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有一塊石碑,韓國人硬說是他們的,曾索要多次,中國斷然拒絕

吉林省集安市區城東四公里外的山腳下的通溝平原上, 豎立著一塊重達37噸重的石碑, 名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 與中國眾多石碑不同的是,

韓國曾多次表示這塊石碑是他們國家的, 並多次向中國索要石碑。 為何如此?

這要從這塊石碑的背景說起, 好太王碑是高句麗時期的遺物, 是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了紀念他父親好太王的豐功偉績, 於西元414年(東晉安帝義熙十年)樹立, 至今一千六百多年歷史。

文獻記載, “好太王”名談德, 在位期間是高句麗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 東討西征, 占遼東、驅倭寇, 侵漢江、降扶餘, 使高句麗國土面積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擴展。

好太王碑高達6.39米, 四面寬窄不一, 是用一塊完整巨大的角礫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鑿而成。 四面都刻有碑文, 行間以界格, 每行41個字, 原有文字1775字。 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 目前能識別的字有1600個左右。 遠遠望去, 整座石碑沒有借助任何外力, 直接矗立在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上, 非常神奇。

從僅存的文字來看, 碑文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高句麗建國的傳說以及好太王統治的情況;好太王率兵四處征戰的情況;好太王墓地守墓人情況及制度。

滿清入關後, 好太王碑所在地被化為封禁之地, 致使這塊石碑一直淹沒在野草之中, 直到光緒年間被再次發現。

光緒三年, 一名官員辦公之余意外發現了這塊石碑, 於是拓印若干碑文, 後傳入北京, 人們才知道原來這裡還有如此一塊巨大的石碑。

“鴨綠江水流湯湯, 有碑矗矗江之陽;大書深刻石四面, 千秋風雨莓苔蒼。 手剔莓苔索點畫, 追摹秦漢超隋唐。 ”

好太王碑被發現後, 引起了無數文人騷客前來調查研究, 韓國人更是尤其熱情。 解放後, 當地政府鑒於石碑的破壞情況較為嚴重, 於是對其進行了化學保護, 效果非常明顯。

上世紀八十年代, 國家又進一步加大對好太王碑的保護, 在石碑四周修建了堅固的碑亭, 並派人把石碑嚴密地保護起來。

參考資料:《好太王碑揭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