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未來有望實現“一張圖管海”

■第五屆“粵治”案例走訪系列報導

精確掌握漁船進出漁港以及漁業資源交易情況, 精准掌控危險源, 對漁區的漁業資源分佈情況瞭若指掌……如今, 這些需求可通過海洋資料綜合管理平臺實現。 平臺由廣東邦鑫勘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 其將海洋立體感知系統、海洋資料標準和海洋業務分析模型有機地融合為海洋資料資源整合平臺, 並形成了一套綜合展示系統, 打通了海洋大資料的產業鏈條。

平臺通過統一的資料管理和業務模型視覺化, 在海域動態監管、海洋生態觀測、災難預報和防範、減災方案、港口管理、漁業資源管控等方面,

發揮管理上的宏觀和預見性效益。 公司相關負責人將其比喻為“水下世界的眼睛”。 有了它, 與水下世界有關工作的可控性將會更強, 未來有望實現“一張圖管海”。

打造港口“安全管家”

基於海洋大資料的應急指揮資訊管理系統是海洋資料綜合管理平臺在應急管理方面的一個具體應用。 “該系統具有智慧化、視覺化的特點。 ”公司地理資訊事業部技術總監聶旭清一邊演示一邊說, 系統建立了港口地理資訊、危險來源資料、應急資源等多種資訊的統一管理台賬, 實現了重大危險源要素在三維GIS地圖上進行一體化立體標示。

“也就是說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 由事後處置轉為事前預警。

”聶旭清進一步解釋說, 運用該系統可以有效緩解監管區域大、分散、點多、監管人員不足的嚴峻監管現狀, 解決使用者資訊資源整合難、資源視覺化難和資訊自動化匹配難等問題。 “一旦發生險情, 系統可以根據最近的搶險人員位置和特點, 科學統籌調集搶險力量, 將損失降到最低。 ”聶旭清說。 目前, 該系統已在廣州港、珠海港、茂名港、惠州港、陽江港等大型港口應用。

漁業資源的“天氣預報”

海洋資料綜合管理平臺的另一個應用就是在智慧漁業、智慧漁港方面的綜合應用, 可以通過歷史作業區和海洋氣象環境的綜合分析, 提前預測魚群的集聚地點和規劃漁業船隻的漁業操作路線, 綜合提升漁業操作的效率和效益。

“相當於給漁業資源做‘天氣預報’。 ”邦鑫相關負責人比喻道。 在智慧漁港方面, 平臺建立了漁業和後臺產銷一體化的聯繫, 確保和漁業流通環節的大資料整合, 同時建立港口業務資料庫, 通過物聯網和大資料即時處理技術, 提高港口運營的智慧程度, 解決作業調度、倉儲規劃等領域存在的低效問題, 實現人、船、貨的全面感知, 即時掌握漁貨倉儲、運輸、裝卸等多個環節動態資訊, 建立全過程的感知監管和預測分析體系。

■專家點評

中山大學資料科學與電腦學院特聘研究員謝曉華:

有效打通各領域涉海資料

我國提出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海洋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而海洋資料綜合管理平臺在海洋科技創新領域作了富有建設性的探索和嘗試。

未來, 整個海洋大資料產業的發展如果能將各領域的涉海資料有效打通, 有效解決“資訊孤島”問題, 並且在一些關鍵性的技術瓶頸上實現突破, 該產業將會給海洋與漁業管理者帶來説明, 也能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有效範本, 同時在建設海洋強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統籌:辛均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