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要玩具,家長不能立刻給?“延遲滿足”被濫用危害才更大!

1968年, 心理學家沃爾特·蜜雪兒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 孩子們被告知, 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

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 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18年之後的跟蹤調查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 也就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 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這一實險結果公佈後, 人們興奮不已, 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 以至於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 甚至添油加醋。 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 現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

這幾年“延遲滿足”理論在中國也開始大行其道, 很多家長開始刻意去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忽視了“延遲滿足”的內在邏輯, 反而對孩子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延遲滿足”理論真的那麼有效嗎?有效到可以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成功與否?什麼樣的孩子都適用“延遲滿足”?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為什麼那麼擔心孩子“被寵壞”?為什麼會對滿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懼?為什麼會對各種暗示“將來會成功”的訓練法趨之若鶩? 這背後其實凸現了家長在育兒方面的斷章取義和急功近利。

“延遲滿足”已經完全被家長們誤用、濫用了, 以至於我們在“坑”娃的路上越走越遠。

誤用一:面對“誘惑”, 請讓孩子自己判斷選擇, 而不是家長強行替孩子選

前幾天, 好友小Y帶五歲的女兒逛超市, 女兒看中了一套繪本, 哭鬧著要買。 小Y一看一套一百多,

上某寶搜了一下, 網上才六十多塊。 於是, 小Y就問女兒:“超市里這個繪本比網上要貴不少。 你現在想買這個繪本, 媽媽也可以給你買。 但是現在買話, 只能買這一套繪本。 如果咱們回家用手機買的話, 除了這個繪本, 媽媽還可以用省下的錢給你買一個你喜歡的卡通髮夾。 現在買, 還是回家買, 你自己選吧。 ”

小Y的女兒想了一會, 小聲地說:“那我們還是回家買吧。 ”小Y說起這事, 我們紛紛表示:這才是延遲滿足的正確打開姿勢。 讓孩子自己判斷哪個獲利更大, 然後自己做出選擇, 是現在就滿足自己的需要, 還是延遲滿足。

一切都是在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前提下進行的。 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 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不顧孩子孩子的訴求, 強行替孩子做出選擇。

最後, 很多父母都發現, 自己在場時, 孩子顯得格外“有自製力”, 而一旦父母不在, 孩子往往失控了, 大把地往嘴裡塞糖果, 並懇求旁人“不要告訴我媽媽”。 你能替孩子做一時的決定, 做得了一輩子的決定嗎?成長後面對更大的誘惑, 孩子真的懂得延遲滿足嗎?

誤用二:不考慮孩子的年齡, 什麼階段的孩子都套用“延遲滿足”

對於延遲滿足,5歲是一個分水嶺,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是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如果在這一階段,家長就開始刻意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在3歲以前,家長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這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適當限制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麼困難。因為你給予了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偶爾限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或者有可能傷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讓他停下來。這時候孩子哭鬧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邊陪伴他就可以了。不必為此心存愧疚。

誤用三:過度延遲滿足,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我們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無比信任我們,但在他需要我們時,我們卻總是說不可以或等一下,甚至不理不睬。孩子哭鬧沒有用,掙扎沒有用。

漸漸地,因為媽媽的持續否定,孩子認為“想要”是不對的、羞恥的。這種羞恥感,不斷打擊著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嚴重者導致成年後無法清晰對別人表達自我。其實,“想要”一樣東西無可厚非,但必須讓孩子明白不是什麼東西我們都能立刻馬上獲得。利益面前,要學會取捨。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延遲滿足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對於孩子的種種訴求,我們要做的是先聽一聽孩子為什麼想要——先尊重、認可、接納孩子的想法,再告訴他“不可以”,以及“不可以”的原因,而不是刻意用“延遲滿足”才訓練孩子。

對於延遲滿足,5歲是一個分水嶺,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是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如果在這一階段,家長就開始刻意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在3歲以前,家長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這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適當限制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麼困難。因為你給予了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偶爾限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或者有可能傷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讓他停下來。這時候孩子哭鬧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邊陪伴他就可以了。不必為此心存愧疚。

誤用三:過度延遲滿足,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我們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無比信任我們,但在他需要我們時,我們卻總是說不可以或等一下,甚至不理不睬。孩子哭鬧沒有用,掙扎沒有用。

漸漸地,因為媽媽的持續否定,孩子認為“想要”是不對的、羞恥的。這種羞恥感,不斷打擊著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嚴重者導致成年後無法清晰對別人表達自我。其實,“想要”一樣東西無可厚非,但必須讓孩子明白不是什麼東西我們都能立刻馬上獲得。利益面前,要學會取捨。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延遲滿足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對於孩子的種種訴求,我們要做的是先聽一聽孩子為什麼想要——先尊重、認可、接納孩子的想法,再告訴他“不可以”,以及“不可以”的原因,而不是刻意用“延遲滿足”才訓練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