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我們時常見到的手機爆料,到底來自何方

對於手機行業這樣隸屬於科技圈的前沿來說, 這裡發生的新鮮事和推出的新品, 無疑都是數碼愛好者關注的焦點。 而作為手機圈的領頭羊, 蘋果無疑是聚焦了絕大多數目光的寵兒, 因此在每年的iPhone發佈之前, 也都是各路大神爆料的高峰期。

雖然爆料者的行為爽了大眾, 但以嚴守秘密聞名的蘋果肯定是不開心的。 最近, 彭博社曝光了一份來自蘋果公司內部的備忘錄, 上面顯示蘋果在過去一年共抓到29名洩密者, 其中12名被逮捕。 而這些洩密者包括蘋果正式員工、合同工, 以及供應鏈公司員工。

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洩密者

在這份備忘錄中, 蘋果還告誡員工不要心存僥倖, 公司正嚴懲洩密問題, 洩密者不僅會丟掉工作, 而且會面臨牢獄及巨額罰款等等追加處罰。 不過遺憾的是, 在如此高壓之下, 敢於洩密的員工依然存在, 甚至將這份內部的備忘錄捅到了彭博社。

事實上, 儘管圍繞蘋果的爆料是最引人矚目也最多的, 但在數碼電子領域新品曝光的情況, 卻絕不僅出現在蘋果一家身上。 對於這些爆料資訊, 消費者、媒體(譬如本站)、業界分析師、友商等等行業的上下游, 無疑都是喜聞樂見的。

爆料有時候也是一種行銷

不過, 如果你覺得業界上所有的公司都對洩密大為光火, 你可能是陷入了某種錯覺。 對於洩密、爆料, 我們需要一分二的看, 除了類似蘋果這樣“非受迫性”洩密之外, 也有不少廠商選擇主動向外界曝光自己的新產品。

看到這裡,

你可能會問——這些廠商傻了嗎?商業機密也隨便往外放。 實際上, 某些廠商們選擇這樣做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 消費者喜歡看, 通過各種爆料來讓自家的品牌始終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以保持品牌及產品的熱度。

另一方面對於廠商來說, 用或真或假的消息來試探市場反應是一個低成本的“妙招”。 例如通過某些爆料大神私下透露, 或者授意旗下員工在不經意的自拍中透露一下新品, 如果網路上的評論以正向居多, 或許就會堅定廠商繼續研發, 如果大多數消費者都持負面態度, 那這樣的產品或許就不值得推向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 廠商們的主動爆料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比較淺的水準, 比如部分硬體設定和外觀設計等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參數, 至於是各種核心技術通常都不會去主動曝光, 例如去年iPhone X上所採用的Face ID, 這類重大變化就屬於此類。

八仙過海的“洩密者”

拋開廠商們主動向外界爆料, 這樣更近乎於行銷的做法, 各種管道的“非受迫性”爆料才是廠商們深惡痛絕的。 這些真真正正的洩密者基本上由這樣的幾類人組成,最直接接觸產品的手機廠商員工及其家屬、上游供應鏈人士、生產流水線的員工。

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國的坑爹少女在蘋果總部附近,將還未上市的iPhone X錄製了一段上手視頻,而且還上傳到社交網路炫耀,直接使得其作為蘋果工程師的父親被解雇。遠的當然是,前些年富士康生產線上員工將各種iPhone偷帶出來的現象。

在各種處心積慮的爆料外,還有各種啼笑皆非的“不經意”曝光——各種原型機失竊。諾基亞N8的原型機就莫名其妙的出現在俄羅斯手機網站Mobile Review,無獨有偶,iPhone也有著原型機失竊的傳統,此前連續兩年的iPhone 4和iPhone 5也曾離奇丟失。

最讓廠商們無奈的,當屬各種大神級開發者了。最著名的協力廠商開發者論壇XDA上,最近對於小米、Android P等等還未亮相的新產品分析都是有理有據,通過廠商們上市新品所必需的測試過程,分析固件、底層代碼,抽絲剝繭的尋找新產品的資訊。

當然,由於手機產品的科技屬性,需要通過各種認證才能真正投放市場。而對於想要保密的廠商而言,最大的敵人或許正是各種審批機構,從政府層面的工信部到美國FCC,再到非政府組織的WiFi聯盟、無線充電聯盟等等。

拋開作為行銷向的主動爆料和從各種審批機構的強制曝光不談,不論是何種方式洩密帶給廠商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由於手機並非單一的電子設備,而是集中了相當多軟硬體技術的科技結晶,一款新機的曝光不僅會牽連到產品本身,一些與之配套的支持部門也同樣會大受影響。

而且,新功能、新外觀、新技術都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提前曝光就相當於把殺手鐧降低成為了常規武器。但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爆料屆的故事是會一如既往也將永遠的講下去,至於說誰是這一切的受害者,就只能說是冷暖自知了。

這些真真正正的洩密者基本上由這樣的幾類人組成,最直接接觸產品的手機廠商員工及其家屬、上游供應鏈人士、生產流水線的員工。

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國的坑爹少女在蘋果總部附近,將還未上市的iPhone X錄製了一段上手視頻,而且還上傳到社交網路炫耀,直接使得其作為蘋果工程師的父親被解雇。遠的當然是,前些年富士康生產線上員工將各種iPhone偷帶出來的現象。

在各種處心積慮的爆料外,還有各種啼笑皆非的“不經意”曝光——各種原型機失竊。諾基亞N8的原型機就莫名其妙的出現在俄羅斯手機網站Mobile Review,無獨有偶,iPhone也有著原型機失竊的傳統,此前連續兩年的iPhone 4和iPhone 5也曾離奇丟失。

最讓廠商們無奈的,當屬各種大神級開發者了。最著名的協力廠商開發者論壇XDA上,最近對於小米、Android P等等還未亮相的新產品分析都是有理有據,通過廠商們上市新品所必需的測試過程,分析固件、底層代碼,抽絲剝繭的尋找新產品的資訊。

當然,由於手機產品的科技屬性,需要通過各種認證才能真正投放市場。而對於想要保密的廠商而言,最大的敵人或許正是各種審批機構,從政府層面的工信部到美國FCC,再到非政府組織的WiFi聯盟、無線充電聯盟等等。

拋開作為行銷向的主動爆料和從各種審批機構的強制曝光不談,不論是何種方式洩密帶給廠商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由於手機並非單一的電子設備,而是集中了相當多軟硬體技術的科技結晶,一款新機的曝光不僅會牽連到產品本身,一些與之配套的支持部門也同樣會大受影響。

而且,新功能、新外觀、新技術都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提前曝光就相當於把殺手鐧降低成為了常規武器。但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爆料屆的故事是會一如既往也將永遠的講下去,至於說誰是這一切的受害者,就只能說是冷暖自知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