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雲南的咖啡豆連星巴克都在用,可為啥不出名?

每年到了咖啡豆收購的季節, 咖農都要跟著國外給出的收購價格出售, 在國際市場上一直處於“失語”的狀態。 即便是國內市場,

大多數人一說到咖啡, 就會想起星巴克、雀巢、COSTA等國外知名咖啡品牌, 很少有人會想起中國的雲南小粒咖啡。 “叫座不叫好”的現象也導致咖農們忙碌了一年賺不到什麼錢, 這是什麼導致的呢?

雲南咖啡產業為什麼不賺錢

1、種植端粗放

雲南省大部分咖啡種植區還處於非常粗放、低端的咖啡種植階段。 雲南省大部分咖啡種植區域山高坡陡, 種植條件差, 交通條件落後。 因資金缺乏導致咖啡園建設品質差, 標準低, 加之咖啡園的道路、水利設施建設滯後, 抵禦自然風險能力弱, 嚴重制約著咖啡高產、優質、高效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加工業小、散、弱、亂

雲南咖啡產業裡的初加工環節還處於一種“來料加工”階段, 或者基地自建的初加工環節。

目前, 從事加工、收購的有企業還有個人, 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很少。 在加工工藝和技術方面, 又是最基礎的初加工, 目的只是為下游提供咖啡生豆原料。 所以, 這些貌似是“企業”的加工企業, 僅僅是原料種植基地的配套。

3、收購價格沒有話語權

多年來, 由於雲南咖啡只有種植端, 也就淪為了每到賣貨就發愁的“過剩產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 全球咖啡頂端的企業逐步進入到國內, 逐步掌握了雲南咖啡的資料、產能和品質情況, 並通過持續的訂單貿易和訂單種植掌握了雲南咖啡原料的銷售端話語權, 進而掌握了定價權。 咖啡原料收購價的定價權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上, 他們不定價, 誰也不敢定價, 誰也無法賣貨。

那些進出口的漂亮數字背後, 是雲南咖啡淪為外國公司廉價原料供應地的悲慘境地。 咖啡種植企業賺一年虧兩年, 咖農經受不起價格的波動, 企業和農戶賺不到錢, 自然沒有能力和意願投資改良基地, 也沒辦法延伸產業鏈, 提升現代化水準。

在地上晾曬的普通商品咖啡豆和在桌子上晾曬的精品咖啡豆

咖農的出路在哪裡

雲南的自然條件太過優越, 具備生產和供應全球最佳品質咖啡的條件, 精品咖啡豆要比普通的商品咖啡豆更有價值, 利潤也更高。 做為咖農, 必須從“小農意識”和“規模經濟”的思想中解放出來, 多種出精品咖啡。

比如:

在採摘的時候, 不要“一股腦”的全都摘下來, 只有成熟鮮紅的果子才能夠製作成精品咖啡豆, 所以成熟的果子摘下來, 還沒成熟的果子先不要摘。 如何一起全摘下來了, 只能降低咖啡豆整體的品質, 做為普通的商品咖啡豆出售, 賣不上價錢。

成熟的紅色咖啡豆和未成熟的綠色咖啡豆

在晾曬的時候, 一定要注意天氣的變化, 晚上咖啡豆會有露水, 如果第二天不翻動, 太陽曬不到的地方就會發黴, 所以每一粒咖啡豆都要翻到底, 堆在一起比較厚的地方一定要攤開。 雖然精品咖啡豆意味著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勞動力, 但是和收穫的利潤也是成正比的。

翻曬咖啡豆

任何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要用心,一些小小的細節,只要注意到了,可能你賣出去的價格,就會比別人高,收入就增加了。所以為了更好地收入,咖農們應該改變現在粗放的生產種植方式,多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種出更多的精品咖啡豆。

翻曬咖啡豆

任何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要用心,一些小小的細節,只要注意到了,可能你賣出去的價格,就會比別人高,收入就增加了。所以為了更好地收入,咖農們應該改變現在粗放的生產種植方式,多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種出更多的精品咖啡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