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別樣芳華:蘆墟山歌裡的奇情絕戀

▲汾湖開發區一瞥

據民間傳說, 吳越春秋時, 伍子胥在分湖築點將台時, 就聽到過“蘆中人”唱山歌。 根據老歌手的說法, 漢朝張良、韓信被公認為蘆墟山歌的老祖宗,

相傳, 張良曾在分湖灘上唱過山歌。

▲伍子胥

▲韓信

傳說, 秦始皇併吞六國後, 張良派人埋伏博浪沙行刺, 不料一錘沒有砸中。 從此只得隱姓埋名, 以唱山歌為掩護, 漂泊江湖, 最後, 來到現今位於吳江的鄉下落腳。 張良在蘆墟隱居後, 蘆墟人都跟著他學唱山歌。 山歌越唱越多, 越傳越廣, 大家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蘆墟山歌”, 從此, 一代一代流傳到現在。 這是《蘇州民間故事大全》裡的一個民間故事。

▲秦始皇

▲清乾隆《吳江縣誌》

民間故事當然不足為憑。 據地方史志記載, 蘆墟山歌始于明, 盛於清。 清乾隆《吳江縣誌》(卷三十九聲歌篇)有蘆墟山歌的生動描寫。

▲《蘆墟山歌集》首發式

▲《中國•蘆墟山歌集》

《世說新語》記載東吳降晉時, 孫皓給晉武帝唱了一首《爾汝歌》:“昔與汝為鄰, 今與汝為臣。 上汝一杯酒, 令汝壽萬春。 ”這是古文獻裡記錄的早期吳歌。 宋僧文瑩《湘山野錄》, 記錄五代十國吳越錢鏐返鄉為父老鄉親唱:“你輩見儂底歡喜, 別說是一般滋味子, 永在我儂心子裡!”研究者認為, 這是用吳語演唱並完全用吳語記錄下來的第一首吳歌。明朝為吳歌的繁榮時期,明人陳宏褚引他朋友卓阿月的話說:“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又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絞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

《世說新語》

《湘山野錄》

孫皓

晉武帝

蘆墟山歌流傳區域以蘆墟為中心,邊緣的莘塔、北厙、金家壩、黎裡等地為主要流傳地區,並輻射周邊的昆山、青浦、嘉善等地。蘆墟山歌的主體是短篇歌謠,可分為引歌、勞動歌、時政歌、革命鬥爭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風物歌、歷史傳說故事歌、兒歌等10類。蘆墟山歌是用蘆墟方言演唱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靠口授心傳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流傳至今。

▲蘆墟山歌唱響軋神仙廟會

▲蘆墟山歌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

▲蘆墟山歌參加第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浦東塘橋杯長三角民歌邀請賽

據說,清咸豐年間,蘆墟“山歌王”楊其昌路過垂虹橋時,被一個皮匠攔住說要比山歌,圍觀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楊其昌便在天下第一長橋放歌三天三夜。

▲松陵垂虹橋

楊其昌是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的首唱者,也是蘆墟山歌的第一代傳承人。楊其昌根據民間故事口頭創作的長歌《五姑娘》,由其徒弟朱阿四(綽號毛坯阿四)傳給孫華棠、許慶福;又由孫華棠傳給親生女兒陸阿妹。第三代傳承人還有陸介榮(陸阿妹之夫)、陸洪奎、張雲龍、蔣廷山等。

▲陸阿妹

抗戰初期,陸阿妹隨夫陸介榮遷到吳江縣蘆墟鎮,搖船為生。解放後,在小學任校工,62歲退休。1923年,陸阿妹參加柳亞子、沈昌眉等南社詩人在蘆墟舉辦的山歌賽,獲得“山歌女王”的美稱。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五姑娘》發表後,陸阿妹很感動地說:“謝謝這個好年頭,不然《五姑娘》要被我帶到‘黃土公社’去了。”1979年仲夏,張舫瀾、馬漢民採錄陸阿妹所唱《五姑娘》中為請人繡汗衫的一折,兩百多句。7月下旬,采風隊工作42天,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錄下6700句。在錄音基礎上,翻成文字。

▲1982年中國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到蘆墟訪問陸阿妹

▲張舫瀾(後排右一)、馬漢民(後排右二)採錄《五姑娘》

▲1988年荷蘭漢學家施聶姐、高文厚夫婦來吳江考察蘆墟山歌

刊于《吳歌遺產集粹》的珍貴唱段《青紗羅帳涼悠悠》,描寫五姑娘與情人約會的情景,歌中唱道:

▲《吳歌遺產集粹》

青紗羅帳涼悠悠,

五姑娘搭徐阿天阿哥兩人雙雙做一頭,

小妹五姑娘丈二青絲頭髮摜勒伊郎肩浪,

好比西橫頭客人出外背包賣絲縷。

青紗羅帳涼悠悠,

五小姑娘搭徐阿天阿哥兩人雙雙做一頭,

小妹五姑娘三寸舌頭伸勒伊郎嘴裡,

好比北厙大姐一早起來烘糖糕。

…………

採錄者張舫瀾說:“像這樣的唱段,歌手是不輕易唱的,陸阿妹唱這首山歌時,是幾經採錄者要求才唱的。在唱前,她還要到房裡向觀音菩薩跪拜,以求免罪。”

陸阿妹以歌寄情。16歲時,她與徐姓地主家放牛倌產生戀情。徐家無兒子,地主要娶長得俏麗的陸阿妹為妾,遭陸阿妹父女反對,決定擇日讓陸阿妹與放牛倌拜堂成親。徐家聞訊,借過境軍官之手,拉放牛倌當了兵,此後音訊全無。陸阿妹說:“傷心啊,刀劈紅瓤西瓜兩爿分。”徐阿天原型便是放牛倌。

陸阿妹年輕時生活困苦,生了幾個孩子都先後夭折。有人謠傳“啥人唱五姑娘,啥人和五姑娘命一樣苦”,“陸阿妹的小倌都被五姑娘領走了。”她和丈夫一起做長工,經常夜間搖船出工,迢迢水路,他們互唱互答,《五姑娘》也因此越唱越長。採訪過陸阿妹的著名民俗學家金煦說:“陸阿妹編唱和‘調山歌’的本領要比別人強,她可以根據內容和情節,隨心調用《按四方》《五更調》《十望郎》等山歌段子,以生活勞動中的所見所聞,信手拈來,盡情比興,喻物及人及事,《五姑娘》就是她精心串起來的璀璨明珠。”

1981年12月,《五姑娘》在江浙滬首次吳歌學術討論會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關注和興趣,接著,新華社發了消息,國內外三多家報刊作了報導。《五姑娘》整理稿先後在《鐘山》《民間文學》《詩刊》《新華日報》《蘇州報》《新華日報》發表或連載。1984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89年入選上海文藝出版社的《江南十大民間敘事詩》。先後榮獲蘇州市優秀文學獎、江蘇省民間文學一等獎、鐘山文學獎、全國民間文學三等獎,同時,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歌舞劇、蘇劇、錫劇、滬劇、越劇、黃梅戲、花鼓戲廣播劇等。

▲吳江縣錫劇團《五姑娘》海報

▲評彈《五姑娘》

《五姑娘》的整理發表,得到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片讚譽。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赴蘆墟採訪陸阿妹,並題寫:“在吳歌故鄉聽到民歌老人陸大姐唱《五姑娘》,是吳江之行一大快事。”“卓越的發現,偉大的詩篇”,認為《五姑娘》堪與《阿詩瑪》媲美。著名詩人嚴辰專程從北京到蘆墟拜訪陸阿妹,撰寫成《悲歌一曲撼人心》發表於《詩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趙景深題詩一首,盛讚《五姑娘》:“吳儂珠語傳漁鄉,村叟留歌韻味長。莫道漢家無巨著,悠悠一曲五姑娘。”

▲陸阿妹口述的長篇敘事山歌《五姑娘》

▲2009年,蘆墟山歌(五姑娘)節目傳唱人參加在太原舉辦的全國原生民歌演唱會

《五姑娘》發表後,各地學者專家紛紛來采風,金煦在回憶陸阿妹的文章中這樣寫道:“現場演唱時,陸阿妹好像恢復了青春,總是把幾綹小辮攏到胸前,就像當年唱歌時那樣,傾注了她所有的愛與恨,如分湖水,明澈深遠,汩汩傾訴。”

▲蘆墟山歌館被命名為“蘇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範基地

▲蘆墟山歌館

本文作者:張建林

本文編輯:梅雪芬、吳 英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

szwjdaj@163.com

記得注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這是用吳語演唱並完全用吳語記錄下來的第一首吳歌。明朝為吳歌的繁榮時期,明人陳宏褚引他朋友卓阿月的話說:“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又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絞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

《世說新語》

《湘山野錄》

孫皓

晉武帝

蘆墟山歌流傳區域以蘆墟為中心,邊緣的莘塔、北厙、金家壩、黎裡等地為主要流傳地區,並輻射周邊的昆山、青浦、嘉善等地。蘆墟山歌的主體是短篇歌謠,可分為引歌、勞動歌、時政歌、革命鬥爭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風物歌、歷史傳說故事歌、兒歌等10類。蘆墟山歌是用蘆墟方言演唱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靠口授心傳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流傳至今。

▲蘆墟山歌唱響軋神仙廟會

▲蘆墟山歌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

▲蘆墟山歌參加第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浦東塘橋杯長三角民歌邀請賽

據說,清咸豐年間,蘆墟“山歌王”楊其昌路過垂虹橋時,被一個皮匠攔住說要比山歌,圍觀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楊其昌便在天下第一長橋放歌三天三夜。

▲松陵垂虹橋

楊其昌是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的首唱者,也是蘆墟山歌的第一代傳承人。楊其昌根據民間故事口頭創作的長歌《五姑娘》,由其徒弟朱阿四(綽號毛坯阿四)傳給孫華棠、許慶福;又由孫華棠傳給親生女兒陸阿妹。第三代傳承人還有陸介榮(陸阿妹之夫)、陸洪奎、張雲龍、蔣廷山等。

▲陸阿妹

抗戰初期,陸阿妹隨夫陸介榮遷到吳江縣蘆墟鎮,搖船為生。解放後,在小學任校工,62歲退休。1923年,陸阿妹參加柳亞子、沈昌眉等南社詩人在蘆墟舉辦的山歌賽,獲得“山歌女王”的美稱。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五姑娘》發表後,陸阿妹很感動地說:“謝謝這個好年頭,不然《五姑娘》要被我帶到‘黃土公社’去了。”1979年仲夏,張舫瀾、馬漢民採錄陸阿妹所唱《五姑娘》中為請人繡汗衫的一折,兩百多句。7月下旬,采風隊工作42天,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錄下6700句。在錄音基礎上,翻成文字。

▲1982年中國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到蘆墟訪問陸阿妹

▲張舫瀾(後排右一)、馬漢民(後排右二)採錄《五姑娘》

▲1988年荷蘭漢學家施聶姐、高文厚夫婦來吳江考察蘆墟山歌

刊于《吳歌遺產集粹》的珍貴唱段《青紗羅帳涼悠悠》,描寫五姑娘與情人約會的情景,歌中唱道:

▲《吳歌遺產集粹》

青紗羅帳涼悠悠,

五姑娘搭徐阿天阿哥兩人雙雙做一頭,

小妹五姑娘丈二青絲頭髮摜勒伊郎肩浪,

好比西橫頭客人出外背包賣絲縷。

青紗羅帳涼悠悠,

五小姑娘搭徐阿天阿哥兩人雙雙做一頭,

小妹五姑娘三寸舌頭伸勒伊郎嘴裡,

好比北厙大姐一早起來烘糖糕。

…………

採錄者張舫瀾說:“像這樣的唱段,歌手是不輕易唱的,陸阿妹唱這首山歌時,是幾經採錄者要求才唱的。在唱前,她還要到房裡向觀音菩薩跪拜,以求免罪。”

陸阿妹以歌寄情。16歲時,她與徐姓地主家放牛倌產生戀情。徐家無兒子,地主要娶長得俏麗的陸阿妹為妾,遭陸阿妹父女反對,決定擇日讓陸阿妹與放牛倌拜堂成親。徐家聞訊,借過境軍官之手,拉放牛倌當了兵,此後音訊全無。陸阿妹說:“傷心啊,刀劈紅瓤西瓜兩爿分。”徐阿天原型便是放牛倌。

陸阿妹年輕時生活困苦,生了幾個孩子都先後夭折。有人謠傳“啥人唱五姑娘,啥人和五姑娘命一樣苦”,“陸阿妹的小倌都被五姑娘領走了。”她和丈夫一起做長工,經常夜間搖船出工,迢迢水路,他們互唱互答,《五姑娘》也因此越唱越長。採訪過陸阿妹的著名民俗學家金煦說:“陸阿妹編唱和‘調山歌’的本領要比別人強,她可以根據內容和情節,隨心調用《按四方》《五更調》《十望郎》等山歌段子,以生活勞動中的所見所聞,信手拈來,盡情比興,喻物及人及事,《五姑娘》就是她精心串起來的璀璨明珠。”

1981年12月,《五姑娘》在江浙滬首次吳歌學術討論會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關注和興趣,接著,新華社發了消息,國內外三多家報刊作了報導。《五姑娘》整理稿先後在《鐘山》《民間文學》《詩刊》《新華日報》《蘇州報》《新華日報》發表或連載。1984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89年入選上海文藝出版社的《江南十大民間敘事詩》。先後榮獲蘇州市優秀文學獎、江蘇省民間文學一等獎、鐘山文學獎、全國民間文學三等獎,同時,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歌舞劇、蘇劇、錫劇、滬劇、越劇、黃梅戲、花鼓戲廣播劇等。

▲吳江縣錫劇團《五姑娘》海報

▲評彈《五姑娘》

《五姑娘》的整理發表,得到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片讚譽。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赴蘆墟採訪陸阿妹,並題寫:“在吳歌故鄉聽到民歌老人陸大姐唱《五姑娘》,是吳江之行一大快事。”“卓越的發現,偉大的詩篇”,認為《五姑娘》堪與《阿詩瑪》媲美。著名詩人嚴辰專程從北京到蘆墟拜訪陸阿妹,撰寫成《悲歌一曲撼人心》發表於《詩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趙景深題詩一首,盛讚《五姑娘》:“吳儂珠語傳漁鄉,村叟留歌韻味長。莫道漢家無巨著,悠悠一曲五姑娘。”

▲陸阿妹口述的長篇敘事山歌《五姑娘》

▲2009年,蘆墟山歌(五姑娘)節目傳唱人參加在太原舉辦的全國原生民歌演唱會

《五姑娘》發表後,各地學者專家紛紛來采風,金煦在回憶陸阿妹的文章中這樣寫道:“現場演唱時,陸阿妹好像恢復了青春,總是把幾綹小辮攏到胸前,就像當年唱歌時那樣,傾注了她所有的愛與恨,如分湖水,明澈深遠,汩汩傾訴。”

▲蘆墟山歌館被命名為“蘇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範基地

▲蘆墟山歌館

本文作者:張建林

本文編輯:梅雪芬、吳 英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

szwjdaj@163.com

記得注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