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遲子建精美散文6篇

遲子建:蒼蒼琴韻

我最早聆聽的琴聲, 是小提琴。

童年在小山村時, 清晨時分, 要是父親喚我們起床得不到響應的話, 他會動用兩大法寶, 把懶睡的我叫出被窩。 這兩大法寶是:狗和小提琴。

父親會把屋門敞開, 將在院子中守完夜的狗放進我的睡房, 狗搖頭擺尾地進來後, 歡天喜地地把兩隻前爪搭在炕沿兒上, 伸出柔軟的舌頭, 哼哧哼哧地舔我的臉, 直到把我舔醒。

要麼, 父親會取下掛在牆上的小提琴, 站在炕前, 有板有眼地拉起來。 琴聲如黎明之船, 駛入我昏沉的睡眠裡, 將我照亮。 當我睜開眼的時候,

琴聲還在繼續, 玻璃窗上彌漫著朝霞, 好像朝霞也喜歡琴聲, 特意從天庭飛來聽琴。

現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琴, 是古琴吧。 古人的詩詞歌賦中, 常常出現“瑤琴”的字眼, 說的就是它。 我最早認識古琴, 是1994年在雲南麗江的玉龍雪山腳下。 中秋節的晚上, 一行人在大研古鎮聽老人們演奏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如同仙樂, 至美至純。 在幽幽的絲竹聲中, 你能清晰地辨出古琴清麗的影子。 古琴聲宛如落在水面的星光, 宛如生長在花蕾中的晨露。 給整首樂曲帶來濕潤、清新的氣象。 據說有張古琴, 有幾百年的歷史。 它似乎還裹挾著時代梅花的苦香氣, 說不出的風雅。

我與古琴這一別, 竟是十多年。

去年十一月, 在香港城市大學的惠卿劇院, 我又與古琴相逢。

城市大學舉辦了一場古琴演奏會, 請來了國內演奏古琴的名家。 那天劇院爆滿, 作為主持人的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鄭培凱教授, 特意穿上了一件灰色的長袍。 演奏開始了, 首先出場的是丁承運先生, 他是武漢音樂學院的教授, 他首演的曲目是《白雪》。 儘管劇場很安靜, 音響效果也不錯, 可是幾百人的呼吸聲聚合在一起, 還是弱化了琴聲, 雖然古琴傳達的是那種曠古的美感, 但在大劇場聽起來, 它還是顯得寥落了。 第二個出場的是李祥霆先生, 也許由於他是遼源人的緣故, 他的《流水》和《幽蘭》, 粗獷豪放, 如同一陣急雨, 沁人肺腑, 聲聲入耳。 然而接下來的幾位, 又回到了初始的風格, 儘管他們在演奏上無可挑剔,
彈奏的又是名曲, 如《忘憂》《平沙落雁》《長門怨》等, 可是卻缺少那種攝人魂魄的力量。 未等曲終, 與我同去的幾位外國作家, 有兩位提前離座, 一位酣然入睡。 只有坐在我身旁的奈及利亞作家阿基耶拿, 始終饒有興味地欣賞著。 演奏間隙, 阿基耶拿問我, 遲, 你最喜歡哪一曲?我說最喜歡第二個人的演奏, 他興奮地叫道:我也喜歡他!看來李祥霆那蒼涼雄渾的琴風, 與奈及利亞大地上回蕩的風是相似的。

這次演奏會, 總感覺不如在麗江與古琴初識時來得愜意。 我想古琴的獨奏, 最適合的場所還是在大自然中, 在林中溪畔, 在鳥語和落花聲裡。 聽眾不須多, 三五人, 散坐在石頭上。 撫琴者完全可以把琴置於膝上, 與松濤和流水唱和。

由此說來, 真正的風雅是私人化的。 難怪王維在《竹裡館》裡這樣寫道:“獨坐幽篁裡, 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〇〇三年, 把古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古琴由此成為了世上最蒼老的琴。 它們很難再回到曾讓它們無比燦爛的那個時代, 它們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裡落落寡和。 但它們是巍峨的, 如同冰山, 風骨依然, 難以征服。 這樣的琴哪怕有一天消失了, 它留給天地間的, 也是最美的一抹斜陽。

遲子建: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

立春的那天, 我在電視中看到, 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開了。 粉紅的、雪白的梅花, 在我眼裡就是一顆顆爆竹, 劈啪劈啪地引爆了春天。 我想這時節的杭州, 是不愁夜晚沒有星星可看了,

因為老天把最美的那條銀河, 送到人間天堂了。

而我這裡, 北緯五十度的地方, 立春之時, 卻還是零下三十度的嚴寒。 早晨, 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 凝結在玻璃窗上的霜花。 想必霜花也知道節氣變化了吧, 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 總是樹的形態。 立春的霜花團團簇簇的, 很有點花園的氣象。 你能從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來, 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單瓣的矢車菊來。 不要以為這樣的花兒, 一定是銀白色的, 一旦太陽從山巒中升起來, 印著霜花的玻璃窗, 就像魔鏡一樣, 散發出奇詭的光輝了。 初升的太陽先是把一抹嫣紅投給它, 接著, 嫣紅變成橘黃, 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 讓人懷疑蜜蜂看上了這片霜花, 把它們辛勤的釀造, 撒向這裡了。再後來,太陽升得高了,橘黃變成了鵝黃,霜花的顏色就一層層地淡下去、淺下去,成了雪白了,它們離凋零的時辰也就不遠了。因為霜花的神經,最怕陽光溫暖的觸角了。

雖然季節的時針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卻還像與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趕也趕不走。什麼時候打發了它們,大地才會復蘇。四月初,屋頂的積雪開始消融,屋簷在白晝滴水了,霜花終於熬不住了,撒腳走了。它這一去也不是不回頭,逢到寒夜,它又來了。不過來得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閃閃爍爍地隱現在窗子的邊緣,看上去像是一樹枝葉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頂的雪化淨了,林間的積雪也逐漸消融的時候,霜花才徹底丟了魂兒。

在大興安嶺,最早的春色出現在向陽山坡。嫩綠的草芽像繡花針一樣頂破豐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給大地繡出生機時,背陰山坡往往還有殘雪呢。這樣的殘雪,還妄想著做冬的巢穴。然而隨著冰河乍裂,達子香花開了,背陰山坡也綠意盈盈了,殘雪也就沒臉再賴著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著清香的樹、爛漫的山花和飛起飛落的鳥兒。那蜿蜒在林間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風吹拂得起了魚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陽光,便也跟著起了波痕,好像陽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結了。

我愛這遲來的春天。因為這樣的春天不是依節氣而來的,它是靠著自身頑強的拼爭,逐漸擺脫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溫暖,苦熬出來的。也就是說,極北的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它從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著果敢,心無旁騖,直到把冰與雪,安葬到泥土深處,然後讓它們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發的雨露。

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地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後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2009年2月于大興安嶺

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

每當我從山裡回來,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劈啪劈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火爐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興安嶺度過的。那裡一進入九月,大地上的綠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會嫋嫋飄向山林河流,漫長的冬天緩緩地拉開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爐就被點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護神一樣,每天都要眨著眼睛釋放溫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姍姍來臨時,火爐才能熄滅。

火爐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們就得跟著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兩種:手推車和扒犁。手推車是橡皮輪子的,體積大,既能走土路裝載又多,所以大多數人家都使用它。扒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進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暢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腳就不靈便了,而且它裝載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車是二手貨,有些破舊,看上去就像一個辛勞過度的人,滿面疲憊的樣子。它的車胎常常慢撒氣,所以我們拉柴火時,就得帶著一個氣管子,好隨時給它打氣。否則,你裝了滿滿一車柴火要回家時,它卻像一個餓癟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無精打采的,你又怎麼能指望它幫你把柴火運出山呢?

我們家拉柴火,都是由父親帶領著的。

姐姐是個幹活實在的孩子,所以父親每次都要帶著她。弟弟呢,那時雖然也就是八九歲的光景,但父親為了讓他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時不時也把他帶著。他穿得厚厚的跟著,看上去就像一頭小熊。我們通常是吃過早飯就出發,我們姊妹三人推著空車上山,父親抽著煙跟在我們身後。冬日的陽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睜不開眼睛。父親生性樂觀,很風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聲有時會把樹上的鳥給驚飛了。

我們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風刮倒的樹木,它們已經半幹了,沒有利用價值,最適宜做燒柴。那些生長著的鮮樹,比如落葉松、白樺、樟子松是絕對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樹,我記得有枝椏縱橫的柞樹和青色的水冬瓜樹。父親是個愛樹的人,他從來不伐鮮樹,所以我們家拉燒柴是鎮上最本分的人家。為了這,我們就比別人家拉燒柴要費勁些,回來得也會晚。因為風倒木是有限的,它們被積雪覆蓋著,很難被發現。

我最樂意做的,就是在深山裡尋找風倒木。往往是尋著找著,聽見啄木鳥“篤篤”地在吃樹縫中的蟲子,我就會停下來看啄木鳥;而要是看見了一隻白兔奔跑而過,我又會停下來看它留下的足跡。由於玩的心思占了上風,所以我找到風倒木的機會並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時候,父親的喊聲會傳來,他吆喝我過去,說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著鋸聲走過去。

父親用鋸把風倒木鋸成幾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細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車的路上,總要有一段距離。有的時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聳肩把風倒木丟在地上,對父親大聲抗議:“我扛不動!”那語氣帶著幾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風倒木把她壓得抬不起頭來,走得直搖晃,她也咬牙堅持著把它運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後,她常抱怨說,她之所以個子矮,完全是因為小的時候扛木頭給壓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長得高,是由於偷懶的緣故。為此,有時我會覺得愧疚。

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在山裡呆得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椏,為我們籠一堆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著一簇橘黃色的火焰,那畫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湊上去烤火。因為有了這團火,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著幾個土豆藏到懷裡,帶到山裡來,待父親點起火後,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火熄滅後,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後來父親發現了我們帶土豆,他沒有責備我們,反而鼓勵我們多帶幾個,他也跟著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裡,燒柴還沒扛出一根呢,我就嚷著冷,讓父親給我們點火。父親常常嗔怪我,說我是只又懶又饞的貓。

天越冷,火爐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爐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飽它。漸漸地,我厭倦去山裡了,因為每天即使沒幹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幾裡雪路後,回來後腿腳也酸痛了。我盼著自己的腳生凍瘡,那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留在家裡了。可我知道生凍瘡的滋味不好受,於是只好天天跟著父親去山裡。

現在想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讓我在少年時期能與大自然有那麼親密的接觸,讓冬日的那種蒼茫和壯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潤著我。每當我從山裡回來,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劈啪劈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火爐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聲使我懂得生活的艱辛和樸素,懂得勞動的快樂,懂得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所以,我成年以後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火爐的影子就會悄然浮現。雖然現在我已經脫離了與火爐相伴的生活,但我不會忘記它,不會忘記它的歌聲。它那溫柔而富有激情的歌聲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消逝!

遲子建:木器時代

木碗透出的茶香氣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這是外祖父撂在窗臺上的一碗茶。外面北風呼號,霰雪狂飛,而木刻楞房屋裡卻爐火熊熊。木柴劈啪地燃燒,把熱氣播撒到每一個寒冷的角落。外祖母坐在灶房裡用木梭子織網,家族的年輕女人則用木質的梳子挽起高高的髮髻。狗、豬和雞守著它們的木質食槽吃東西。狗將木槽子舔得光光溜溜的,使其透出木質本色;而雞則用利喙將長形的木槽啄起一層茸茸的白毛。這時候我躺在木質的搖籃裡咿咿呀呀地叫著,口水弄濕了脖子,我不時伸出手去拍搖籃的側面,那上面畫著荷花和鴛鴦的圖案。大人們到江上去捕魚,將捕到的魚放到木盆裡,然後回來用它燉湯,用木勺子吸溜吸溜地品嘗著鮮美。

我爬出木質搖籃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質的。炕沿上放著老人們的煙袋鍋,煙袋杆也是木質的。我撫摸著煙袋杆,然後仰起頭看著頭頂的房梁,圓木上吊著一塊辟邪的紅布。接著,我轉過身去看塗著天藍色油漆的木窗,可憐的蝴蝶被擋在窗外撲扇,而陽光卻能帶著天堂的氣息越窗而入,透過玻璃爬上了牆面。夏天了。我剛學會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態惹得院子中的小動物的圍觀。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時狗就上來用舌頭舔我的淚痕,而壞蛋的雞則趁機啄我的鞋底,因為那上面附著蟲子的殘屍。菜園的木柵欄像睫毛的倒影一樣美麗。黃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時,大人們就把木杆插在壟臺上,讓它們張著嘴向上並且親吻天光。傍晚的火燒雲團團堆湧在西邊天空時,家家戶戶的場院裡就擺上了木桌和方凳,人們坐下來圍著桌子用木筷吃飯,談論莊稼、天氣和生育。待到火燒雲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擁而來,人們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覺去。人們在夢中見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著茶的木碗裡有珍珠在閃閃發光。

我看見了樹,秋天的樹。它們的葉子已經被風霜染成金紅和鵝黃色。凋零的樹葉四處飛舞著,有的去了水裡,有的跑了一圈卻仍然又回到樹下。還有的落到了我的頭頂,大概想與我枕著同一個枕頭說夢話。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柵欄、搖籃等等均出自於這一棵棵樹的身上。當我們需要它們時,就切斷它的咽喉,使它們不再呼吸。森林裡的伐木聲因為人類欲望的膨脹就從來沒有止息過。樹本來是把自己的滄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可我們為了利用它的花紋卻把它攔腰斬斷,並且虛偽地數著它的年輪讚美它的無私。木紋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語言和立場。

我走在木橋上看兩岸的流水。這時一隊送葬的隊伍過來了。人們撒著紙錢,抬著顯赫的紅棺材。木為人的成長作為搖籃的材料後,又為他們歸隱黃土做了永恆的棲息之地。陽光照著人們平靜的臉,仿佛照著一尊尊木雕。誰的淚水滴落到河裡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環繞著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這樣選擇了他們的歸宿。當木橋因為流水天長日久的沖刷變朽時,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為只有血肉才會軟化。朽掉的木橋癱在水裡,流水依舊淙淙。我站在此岸,望著蒼茫的彼岸,白霧使河水有了飛翔之感。朽了的木橋漸漸地幻化成海藻類的植物,而流水它依舊淙淙。我憶起了琴聲,父親生前拉出的琴聲。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質的,手風琴的琴鍵也是木質的,它們發出或者淒豔或者熱烈的聲音。木是多麼溫和呀,它與人合奏著歲月與心靈之音。

我們依賴著木器生長和休息,也依賴著它遠行。火車道的枕木是它鋪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劃著木船在河上行走,槳聲清幽地掠過岸上的林帶,我們看到樹木蓊鬱地生長,夕照使其仿佛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它無可爭議地成為人世間最迷人的風景。

我看見披枷帶鎖的古人從夢中走來了。木被製成枷鎖後使人成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鎖上的血淚就格外醒目。刀與劍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惡,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諸葛亮使木器在戰爭中的發揮程度絕不亞於特洛伊木馬,他的木牛流馬千古傳唱。而那戰爭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飛煙滅,因為戰爭永遠成為和平的囚徒。

人類伴隨著木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樹木與人一樣代代相傳,所以木器時代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把木椅放在碧綠的草地上,在陽光下小憩。我們坐在書房裡把一本書從木質書架上取下來,讀不朽的詩句。我們把最經典的畫鑲嵌在木框裡,使這畫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們用木勺喝湯,體味生活的那一份簡單和樸素。我們用木制吊燈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帶著一份安詳與和諧。

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終都會上了墓碑。當木質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時,不朽的雨會從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輩栽種的小樹獲得滋潤。你靜靜地在地下聽樹木生長的聲音吧。

(選自《遲子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

遲子建:木器時代

木碗透出的茶香氣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這是外祖父撂在窗臺上的一碗茶。外面北風呼號,霰雪狂飛,而木刻楞房屋裡卻爐火熊熊。木柴劈啪地燃燒,把熱氣播撒到每一個寒冷的角落。外祖母坐在灶房裡用木梭子織網,家族的年輕女人則用木質的梳子挽起高高的髮髻。狗、豬和雞守著它們的木質食槽吃東西。狗將木槽子舔得光光溜溜的,使其透出木質本色;而雞則用利喙將長形的木槽啄起一層茸茸的白毛。這時候我躺在木質的搖籃裡咿咿呀呀地叫著,口水弄濕了脖子,我不時伸出手去拍搖籃的側面,那上面畫著荷花和鴛鴦的圖案。大人們到江上去捕魚,將捕到的魚放到木盆裡,然後回來用它燉湯,用木勺子吸溜吸溜地品嘗著鮮美。

我爬出木質搖籃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質的。炕沿上放著老人們的煙袋鍋,煙袋杆也是木質的。我撫摸著煙袋杆,然後仰起頭看著頭頂的房梁,圓木上吊著一塊辟邪的紅布。接著,我轉過身去看塗著天藍色油漆的木窗,可憐的蝴蝶被擋在窗外撲扇,而陽光卻能帶著天堂的氣息越窗而入,透過玻璃爬上了牆面。夏天了。我剛學會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態惹得院子中的小動物的圍觀。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時狗就上來用舌頭舔我的淚痕,而壞蛋的雞則趁機啄我的鞋底,因為那上面附著蟲子的殘屍。菜園的木柵欄像睫毛的倒影一樣美麗。黃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時,大人們就把木杆插在壟臺上,讓它們張著嘴向上並且親吻天光。傍晚的火燒雲團團堆湧在西邊天空時,家家戶戶的場院裡就擺上了木桌和方凳,人們坐下來圍著桌子用木筷吃飯,談論莊稼、天氣和生育。待到火燒雲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擁而來,人們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覺去。人們在夢中見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著茶的木碗裡有珍珠在閃閃發光。

我看見了樹,秋天的樹。它們的葉子已經被風霜染成金紅和鵝黃色。凋零的樹葉四處飛舞著,有的去了水裡,有的跑了一圈卻仍然又回到樹下。還有的落到了我的頭頂,大概想與我枕著同一個枕頭說夢話。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柵欄、搖籃等等均出自於這一棵棵樹的身上。當我們需要它們時,就切斷它的咽喉,使它們不再呼吸。森林裡的伐木聲因為人類欲望的膨脹就從來沒有止息過。樹本來是把自己的滄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可我們為了利用它的花紋卻把它攔腰斬斷,並且虛偽地數著它的年輪讚美它的無私。木紋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語言和立場。

我走在木橋上看兩岸的流水。這時一隊送葬的隊伍過來了。人們撒著紙錢,抬著顯赫的紅棺材。木為人的成長作為搖籃的材料後,又為他們歸隱黃土做了永恆的棲息之地。陽光照著人們平靜的臉,仿佛照著一尊尊木雕。誰的淚水滴落到河裡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環繞著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這樣選擇了他們的歸宿。當木橋因為流水天長日久的沖刷變朽時,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為只有血肉才會軟化。朽掉的木橋癱在水裡,流水依舊淙淙。我站在此岸,望著蒼茫的彼岸,白霧使河水有了飛翔之感。朽了的木橋漸漸地幻化成海藻類的植物,而流水它依舊淙淙。我憶起了琴聲,父親生前拉出的琴聲。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質的,手風琴的琴鍵也是木質的,它們發出或者淒豔或者熱烈的聲音。木是多麼溫和呀,它與人合奏著歲月與心靈之音。

我們依賴著木器生長和休息,也依賴著它遠行。火車道的枕木是它鋪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劃著木船在河上行走,槳聲清幽地掠過岸上的林帶,我們看到樹木蓊鬱地生長,夕照使其仿佛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它無可爭議地成為人世間最迷人的風景。

我看見披枷帶鎖的古人從夢中走來了。木被製成枷鎖後使人成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鎖上的血淚就格外醒目。刀與劍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惡,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諸葛亮使木器在戰爭中的發揮程度絕不亞於特洛伊木馬,他的木牛流馬千古傳唱。而那戰爭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飛煙滅,因為戰爭永遠成為和平的囚徒。

人類伴隨著木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樹木與人一樣代代相傳,所以木器時代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把木椅放在碧綠的草地上,在陽光下小憩。我們坐在書房裡把一本書從木質書架上取下來,讀不朽的詩句。我們把最經典的畫鑲嵌在木框裡,使這畫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們用木勺喝湯,體味生活的那一份簡單和樸素。我們用木制吊燈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帶著一份安詳與和諧。

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終都會上了墓碑。當木質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時,不朽的雨會從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輩栽種的小樹獲得滋潤。你靜靜地在地下聽樹木生長的聲音吧。

(選自《遲子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

遲子建:你的雪花我的帳篷

大興安嶺只有一個,可它在行政歸屬上卻有兩個:內蒙古大興安嶺和黑龍江大興安嶺。行政區劃將其一分為二,但它們骨子裡卻是一體的,群山相連,河流交錯,山山水水都割不斷內蒙古與黑龍江的情。

我自幼生長在大興安嶺,所以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鄂倫春和鄂溫克兩個少數民族,有地緣上的親近和情感上的共融。我的首部長篇小說《樹下》,其中寫到一個騎白馬的鄂倫春小夥子,就源於我的童年記憶。

我們小鎮與鄂倫春人聚居地的十八站很近,少時在山間公路玩耍,常見騎馬的鄂倫春人,途經我們小鎮,進城去買生活日用品,鹽啦肥皂啦蠟燭啦等等。他們習慣在馬上吊著樺皮簍,裡面裝著肉乾(麅子肉或是鹿肉),我有幸從一位騎馬的年輕人手裡,得到過這樣的肉乾。

那時的大興安嶺,生火用的是木柈。冬季我們進山拉燒柴,總能看到鄂倫春人的足跡。他們刻在樹木上的山神和白雪地上的祭奠痕跡,給我以深刻印象。從父輩那裡,我瞭解到他們的生活習性、原始圖騰和宗教崇拜。他們的萬物有靈論,對我們小鎮影響很深。我們不敢輕易坐在樹墩上,不敢往河裡傾倒污穢之物,不敢踩踏門檻,因為那裡都是神靈聚居之地。鄂倫春和鄂溫克人雖然喜食野物,但從不過分索取。他們有著樸素的生命觀和自然觀,而這一切,其實都是文明的表現。所以我的一些作品,很自然地書寫了他們如雪花般純潔靜美的品德。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我的一部重要長篇,在這部作品中,我走進了大興安嶺的使鹿鄂溫克部落。我曾去根河實地採訪,在鄂溫克人的帳篷裡喝馴鹿奶茶,聽他們即興的歌唱。所以我在駕馭這部長篇時,完全沒有“隔”的感覺。因為那裡的山川草木,風雨雷電,都是我所熟悉的。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又是天性渴望自由的我,所無限嚮往的。所以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我是個地道的漢族人,但這不影響我對那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故事的熱愛。同樣,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作家,也可以對漢族人的故事進行獨到的書寫。遠離狹隘,避免故步自封而陷入僵化,是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應該警惕的。從這個意義來說,當一片熟悉的土地向我們敞開懷抱的時候,去除民族的身份標籤,所有的誠意書寫,都值得尊重。

而我願意搭一頂文學的帳篷,就像鄂倫春和鄂溫克人在山林中搭建的一樣,留著一個通氣孔,讓煙火上升,讓星星下凡。當然,透過這個通氣孔,在寒冷時分,我還能望見雪花。當雪花三朵五朵墜落在帳篷的時刻,就是金翅的蝴蝶飛臨了人間。

遲子建:傻瓜的樂園

傻瓜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們成傻後的快樂卻是相同的,喜歡遊逛,喜歡笑。

我童年生活的山村不過百戶人家,但卻有六、七個傻子,他們的存在,曾給處於遊戲年齡的我帶來無盡的快樂。在我看來,我們那個四面環山的村子就是他們生活的樂園。

我家的後一趟房,有一個傻子,他叫大肥。他也是那幾個傻子中唯一不出門的一個。大肥長得又白又胖,他整天躺在搖車裡,除了吃,就是睡,連翻身也不會,別人說他出生後就沒長骨頭。夏天時,他的家人愛把他的搖車吊在院子的稠李子樹下,我在自家的後屋常能聽見他的哭聲,他哭的聲音不是嬰兒的那種奶聲奶氣,而是跟大老爺們一樣地粗著嗓子嚎,也難怪,雖然他看上去只有兩、三歲的樣子,但他已經有十來歲了。我喜歡悄悄溜到大肥家去拉他的手,他的手軟得跟豆腐一樣,渾身雪白雪白的。我一拉他的手,他就笑。他本來就愛流涎水,一笑涎水就更多了,簡直跟從山澗流下的泉水一樣,弄得臉頰濕漉漉的。因著這涎水的緣故,他的脖子終日圍著一條毛巾,使他看上去像個放懶的伙夫。大肥的家人很忌諱我們去看他,所以一旦被他的家長發現,就會被呵斥出去。周圍的鄰居都說,大肥是個怪物,說他活不長。他果然沒有活長,十幾歲時就死了。夏天時在晴朗的夏夜聽不到後院大肥的哭聲,我很難過。仿佛是眼看著一個神話破滅了,覺得生活暗淡了許多。

我最怕的傻子,叫二毛。他像惡狗一樣具有攻擊性。他很喜歡在街巷中穿行。他總是穿著灰突突的衣裳,鬍子拉碴的。他獨自走著時始終笑 嘻嘻的,但他見到某些人時就會憤怒。有時他會突然揪住一個人大打出手。所以一看見二毛從前方走來了,明明他滿臉的笑容,我還會飛也似地朝家奔,關門閉戶,斂聲屏氣地看著二毛經過。二毛也怪,你越躲他,他就越狂躁,他會把緊閉的門拍得山響,嚇得我的心突突地跳,喘氣都不勻了。雖然怕二毛,但還特別想見到他,見到他呢,就得掌握好和他的距離,看夠不夠逃跑的,我可不想被他像貓捉老鼠一樣給摁在爪下。和二毛的相遇,因為有著冒險的成分在裡面,就有些驚心動魄的意味了。二毛最終的結局怎麼樣,我不知曉,有人建議他的家長,給他說個媳婦,說那樣他就會好了病了。但從我離開那個小山村為止,二毛還是獨行著的,沒見他的身邊有小媳婦陪伴著。

最有情趣的傻子,叫傻仨。傻仨是我同學的弟弟,他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叫他傻仨。據說他是得了腦炎後變傻的,原來他是一個極伶俐的孩子。他喜歡唱歌,唱的是什麼誰也不清楚。他不像二毛那樣有攻擊性,但村子裡的小孩子還是怕他,一見傻仨來了,就像小雞被老鷹圍困似的四處奔逃。傻仨認得我,他遠遠地見了我就會喊我的名字——遲子彈,他發不好“建”的音。我一聽他叫我遲子彈,就氣得火冒三丈,我會攆著他,聲言要揍死他,傻仨就一路朝家逃,邊跑邊喊:“媽呀,遲子彈要打我!”傻仨最忌諱家人說他傻,據說誰要說他傻了,他就會把家裡的掛鐘和收音機給拆卸了,拆完之後,再把每個零件各就各位地安上,收音機照樣能說話,掛鐘也照舊有板有眼地行走,讓我們這些不傻的孩子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我離開小山村多年後,有一次重歸故里,在街巷中又看到了傻仨。他分明已經是個大人了,個子高了,眼睛還是那麼的明亮,我以為他早把我忘了,誰料他定定地看了我半晌,突然指著我大叫:“媽呀,遲子彈!遲子彈!”說著回頭就跑。好像我手裡真的端著一杆槍,子彈已經上膛,要把他的腦殼擊碎似的。聽母親說,傻仨也死了,聽說是凍死的。

最浪漫的一對傻子,是大潘和二潘。他們是一對雙胞兄妹。他們的父母是表兄妹,屬於近親結婚。大潘二潘非常能幹活,他們夏季時跟著父母去田間勞作,冬季時拉著扒犁上山拉燒柴。他們喜歡手拉著手在林間小路上遊蕩,采野花啊,折松樹枝啊什麼的。我們在林間戲耍時常常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見了我們喜歡“啊啊”地叫著打招呼,很友好。人們都說,大潘二潘這麼好,乾脆就讓他們結婚算了。可他們的父母並沒有那麼做。他們形影不離的樣子讓那些常常會反目為仇的兄弟的家長非常的羡慕,他們都說還不如生對大潘二潘那樣的兄妹呢!前些年母親對我說,大潘的消息她不知道,倒是二潘,她嫁了人,聽說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呢!

選自《遲子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

撒向這裡了。再後來,太陽升得高了,橘黃變成了鵝黃,霜花的顏色就一層層地淡下去、淺下去,成了雪白了,它們離凋零的時辰也就不遠了。因為霜花的神經,最怕陽光溫暖的觸角了。

雖然季節的時針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卻還像與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趕也趕不走。什麼時候打發了它們,大地才會復蘇。四月初,屋頂的積雪開始消融,屋簷在白晝滴水了,霜花終於熬不住了,撒腳走了。它這一去也不是不回頭,逢到寒夜,它又來了。不過來得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閃閃爍爍地隱現在窗子的邊緣,看上去像是一樹枝葉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頂的雪化淨了,林間的積雪也逐漸消融的時候,霜花才徹底丟了魂兒。

在大興安嶺,最早的春色出現在向陽山坡。嫩綠的草芽像繡花針一樣頂破豐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給大地繡出生機時,背陰山坡往往還有殘雪呢。這樣的殘雪,還妄想著做冬的巢穴。然而隨著冰河乍裂,達子香花開了,背陰山坡也綠意盈盈了,殘雪也就沒臉再賴著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著清香的樹、爛漫的山花和飛起飛落的鳥兒。那蜿蜒在林間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風吹拂得起了魚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陽光,便也跟著起了波痕,好像陽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結了。

我愛這遲來的春天。因為這樣的春天不是依節氣而來的,它是靠著自身頑強的拼爭,逐漸擺脫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溫暖,苦熬出來的。也就是說,極北的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它從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著果敢,心無旁騖,直到把冰與雪,安葬到泥土深處,然後讓它們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發的雨露。

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地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後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2009年2月于大興安嶺

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

每當我從山裡回來,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劈啪劈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火爐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興安嶺度過的。那裡一進入九月,大地上的綠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會嫋嫋飄向山林河流,漫長的冬天緩緩地拉開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爐就被點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護神一樣,每天都要眨著眼睛釋放溫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姍姍來臨時,火爐才能熄滅。

火爐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們就得跟著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兩種:手推車和扒犁。手推車是橡皮輪子的,體積大,既能走土路裝載又多,所以大多數人家都使用它。扒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進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暢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腳就不靈便了,而且它裝載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車是二手貨,有些破舊,看上去就像一個辛勞過度的人,滿面疲憊的樣子。它的車胎常常慢撒氣,所以我們拉柴火時,就得帶著一個氣管子,好隨時給它打氣。否則,你裝了滿滿一車柴火要回家時,它卻像一個餓癟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無精打采的,你又怎麼能指望它幫你把柴火運出山呢?

我們家拉柴火,都是由父親帶領著的。

姐姐是個幹活實在的孩子,所以父親每次都要帶著她。弟弟呢,那時雖然也就是八九歲的光景,但父親為了讓他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時不時也把他帶著。他穿得厚厚的跟著,看上去就像一頭小熊。我們通常是吃過早飯就出發,我們姊妹三人推著空車上山,父親抽著煙跟在我們身後。冬日的陽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睜不開眼睛。父親生性樂觀,很風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聲有時會把樹上的鳥給驚飛了。

我們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風刮倒的樹木,它們已經半幹了,沒有利用價值,最適宜做燒柴。那些生長著的鮮樹,比如落葉松、白樺、樟子松是絕對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樹,我記得有枝椏縱橫的柞樹和青色的水冬瓜樹。父親是個愛樹的人,他從來不伐鮮樹,所以我們家拉燒柴是鎮上最本分的人家。為了這,我們就比別人家拉燒柴要費勁些,回來得也會晚。因為風倒木是有限的,它們被積雪覆蓋著,很難被發現。

我最樂意做的,就是在深山裡尋找風倒木。往往是尋著找著,聽見啄木鳥“篤篤”地在吃樹縫中的蟲子,我就會停下來看啄木鳥;而要是看見了一隻白兔奔跑而過,我又會停下來看它留下的足跡。由於玩的心思占了上風,所以我找到風倒木的機會並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時候,父親的喊聲會傳來,他吆喝我過去,說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著鋸聲走過去。

父親用鋸把風倒木鋸成幾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細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車的路上,總要有一段距離。有的時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聳肩把風倒木丟在地上,對父親大聲抗議:“我扛不動!”那語氣帶著幾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風倒木把她壓得抬不起頭來,走得直搖晃,她也咬牙堅持著把它運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後,她常抱怨說,她之所以個子矮,完全是因為小的時候扛木頭給壓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長得高,是由於偷懶的緣故。為此,有時我會覺得愧疚。

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在山裡呆得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椏,為我們籠一堆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著一簇橘黃色的火焰,那畫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湊上去烤火。因為有了這團火,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著幾個土豆藏到懷裡,帶到山裡來,待父親點起火後,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火熄滅後,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後來父親發現了我們帶土豆,他沒有責備我們,反而鼓勵我們多帶幾個,他也跟著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裡,燒柴還沒扛出一根呢,我就嚷著冷,讓父親給我們點火。父親常常嗔怪我,說我是只又懶又饞的貓。

天越冷,火爐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爐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飽它。漸漸地,我厭倦去山裡了,因為每天即使沒幹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幾裡雪路後,回來後腿腳也酸痛了。我盼著自己的腳生凍瘡,那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留在家裡了。可我知道生凍瘡的滋味不好受,於是只好天天跟著父親去山裡。

現在想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讓我在少年時期能與大自然有那麼親密的接觸,讓冬日的那種蒼茫和壯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潤著我。每當我從山裡回來,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劈啪劈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火爐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聲使我懂得生活的艱辛和樸素,懂得勞動的快樂,懂得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所以,我成年以後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火爐的影子就會悄然浮現。雖然現在我已經脫離了與火爐相伴的生活,但我不會忘記它,不會忘記它的歌聲。它那溫柔而富有激情的歌聲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消逝!

遲子建:木器時代

木碗透出的茶香氣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這是外祖父撂在窗臺上的一碗茶。外面北風呼號,霰雪狂飛,而木刻楞房屋裡卻爐火熊熊。木柴劈啪地燃燒,把熱氣播撒到每一個寒冷的角落。外祖母坐在灶房裡用木梭子織網,家族的年輕女人則用木質的梳子挽起高高的髮髻。狗、豬和雞守著它們的木質食槽吃東西。狗將木槽子舔得光光溜溜的,使其透出木質本色;而雞則用利喙將長形的木槽啄起一層茸茸的白毛。這時候我躺在木質的搖籃裡咿咿呀呀地叫著,口水弄濕了脖子,我不時伸出手去拍搖籃的側面,那上面畫著荷花和鴛鴦的圖案。大人們到江上去捕魚,將捕到的魚放到木盆裡,然後回來用它燉湯,用木勺子吸溜吸溜地品嘗著鮮美。

我爬出木質搖籃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質的。炕沿上放著老人們的煙袋鍋,煙袋杆也是木質的。我撫摸著煙袋杆,然後仰起頭看著頭頂的房梁,圓木上吊著一塊辟邪的紅布。接著,我轉過身去看塗著天藍色油漆的木窗,可憐的蝴蝶被擋在窗外撲扇,而陽光卻能帶著天堂的氣息越窗而入,透過玻璃爬上了牆面。夏天了。我剛學會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態惹得院子中的小動物的圍觀。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時狗就上來用舌頭舔我的淚痕,而壞蛋的雞則趁機啄我的鞋底,因為那上面附著蟲子的殘屍。菜園的木柵欄像睫毛的倒影一樣美麗。黃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時,大人們就把木杆插在壟臺上,讓它們張著嘴向上並且親吻天光。傍晚的火燒雲團團堆湧在西邊天空時,家家戶戶的場院裡就擺上了木桌和方凳,人們坐下來圍著桌子用木筷吃飯,談論莊稼、天氣和生育。待到火燒雲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擁而來,人們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覺去。人們在夢中見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著茶的木碗裡有珍珠在閃閃發光。

我看見了樹,秋天的樹。它們的葉子已經被風霜染成金紅和鵝黃色。凋零的樹葉四處飛舞著,有的去了水裡,有的跑了一圈卻仍然又回到樹下。還有的落到了我的頭頂,大概想與我枕著同一個枕頭說夢話。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柵欄、搖籃等等均出自於這一棵棵樹的身上。當我們需要它們時,就切斷它的咽喉,使它們不再呼吸。森林裡的伐木聲因為人類欲望的膨脹就從來沒有止息過。樹本來是把自己的滄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可我們為了利用它的花紋卻把它攔腰斬斷,並且虛偽地數著它的年輪讚美它的無私。木紋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語言和立場。

我走在木橋上看兩岸的流水。這時一隊送葬的隊伍過來了。人們撒著紙錢,抬著顯赫的紅棺材。木為人的成長作為搖籃的材料後,又為他們歸隱黃土做了永恆的棲息之地。陽光照著人們平靜的臉,仿佛照著一尊尊木雕。誰的淚水滴落到河裡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環繞著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這樣選擇了他們的歸宿。當木橋因為流水天長日久的沖刷變朽時,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為只有血肉才會軟化。朽掉的木橋癱在水裡,流水依舊淙淙。我站在此岸,望著蒼茫的彼岸,白霧使河水有了飛翔之感。朽了的木橋漸漸地幻化成海藻類的植物,而流水它依舊淙淙。我憶起了琴聲,父親生前拉出的琴聲。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質的,手風琴的琴鍵也是木質的,它們發出或者淒豔或者熱烈的聲音。木是多麼溫和呀,它與人合奏著歲月與心靈之音。

我們依賴著木器生長和休息,也依賴著它遠行。火車道的枕木是它鋪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劃著木船在河上行走,槳聲清幽地掠過岸上的林帶,我們看到樹木蓊鬱地生長,夕照使其仿佛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它無可爭議地成為人世間最迷人的風景。

我看見披枷帶鎖的古人從夢中走來了。木被製成枷鎖後使人成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鎖上的血淚就格外醒目。刀與劍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惡,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諸葛亮使木器在戰爭中的發揮程度絕不亞於特洛伊木馬,他的木牛流馬千古傳唱。而那戰爭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飛煙滅,因為戰爭永遠成為和平的囚徒。

人類伴隨著木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樹木與人一樣代代相傳,所以木器時代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把木椅放在碧綠的草地上,在陽光下小憩。我們坐在書房裡把一本書從木質書架上取下來,讀不朽的詩句。我們把最經典的畫鑲嵌在木框裡,使這畫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們用木勺喝湯,體味生活的那一份簡單和樸素。我們用木制吊燈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帶著一份安詳與和諧。

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終都會上了墓碑。當木質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時,不朽的雨會從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輩栽種的小樹獲得滋潤。你靜靜地在地下聽樹木生長的聲音吧。

(選自《遲子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

遲子建:木器時代

木碗透出的茶香氣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這是外祖父撂在窗臺上的一碗茶。外面北風呼號,霰雪狂飛,而木刻楞房屋裡卻爐火熊熊。木柴劈啪地燃燒,把熱氣播撒到每一個寒冷的角落。外祖母坐在灶房裡用木梭子織網,家族的年輕女人則用木質的梳子挽起高高的髮髻。狗、豬和雞守著它們的木質食槽吃東西。狗將木槽子舔得光光溜溜的,使其透出木質本色;而雞則用利喙將長形的木槽啄起一層茸茸的白毛。這時候我躺在木質的搖籃裡咿咿呀呀地叫著,口水弄濕了脖子,我不時伸出手去拍搖籃的側面,那上面畫著荷花和鴛鴦的圖案。大人們到江上去捕魚,將捕到的魚放到木盆裡,然後回來用它燉湯,用木勺子吸溜吸溜地品嘗著鮮美。

我爬出木質搖籃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質的。炕沿上放著老人們的煙袋鍋,煙袋杆也是木質的。我撫摸著煙袋杆,然後仰起頭看著頭頂的房梁,圓木上吊著一塊辟邪的紅布。接著,我轉過身去看塗著天藍色油漆的木窗,可憐的蝴蝶被擋在窗外撲扇,而陽光卻能帶著天堂的氣息越窗而入,透過玻璃爬上了牆面。夏天了。我剛學會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態惹得院子中的小動物的圍觀。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時狗就上來用舌頭舔我的淚痕,而壞蛋的雞則趁機啄我的鞋底,因為那上面附著蟲子的殘屍。菜園的木柵欄像睫毛的倒影一樣美麗。黃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時,大人們就把木杆插在壟臺上,讓它們張著嘴向上並且親吻天光。傍晚的火燒雲團團堆湧在西邊天空時,家家戶戶的場院裡就擺上了木桌和方凳,人們坐下來圍著桌子用木筷吃飯,談論莊稼、天氣和生育。待到火燒雲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擁而來,人們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覺去。人們在夢中見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著茶的木碗裡有珍珠在閃閃發光。

我看見了樹,秋天的樹。它們的葉子已經被風霜染成金紅和鵝黃色。凋零的樹葉四處飛舞著,有的去了水裡,有的跑了一圈卻仍然又回到樹下。還有的落到了我的頭頂,大概想與我枕著同一個枕頭說夢話。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柵欄、搖籃等等均出自於這一棵棵樹的身上。當我們需要它們時,就切斷它的咽喉,使它們不再呼吸。森林裡的伐木聲因為人類欲望的膨脹就從來沒有止息過。樹本來是把自己的滄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可我們為了利用它的花紋卻把它攔腰斬斷,並且虛偽地數著它的年輪讚美它的無私。木紋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語言和立場。

我走在木橋上看兩岸的流水。這時一隊送葬的隊伍過來了。人們撒著紙錢,抬著顯赫的紅棺材。木為人的成長作為搖籃的材料後,又為他們歸隱黃土做了永恆的棲息之地。陽光照著人們平靜的臉,仿佛照著一尊尊木雕。誰的淚水滴落到河裡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環繞著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這樣選擇了他們的歸宿。當木橋因為流水天長日久的沖刷變朽時,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為只有血肉才會軟化。朽掉的木橋癱在水裡,流水依舊淙淙。我站在此岸,望著蒼茫的彼岸,白霧使河水有了飛翔之感。朽了的木橋漸漸地幻化成海藻類的植物,而流水它依舊淙淙。我憶起了琴聲,父親生前拉出的琴聲。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質的,手風琴的琴鍵也是木質的,它們發出或者淒豔或者熱烈的聲音。木是多麼溫和呀,它與人合奏著歲月與心靈之音。

我們依賴著木器生長和休息,也依賴著它遠行。火車道的枕木是它鋪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劃著木船在河上行走,槳聲清幽地掠過岸上的林帶,我們看到樹木蓊鬱地生長,夕照使其仿佛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它無可爭議地成為人世間最迷人的風景。

我看見披枷帶鎖的古人從夢中走來了。木被製成枷鎖後使人成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鎖上的血淚就格外醒目。刀與劍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惡,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諸葛亮使木器在戰爭中的發揮程度絕不亞於特洛伊木馬,他的木牛流馬千古傳唱。而那戰爭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飛煙滅,因為戰爭永遠成為和平的囚徒。

人類伴隨著木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樹木與人一樣代代相傳,所以木器時代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把木椅放在碧綠的草地上,在陽光下小憩。我們坐在書房裡把一本書從木質書架上取下來,讀不朽的詩句。我們把最經典的畫鑲嵌在木框裡,使這畫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們用木勺喝湯,體味生活的那一份簡單和樸素。我們用木制吊燈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帶著一份安詳與和諧。

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終都會上了墓碑。當木質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時,不朽的雨會從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輩栽種的小樹獲得滋潤。你靜靜地在地下聽樹木生長的聲音吧。

(選自《遲子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

遲子建:你的雪花我的帳篷

大興安嶺只有一個,可它在行政歸屬上卻有兩個:內蒙古大興安嶺和黑龍江大興安嶺。行政區劃將其一分為二,但它們骨子裡卻是一體的,群山相連,河流交錯,山山水水都割不斷內蒙古與黑龍江的情。

我自幼生長在大興安嶺,所以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鄂倫春和鄂溫克兩個少數民族,有地緣上的親近和情感上的共融。我的首部長篇小說《樹下》,其中寫到一個騎白馬的鄂倫春小夥子,就源於我的童年記憶。

我們小鎮與鄂倫春人聚居地的十八站很近,少時在山間公路玩耍,常見騎馬的鄂倫春人,途經我們小鎮,進城去買生活日用品,鹽啦肥皂啦蠟燭啦等等。他們習慣在馬上吊著樺皮簍,裡面裝著肉乾(麅子肉或是鹿肉),我有幸從一位騎馬的年輕人手裡,得到過這樣的肉乾。

那時的大興安嶺,生火用的是木柈。冬季我們進山拉燒柴,總能看到鄂倫春人的足跡。他們刻在樹木上的山神和白雪地上的祭奠痕跡,給我以深刻印象。從父輩那裡,我瞭解到他們的生活習性、原始圖騰和宗教崇拜。他們的萬物有靈論,對我們小鎮影響很深。我們不敢輕易坐在樹墩上,不敢往河裡傾倒污穢之物,不敢踩踏門檻,因為那裡都是神靈聚居之地。鄂倫春和鄂溫克人雖然喜食野物,但從不過分索取。他們有著樸素的生命觀和自然觀,而這一切,其實都是文明的表現。所以我的一些作品,很自然地書寫了他們如雪花般純潔靜美的品德。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我的一部重要長篇,在這部作品中,我走進了大興安嶺的使鹿鄂溫克部落。我曾去根河實地採訪,在鄂溫克人的帳篷裡喝馴鹿奶茶,聽他們即興的歌唱。所以我在駕馭這部長篇時,完全沒有“隔”的感覺。因為那裡的山川草木,風雨雷電,都是我所熟悉的。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又是天性渴望自由的我,所無限嚮往的。所以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我是個地道的漢族人,但這不影響我對那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故事的熱愛。同樣,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作家,也可以對漢族人的故事進行獨到的書寫。遠離狹隘,避免故步自封而陷入僵化,是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應該警惕的。從這個意義來說,當一片熟悉的土地向我們敞開懷抱的時候,去除民族的身份標籤,所有的誠意書寫,都值得尊重。

而我願意搭一頂文學的帳篷,就像鄂倫春和鄂溫克人在山林中搭建的一樣,留著一個通氣孔,讓煙火上升,讓星星下凡。當然,透過這個通氣孔,在寒冷時分,我還能望見雪花。當雪花三朵五朵墜落在帳篷的時刻,就是金翅的蝴蝶飛臨了人間。

遲子建:傻瓜的樂園

傻瓜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們成傻後的快樂卻是相同的,喜歡遊逛,喜歡笑。

我童年生活的山村不過百戶人家,但卻有六、七個傻子,他們的存在,曾給處於遊戲年齡的我帶來無盡的快樂。在我看來,我們那個四面環山的村子就是他們生活的樂園。

我家的後一趟房,有一個傻子,他叫大肥。他也是那幾個傻子中唯一不出門的一個。大肥長得又白又胖,他整天躺在搖車裡,除了吃,就是睡,連翻身也不會,別人說他出生後就沒長骨頭。夏天時,他的家人愛把他的搖車吊在院子的稠李子樹下,我在自家的後屋常能聽見他的哭聲,他哭的聲音不是嬰兒的那種奶聲奶氣,而是跟大老爺們一樣地粗著嗓子嚎,也難怪,雖然他看上去只有兩、三歲的樣子,但他已經有十來歲了。我喜歡悄悄溜到大肥家去拉他的手,他的手軟得跟豆腐一樣,渾身雪白雪白的。我一拉他的手,他就笑。他本來就愛流涎水,一笑涎水就更多了,簡直跟從山澗流下的泉水一樣,弄得臉頰濕漉漉的。因著這涎水的緣故,他的脖子終日圍著一條毛巾,使他看上去像個放懶的伙夫。大肥的家人很忌諱我們去看他,所以一旦被他的家長發現,就會被呵斥出去。周圍的鄰居都說,大肥是個怪物,說他活不長。他果然沒有活長,十幾歲時就死了。夏天時在晴朗的夏夜聽不到後院大肥的哭聲,我很難過。仿佛是眼看著一個神話破滅了,覺得生活暗淡了許多。

我最怕的傻子,叫二毛。他像惡狗一樣具有攻擊性。他很喜歡在街巷中穿行。他總是穿著灰突突的衣裳,鬍子拉碴的。他獨自走著時始終笑 嘻嘻的,但他見到某些人時就會憤怒。有時他會突然揪住一個人大打出手。所以一看見二毛從前方走來了,明明他滿臉的笑容,我還會飛也似地朝家奔,關門閉戶,斂聲屏氣地看著二毛經過。二毛也怪,你越躲他,他就越狂躁,他會把緊閉的門拍得山響,嚇得我的心突突地跳,喘氣都不勻了。雖然怕二毛,但還特別想見到他,見到他呢,就得掌握好和他的距離,看夠不夠逃跑的,我可不想被他像貓捉老鼠一樣給摁在爪下。和二毛的相遇,因為有著冒險的成分在裡面,就有些驚心動魄的意味了。二毛最終的結局怎麼樣,我不知曉,有人建議他的家長,給他說個媳婦,說那樣他就會好了病了。但從我離開那個小山村為止,二毛還是獨行著的,沒見他的身邊有小媳婦陪伴著。

最有情趣的傻子,叫傻仨。傻仨是我同學的弟弟,他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叫他傻仨。據說他是得了腦炎後變傻的,原來他是一個極伶俐的孩子。他喜歡唱歌,唱的是什麼誰也不清楚。他不像二毛那樣有攻擊性,但村子裡的小孩子還是怕他,一見傻仨來了,就像小雞被老鷹圍困似的四處奔逃。傻仨認得我,他遠遠地見了我就會喊我的名字——遲子彈,他發不好“建”的音。我一聽他叫我遲子彈,就氣得火冒三丈,我會攆著他,聲言要揍死他,傻仨就一路朝家逃,邊跑邊喊:“媽呀,遲子彈要打我!”傻仨最忌諱家人說他傻,據說誰要說他傻了,他就會把家裡的掛鐘和收音機給拆卸了,拆完之後,再把每個零件各就各位地安上,收音機照樣能說話,掛鐘也照舊有板有眼地行走,讓我們這些不傻的孩子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我離開小山村多年後,有一次重歸故里,在街巷中又看到了傻仨。他分明已經是個大人了,個子高了,眼睛還是那麼的明亮,我以為他早把我忘了,誰料他定定地看了我半晌,突然指著我大叫:“媽呀,遲子彈!遲子彈!”說著回頭就跑。好像我手裡真的端著一杆槍,子彈已經上膛,要把他的腦殼擊碎似的。聽母親說,傻仨也死了,聽說是凍死的。

最浪漫的一對傻子,是大潘和二潘。他們是一對雙胞兄妹。他們的父母是表兄妹,屬於近親結婚。大潘二潘非常能幹活,他們夏季時跟著父母去田間勞作,冬季時拉著扒犁上山拉燒柴。他們喜歡手拉著手在林間小路上遊蕩,采野花啊,折松樹枝啊什麼的。我們在林間戲耍時常常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見了我們喜歡“啊啊”地叫著打招呼,很友好。人們都說,大潘二潘這麼好,乾脆就讓他們結婚算了。可他們的父母並沒有那麼做。他們形影不離的樣子讓那些常常會反目為仇的兄弟的家長非常的羡慕,他們都說還不如生對大潘二潘那樣的兄妹呢!前些年母親對我說,大潘的消息她不知道,倒是二潘,她嫁了人,聽說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呢!

選自《遲子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