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探探說起,聊聊它的「女性為王」之道

某著名張姓產品經理說過, 如果你不瞭解女性, 那麼你將失去一半用戶。 本文主要談談陌生社交產品 — 探探的女性為王之道。

本著對社交產品的熱愛, 寫了此篇文章。 由於剛涉獵社交領域, 有許多未深入到本質的地方, 難免有不足之處, 也希望不吝賜教、一同交流。

探探在陌生社交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在研究分析這款產品的過程中, 我也深刻意識到:探探本質上是一款基於女性用戶痛點出發的社交產品, 這是它和其他主流產品的區別, 也是突圍的關鍵。

本人針對這款火熱的社交產品分析探討, 目的是希望洞悉探探與其他陌生社交產品的本質差異, 希望能戳到人性本質的一面, 從底層看待社交產品為人們帶來的意義。

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展開討論:陌生社交背景、探探產品分析、思考與總結。

一、陌生社交背景

20年前, 線民突破地理限制,

通過社交軟體接觸了陌生人,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隨機輸入一串QQ號, 添加陌生人聊天, 最終成為好友。 這是在社交網路第一次連結陌生人的方式, 那時候對網路上的陌生人大多沒有抵觸, 充滿好奇。

很快, 我們通過社交網路連結到興趣、生活、異性、愛好, 發展更加廣泛。 從PC時代的百度貼吧、QQ、豆瓣、人人網, 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陌陌。 日漸豐富的社交需求逐催生出熟人、陌生、職場、社區等社交產品。

社交網路作為連結陌生人的管道, 從剛開始的添加QQ號到實名制搜索、又到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 在這樣一個產品功能轉變過程, 對陌生人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 剛開始的好奇心早已被滿足, 隨之而來變化的是社交需求變得豐富且複雜。

我們不光需要連結陌生人, 還需要更高效率的過程和更豐富精准的匹配, 同時消化娛樂內容, 還要防止過程中被打擾。 在熟人社交產品結識陌生人, 未免過於“高調”、“低效”。 轉移到陌生社交產品, 隨著開放的社交環境, 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騷擾、廣告、詐騙。 特別是廣大女性用戶, 深受痛苦。

我們一方面渴望連結陌生人, 但同時也要忍受產品的弊病。

在這樣的社交背景下, 探探憑藉什麼特色在白熱化競爭的陌生社交領域殺出重圍呢?

二、探探產品分析

在使用者資訊相對開放的陌生社交環境下探探以一種貌似閉關鎖國, 但又鼓勵貿易往來的半開放式的產品特性呈現在我們面前。

向右輕輕一劃, 看似一個簡單連結陌生的方式,

卻對社交訴求有高度滿足。 過去我們以搖一搖的方式從眾多人中海選, 在大海中打撈漂流瓶, 這樣的方式過於低效。

後來, 我們可以從附近的人, 和各種娛樂場景中連結陌生人。 這種方式由於缺少漏斗過濾, 從而缺乏精准的匹配度, 而類似的開放環境使得使用者被動接受陌生人資訊, 甚至飽受騷擾。 (特別是女性用戶)

陌生社交, 我們訴求:異性篩選、匹配度、過程高效。

在探探上, 臉成為了真實的篩選標籤, 也是在網路環境中對異性的首要關注點。 只需左右滑動, 我們便可以過濾篩選眼緣人。 這樣的特性對廣大用戶, 特別是女性使用者拿出了連結陌生人高效、主動、匹配的解決方案。

生活中一些人,

周圍環境中缺乏異性, 也缺乏認識管道, 只能靠生活中“運氣”海選。 苦於沒有認識的途徑, 在街上看到有好感的異性不敢搭訕。 深耕于中國傳統思想, 更是對搭訕行為產生違和尷尬的觸動。 普遍缺乏主動的女性更是如此, 她們不敢主動與陌生異性交流。

陌生社交產品的出現為人們打開了大門, 依賴網路、依賴陌生社交產品, 我們找到了另外一條連結陌生人的途徑。

在連結陌生人過程中, 針對篩選效率這一點, 它們沒有做到極致, 而探探做到了。

針對最典型的陌陌來做比較, 認識陌生人可以通過這幾個途徑:

附近的人/動態遊戲場景娛樂場景點點(後續模仿探探添加)

如果篩選有眼緣的異性, 在陌陌上的操作就會是點擊進入資料 — 看照片分享 — 確認是否上眼 —發送打招呼消息 — 等待對方回答, 這樣完成了一個搭訕。

而在探探上,進入首頁,真人照直接顯示,右滑喜歡便完成搭訕,等待對方喜歡你。這一簡單的動作相當於在陌陌上流覽了資料,發送搭訕消息。如果對方喜歡了你,就和在陌陌上搭訕後對方應答,它們的效果是一樣的。(PS:但陌陌搭建了溝通場景,這點和探探有別,後面說到)

要達成一樣的篩選效果,陌陌需要好幾步,探探只需輕輕右滑。

在探探上用戶可以快速地翻閱異性照片,選擇向左或向右高效篩選,並完成搭訕行為。這就是探探在篩選心儀異性的高效之處,並且喜歡對方,對方卻不知道,只有同時喜歡兩個人才能交流。

對於男性用戶來說,在任何社交平臺和女生搭訕,並不會尷尬。但對於女性用戶,她們大多羞於對待心儀的男生,缺乏主動。探探這個功能,幫助女性擺脫主動搭訕的尷尬,使她們能夠主動地發起社交行為,只要向右輕輕一滑,等待心儀男生也愛上她。

探探讓女性用戶敢於主動發起社交行為。

同樣,這樣的功能也幫助快速過濾無效陌生人,篩選有好感的異性。不喜歡人不能對話,相比於開放式的社交平臺,在探探上的主動社交行為避免了被動式的異性騷擾。

根據公佈的資料:探探註冊用戶數近億,DAU 700W+。

在探探上總有看不完的臉,照片篩選成了相識的社交媒介,只要我們彼此外貌看得上眼,便獲得一個社交媒介,這會成為陌生人認識的“藉口”。

這就相當於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異性,你們互相欣賞對方,朝對方拋去了好感的眼光。只不過探探讓人幾乎一天可以逛上好幾個三裡屯,看到足夠多的異性,篩選出有眼緣的,也挑剔掉沒有緣分的,同時向有好感的放電。

從探探產品最基本功能—照片篩選來看,這種粗暴的刷臉篩選滿足了絕大多數90,95後的戀愛觀需求。

當然使用者目的不僅是認識異性這麼簡單,在照片篩選這一關,探探只不過是提供了相識的社交媒介罷了。

用戶最終追求的是能從相識到熟知,最終抵達真實生活中的配對!既然這是用戶的真實需求,那探探是怎麼幫助用戶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從陌生到熟人社交的轉變,我們會經歷相遇-相識-相知-熟知四個階段。 探探提供了相遇的前提條件,這一點是基於地理位置發現的海量異性用戶。從相遇到相識是基於照片篩選,建立社交媒介説明兩個陌生人相識,為他們的對話提供“藉口”。

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既然用戶追求的是最終真實匹配,那麼在接下來,從相識到相知的下一階段中,社交媒介沒有了,在這裡產生了斷層。

而這個斷層會產生非常可怕的後果,用戶在這沒有無法順利完成與陌生異性相知,進而滿意度下降,開始逃離。探探當然不希望自己只是個篩選機器,不願用戶得到配對相識後,逃離其他SNS產品。

當然探探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目前的版本中,出現了眾多的使用者資訊。例如:標籤、興趣、自訂問題,還有展示使用者動態的朋友圈。

下面從探探產品功能上一探究竟。

1. 為使用者創造社交媒介

不局限於在刷臉篩選這個功能,探探不光在幫助用戶篩選心儀異性,更有意塑造從相識到相知的下一階段社交媒介。

在用戶的展示頁上出現,標籤、興趣愛好、短視頻、提問等個人資訊,鼓勵使用者填寫完善,不僅是為了讓眼前的人變得栩栩如生,更有意説明使用者瞭解對方,製造生活共同點,為聊天破冰製造話題。

在聊天介面就更為明顯,首次自動回復直接展示雙方興趣愛好共同點。包括聊天工具—真心話、表情都是在提供社交媒介,説明使用者持續瞭解對方,製造雙方破冰的聊天話題。

而用戶在聊天框頂部可以觀察到對方的線上情況。

這點非常奇妙,在熟人社交產品QQ上我們可以看到對方線上情況,探探這樣的舉措也是為了能讓用戶進一步把握對方“行蹤”,實施精准對話,避免浪費熱情。

由於線上情況彼此都能看到,也規避掉了聊天不回的尷尬。

綜上所述,探探在幫助用戶相互瞭解採用了多樣性展示以及功能引導。為用戶規避配對後不說話的尷尬,能夠刺激用戶主動發起下一階段的社交行為。

一步步引導用戶從相遇到相識,進而相知,直至熟知。

只有在產品本質上,區分于其他熟人社交網路,才能避免使用者配對後向其他社交產品逃離。關於首頁的刷臉篩選,在這個環節,用戶將完成對異性的相遇和相識兩個階段。

點擊首頁右上角進入右抽屜交流區,用戶將在這個環節完成相識到相知甚至熟知。

2. 產品未來趨勢探討

前面說到,探探本質上是基於女性用戶痛點出發的社交產品,而這款產品解決使用者社交需求是基於雙方主動行為、篩選後匹配的社交模式。在這樣的產品模式下搭建的社交生態,女性用戶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

也就是說,探探產品不變的一點是關於女性社交生態的搭建。

因此關於產品未來趨勢,個人覺得探探始終會堅持的一點在於圍繞女性用戶打造解決她們痛點的功能特性,建立迎合女性感覺的機制。圍繞建設社交生態、維護女性用戶,實現能夠滿足用戶(增長與留存)良性迴圈的結果。通過搭建女性生態,進而構建高效、人人配對且能持續交往的社交環境。

在構建這樣的願景下,目前探探遇到的主要問題:

外貌優先順序,作為異性篩選標籤,用戶交友多樣性需求未滿足用戶完成配對後,向熟人社交產品逃離頭部使用者過大,不缺配對;而底層使用者配對不上

除了遵循女性社交生態不變,產品也會朝著兩個不矛盾的趨勢變化:

遵循目前產品框架,每一個細節完善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開拓更廣闊的產品框架,重新定義使用者需求與滿意度

針對這樣的背景,大膽猜想解決方案。但重複強調,不能動搖的是:基於女性使用者痛點出發,圍繞連結、社交媒介、高效與匹配原則,構建社交生態,只有踩住這些點才不會探探忤逆核心競爭力。

第一個問題解決方案:

1、建立興趣分類標籤,使用者根據對異性的類型需求切換篩選模式。

例如:喜歡音樂,可以通過設置篩選條件,挑選喜歡音樂的人進行刷臉匹配,進而售賣這種篩選模式。經過某標籤右滑喜歡的人,對方可能通過其他標籤也可以喜歡自己,同樣可以配對。

2、讓朋友圈成為可配對的篩選媒介。

用戶通過朋友圈可以讓喜歡的人看見,而被喜歡的用戶可看到X個匿名喜歡自己的人,他可根據對方的朋友圈內容選擇是否配對。

這麼一來不光增加了配對方式,並且促發使用者豐滿朋友圈內容、激發活躍。用戶以優質的朋友圈獲取配對資格,激發對朋友圈經營,而後期可根據朋友圈活躍度進行流量變現。

第二個問題解決方案:

豐富使用者標籤資訊,製造共同話題,例如添加星座、在哪上過大學等製造不屬於異性交往的社交背景,可添加遊戲場景,在聊天背景植入話題資訊變音式語音調戲,使用者可進行變音與對方對話,説明使用者搭起關係發起線下交友會,在平臺上募集配對的小範圍圈子,發起線下party

第三個問題解決方案:

此類問題涉及到演算法配對,本人就不班門弄斧了。但要提到的每人對異性都有一個喜好範圍,限制著是否右滑,往往一個滿意的閾值,界定著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

如果為通過建立使用者模型,在使用者的異性推送中,根據演算法推送大量處於使用者滿意度水準附近的異性,或許可以避免頭部用戶過大的問題。

3. 與主要競品的區分

獨特的產品功能為探探贏得了市場,但這樣粗暴刷臉方式同時也導致使用者留存率低下。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探探上可以與陌生人相識並建立聯繫,但缺乏社交場景。

典型提供陌生社交場景的陌陌,它不僅提供與異性相識的機會,更創造與陌生人交流的場景。相比於探探,陌陌是一個陌生人娛樂的平臺。

探探比陌陌強大的點在於:對外貌篩選單個維度,用戶能高效與陌生異性相識。兩者在針對用戶不同社交需求的效率上形成了互補。

經過對比陌陌、探探、抱抱、積目、遇見我們可以發現:陌陌為首的一類提供可消費的陌生社交場景,而探探與積目一類提供刷臉篩選的產品主要重視連結與陌生人的相識。

探探深耕高效、主動的眼緣社交,為用戶帶來絕佳體驗的同時,也因為缺乏開放式的陌生社交場景導致用戶活躍度低,成為一台篩選機器。

4. 亮點與不足之處

亮點在此就不贅述了,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戳准用戶痛點,針對眼緣社交做到極致;操作介面簡潔易用,刷臉輪播次數少;男女比例均衡且乾淨度高。

探探的使用者結構在陌生社交別具一格,男女比例達到了6:4,而其他眾多同類產品也才不過8:2或9:1。這是一個相對均衡的結構,規避了僧多肉少的現象。

探探用戶管道推廣也主要針對女性人群,一旦陌生社交平臺湧入了大量高品質的女性,狼也就自然知道了。

年齡構成大多分佈在85-95後之間,相比於同類產品趨年輕化,這樣的構成也符合對異性需求相對較大的年齡端。這些年齡段人中,在荷爾蒙的激發下,對異性追求都是當務之急。

本人在使用探探的過程中,切換北京、長沙多地定位,連續刷臉發現總有刷不完的臉。在整個過程中表現的用戶真實度、乾淨度都讓人滿意。

產品不足之處:

具備外貌魅力的人才能存活存在有剛需但被未滿足群體以臉為主的社交媒介比較單一

周邊許多用戶反應長得好看才是真的好,外貌篩選模式的探探,提供了異性相識的機會。但正是因為單一的媒介會造成未被滿足群體的流失,這部分人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不努力,難以在異性海選中脫穎而出,久而久之沒有合適配對,自然也就流失了。

即使臉是相對高效的社交媒介,但對於廣大使用者來說並不是唯一產生好感的社交媒介,口才、肢體魅力、場景溝通、技術技能都夠作為社交媒介與異性相識。

在粗暴的刷臉模式下,對某些群體來說未免顯得過於空洞,也就是所謂的缺乏有趣的靈魂。

5. 未來用戶增長管道

查了近年來的中國單身人口比例,發現口徑不一,決定以領頭羊陌陌來做對比。

陌陌的月獨立設備數超過了6500萬台,用戶群體是依賴於場景社交的單身人士,相對探探的月活設備量來說,探探依然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至少陌陌用戶數證明了單身用戶上限。

另外四五線城市和大學生群體還有很強的增長潛力,這些群體都非常容易形成口碑傳播。

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且人群聚集的產經,隨著接踵而來的00後,這一代從初中使用移動設備的使用者,無論是在戀愛觀念和易傳播程度上,對於戳中痛點的探探來說,孕育著巨大的想像空間。

不得不提探探的行銷傳播能力,相信不少人都被這個短信確幸過。生命中的美好就是你暗戀的人也喜歡自己,探探詮釋了它的含義。匿名表白短信病毒傳播讓探探收穫了不少用戶,我們相信探探有能力保持高速增長。

三、總結和思考

不同的社交需求催生了不同的社交產品,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陌陌以地理位置連結周圍陌生人。在這種開放式的環境下,使用者在連結過程中出現了低效、被騷擾、尷尬的體驗,缺乏有趣的陌生人。

探探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主動、高效的連結陌生人方式出現,解決了當下用戶的痛點。

在社交領域,由於集群效應存在,在一個社交維度內成功的產品只能有一個。 維度並不僅是一個名詞或者是分類詞,更代表一種感性詞。準確來說,是在一個描述用戶感覺的維度裡,因為集群效應存在,巨頭只有一個,而這個巨頭的特徵就是能夠高效滿足人的社交需求。

這種現象可以放大到熟人社交、陌生社交、社區社交、校園社交。

對於陌生社交產品,我不禁要問:用戶在這裡所做的一切能帶來什麼讓他們感到美好的東西,並且是在真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

個人認為陌生社交領域成功因素有三點:

連結社交媒介高效與匹配

使用者通過社交產品連結陌生人,持有社交媒介和陌生人持續交往直至熟知,在這個過程中追求愉悅,並滿足高效率與高匹配。

世上存在各種各樣的人,因為地理位置、複雜的人文環境,使得陌生人彼此之間得不到資訊認知與信任。互聯網的出現,通過某種方式把這樣的資源連結匹配起來,使他們之間溝通、相識,獲得愉快的體驗。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社交的意義。

不同的社交產品為使用者建立不同的社交場景,滿足多樣的社交需求。而產品最終歸結于為使用者創造價值,這是我們共同追溯的原則。

本文由 @王木三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路

這樣完成了一個搭訕。

而在探探上,進入首頁,真人照直接顯示,右滑喜歡便完成搭訕,等待對方喜歡你。這一簡單的動作相當於在陌陌上流覽了資料,發送搭訕消息。如果對方喜歡了你,就和在陌陌上搭訕後對方應答,它們的效果是一樣的。(PS:但陌陌搭建了溝通場景,這點和探探有別,後面說到)

要達成一樣的篩選效果,陌陌需要好幾步,探探只需輕輕右滑。

在探探上用戶可以快速地翻閱異性照片,選擇向左或向右高效篩選,並完成搭訕行為。這就是探探在篩選心儀異性的高效之處,並且喜歡對方,對方卻不知道,只有同時喜歡兩個人才能交流。

對於男性用戶來說,在任何社交平臺和女生搭訕,並不會尷尬。但對於女性用戶,她們大多羞於對待心儀的男生,缺乏主動。探探這個功能,幫助女性擺脫主動搭訕的尷尬,使她們能夠主動地發起社交行為,只要向右輕輕一滑,等待心儀男生也愛上她。

探探讓女性用戶敢於主動發起社交行為。

同樣,這樣的功能也幫助快速過濾無效陌生人,篩選有好感的異性。不喜歡人不能對話,相比於開放式的社交平臺,在探探上的主動社交行為避免了被動式的異性騷擾。

根據公佈的資料:探探註冊用戶數近億,DAU 700W+。

在探探上總有看不完的臉,照片篩選成了相識的社交媒介,只要我們彼此外貌看得上眼,便獲得一個社交媒介,這會成為陌生人認識的“藉口”。

這就相當於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異性,你們互相欣賞對方,朝對方拋去了好感的眼光。只不過探探讓人幾乎一天可以逛上好幾個三裡屯,看到足夠多的異性,篩選出有眼緣的,也挑剔掉沒有緣分的,同時向有好感的放電。

從探探產品最基本功能—照片篩選來看,這種粗暴的刷臉篩選滿足了絕大多數90,95後的戀愛觀需求。

當然使用者目的不僅是認識異性這麼簡單,在照片篩選這一關,探探只不過是提供了相識的社交媒介罷了。

用戶最終追求的是能從相識到熟知,最終抵達真實生活中的配對!既然這是用戶的真實需求,那探探是怎麼幫助用戶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從陌生到熟人社交的轉變,我們會經歷相遇-相識-相知-熟知四個階段。 探探提供了相遇的前提條件,這一點是基於地理位置發現的海量異性用戶。從相遇到相識是基於照片篩選,建立社交媒介説明兩個陌生人相識,為他們的對話提供“藉口”。

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既然用戶追求的是最終真實匹配,那麼在接下來,從相識到相知的下一階段中,社交媒介沒有了,在這裡產生了斷層。

而這個斷層會產生非常可怕的後果,用戶在這沒有無法順利完成與陌生異性相知,進而滿意度下降,開始逃離。探探當然不希望自己只是個篩選機器,不願用戶得到配對相識後,逃離其他SNS產品。

當然探探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目前的版本中,出現了眾多的使用者資訊。例如:標籤、興趣、自訂問題,還有展示使用者動態的朋友圈。

下面從探探產品功能上一探究竟。

1. 為使用者創造社交媒介

不局限於在刷臉篩選這個功能,探探不光在幫助用戶篩選心儀異性,更有意塑造從相識到相知的下一階段社交媒介。

在用戶的展示頁上出現,標籤、興趣愛好、短視頻、提問等個人資訊,鼓勵使用者填寫完善,不僅是為了讓眼前的人變得栩栩如生,更有意説明使用者瞭解對方,製造生活共同點,為聊天破冰製造話題。

在聊天介面就更為明顯,首次自動回復直接展示雙方興趣愛好共同點。包括聊天工具—真心話、表情都是在提供社交媒介,説明使用者持續瞭解對方,製造雙方破冰的聊天話題。

而用戶在聊天框頂部可以觀察到對方的線上情況。

這點非常奇妙,在熟人社交產品QQ上我們可以看到對方線上情況,探探這樣的舉措也是為了能讓用戶進一步把握對方“行蹤”,實施精准對話,避免浪費熱情。

由於線上情況彼此都能看到,也規避掉了聊天不回的尷尬。

綜上所述,探探在幫助用戶相互瞭解採用了多樣性展示以及功能引導。為用戶規避配對後不說話的尷尬,能夠刺激用戶主動發起下一階段的社交行為。

一步步引導用戶從相遇到相識,進而相知,直至熟知。

只有在產品本質上,區分于其他熟人社交網路,才能避免使用者配對後向其他社交產品逃離。關於首頁的刷臉篩選,在這個環節,用戶將完成對異性的相遇和相識兩個階段。

點擊首頁右上角進入右抽屜交流區,用戶將在這個環節完成相識到相知甚至熟知。

2. 產品未來趨勢探討

前面說到,探探本質上是基於女性用戶痛點出發的社交產品,而這款產品解決使用者社交需求是基於雙方主動行為、篩選後匹配的社交模式。在這樣的產品模式下搭建的社交生態,女性用戶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

也就是說,探探產品不變的一點是關於女性社交生態的搭建。

因此關於產品未來趨勢,個人覺得探探始終會堅持的一點在於圍繞女性用戶打造解決她們痛點的功能特性,建立迎合女性感覺的機制。圍繞建設社交生態、維護女性用戶,實現能夠滿足用戶(增長與留存)良性迴圈的結果。通過搭建女性生態,進而構建高效、人人配對且能持續交往的社交環境。

在構建這樣的願景下,目前探探遇到的主要問題:

外貌優先順序,作為異性篩選標籤,用戶交友多樣性需求未滿足用戶完成配對後,向熟人社交產品逃離頭部使用者過大,不缺配對;而底層使用者配對不上

除了遵循女性社交生態不變,產品也會朝著兩個不矛盾的趨勢變化:

遵循目前產品框架,每一個細節完善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開拓更廣闊的產品框架,重新定義使用者需求與滿意度

針對這樣的背景,大膽猜想解決方案。但重複強調,不能動搖的是:基於女性使用者痛點出發,圍繞連結、社交媒介、高效與匹配原則,構建社交生態,只有踩住這些點才不會探探忤逆核心競爭力。

第一個問題解決方案:

1、建立興趣分類標籤,使用者根據對異性的類型需求切換篩選模式。

例如:喜歡音樂,可以通過設置篩選條件,挑選喜歡音樂的人進行刷臉匹配,進而售賣這種篩選模式。經過某標籤右滑喜歡的人,對方可能通過其他標籤也可以喜歡自己,同樣可以配對。

2、讓朋友圈成為可配對的篩選媒介。

用戶通過朋友圈可以讓喜歡的人看見,而被喜歡的用戶可看到X個匿名喜歡自己的人,他可根據對方的朋友圈內容選擇是否配對。

這麼一來不光增加了配對方式,並且促發使用者豐滿朋友圈內容、激發活躍。用戶以優質的朋友圈獲取配對資格,激發對朋友圈經營,而後期可根據朋友圈活躍度進行流量變現。

第二個問題解決方案:

豐富使用者標籤資訊,製造共同話題,例如添加星座、在哪上過大學等製造不屬於異性交往的社交背景,可添加遊戲場景,在聊天背景植入話題資訊變音式語音調戲,使用者可進行變音與對方對話,説明使用者搭起關係發起線下交友會,在平臺上募集配對的小範圍圈子,發起線下party

第三個問題解決方案:

此類問題涉及到演算法配對,本人就不班門弄斧了。但要提到的每人對異性都有一個喜好範圍,限制著是否右滑,往往一個滿意的閾值,界定著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

如果為通過建立使用者模型,在使用者的異性推送中,根據演算法推送大量處於使用者滿意度水準附近的異性,或許可以避免頭部用戶過大的問題。

3. 與主要競品的區分

獨特的產品功能為探探贏得了市場,但這樣粗暴刷臉方式同時也導致使用者留存率低下。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探探上可以與陌生人相識並建立聯繫,但缺乏社交場景。

典型提供陌生社交場景的陌陌,它不僅提供與異性相識的機會,更創造與陌生人交流的場景。相比於探探,陌陌是一個陌生人娛樂的平臺。

探探比陌陌強大的點在於:對外貌篩選單個維度,用戶能高效與陌生異性相識。兩者在針對用戶不同社交需求的效率上形成了互補。

經過對比陌陌、探探、抱抱、積目、遇見我們可以發現:陌陌為首的一類提供可消費的陌生社交場景,而探探與積目一類提供刷臉篩選的產品主要重視連結與陌生人的相識。

探探深耕高效、主動的眼緣社交,為用戶帶來絕佳體驗的同時,也因為缺乏開放式的陌生社交場景導致用戶活躍度低,成為一台篩選機器。

4. 亮點與不足之處

亮點在此就不贅述了,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戳准用戶痛點,針對眼緣社交做到極致;操作介面簡潔易用,刷臉輪播次數少;男女比例均衡且乾淨度高。

探探的使用者結構在陌生社交別具一格,男女比例達到了6:4,而其他眾多同類產品也才不過8:2或9:1。這是一個相對均衡的結構,規避了僧多肉少的現象。

探探用戶管道推廣也主要針對女性人群,一旦陌生社交平臺湧入了大量高品質的女性,狼也就自然知道了。

年齡構成大多分佈在85-95後之間,相比於同類產品趨年輕化,這樣的構成也符合對異性需求相對較大的年齡端。這些年齡段人中,在荷爾蒙的激發下,對異性追求都是當務之急。

本人在使用探探的過程中,切換北京、長沙多地定位,連續刷臉發現總有刷不完的臉。在整個過程中表現的用戶真實度、乾淨度都讓人滿意。

產品不足之處:

具備外貌魅力的人才能存活存在有剛需但被未滿足群體以臉為主的社交媒介比較單一

周邊許多用戶反應長得好看才是真的好,外貌篩選模式的探探,提供了異性相識的機會。但正是因為單一的媒介會造成未被滿足群體的流失,這部分人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不努力,難以在異性海選中脫穎而出,久而久之沒有合適配對,自然也就流失了。

即使臉是相對高效的社交媒介,但對於廣大使用者來說並不是唯一產生好感的社交媒介,口才、肢體魅力、場景溝通、技術技能都夠作為社交媒介與異性相識。

在粗暴的刷臉模式下,對某些群體來說未免顯得過於空洞,也就是所謂的缺乏有趣的靈魂。

5. 未來用戶增長管道

查了近年來的中國單身人口比例,發現口徑不一,決定以領頭羊陌陌來做對比。

陌陌的月獨立設備數超過了6500萬台,用戶群體是依賴於場景社交的單身人士,相對探探的月活設備量來說,探探依然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至少陌陌用戶數證明了單身用戶上限。

另外四五線城市和大學生群體還有很強的增長潛力,這些群體都非常容易形成口碑傳播。

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且人群聚集的產經,隨著接踵而來的00後,這一代從初中使用移動設備的使用者,無論是在戀愛觀念和易傳播程度上,對於戳中痛點的探探來說,孕育著巨大的想像空間。

不得不提探探的行銷傳播能力,相信不少人都被這個短信確幸過。生命中的美好就是你暗戀的人也喜歡自己,探探詮釋了它的含義。匿名表白短信病毒傳播讓探探收穫了不少用戶,我們相信探探有能力保持高速增長。

三、總結和思考

不同的社交需求催生了不同的社交產品,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陌陌以地理位置連結周圍陌生人。在這種開放式的環境下,使用者在連結過程中出現了低效、被騷擾、尷尬的體驗,缺乏有趣的陌生人。

探探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主動、高效的連結陌生人方式出現,解決了當下用戶的痛點。

在社交領域,由於集群效應存在,在一個社交維度內成功的產品只能有一個。 維度並不僅是一個名詞或者是分類詞,更代表一種感性詞。準確來說,是在一個描述用戶感覺的維度裡,因為集群效應存在,巨頭只有一個,而這個巨頭的特徵就是能夠高效滿足人的社交需求。

這種現象可以放大到熟人社交、陌生社交、社區社交、校園社交。

對於陌生社交產品,我不禁要問:用戶在這裡所做的一切能帶來什麼讓他們感到美好的東西,並且是在真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

個人認為陌生社交領域成功因素有三點:

連結社交媒介高效與匹配

使用者通過社交產品連結陌生人,持有社交媒介和陌生人持續交往直至熟知,在這個過程中追求愉悅,並滿足高效率與高匹配。

世上存在各種各樣的人,因為地理位置、複雜的人文環境,使得陌生人彼此之間得不到資訊認知與信任。互聯網的出現,通過某種方式把這樣的資源連結匹配起來,使他們之間溝通、相識,獲得愉快的體驗。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社交的意義。

不同的社交產品為使用者建立不同的社交場景,滿足多樣的社交需求。而產品最終歸結于為使用者創造價值,這是我們共同追溯的原則。

本文由 @王木三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