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提問的方式:尋找屬於你的產品思維模式

剛進入行業的小白, 往往還沒有總結出自己的方法論和產品人所擁有的產品思維。 那對於這類該怎麼做比較好呢?你可以選擇用提問的方式, 去尋找屬於你的產品思維。

產品人的方法論和邏輯思維能力究竟怎樣練就呢?

活躍在產品行業的大咖, 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和邏輯思維能力。 但是剛入行業的小白, 卻很少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和產品人所擁有的產品思維。

近期研究《產品經理入門攻略》一書, 瞭解到:

入門產品行業的必備技能是——撰寫需求文檔和設計互動式的產品原型;入門產品行業的必備素質是——溝通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入門產品行業的潛在資源是——活躍的思維和明銳的洞察力等等。

而我總是喜歡有針對的詢問一些苦澀的問題, 而解決這些苦澀問題的方式, 就是結合自己身邊的經歷來描述產品的發展歷程(包括啟動、成長、成熟、衰落)。

接下來就是依據零售行業的自問自答的培養過程~

一、零售行業產品1. 傳統零售

那麼距離我們附近的零售商店可謂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啦!

零售商店:日常生活用品、日常食用食品、可以長期存儲的物質等。 使用場景: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日用百貨)。 用戶需求:即時需求的物質(零食), 臨時需要的物質(考試用具), 不可等待的生活必需品等。 盈利空間:利用物質的差價, 盈利空間佔據。 2. 新零售

包含了大多數物生活用品、也滿足了可移動性的服務。

使用場景:可以滿足平常生活的絕大多數需要。 用戶需求:可以延遲使用的日常所需日用百貨。 盈利空間:佔據市場流量, 憑藉流量拓寬至廣告、內容服務等方式獲得利益,
範圍。

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做的對比圖表如下:

圖表中兩者各有各的優缺點, 但是為什麼傳統零售的典型門店、超市、百貨商場卻依舊佔據著微薄的市場份額頑強生存呢?

此時我就聯想到週末遊轉百貨商場和大型遊樂場的人群畫像代表(女性消費者骨子裡的購物基因並未丟失)。

二、零售市場發展中的四大腦爆提問?1. 國內生產的百貨, 為什麼美國售價就被國內的低呢?

身邊的代購越來越多, 我想代購解決的不光是產品的品質問題(價格還合理), 重新建立起了買賣雙方之間的信譽橋樑。 而同樣的中國造, 美國的價格怎麼就比國內的價格低了呢?

原因可能來源於:銷售成本的優化, 經營效益的提升。

結合查詢內容顯示中國造在國內外的價值比對表如下:

簡單地說, 傳統零售行業的貨物批發, 貨物流轉, 貨物儲備、貨物上架等這一系列流程都提升了相應的消費成本。 相比美國直接買賣銷售的模式, 外包經營確實給國內零售業發展挖了相當大的坑,

也就阻礙傳統零售業的發展。

溫故往日的買賣場景, 集市總是擠滿了用戶的原因:除了物件種類繁多意外, 還有價格相對低廉, 而且還有相當好的可選擇性(品質對比、價格再對比、潮流等)。

而門市是漸進漸出人煙稀疏的原因:不光物件單一, 價格相對高那麼多, 還有做地起價的部分成分等。

附帶推廣結論:只有身邊有國外代購的朋友, 不妨試試他們帶來的產品。 因為代購產品產生的價值會高於國內同等產品的性價比。

2. 廉價產品為正品抹黑, 究要竟是誰的錯?

總的來說, 廉價的替代品的賣方要背起這個大黑鍋。

有時候我在想:是否可以顛倒一下自己的身份來思考這個問題呢?畢竟是用戶有太多的局限性, 但是也是最瞭解自己消費心理的人啦!

接下來就是總結一下自己大致的消費途徑和消費心理後,開始進入設定好的賣方身份,作為賣方最重要就是使得商品獲取的利益最大化,那麼怎麼來呢?(肯定想不到:銷售成本的優化,經營效益的提升)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到想像的高仿產品(極為相像),在採用相對原版價格之上打折的銷售,自然就能獲取到相當大量的用戶來。好多使用者並不知道正版產品的明顯特性,也就不會過問賣方的過錯。

相反地,線下轉來的線上的資深使用者,卻深知產品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質,就會為別的使用者講述產品的偽劣狀況,最終導致賣方的買賣不在興隆。

接下來看看新零售搶奪傳統零售的過程,電商平臺先利用免費的策略迅速佔領零售市場,然後採取壟斷市場的手段,開啟他們所謂的增值服務:廣告費、推廣費、流量費、管道費等來榨取賣家的銷售毛利和瓜分利益分配的比例。

賣方還是拿起毛利放大器來增加利益,來維持榨取後的身軀運轉,綜合考慮下來廉價產品替代正品的的因果關係可以坐實。

3. 資料和評價總是能騙過大多數用戶的法眼?

大資料的時代,裸漏的資料資訊讓使用者順利變為最好的受害者,也便於企業的挖掘使用者資料進而獲利途徑更加具有針對方向。

當下的時代,誰的身邊沒有幾個刷單的朋友呢?

還記得把自己帳號借個朋友使用時候,無意之間發現自己購物車多了幾件價值昂貴的商品,不經意間自己偷偷的竊喜,回去詢問朋友這些商品出現的緣由。

購物過程難免會有幾次投訴和退款的經歷,比如:物與圖不符、物與選擇格式不符、物與描述內容不符等問題後,你首先會和商家爭吵一頓,強求他給你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給出的答案總是那麼偏離結果的軌道。

通常在這種情況之下,不是投訴,就是差評,唯有這兩種方法是讓商家像自己屈服的不二途徑。也是向他們屈服的另一種途徑罷了,因為他們的請求讓你會產生一絲絲不安,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那麼一天。

還是能饒人處且饒人吧!順便買個不值錢的教訓,因為下一次受騙說不定來的很快。

虛假的資料並不能讓我們成為獲利方,那麼我們怎麼會從這種不公平的購物中獲取到相對的補償?最後釀成的結果還是這場博弈的最大受害者,因為我們都在利益面前屈服過~

4. 活躍在平臺服務上的使用者變得不再忠誠

買賣模式追求的是效率PK平臺模式追求的是流量

傳統的買賣模式的效率的高與低都是取決於用戶的口碑傳播,而這種口碑的積累是相當漫長的過程。因為傳統的零售方不是輕易的出現在用戶的面前,而是通過集市這個平臺與用戶相見。

而對於用戶也不是很受地域局限,需求的時間、場景、使用場景等很難於其他用戶分享領自己滿意的日用百貨。偶爾發生分享的時候(也是對方看到了好的結果主動詢問的觸發的結果),總結起來說:落地的果實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加分,也是獲得恒定流量的過程。

平臺級別的運作模式中流量獨佔鰲頭,只有流量達到了最大標準,才能進行相對優質的推廣服務策略。也就是平臺太依靠流量來運轉,而忽視了商家與用戶之間的忠誠關係,也慢慢的為用戶養成用完即走的好習慣(順便想到了:微信小程式的由來)。

作為消費者(使用者)選擇物品選擇流程也就變成:

顯示搜索物品的排名,都是基於銷售業績+使用者評優系統的評選得來。

因為有些不正規的資料和服務推廣策略的使用,部分黑心商家摻雜其中榨取用戶價值。當用戶知曉自己被騙的以後,就會反過來打壓黑心商家,平臺的好感或者熱情也會隨著遞減,直至使用者脫離平臺,讓產品提前進入衰退期。

長期處於促銷、領卷、抽獎的方式來刺激使用者消費的過程好比疫苗抗擊病原的過程,用戶對刺激普通的刺激消費手段產生了一定抗性,也就是不再被獲利的心所蒙蔽。

而平臺的強大之處,總是能想到好的刺激方式來引誘使用者為之剁手(典型刺激活動有:京東6.18與淘寶的雙11等)。最後生成的抗性還是難以平臺的突然襲擊,才發現忠誠度並不能滿足用戶佔便宜的心理。

三、方法論和思維的培養方法

這個過程實際特別苦澀,你不知道你的提問是否有一個合理的答案?你也不知道你的記憶中是否存在體驗過得片段?你也不知道問題前根本不會想到背後的解決方法又有多少種?

不管你對自己提出的疑問有多少不解或者疑惑,你要知道行業前輩們,早已為你的疑問躺過坑,並得出了一個相對較滿意的結果。把你的結論拿出來與大咖的最好的結果對比,在對比中找差距、找問題、做提煉、做整理、做優化等縮短你與巨人之間的差距。

只有解答了自己提問以後,你就會發現提問中存在的解答方法和邏輯思維訓練的潛在能力的培養啦!

(近期閱覽《我看電商》黃岩著,第二三章上提出的疑問並做出的解答)

作者:胡小黑,進軍互聯網行業的學生,兼騰訊課堂產品學院運營人。

本文由 @胡小黑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O協定

接下來就是總結一下自己大致的消費途徑和消費心理後,開始進入設定好的賣方身份,作為賣方最重要就是使得商品獲取的利益最大化,那麼怎麼來呢?(肯定想不到:銷售成本的優化,經營效益的提升)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到想像的高仿產品(極為相像),在採用相對原版價格之上打折的銷售,自然就能獲取到相當大量的用戶來。好多使用者並不知道正版產品的明顯特性,也就不會過問賣方的過錯。

相反地,線下轉來的線上的資深使用者,卻深知產品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質,就會為別的使用者講述產品的偽劣狀況,最終導致賣方的買賣不在興隆。

接下來看看新零售搶奪傳統零售的過程,電商平臺先利用免費的策略迅速佔領零售市場,然後採取壟斷市場的手段,開啟他們所謂的增值服務:廣告費、推廣費、流量費、管道費等來榨取賣家的銷售毛利和瓜分利益分配的比例。

賣方還是拿起毛利放大器來增加利益,來維持榨取後的身軀運轉,綜合考慮下來廉價產品替代正品的的因果關係可以坐實。

3. 資料和評價總是能騙過大多數用戶的法眼?

大資料的時代,裸漏的資料資訊讓使用者順利變為最好的受害者,也便於企業的挖掘使用者資料進而獲利途徑更加具有針對方向。

當下的時代,誰的身邊沒有幾個刷單的朋友呢?

還記得把自己帳號借個朋友使用時候,無意之間發現自己購物車多了幾件價值昂貴的商品,不經意間自己偷偷的竊喜,回去詢問朋友這些商品出現的緣由。

購物過程難免會有幾次投訴和退款的經歷,比如:物與圖不符、物與選擇格式不符、物與描述內容不符等問題後,你首先會和商家爭吵一頓,強求他給你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給出的答案總是那麼偏離結果的軌道。

通常在這種情況之下,不是投訴,就是差評,唯有這兩種方法是讓商家像自己屈服的不二途徑。也是向他們屈服的另一種途徑罷了,因為他們的請求讓你會產生一絲絲不安,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那麼一天。

還是能饒人處且饒人吧!順便買個不值錢的教訓,因為下一次受騙說不定來的很快。

虛假的資料並不能讓我們成為獲利方,那麼我們怎麼會從這種不公平的購物中獲取到相對的補償?最後釀成的結果還是這場博弈的最大受害者,因為我們都在利益面前屈服過~

4. 活躍在平臺服務上的使用者變得不再忠誠

買賣模式追求的是效率PK平臺模式追求的是流量

傳統的買賣模式的效率的高與低都是取決於用戶的口碑傳播,而這種口碑的積累是相當漫長的過程。因為傳統的零售方不是輕易的出現在用戶的面前,而是通過集市這個平臺與用戶相見。

而對於用戶也不是很受地域局限,需求的時間、場景、使用場景等很難於其他用戶分享領自己滿意的日用百貨。偶爾發生分享的時候(也是對方看到了好的結果主動詢問的觸發的結果),總結起來說:落地的果實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加分,也是獲得恒定流量的過程。

平臺級別的運作模式中流量獨佔鰲頭,只有流量達到了最大標準,才能進行相對優質的推廣服務策略。也就是平臺太依靠流量來運轉,而忽視了商家與用戶之間的忠誠關係,也慢慢的為用戶養成用完即走的好習慣(順便想到了:微信小程式的由來)。

作為消費者(使用者)選擇物品選擇流程也就變成:

顯示搜索物品的排名,都是基於銷售業績+使用者評優系統的評選得來。

因為有些不正規的資料和服務推廣策略的使用,部分黑心商家摻雜其中榨取用戶價值。當用戶知曉自己被騙的以後,就會反過來打壓黑心商家,平臺的好感或者熱情也會隨著遞減,直至使用者脫離平臺,讓產品提前進入衰退期。

長期處於促銷、領卷、抽獎的方式來刺激使用者消費的過程好比疫苗抗擊病原的過程,用戶對刺激普通的刺激消費手段產生了一定抗性,也就是不再被獲利的心所蒙蔽。

而平臺的強大之處,總是能想到好的刺激方式來引誘使用者為之剁手(典型刺激活動有:京東6.18與淘寶的雙11等)。最後生成的抗性還是難以平臺的突然襲擊,才發現忠誠度並不能滿足用戶佔便宜的心理。

三、方法論和思維的培養方法

這個過程實際特別苦澀,你不知道你的提問是否有一個合理的答案?你也不知道你的記憶中是否存在體驗過得片段?你也不知道問題前根本不會想到背後的解決方法又有多少種?

不管你對自己提出的疑問有多少不解或者疑惑,你要知道行業前輩們,早已為你的疑問躺過坑,並得出了一個相對較滿意的結果。把你的結論拿出來與大咖的最好的結果對比,在對比中找差距、找問題、做提煉、做整理、做優化等縮短你與巨人之間的差距。

只有解答了自己提問以後,你就會發現提問中存在的解答方法和邏輯思維訓練的潛在能力的培養啦!

(近期閱覽《我看電商》黃岩著,第二三章上提出的疑問並做出的解答)

作者:胡小黑,進軍互聯網行業的學生,兼騰訊課堂產品學院運營人。

本文由 @胡小黑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O協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