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富平人|清|大理寺少卿張沖翼

清大理寺少卿張沖翼

文/彭輝

清大理寺少卿張沖翼, 字顏淵, 又扶九, 富平縣流曲裡(今流曲鎮)東街“擇禮堡”人。 此君史籍記載無多, 官名更是鮮為人知, 因其字顏淵諧音之故, 當地人直呼其名“張元元”。 筆者沉溺史海, 覓得隻言片語, 方對張沖翼生平略知一二。

據現有史書記載, 張沖翼約生於明末天啟初年, 少時天資聰明, 勤奮博學, 一目十行, 記憶力非凡。 青年時, 張沖翼求學于陝西長安, 後考取功名, 故亦有史載其為長安學子。 西安大雁塔慈恩寺《崇禎壬午科雁塔題名記》載:“張沖翼, 長安縣學附學生, 春秋。 ”意思是借讀長安縣學,

考試內容為《春秋》。 張沖翼中舉後初授四川平武縣教諭。 “教諭”是學官名, 掌管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之職, 類似于現今的縣教育局長。 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雄踞四川, 繼而李自成攻進北京, 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明亡清興。 值此改朝換代之際, 張沖翼身為明臣, 何去何從, 想必是倍受熬煎, 最終還是順應時勢, 做了大清國的官。

清順治前13年間, 尚未查到有關張沖翼的史料。 據清康熙《四川通志》名宦一章記載:“張沖翼, 陝西富平人, 前明壬午科舉人, 由教諭升平武知縣……。 ”據此推測, 張沖翼任知縣時間似應在順治十四年。 平武為川北偏遠山區小縣, 古屬四川龍安府轄, 境內少數民族雜居, 民族矛盾凸顯, 治理難度很大。 張沖翼能在《四川通志》中位列名宦, 可見其德政並非平庸。 在清乾隆《四川通志》和清雍正《陝西通志》中, 均記載張沖翼于順治十四年擢禦史。 筆者考證此記載有誤, 《清順治實錄》“卷之一百三十七”上說:“順治十七年(1660)六月二十二日, 補考選……四川平武知縣張沖翼、昭化縣知縣高爾明,

為河南道試監察禦史。 ”“禦史”是皇帝的“耳目”, 亦稱“巡按禦史”, 直接隸屬都察院, 分道對府州縣道等司法衙門實施監督。 既可彈劾官員或建言, 又可奉命獨立審判行政官吏, 頗為百官忌憚。 同時, 禦史也是個得罪人的差使, 稍有不慎, 受到的懲罰則往往極其嚴厲。

張沖翼擔任都察院禦史長達13年, 為官清正廉潔, 敢於仗義直言, 多有建樹。 這一時期他在政壇上比較活躍, 其時清廷定制:各省學政一任三年, 到任後第一年舉行歲考, 第二年舉行科試。 諸多家住偏遠的考生, 往往因交通不便而耽誤了科試。 張沖翼曾在偏遠小縣任職, 深知歲科分考之弊端, 遂上疏“請複諸生歲科兩試”, 建言“兩式並考”, 被皇帝採納。

隨後又上奏朝廷, 建議加強對鹽政、倉儲、漕運的巡查, 並“豁免各省灘地賠糧”, 對恢復地方經濟, 加強鹽政等要務的監管, 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順治十八年(1661)六月, 張沖翼針對長蘆鹽業監管管道不暢的事, 又再此上疏建言。 據清《順治實錄》卷之三記載:“戶部議複, 巡視長蘆鹽政禦史張沖翼疏言:長蘆舊例引存戶部, 先課後引, 順治十五年, 戶部發引到司, 皆爭先求售, 減價而沽, 以致鹽賤, 引壅逋課甚多。 請仍循舊例, 將引歸部庶。 引不虛發, 課無逋欠。 如應所請, 從之。 ”

清康熙元年(1662), 陝西巡撫加大司銜馬賈漢複, 領銜編撰《陝西通志》, 張沖翼為之作序並收錄於首卷中。 其序雲:“志者誌也, 所以考證治紀人文, 驗風俗而察物理也。 歷代有史, 省直郡邑有志, 自古記之, 然或捃摭失真, 蘼蕪無當, 君子亦奚貴焉。 從來作志者代不乏人, 其斷制高華, 如班固、李燾諸人……。 今天子肇造區夏, 百度維新, 乃賈公首留心文治正興, 肖公圖書用意略同, 可謂識先務矣。 若但古人體裁為後人式法, 其事實難……。 公修舉廢墜, 留意地方之聖心也。前賈公撫豫時,刊有豫志,固已登之。賈公來撫茲土而成書,東西二都豈特此隆媲美已哉!余不敏濫竽豸班,幸枌榆之,有是書而儧綴一言于簡端,已附不朽。時康熙元年歲次壬寅冬吉日/掌浙江道事河南道監察禦史、頻陽張沖翼撰。”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陝西通志》中的形勝地域圖,均出自富平流曲北耕村查沈堡人、邑學生沈起潛之手。

清初,官吏考核等級無定額,致使朝臣“奔競之風”盛行。禦史張沖翼上疏,建議規定官員考核等級員額,嚴加考核,以“永息奔競之風”。據《康熙實錄》卷之十二記載:“康熙三年(1664)五月,吏部、都察院議複,河南道禦史張沖翼疏言:向來卓異薦舉皆有定額,今考滿官員大省應定一等若干名,二等若干名;中省小省一等、二等若干名。仍必實指某人以何政績無愧一等,某人以何政績無愧二等。如定額之外濫冒一人,及優考之人別經發覺,將督撫一併議罪。即在內各部院亦當以員數之多寡定一二等之多少,庶令內外大小臣工爭自濯磨。當考滿之際,鹹知自審材分,永息奔競之風。應如所請,再行部院直隸各省,嚴加考核,得上□日、近日內外文武各官,考滿一等二等甚多,其無一才力不及不稱職者,此後各部院直隸各省文武官員考滿,將三年之內某官所辦某事、奉上□日改正者某事、駁行者某事察明保奏。若考過一等二等官員非賢能及不稱職,事發之日,將考核時具保之官一併治罪。餘如議行。”這道疏對官員考核一等二等的員額、及考核考核責任寫得非常明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性。政令頒發實施後,官吏追逐名利之風得以糾正。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聖祖玄燁親自出題考核京官,“台垣奏議沖翼名列第一,薦曆大理寺少卿”(《陝西通志》),足可見其學識淵博。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唯一的清代文臣奏摺範文,便是張沖翼所寫。

按說大理寺少卿貴為清廷“最高法院副院長”,官階從四品,亦是風雲人物。但不知何故,《康熙實錄》中卻無張沖翼升任“大理寺少卿”的記載,亦無他人升任“大理寺少卿”的記載,或許清制規定大理寺少卿並不在《皇帝實錄》記載範圍之內。《陝西通志》載:“薦曆大理寺少卿,乞假歸,卒”。據此分析,張沖翼在授大理寺少卿官職後,因病請假返回故里休養,回原籍的時間似應在康熙十二年冬月。那麼,張沖翼究竟得了什麼病?查閱史料得悉,明末清初時,在粵桂川滇青等省流行“麻瘋病”,這是一種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損害皮膚和周圍神經,嚴重者面目猙獰,甚至肢端殘廢,此病潛伏期可長達十多年。而張沖翼青壯時期正好在“麻瘋病”流行區域的四川平武縣任知縣,此間極有可能感染了麻瘋病桿菌。十多年後“麻瘋病”發作,迫不得已“乞假歸”。據流曲學者張繼周老師說,有人見過張沖翼墓誌,上刻有“晚年身患麻瘋病”字樣。如今這墓誌銘丟棄在流曲順義村路北水渠裡,歷經風吹日曬,筆者所見石碑斑駁,字跡已無法辨認。張沖翼回籍養病長達14年之久,期間或有捐賑睦鄰之舉,但史書無載,鄉間無頌,其詳情已無從可考。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盛夏,張沖翼因麻瘋病逝於家中,葬流曲東門外二裡許南康堡南墊下,即今流曲東街公路南側。其父張公以子名顯贈禦史,其子張吾抱,蔭何官職不詳。昔時流曲街十字路口南,曾有一座跨街四柱重簷“父子禦史”石牌坊,建於康熙康熙二十九年,是為表彰張沖翼仕宦功績,可惜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張沖翼一生仕宦31年,可謂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但在流曲方圓,若問“張沖翼”無人可曉,若提“張元元”婦孺皆知。因了張沖翼“一臣事二主”之故,民間流傳其人其事,多有貶詆毀譽之言,更兼族人“奪家產”惹事端,一代清吏張公生前身後毀譽參半。

【賊裡堡緣由】張沖翼故里名為“擇禮堡”,指遵從仁德禮儀的意思。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故而堡名曰擇禮堡。另其堡城門口鑲嵌有“裡仁居”石匾,是為旌表張沖翼的堂叔張乃第的仁德,詳見筆者拙文《富平流曲鎮“裡仁居”石匾考》。因了張沖翼身為前明舉人,卻做了大清國的官,頗受邑人非議,被唾駡為“奸賊”。遺憾的是,當地民間數百年來一直把“擇禮堡”蔑稱為“賊裡堡”,意為奸賊居住的城堡,這純屬謬誤。事實上,張沖翼是個很有作為的清官!

【金頭真相】 當地民間傳說,張元元負責修建流曲城時,挪用公款修了“賊裡堡”,被朝廷砍了頭,其女為父鑄“金頭”厚葬。張元元即張沖翼,字顏淵,“元元”一說系當地方言口誤。據考證,流曲城由陝西巡撫謝共闌和富平知縣胡志夔(kui)督建於明嘉靖二十五(1547)年,九年後即嘉靖三十四年(1555)臘月“關中大地震”中部分城牆坍塌。此後經裡人孫丕振等監工得以修復,而此時張沖翼還未出生。筆者查遍史料,皆無張沖翼受彈劾或論罪的文字記載。若有獲罪砍頭之事,則不可能在康熙二十九年建“父子禦史”牌坊。“文革”中挖掘張沖翼墓,當時並未發現傳說中的“金頭”。據目擊者說,棺材裡有頭骨、頭髮。或因張沖翼因患麻瘋病,顏面變形,頭部腫脹蠟黃似金,故戲稱“金薩”(方言,頭)。

【奪家產事端】張沖翼逝世二十年後,發生了一樁族人“奪家產案”。據清代著名思想家、時在富平佐政的直隸蠡縣人李塨,在《恕穀後集·楊候初度序》中記載:大理寺少卿張沖翼的獨生子張吾抱死後,其側室王氏生“遺腹子”,是為張沖翼唯一的孫子。王氏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僕人韓忠協理家務,忠實盡責。康熙四十六年(1707),族人張某利慾薰心,企圖強奪孤兒寡母家產,其時遺腹子還不滿五歲。王氏母子勢單力薄,備受欺負,遂一紙訴狀告到縣衙。時任縣令楊慎修接到訴狀,拍案而起,親臨流曲調查,升堂斷案,對張某等人的不法行徑嚴加訓斥。並為王氏和韓忠各親書匾額一塊,旌表節婦義僕。王氏贏了官司卻不得安寧,常遭受某些族人冷言冷語譏諷,更有奸詐狡猾者誣衊說這扁是花錢買來的,競砸毀了“節婦義僕”匾。後來王氏為感謝主持公道的楊縣令,特意攜帶珍貴古董前去拜訪,楊縣令拒不接受,說:“旌節義豈能用金錢買得到!”奸詐狡猾者聞知很慚愧,遂罷了欲奪家產的圖謀。這篇《楊候初度序》是李塨為時任富平縣令楊慎修寫的生日祝詞,“楊候”是時人對縣令的尊稱,“初度”指生日。李塨其時在富平佐政,亦是“奪家產案”的見證人。

縱觀張沖翼生前身後事,真可謂:一臣二主落駡名,蜚語奇聞數百年。更兼族人奪家產,禦史大人魂難安!筆者考證洋洋灑灑數千字,無非是溯本求真,還張沖翼本來面目。另則也是對故鄉文史淵源予以探索。文中謬誤難免,誠望高人指點。

(2015.02初稿,2017.05.19再次修改於北京寓所)

留意地方之聖心也。前賈公撫豫時,刊有豫志,固已登之。賈公來撫茲土而成書,東西二都豈特此隆媲美已哉!余不敏濫竽豸班,幸枌榆之,有是書而儧綴一言于簡端,已附不朽。時康熙元年歲次壬寅冬吉日/掌浙江道事河南道監察禦史、頻陽張沖翼撰。”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陝西通志》中的形勝地域圖,均出自富平流曲北耕村查沈堡人、邑學生沈起潛之手。

清初,官吏考核等級無定額,致使朝臣“奔競之風”盛行。禦史張沖翼上疏,建議規定官員考核等級員額,嚴加考核,以“永息奔競之風”。據《康熙實錄》卷之十二記載:“康熙三年(1664)五月,吏部、都察院議複,河南道禦史張沖翼疏言:向來卓異薦舉皆有定額,今考滿官員大省應定一等若干名,二等若干名;中省小省一等、二等若干名。仍必實指某人以何政績無愧一等,某人以何政績無愧二等。如定額之外濫冒一人,及優考之人別經發覺,將督撫一併議罪。即在內各部院亦當以員數之多寡定一二等之多少,庶令內外大小臣工爭自濯磨。當考滿之際,鹹知自審材分,永息奔競之風。應如所請,再行部院直隸各省,嚴加考核,得上□日、近日內外文武各官,考滿一等二等甚多,其無一才力不及不稱職者,此後各部院直隸各省文武官員考滿,將三年之內某官所辦某事、奉上□日改正者某事、駁行者某事察明保奏。若考過一等二等官員非賢能及不稱職,事發之日,將考核時具保之官一併治罪。餘如議行。”這道疏對官員考核一等二等的員額、及考核考核責任寫得非常明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性。政令頒發實施後,官吏追逐名利之風得以糾正。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聖祖玄燁親自出題考核京官,“台垣奏議沖翼名列第一,薦曆大理寺少卿”(《陝西通志》),足可見其學識淵博。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唯一的清代文臣奏摺範文,便是張沖翼所寫。

按說大理寺少卿貴為清廷“最高法院副院長”,官階從四品,亦是風雲人物。但不知何故,《康熙實錄》中卻無張沖翼升任“大理寺少卿”的記載,亦無他人升任“大理寺少卿”的記載,或許清制規定大理寺少卿並不在《皇帝實錄》記載範圍之內。《陝西通志》載:“薦曆大理寺少卿,乞假歸,卒”。據此分析,張沖翼在授大理寺少卿官職後,因病請假返回故里休養,回原籍的時間似應在康熙十二年冬月。那麼,張沖翼究竟得了什麼病?查閱史料得悉,明末清初時,在粵桂川滇青等省流行“麻瘋病”,這是一種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損害皮膚和周圍神經,嚴重者面目猙獰,甚至肢端殘廢,此病潛伏期可長達十多年。而張沖翼青壯時期正好在“麻瘋病”流行區域的四川平武縣任知縣,此間極有可能感染了麻瘋病桿菌。十多年後“麻瘋病”發作,迫不得已“乞假歸”。據流曲學者張繼周老師說,有人見過張沖翼墓誌,上刻有“晚年身患麻瘋病”字樣。如今這墓誌銘丟棄在流曲順義村路北水渠裡,歷經風吹日曬,筆者所見石碑斑駁,字跡已無法辨認。張沖翼回籍養病長達14年之久,期間或有捐賑睦鄰之舉,但史書無載,鄉間無頌,其詳情已無從可考。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盛夏,張沖翼因麻瘋病逝於家中,葬流曲東門外二裡許南康堡南墊下,即今流曲東街公路南側。其父張公以子名顯贈禦史,其子張吾抱,蔭何官職不詳。昔時流曲街十字路口南,曾有一座跨街四柱重簷“父子禦史”石牌坊,建於康熙康熙二十九年,是為表彰張沖翼仕宦功績,可惜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張沖翼一生仕宦31年,可謂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但在流曲方圓,若問“張沖翼”無人可曉,若提“張元元”婦孺皆知。因了張沖翼“一臣事二主”之故,民間流傳其人其事,多有貶詆毀譽之言,更兼族人“奪家產”惹事端,一代清吏張公生前身後毀譽參半。

【賊裡堡緣由】張沖翼故里名為“擇禮堡”,指遵從仁德禮儀的意思。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故而堡名曰擇禮堡。另其堡城門口鑲嵌有“裡仁居”石匾,是為旌表張沖翼的堂叔張乃第的仁德,詳見筆者拙文《富平流曲鎮“裡仁居”石匾考》。因了張沖翼身為前明舉人,卻做了大清國的官,頗受邑人非議,被唾駡為“奸賊”。遺憾的是,當地民間數百年來一直把“擇禮堡”蔑稱為“賊裡堡”,意為奸賊居住的城堡,這純屬謬誤。事實上,張沖翼是個很有作為的清官!

【金頭真相】 當地民間傳說,張元元負責修建流曲城時,挪用公款修了“賊裡堡”,被朝廷砍了頭,其女為父鑄“金頭”厚葬。張元元即張沖翼,字顏淵,“元元”一說系當地方言口誤。據考證,流曲城由陝西巡撫謝共闌和富平知縣胡志夔(kui)督建於明嘉靖二十五(1547)年,九年後即嘉靖三十四年(1555)臘月“關中大地震”中部分城牆坍塌。此後經裡人孫丕振等監工得以修復,而此時張沖翼還未出生。筆者查遍史料,皆無張沖翼受彈劾或論罪的文字記載。若有獲罪砍頭之事,則不可能在康熙二十九年建“父子禦史”牌坊。“文革”中挖掘張沖翼墓,當時並未發現傳說中的“金頭”。據目擊者說,棺材裡有頭骨、頭髮。或因張沖翼因患麻瘋病,顏面變形,頭部腫脹蠟黃似金,故戲稱“金薩”(方言,頭)。

【奪家產事端】張沖翼逝世二十年後,發生了一樁族人“奪家產案”。據清代著名思想家、時在富平佐政的直隸蠡縣人李塨,在《恕穀後集·楊候初度序》中記載:大理寺少卿張沖翼的獨生子張吾抱死後,其側室王氏生“遺腹子”,是為張沖翼唯一的孫子。王氏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僕人韓忠協理家務,忠實盡責。康熙四十六年(1707),族人張某利慾薰心,企圖強奪孤兒寡母家產,其時遺腹子還不滿五歲。王氏母子勢單力薄,備受欺負,遂一紙訴狀告到縣衙。時任縣令楊慎修接到訴狀,拍案而起,親臨流曲調查,升堂斷案,對張某等人的不法行徑嚴加訓斥。並為王氏和韓忠各親書匾額一塊,旌表節婦義僕。王氏贏了官司卻不得安寧,常遭受某些族人冷言冷語譏諷,更有奸詐狡猾者誣衊說這扁是花錢買來的,競砸毀了“節婦義僕”匾。後來王氏為感謝主持公道的楊縣令,特意攜帶珍貴古董前去拜訪,楊縣令拒不接受,說:“旌節義豈能用金錢買得到!”奸詐狡猾者聞知很慚愧,遂罷了欲奪家產的圖謀。這篇《楊候初度序》是李塨為時任富平縣令楊慎修寫的生日祝詞,“楊候”是時人對縣令的尊稱,“初度”指生日。李塨其時在富平佐政,亦是“奪家產案”的見證人。

縱觀張沖翼生前身後事,真可謂:一臣二主落駡名,蜚語奇聞數百年。更兼族人奪家產,禦史大人魂難安!筆者考證洋洋灑灑數千字,無非是溯本求真,還張沖翼本來面目。另則也是對故鄉文史淵源予以探索。文中謬誤難免,誠望高人指點。

(2015.02初稿,2017.05.19再次修改於北京寓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