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河曲柳增義散文:勤勞善良的繼父

河曲柳增義散文:勤勞善良的繼父

河曲視窗網特稿:(特約撰稿人:柳增義)我的繼父丁潤明, 自幼家境清貧, 無錢供養讀書, 鬥大的字不識半口袋。

他性情太過老實, 辦事想問題簡約單純, 思維方式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和誘導。 他脾氣掘強, 甚至暴躁, 但屬於糜穰火的類型, 暴發的快也湮熄的快。 凡事不順意, 就會口無遮攔地罵人, 讓你再有理也沒法和他講辯。 他心緒不佳時, 甚至會和牛羊驢騾等家畜較真, 把情緒發洩到它們身上, 但到了飼喂時給予的草料數量卻從不吝嗇。 繼父脾氣不好, 但吃苦精神有口皆碑。 我們和繼父共同生活了41年, 其間發生過無數讓人感慨又心酸的故事, 每每想來, 總覺得不能不把這些印象最深的事件記述下來。

一、趕集賣豬徒步行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家裡生計困難, 繼父在生產隊勞作幾乎不誤工, 母親在家裡養著窩豬。

通常情況下一窩豬能產七、八個小豬仔, 小豬仔要養喂一個月左右, 體重達到十來斤時就能出售了。 那時候小豬要到巡鎮集市上去賣, 自然是繼父的任務了。 每到小豬滿月時, 就瞅挨近三和八的日子, 因為巡鎮的集市是逢三和逢八才開的。 趕集那天, 繼父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把小豬仔捉到一個大簍子裡, 簍子是用紅柳條編制的, 下部寬大、上部窄小呈梯形扁狀, 便於貼身背負。 臨走時, 繼父口袋裡要揣四、五個糕餅子, 糕餅子是用黃米麵和玉米麵合起來做的, 母親頭天晚上就提前蒸好了預備著拿上路途充饑。

繼父背的這些小豬仔連同紅柳簍子至少也有80斤, 從家中到巡鎮集市足足30裡山路, 爬三道長坡, 跳兩架大溝,

過四道墕壑, 一路上至少要歇上七、八次, 用時5小時左右才能到達。 經過一個上午和中午共六個小時左右時間, 一直到下午四、五點鐘小豬仔才能賣完。 繼父把賣豬仔的錢仔細盤點以後用一塊陳舊的小手絹認真包好, 小心翼翼地裝在內衣口袋裡。 那時候的內衣與現今的樣式不同, 是一件無袖的雙層背心。 外面一層是花布, 裡層是白市布(俗名叫腰子)是母親手工縫製的, 在貼身的內層專門縫了一個口袋, 錢放在裡面, 再用小卡針把袋口卡住就萬無一失了。 趕到掌燈時分大約七、八點鐘, 繼父背著空簍子回家了。 一整天下來兩頭不見太陽往返60裡路, 又累又餓, 精疲力盡, 可是就是捨不得在巡鎮街市吃上一個碗托兒。

二、煤堆尋錢掌油燈

在計劃經濟時代, 由於家大人多只有繼父一個勞力, 很長一段時間, 生活艱辛, 困難非常。 那時候冬季取暖和一年的燒煤都要在非農事季節準備充足, 開春以後就沒有閒空了。 1975年冬季臘月的一天, 我和繼父去掏河沿炭。 掏河沿炭是一個土俗的說法, 我們村煤炭儲量豐富, 煤層埋藏淺, 挖去很薄的土層, 就看到黑色的煤層, 開採很容易。 村裡有一條河, 沿河兩岸被洪水沖刷明顯看到暴露在外的煤層, 不費很大力氣就可挖到, 那時還沒有私采亂挖的說法。 由於是挖沿河兩岸的炭, 所以土話就叫掏河沿炭。 那一天我和繼父借著淡淡的月光掏河沿炭至很晚, 繼父估摸著過舊年前掏了這次就管夠下年的燃煤了,

天黑了很長時間才收工。 回家吃過晚飯, 繼父在他的外衣口袋裡左摸右摸摸了好一會, 忽然大驚失色道:“啊呀, 瞎了, 裝在上兜兒衩衩的那五塊錢也沒了。 ”

頓時全家人鴉雀無聲。 只見繼父跳地穿上棉衣急匆匆地出了門, 不大一會兒拿回來一盞馬燈, 馬燈其實就是煤油燈。 一個玻璃容器, 裡邊盛煤油, 紉上撚子, 外置燈罩防風吹滅, 有系能提。 那盞馬燈是鄰居叫丁富恒家的, 丁富恒小名二果樹, 長繼父好幾歲, 我們稱二大爺。 繼父提著從二大爺家借來的馬燈, 擦了擦燈罩就點上並急忙招呼我和他一起去尋這五塊錢。 到了掏河沿炭的地方, 繼父讓我打燈, 他先在土和煤的混合物表面尋找, 我拿著馬燈象劃直線那樣, 來會照著找未果。 後來繼父改為用手刨,兩隻手像耙子一樣把土和煤堆排著翻過,我說:“要不回家拿一把鐵耙子吧,十冬臘月天用手刨凍的怎能行”。繼父說:“不用,鐵耙子一旦刨住了也覺不見,還不敢量刨爛,用手刨住一下就覺見了”。就這樣折騰了約摸一個多小時,終於在土煤堆裡找到了這張5元面值的紙幣。昏暗的燈光下,我看到了繼父喜悅的臉色,回到家裡上炕坐定,母親端上洗手水來,我才發現繼父的手指頭已完全凍僵麻木不仁,根本活動不了。過了些時辰手指頭慢慢恢復了知覺,手也洗乾淨了,全家人以為這件事就平息下來了吧,可情況並非如此。繼父找到錢以後開始得理不讓人,他說話語氣非常不平和,粗聲大氣,一臉怨氣。先怨我母親給他縫的口袋小又淺,母親默不作聲。後又怨我和他在一起一步也沒離開,怎就沒發現錢從口袋裡掉出來,我也未敢出聲。怨人以後便自責:哪如早些兒把錢掏在家裡,耽閃的受這罪。一番宣洩過後,才告訴我們說這是過年的錢,要買好多樣東西,然後他伸出左手,說一樣用右手把左手的手指往下壓一個,邊做動作邊如數家珍地念叨,鞭炮、麻炮、紅紙、黃裱、糊窗紙、窗花、紅綠草連紙、黑香、黃香、蠟燭……所有的年貨都在這裡邊,說完自己一個人無趣地笑了。

三、無奈西口圖謀生

1972年,歷史上罕見的大旱饑荒之年,迫于生計,我念完初一上學期的課程就輟學跟隨繼父踏上走西口的旅程。走西口有一句俗語叫頭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納林,我們父子倆就是按照這樣的行程安排向西口外進發的。記的有一天早晨,從縣城西門河畔坐小船過河。繼父扛著一卷簡單的行李上了船,一手抓著船艙邊緣,一手緊拽著我的胳膊,生怕小船顛簸把我掉入河中。過河下船了,他背著行李前邊走,我在後邊緊跟著,我那年剛15虛歲,繼父不用我負重拿行李。走不多時繼父總是回過頭來看一眼,生怕我掉了隊趕不上似的。大約兩個多小時後,也不知到了個什麼村莊,我和繼父放下行李在樹蔭涼下歇腳。繼父拿出臨行時母親家裡蒸好的兩米麵窩頭,這種窩頭是由米麵和玉米麵混合而成的,吃起來口感不錯,是母親特意為我們父子倆行程準備的,在當時就是很高標準的乾糧了。陽婆快磴山時分,到了一個叫古城的鎮子,我們在那裡投店過宿。

次日晨起繼續徒步西行,快到晌午時分,走在了一條很寬的河道裡。這條河平時是幹河,河床就是道路,遇有大雨天尤其是上游下大雨,水漲的很快。雖然是晴天,繼父還是拉著我一邊走一邊告訴我,在這條河行走,不能光看眼下是幹的,不知什麼時候就有可能一下子發下大水來。繼父還補充說水下來時能感覺到明顯涼爽的清風,同時還能聞到土腥味和河柴味,可要小心哩,這條河裡不知有多少人要了命。聽著繼父說這些我還是有些緊張,不由得加快了步伐跟著繼父走出河道。趕到天黑又到了一個比較大些的鎮子叫納林,依舊是投宿住店。

第三天我們早早地起床趕路到了包頭,從包頭坐公共汽車到烏拉特前旗,又轉乘汽車到了蘇獨龍鄉西沙梁村。西沙梁村有我二叔父的家,二叔父是吃公家飯的,他在供銷系統供職,計劃經濟年代很吃香。雖說官不大,但經常有人求他辦事,再加上二叔父本就是熱心腸的那種人,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二叔父將我們安頓好就四處托人給尋找活計,好讓我們父子二人多掙點錢。果然沒出三天,第一份活就找成了,到一個叫圐圙補隆的地方脫泥坯。脫坯子是一件很吃苦的體力活,幾乎沒有歇空。從早到晚悶泥、和泥、脫坯、修整、翻涼、碼架,把這些工序全完成累的人都要散架了。可繼父就是不說累,雖然他嘴上不說,可看得出其實已累的很厲害了,晚飯後和我說話,說著就睡著了。

泥坯脫了二十幾天,雨季來了,一連七、八天陰雨連綿,坯子幹不了,只能作罷,休整了幾日又開始拾撿煙葉。圐圙補隆盛產煙葉,煙葉是當地的特色產品,很出名,很貴氣,撿煙葉就是把煙農收煙葉時掉落在地上的殘次葉片收撿起來整理好再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當地人。父子二人一天下來撿煙葉也能收入七、八塊錢,這項活計苦不重,收穫也算可以,只是季節性很強,過了季就沒活幹了。眼瞅著斷了活,沒錢掙了,誰知二叔父已和原來的同事聯繫好了,後山食品公司需要牧羊工,管吃住,當月現開工資。我們父子二人趕程如期到了中後聯合旗食品公司,找到了二叔父的同事,很快就把我們安置到一個叫紅花塔拉的養殖點上放羊。放羊是繼父的拿手活,以前就幹過不少年,苦輕省力,比脫泥坯輕鬆多了,整個冬季就一直放羊。

輕鬆的日子總是不能一直持續的,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大約是11月份的一天早晨我和繼父像往常一樣,把羊群趕向草場。半前晌忽然天氣突變,不一會狂風卷著大雪鋪天蓋地而來,羊群順著風向疾速南下,根本不聽指揮。我和繼父只能跟著羊群一起跑,直到下午四時左右風雪停了,羊群也走到一個背風向陽的小村莊,至今我也不清楚這個村莊叫啥。在當地牧民的幫助下,我們攆撮了羊群,吃過晚飯,在一個牧民家借住了一宿。半夜裡繼父還到外邊查看群羊動靜,擔心丟了羊回去不好交代。一千二百多隻羊,價值連城哪。

放冬羊的日子不覺時長就過去了,臘月二十幾,我和繼父辭別了領導和同伴,回到了家鄉,第二年春天剛開學,我又走進了學校,繼續我的讀書生涯。

四、冬時不閑燒砂盆

冬天是農閒季節,可繼父不閑著,為了生計,他利用冬時閑月燒砂盆。

燒砂盆屬於傳統的純手工民間輕工業項目,家庭作坊用人不多,一師一徒足矣。我的繼父是縣內少有的燒砂盆師傅,他的手藝是從其父也就是我的爺爺那裡傳承下來的,可以說爺爺是這門技藝的祖師爺。燒砂盆是季節性很強的項目,每年冬季最適宜,這都是由它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燒制砂盆大致分為四項工藝流程。第一項是備料,主要材料是膠泥、幹泥、焦炭粉這三大主材。膠泥和幹泥于當年夏秋就掏好堆碼晾乾,冬季地凍了就很難掏了。只有焦炭粉是到了冬季才籌備,先把煤過了篩,然後燒煉成焦炭,再把焦炭碾成粉末過篩後備用。第二項是和泥,和泥是有講究的,三大主材有一定的比例,聽說名義上是各三分之一,其實未必。我對此質疑,是因為我發現每次和泥時到最後關鍵環節,繼父總是找理由把徒弟支開,要麼讓拿這個工具,要麼讓取那樣東西。徒弟離開後繼父快速鼓搗幾下,不知多添了哪種,也不知減少了哪種,攪和在一起才讓徒弟加水和泥。當然加水的量也是按師傅指示的添加,泥和到一定軟硬時候就又把徒弟支開了,繼父一個人完成最後一道和泥工序,和好的泥的標準是團成丸看上去又光又細又軟又綿。第三項是制坯,這純碎是一項技術活,只是師傅幹,徒弟在此時段內的任務是為下輪準備材料。制坯要在室內進行,室內溫度要達到三十度以上,利於脫水幹坯。手工捏制好的坯子要分門別類烘晾堆碼,主要有砂盆、砂鍋、砂缽三個類別,其形狀、大小、容量、用途各有不同。第四項是燒制,燒制既是一項技術活也是一項苦力活。不僅需要徒弟配合,還需要雇傭一兩個臨時工。徒弟和臨時工有兩項任務即搬運幹坯和扇韛吹旺爐火。扇韛是個行業術語,類似於拉風箱吹旺火,只不過由左右手一上一下交替迴圈進行而已。燒制工序在室外進行,而且要選擇在晚上,其根本原由是夜晚可以更好地觀察和判斷火候。燒多長時間,燒到什麼成色,何時出爐全由師傅靠經驗憑眼力來判定。燒制是最後一道工序,其艱苦程度非同一般,火烤和凍冷同時像兩個“敵人”一樣圍攻著繼父,前半身火烤,後整身冷凍,始終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況。

一般情況下,每半個月大約可以完成一輪生產任務。燒制一爐砂盆要經過大約十四、五個小時,其間無任何休息時機。每次燒制結束,繼父的面目與平常截然不同,臉色黑紅黑紅的,這是由煙熏和火烤造成的。眼睛幾乎看不清黑眼珠和白眼眶的區別,顏色通紅帶有血絲樣,這是火烤和不得休息造成的。牙齒看上去是白的,比平時略淨些,那是與臉色明顯對比產生的反差效果。兩隻手僵硬又黑腫,那是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動作所致。每次看到繼父那樣猙獰恐懼的面孔,都令我們全家人可憐同情,心痛無奈。

那時候我年紀還小,在燒砂盆的一線生產上貢獻不了多大力量,我只能做些庫管、記帳、收費等管理方面的事。每次制燒完畢我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產品,分門別類收歸到庫房裡整齊地碼好並清點數量登記在本子上。如有買者,按預先的定價如數收款記帳,僅此而已。

繼父燒砂盆帶出來一個徒弟,也想把這門傳統技藝傳給他,很可惜技藝未能傳承下去,原因是師徒二人屬一個時代的人,年歲相近,沒拉開梯次,師傅歲數大了,徒弟也不年輕。終於有一年冬天,準確的說是2008年農曆10月8日,我的繼父撒手人寰,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故土。時隔大約一個半月,他的這個唯一學會燒砂盆的徒弟也丟下陽世的所有一切跟著師傅報到去了。至此,師徒兩人把這門傳統手工技藝一齊帶進了墳丘,永世失傳了。

後來繼父改為用手刨,兩隻手像耙子一樣把土和煤堆排著翻過,我說:“要不回家拿一把鐵耙子吧,十冬臘月天用手刨凍的怎能行”。繼父說:“不用,鐵耙子一旦刨住了也覺不見,還不敢量刨爛,用手刨住一下就覺見了”。就這樣折騰了約摸一個多小時,終於在土煤堆裡找到了這張5元面值的紙幣。昏暗的燈光下,我看到了繼父喜悅的臉色,回到家裡上炕坐定,母親端上洗手水來,我才發現繼父的手指頭已完全凍僵麻木不仁,根本活動不了。過了些時辰手指頭慢慢恢復了知覺,手也洗乾淨了,全家人以為這件事就平息下來了吧,可情況並非如此。繼父找到錢以後開始得理不讓人,他說話語氣非常不平和,粗聲大氣,一臉怨氣。先怨我母親給他縫的口袋小又淺,母親默不作聲。後又怨我和他在一起一步也沒離開,怎就沒發現錢從口袋裡掉出來,我也未敢出聲。怨人以後便自責:哪如早些兒把錢掏在家裡,耽閃的受這罪。一番宣洩過後,才告訴我們說這是過年的錢,要買好多樣東西,然後他伸出左手,說一樣用右手把左手的手指往下壓一個,邊做動作邊如數家珍地念叨,鞭炮、麻炮、紅紙、黃裱、糊窗紙、窗花、紅綠草連紙、黑香、黃香、蠟燭……所有的年貨都在這裡邊,說完自己一個人無趣地笑了。

三、無奈西口圖謀生

1972年,歷史上罕見的大旱饑荒之年,迫于生計,我念完初一上學期的課程就輟學跟隨繼父踏上走西口的旅程。走西口有一句俗語叫頭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納林,我們父子倆就是按照這樣的行程安排向西口外進發的。記的有一天早晨,從縣城西門河畔坐小船過河。繼父扛著一卷簡單的行李上了船,一手抓著船艙邊緣,一手緊拽著我的胳膊,生怕小船顛簸把我掉入河中。過河下船了,他背著行李前邊走,我在後邊緊跟著,我那年剛15虛歲,繼父不用我負重拿行李。走不多時繼父總是回過頭來看一眼,生怕我掉了隊趕不上似的。大約兩個多小時後,也不知到了個什麼村莊,我和繼父放下行李在樹蔭涼下歇腳。繼父拿出臨行時母親家裡蒸好的兩米麵窩頭,這種窩頭是由米麵和玉米麵混合而成的,吃起來口感不錯,是母親特意為我們父子倆行程準備的,在當時就是很高標準的乾糧了。陽婆快磴山時分,到了一個叫古城的鎮子,我們在那裡投店過宿。

次日晨起繼續徒步西行,快到晌午時分,走在了一條很寬的河道裡。這條河平時是幹河,河床就是道路,遇有大雨天尤其是上游下大雨,水漲的很快。雖然是晴天,繼父還是拉著我一邊走一邊告訴我,在這條河行走,不能光看眼下是幹的,不知什麼時候就有可能一下子發下大水來。繼父還補充說水下來時能感覺到明顯涼爽的清風,同時還能聞到土腥味和河柴味,可要小心哩,這條河裡不知有多少人要了命。聽著繼父說這些我還是有些緊張,不由得加快了步伐跟著繼父走出河道。趕到天黑又到了一個比較大些的鎮子叫納林,依舊是投宿住店。

第三天我們早早地起床趕路到了包頭,從包頭坐公共汽車到烏拉特前旗,又轉乘汽車到了蘇獨龍鄉西沙梁村。西沙梁村有我二叔父的家,二叔父是吃公家飯的,他在供銷系統供職,計劃經濟年代很吃香。雖說官不大,但經常有人求他辦事,再加上二叔父本就是熱心腸的那種人,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二叔父將我們安頓好就四處托人給尋找活計,好讓我們父子二人多掙點錢。果然沒出三天,第一份活就找成了,到一個叫圐圙補隆的地方脫泥坯。脫坯子是一件很吃苦的體力活,幾乎沒有歇空。從早到晚悶泥、和泥、脫坯、修整、翻涼、碼架,把這些工序全完成累的人都要散架了。可繼父就是不說累,雖然他嘴上不說,可看得出其實已累的很厲害了,晚飯後和我說話,說著就睡著了。

泥坯脫了二十幾天,雨季來了,一連七、八天陰雨連綿,坯子幹不了,只能作罷,休整了幾日又開始拾撿煙葉。圐圙補隆盛產煙葉,煙葉是當地的特色產品,很出名,很貴氣,撿煙葉就是把煙農收煙葉時掉落在地上的殘次葉片收撿起來整理好再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當地人。父子二人一天下來撿煙葉也能收入七、八塊錢,這項活計苦不重,收穫也算可以,只是季節性很強,過了季就沒活幹了。眼瞅著斷了活,沒錢掙了,誰知二叔父已和原來的同事聯繫好了,後山食品公司需要牧羊工,管吃住,當月現開工資。我們父子二人趕程如期到了中後聯合旗食品公司,找到了二叔父的同事,很快就把我們安置到一個叫紅花塔拉的養殖點上放羊。放羊是繼父的拿手活,以前就幹過不少年,苦輕省力,比脫泥坯輕鬆多了,整個冬季就一直放羊。

輕鬆的日子總是不能一直持續的,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大約是11月份的一天早晨我和繼父像往常一樣,把羊群趕向草場。半前晌忽然天氣突變,不一會狂風卷著大雪鋪天蓋地而來,羊群順著風向疾速南下,根本不聽指揮。我和繼父只能跟著羊群一起跑,直到下午四時左右風雪停了,羊群也走到一個背風向陽的小村莊,至今我也不清楚這個村莊叫啥。在當地牧民的幫助下,我們攆撮了羊群,吃過晚飯,在一個牧民家借住了一宿。半夜裡繼父還到外邊查看群羊動靜,擔心丟了羊回去不好交代。一千二百多隻羊,價值連城哪。

放冬羊的日子不覺時長就過去了,臘月二十幾,我和繼父辭別了領導和同伴,回到了家鄉,第二年春天剛開學,我又走進了學校,繼續我的讀書生涯。

四、冬時不閑燒砂盆

冬天是農閒季節,可繼父不閑著,為了生計,他利用冬時閑月燒砂盆。

燒砂盆屬於傳統的純手工民間輕工業項目,家庭作坊用人不多,一師一徒足矣。我的繼父是縣內少有的燒砂盆師傅,他的手藝是從其父也就是我的爺爺那裡傳承下來的,可以說爺爺是這門技藝的祖師爺。燒砂盆是季節性很強的項目,每年冬季最適宜,這都是由它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燒制砂盆大致分為四項工藝流程。第一項是備料,主要材料是膠泥、幹泥、焦炭粉這三大主材。膠泥和幹泥于當年夏秋就掏好堆碼晾乾,冬季地凍了就很難掏了。只有焦炭粉是到了冬季才籌備,先把煤過了篩,然後燒煉成焦炭,再把焦炭碾成粉末過篩後備用。第二項是和泥,和泥是有講究的,三大主材有一定的比例,聽說名義上是各三分之一,其實未必。我對此質疑,是因為我發現每次和泥時到最後關鍵環節,繼父總是找理由把徒弟支開,要麼讓拿這個工具,要麼讓取那樣東西。徒弟離開後繼父快速鼓搗幾下,不知多添了哪種,也不知減少了哪種,攪和在一起才讓徒弟加水和泥。當然加水的量也是按師傅指示的添加,泥和到一定軟硬時候就又把徒弟支開了,繼父一個人完成最後一道和泥工序,和好的泥的標準是團成丸看上去又光又細又軟又綿。第三項是制坯,這純碎是一項技術活,只是師傅幹,徒弟在此時段內的任務是為下輪準備材料。制坯要在室內進行,室內溫度要達到三十度以上,利於脫水幹坯。手工捏制好的坯子要分門別類烘晾堆碼,主要有砂盆、砂鍋、砂缽三個類別,其形狀、大小、容量、用途各有不同。第四項是燒制,燒制既是一項技術活也是一項苦力活。不僅需要徒弟配合,還需要雇傭一兩個臨時工。徒弟和臨時工有兩項任務即搬運幹坯和扇韛吹旺爐火。扇韛是個行業術語,類似於拉風箱吹旺火,只不過由左右手一上一下交替迴圈進行而已。燒制工序在室外進行,而且要選擇在晚上,其根本原由是夜晚可以更好地觀察和判斷火候。燒多長時間,燒到什麼成色,何時出爐全由師傅靠經驗憑眼力來判定。燒制是最後一道工序,其艱苦程度非同一般,火烤和凍冷同時像兩個“敵人”一樣圍攻著繼父,前半身火烤,後整身冷凍,始終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況。

一般情況下,每半個月大約可以完成一輪生產任務。燒制一爐砂盆要經過大約十四、五個小時,其間無任何休息時機。每次燒制結束,繼父的面目與平常截然不同,臉色黑紅黑紅的,這是由煙熏和火烤造成的。眼睛幾乎看不清黑眼珠和白眼眶的區別,顏色通紅帶有血絲樣,這是火烤和不得休息造成的。牙齒看上去是白的,比平時略淨些,那是與臉色明顯對比產生的反差效果。兩隻手僵硬又黑腫,那是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動作所致。每次看到繼父那樣猙獰恐懼的面孔,都令我們全家人可憐同情,心痛無奈。

那時候我年紀還小,在燒砂盆的一線生產上貢獻不了多大力量,我只能做些庫管、記帳、收費等管理方面的事。每次制燒完畢我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產品,分門別類收歸到庫房裡整齊地碼好並清點數量登記在本子上。如有買者,按預先的定價如數收款記帳,僅此而已。

繼父燒砂盆帶出來一個徒弟,也想把這門傳統技藝傳給他,很可惜技藝未能傳承下去,原因是師徒二人屬一個時代的人,年歲相近,沒拉開梯次,師傅歲數大了,徒弟也不年輕。終於有一年冬天,準確的說是2008年農曆10月8日,我的繼父撒手人寰,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故土。時隔大約一個半月,他的這個唯一學會燒砂盆的徒弟也丟下陽世的所有一切跟著師傅報到去了。至此,師徒兩人把這門傳統手工技藝一齊帶進了墳丘,永世失傳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