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井岡山是怎樣叫響的

□周振清

在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九十周年時,各地的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文章讚頌井岡山九十年的歷史巨變和豐功偉績。 從井岡山名稱的來由, 可以證明這座革命的山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

遊擊戰爭發源地

1927年秋, 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 開創了中國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就當時的革命力量而言, 江西和湖南兩省的敵人很強大, 常常聯合起來“進剿”紅軍。 要鞏固和發展這塊革命根據地, 首先必須解決發展武裝鬥爭的問題。

毛澤東到井岡山就聽到過這裡山大王朱聾子的故事。

朱聾子叫朱孔陽, 他在五指峰北一個叫井江山的村莊當了幾十年的山大王。 官府千方百計要捉拿他, 可是捉了幾十年也捉不到。 原來這位山大王會兜圈子。 井江山地勢險要, 到處是懸崖絕壁, 只有幾條狹窄小路可進山裡, 有的地方甚至連羊腸小徑也沒有, 朱聾子就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來對付官兵。 只要官兵一進山, 他就跟官兵滿山兜圈子, 官兵拿他毫無辦法。

毛澤東從朱聾子的故事中引出了新思路, 於是同紅軍幹部和戰士集思廣益商討戰略戰術。 1928年, 在遂川主持召開的前委和萬安、遂川縣委聯席會議上, 毛澤東提出:“對付敵人的辦法, 要看敵人的多少, 瞭解敵人的情況, 打得贏就打, 打不嬴就走, 敵人來了我們就退,

敵人去了我們就追。 ”

不久, 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餘部, 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 運用遊擊戰術, 粉碎了敵人對井岡山的第二次“進剿”。 這就是後來成為人民軍隊發展史上第一個獨特的戰略戰術原則, 也就是被稱為遊擊戰術“敵進我退, 敵駐我擾, 敵疲我打, 敵退我追”十六字訣。 20世紀90年代《解放軍報》曾著文作了介紹。 當年蘇區流傳的紅色歌謠:“行州府, 茨坪縣, 大小五井金鑾殿”, 指的就是井岡山。

《毛澤東自傳》稱謂

1936年6月, 美國記者埃德迦·斯諾從北京經西安,冒著生命危險, 進入陝甘寧邊區。 他是第一個進入紅色區域的西方新聞記者,當年10月, 在保安採訪了毛澤東。 英美報刊發表了他許多轟動一時的通訊報導,

後來彙編成《紅星照耀中國》在倫敦出版, 在國內及國外華僑所在地引起強烈反響。

西安事變的正確處理,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人們迫切希望瞭解中國共產黨。 於是有的出版社便從《紅星照耀中國》中摘錄部分章節, 以《毛澤東自傳》書名出版發行, 在市場成為暢銷書。 但各種版本的《毛澤東自傳》涉及井岡山的名稱則有差別。

翰青、黃峰合譯, 漢口光明書局總經售, 1937年版將井岡山稱為“金剛石”;汪衡譯, 上海復旦大學文摘社出版, 黎明書局經售, 1937年11月版則將井岡山稱為“井崗山”(2001年9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曾出版影印本);董樂山譯《西行漫記》(即《紅星照耀中國》)1979年12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改稱為“井岡山”。

1950年, 吉安地委決定, 將《群眾報》改名《井崗山報》。

一年後的1951年8月,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出版, 《井岡山的鬥爭》收入其中。 岡、崗二字雖只有繁簡差異, 但作為革命根據地的名稱意義重大。 井岡山報社立即呈請中共中央辦公廳, 請求毛主席題寫報頭。 不久, 中共中央辦公廳回信稱, 已轉薦時任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題寫。

陳正人, 江西遂川人, 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曾任湘贛邊界特委副書記, 在井岡山享有崇高威望。 經黨中央推薦, 陳正人接受了這一要求, 欣然命筆題寫“井岡山報”四字, 從1952年6月1日起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