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教育孩子的這兩大誤區,千萬別踩!會後悔的!

點選連結收聽文章音訊版——http://weike.fm/77Rhw1

親愛的家長朋友, 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一下兩種情況?

自己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 孩子卻好像無動於衷

自己能把心掏給孩子, 孩子就是不領情、不知道感恩, 甚至還對家長敵視

其實, 出現這兩種情況根本原因往往是我們自己走進了教育孩子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把道理講清, 孩子就應理所當然地按道理去做”

這是我們家長最常犯的一個誤區。 我們通常的做法是, 對著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認為只要把道理講清, 孩子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按著道理去做。

假如你跟一個五歲的孩子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 知道嗎?”孩子說:“知道!”可是孩子真的知道嗎?事實上, 我們所說的大多數道理孩子是聽不懂的, 孩子是通過行為來學習, 通過感覺來體會道理的, 根本不是按著道理去做事情的。 孩子的天性是絕對按照追求快樂, 逃避痛苦的原則去做事, 而不是通過理性思考再去行動。 通常在孩子心中總是有這樣一種困惑:同樣一種行為怎麼有時會獲得表揚, 有時卻是批評,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孩子心中是弄不明白的。

我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大約六歲那年的夏天, 父親開著拖拉機回家取東西時把車停在院外, 結果出門時正好有朋友從遠方來, 寒暄著進屋。 父親說:“誰去把車閉了?”這時我挺身說:“我去吧!”父親:“你能行嗎?”“能行,

我看過你閉車。 ”說著就跑出去, 爬到車上一掰油門兒, 車熄火了。 回來時父母一齊誇我:“兒子你真聰明, 能關車了, 好樣的!”父親的朋友也誇張地說:“小傢伙你怎麼這利害, 都能關車了, 太利害了!”我當時那個高興啊!那種自豪感別提了。 可事情沒過一周, 父親又開著車回來, 還是把車停在了上次的地方, 父親急急地剛進屋, 我就跑出去。 然後還是爬到車上把油門一掰, 車又熄火了, 等父親出來看:“誰把車關的?”“我呀!”父親怒了:“誰讓你關的, 胡鬧!”我當時委屈極了, 本來還等著他誇我呢, 卻不想得到的是怒訴。 當時我真的弄不懂了:“同樣一個行為, 怎麼上次表揚我, 而這次就會批評呢?到底為什麼呢?”後來看見父親吃力的搖了快半小時的時間才把車給打著火,
我才覺得這事可能不對了, 但我當時還是不能理解:同樣的行為, 有時會讓父母高興、有時又會讓他們不高興。

周國平曾說過這樣的話:“對於我們成人的世界, 所有的理解都包含著誤解。 ”更何況我們的孩子, 他們還不懂得成年人的做事規則, 更無法完全理解成年人心中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孩子聽不懂太多的道理, 孩子是通過行為來體驗, 通過感覺來學習的, 而不是按照理性來做事。 .

第二個誤區是“有條件地愛孩子”

我們教育孩子時總說的語句:你要好好學習, 我就會給你什麼什麼, 就會怎麼怎麼樣。 只有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家長才會給相應的條件,

這叫有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會直接導致孩子根本學不會感恩, 學不會自律。 我的行為是為了換取你的那個條件而做, 如果一個人是在有條件的環境中長大的, 它的自我價值根本就確立不起來。 當父母無條件地愛我們的時候, 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被愛的, 我們才會產生安全感, 產生自我價值感。

當我們在孩子作出相應的行為不能給相應的愛的時候, 在孩子心中根本激不起做人的尊嚴和安全感, 我們必須把對孩子的愛和孩子的行為分開。 即使孩子的行為惡劣, 你仍然要無條件地去愛孩子。 這是確保孩子自我價值形成的惟一方法, 是父母的愛確立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孩子的自我價值建立起來了,

他的行為就可以得到調整, 否則一味地指責孩子的行為一點意義都沒有。

盧梭說過:“我們待別人的態度實際上最終是別人待我的態度”。 父母奴役支配我們, 我們學會粗暴對待別人, 是因為別人粗暴地對待過他。 因為在人之初的時候, 我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當一個人有條件地被愛時, 他就會知道愛這個東西是需要交換的, 只有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 否則只是一種交換。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 也都希望給予愛, 但是真正理解愛的真諦的人並不多。 不論是男女之間的愛, 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以及朋友的愛, 愛的真義應該是一致的。 我們認為要理解愛的真諦, 應該把握以下四點:

1.愛是不講條件地對對方好的一種情感。

2.愛是整體地接納對方。

3.愛是一種接納和欣賞的情感關係。

4.愛的有無是由被愛者決定的。

為了讓大家搞清楚“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區別在哪裡,今晚8點,張攀嶙老師將在研修班第五課為大家帶來《教子過程中,如何掌握邊界與底線?》,通過這節課您將瞭解日常生活父母的哪些行為是在縱容孩子,縱容和愛的邊界是什麼?做到不縱容不溺愛孩子,真正愛對孩子,守住教育孩子的底線,更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歡迎大家點擊下方的連結報名學習——https://0x9.me/buK6M

2.愛是整體地接納對方。

3.愛是一種接納和欣賞的情感關係。

4.愛的有無是由被愛者決定的。

為了讓大家搞清楚“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區別在哪裡,今晚8點,張攀嶙老師將在研修班第五課為大家帶來《教子過程中,如何掌握邊界與底線?》,通過這節課您將瞭解日常生活父母的哪些行為是在縱容孩子,縱容和愛的邊界是什麼?做到不縱容不溺愛孩子,真正愛對孩子,守住教育孩子的底線,更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歡迎大家點擊下方的連結報名學習——https://0x9.me/buK6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