被國民軍擊敗,轉戰甘肅、寧夏、新疆等地。馬仲英部隊在湟源、永登等地時,大肆屠殺當地漢蒙藏民,還縱使部隊焚毀寺廟。1929年,馬仲英所部進軍寧夏,曾與國民軍交戰。

馬仲英部隊一度被馬鴻逵部收編,他本人去了北平,投靠了蔣介石,中原大戰時期,還以作戰參謀的身份參與到了其中。1930年,馬仲英再次回到寧夏,收攏起舊部,自任“甘甯青聯軍總司令”。馬仲英的大肆擴張,引其馬步芳的警覺,在馬步芳的步步緊逼下,馬仲英只得率部進入新疆。

馬仲英在新疆,他遇到了一個強勁對手,即後來被稱作為“新疆王”的盛世才。

馬仲英與盛世才之間,爆發了兩次大戰,盛世才為了抵抗馬仲英的進軍,用盡了一切辦法,最後還是投靠蘇聯,和蘇聯聯手才將馬仲英給打敗。1934年,馬仲英竟然是接受了蘇聯領事的邀請,前往蘇聯學習軍事以及飛機駕駛。1935年,馬仲英在蘇聯失蹤,從此就下落不明,他留下的部隊也順勢為盛世才收編。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1932年,馬鴻逵又被蔣介石任命為寧夏省主席,于次年正式任職。馬鴻逵在寧夏以軍管政,以政管党,雖名義上從屬於國民黨中央,實質上都是在他的一手掌控中。

緊跟老蔣步伐,馬鴻逵在圍剿紅軍中過程中表現很賣力,只是收效甚微。抗日戰爭時期,馬鴻逵就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積極配合作戰。1945年,抗戰結束,他又被任為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之後,隨著國民黨軍隊在全國的全線崩潰,西北敗局註定,1949年,馬鴻逵帶著家人逃往臺灣。在臺灣的日子,馬鴻逵也不好過,他受到為西北敗局負責的指控,四面樹敵,難以容身下,以就醫為名,馬鴻逵移居到了美國洛杉磯,於1970年因病去世。

馬鴻賓(1884-1960)

馬鴻賓,字子寅,回族,甘肅省臨夏人,“老五馬”之一馬福祿的兒子,甯馬的代表人物。

馬鴻賓先前在叔父馬福祥身邊做侍從,之後又先後任職了西寧礦務馬隊隊官、騎兵營營長、寧夏新軍管帶、甘肅新軍司令等職,北洋政府還授予了他陸軍中將銜。1920年,馬福祥所支持的直系軍閥在直皖戰爭中獲勝,馬福祥升任綏遠都統,馬鴻賓寧夏鎮守使。

1924年,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馬鴻賓自行招兵,兵力有所擴充,當年他被國民政府授予將軍府亞威將軍銜。1926年,馬鴻賓部改編為國民軍二十二師,馬鴻賓被委任為師長。1927年,他又被馮玉祥任命為甘邊剿匪司令。

中原大戰西北軍失利後,馬鴻賓投向蔣介石,被任命為暫編第七師師長,後又任命為甘涼肅邊防司令,1931年,他又被任命為甘肅省政府主席。1932年後,馬鴻賓奉命駐防寧隴,期間曾與紅軍交戰。

抗日戰爭時期,馬鴻賓部編為八十一軍,馬鴻賓出任軍長,受命前往綏西抗禦日軍。解放戰爭時期,馬鴻賓曾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寧夏兵團副司令官。1949年,馬鴻賓所部起義,被改編入解放軍序列。

新中國成立以後,馬鴻賓出任了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民族委員會委員等職,於1960年因病在蘭州去世。

馬仲英(1908-?)

馬仲英,原名馬步英,回族,甘肅省臨夏人,綽號“尕司令”。

馬仲英的父親馬寶是“中五馬”之一馬麒的叔伯兄弟,馬麒在青海執政時期,馬寶父子得以提升。1928年,馬寶為國民軍所殺,還在軍校讀書的馬仲英,逃出校園,聯合甯海軍軍官,襲擊國民軍運輸隊,組建起自己的武裝“黑虎吸馮軍”,自任為司令。

馬仲英曾3次圍攻河州,後被國民軍擊敗,轉戰甘肅、寧夏、新疆等地。馬仲英部隊在湟源、永登等地時,大肆屠殺當地漢蒙藏民,還縱使部隊焚毀寺廟。1929年,馬仲英所部進軍寧夏,曾與國民軍交戰。

馬仲英部隊一度被馬鴻逵部收編,他本人去了北平,投靠了蔣介石,中原大戰時期,還以作戰參謀的身份參與到了其中。1930年,馬仲英再次回到寧夏,收攏起舊部,自任“甘甯青聯軍總司令”。馬仲英的大肆擴張,引其馬步芳的警覺,在馬步芳的步步緊逼下,馬仲英只得率部進入新疆。

馬仲英在新疆,他遇到了一個強勁對手,即後來被稱作為“新疆王”的盛世才。

馬仲英與盛世才之間,爆發了兩次大戰,盛世才為了抵抗馬仲英的進軍,用盡了一切辦法,最後還是投靠蘇聯,和蘇聯聯手才將馬仲英給打敗。1934年,馬仲英竟然是接受了蘇聯領事的邀請,前往蘇聯學習軍事以及飛機駕駛。1935年,馬仲英在蘇聯失蹤,從此就下落不明,他留下的部隊也順勢為盛世才收編。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