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悲劇!父親因偷竊將12歲兒子捆打致死,逃亡一月後被抓

黃粱村一處樹林裡, 壘起了一座新墳。 墓下麵, 躺著12歲的傑傑。

這個花季少年的生命, 定格在2017年10月30日。 當晚, 他因為偷錢、不願承認錯誤, 被父親魏中(化名)反綁在一張老式架子床的床頭, 多次打罵。 當父親次日早上去看時, 兒子已停止了呼吸。

被嚇壞的魏中草草掩埋了傑傑的屍體後出逃, 一個月後被警方抓獲。 指認現場時, 魏中痛哭得不成人形。 傑傑的奶奶苟明秀說不了幾句話, 無非就是叫他在家裡好好讀書, 聽婆婆爺爺的話”。

2016年6月, 魏中回到老家。 這是傑傑記憶中第一次見到父親。 之後一年半, 魏中再未外出打工,

平時留在家裡幹農活、做販牛生意。 有時候, 傑傑去讀書或放學, 他也會騎著摩托車接送, 也會給傑傑買新衣服鞋子, 儘管次數不多。

父親剛回來那段時間, 傑傑一度很高興。 但很快, 這位父親發現傑傑有些很不好的習慣, 一是偷竊, 偷零食、偷錢;二是“懶”;三是“學習不專心”。

苟明秀說, 魏中文化不高, 管理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 就是“打”。 傑傑也是倔脾氣, 打了之後就從家裡跑出來, 這讓父子間的關係變得異常緊張。 慢慢地, “打娃娃成了家常便飯, 逮著啥子就用啥子打”。

警方在傑傑所在的村裡走訪調查

反思>>>

“他還是愛傑傑的, 只是太不得法”

事實上, 在老師和村民印象中, 傑傑並非極端的“壞孩子”。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走訪傑傑生前就讀的馬鞍小學, 班主任老師李吉新回憶, 傑傑在學校表現還可以, 英語成績不錯, 總體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 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見到老師會很禮貌地用普通話喊“老師好”。

目前已到另外一所學校上課的李曉霞說, 傑傑剛轉到鄉上小學讀書時,

有時會不完成作業, 為了調動傑傑的積極性, 她還特地讓傑傑當語文小組長。 有一次, 她讓學生以“難忘的一個人或一件事”為主題寫作文時, 傑傑曾告訴她, 自己不會寫爸爸, 因為爸爸經常打他。

其實, 在傑傑出事前, 李吉新和李曉霞還專門找到傑傑父親溝通。 李曉霞依稀記得這次談話, 傑傑父親指責傑傑在家懶、調皮、做作業不認真, 還聽人說過傑傑偷東西, 他也曾試圖找傑傑談心緩解父子之間的陌生感, 但傑傑似乎並不願意跟他聊。

李吉新告訴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整個交流過程中, 魏中也點頭答應, 會改變教育方式, 但幾個月後, 他便聽說傑傑出事的消息, 令人震驚。

對於傑傑的偷盜行為, 奶奶苟明秀稱自己並不清楚。

不過, 李曉霞透露, 去年, 曾有學生跟她反映, 傑傑曾偷其他學生的零食, 她為此還找過傑傑談話。 一位在村裡開小賣部的老人也回憶, 傑傑出事前不久, 傑傑到店裡買零食之後, 小賣部抽屜裡300元左右用夾子夾好的零錢不見了, 他懷疑是傑傑, “但沒有證據, 不好說”。

苟明秀說, 大兒子還是愛傑傑的, 只是太不得法了。 魏中2016年回老家時, 還給傑傑帶回一件棉襖。 “應該是提前買好的, 也不知道傑傑有多高, (衣服)有些大, 過年的時候穿了一次, 衣服把屁股都包到的。 ”苟明秀說, 即便如此, 傑傑仍很高興。 “我不相信他不心痛, 畢竟這是他唯一的兒子”。

專家>>>

扭轉“棍棒教育” 建議在農村地區對家長開展培訓

魏中目前因涉嫌故意殺人已被移送檢方起訴,

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而一條鮮活的生命消失背後, 值得無數人深思的, 是野蠻粗暴的“棍棒教育”。

四川員警學院心理學副教授陳華說, 作為孩子家長, 可能面臨生活壓力情緒容易爆發, 但家長該如何應對壓力, 在壓力狀態下如何調試自己的情緒, 這是需要注意的。 她建議, 不管是教育機構還是一些其他社會機構, 可以針對這部分家長人群開展講座培訓, 做一些輔導。 如果條件允許, 這類講座更應該在農村地區推廣, 對農村家長進行普及性教育, 這樣才能扭轉單純的棍棒教育方式, 讓家長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新教育基金會理事熊丙奇表示, 傑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留守孩子, 父子之間交流很少,缺乏親情,但當傑傑父親回來之後,急於想改變傑傑身上的壞毛病,便採取“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他沒有意識到,打孩子本就是一種違法行為,而在周圍人看來,打罵孩子是對方的家事,不會過多關注或選擇報警。

熊丙奇說,對於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很多父母會帶有一種“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錯誤觀念,其實,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並非一夜之間養成的,即使要改變,也需要時間。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後,要有耐心去慢慢引導孩子,想辦法與孩子交流溝通,而不應採取簡單暴力的方式去對待,這往往還會適得其反。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王超 張楊 攝影報導

編輯 劉豔美

父子之間交流很少,缺乏親情,但當傑傑父親回來之後,急於想改變傑傑身上的壞毛病,便採取“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他沒有意識到,打孩子本就是一種違法行為,而在周圍人看來,打罵孩子是對方的家事,不會過多關注或選擇報警。

熊丙奇說,對於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很多父母會帶有一種“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錯誤觀念,其實,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並非一夜之間養成的,即使要改變,也需要時間。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後,要有耐心去慢慢引導孩子,想辦法與孩子交流溝通,而不應採取簡單暴力的方式去對待,這往往還會適得其反。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王超 張楊 攝影報導

編輯 劉豔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