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荷爾德林|回到故鄉,詩意棲居

《人, 詩意地棲居》

如果人生純屬辛勞, 人就會仰天而問:

難道我所求太多以至無法生存?

是的。 只要良善和純真尚與人心相伴,

他就會欣喜地拿神性來度測自己。

神莫測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寧願相信後者。 這是人的尺規。

人充滿勞績, 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我真想證明, 就連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純潔,

人被稱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荷爾德林

荷爾德林在詩中第一次闡述:拋卻刻板僵化的工業化生活,

在藝術和詩意中尋求個性, 尋找靈魂棲居的港灣。

其實, 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 已是貧病交加居無定所……他只是以一個詩人的直覺與敏銳, 意識到隨著科學的發展, 工業文明將使人日漸異化。 而為了避免被異化, 因此他呼喚人們需要尋找回家之路。

而後海德格爾進行了哲學化闡發, 他認為個體就是世界的存在。 “人安靜地生活, 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 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生活。 ”

哲學詩人荷爾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年3月20日生於德國內卡河畔的勞芬,

是浪漫派的先驅。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學者們都給予荷爾德林高度評價:

德國著名哲學家狄爾泰評論說,

荷爾德林就像是人的尊嚴、人性的純粹與和諧的理想的化身。

他對宇宙的美與和諧充滿著詩意的激情,

他那純潔的心靈奉獻給了萬物的神性根基。

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是對他一片傾心:“荷爾德林的詩作受詩的天命的召喚身不由己地表達出詩的本質。

對我們來說, 荷爾德林是真資格意義上的詩人之詩人”。

但荷爾德林一生卻是坎坷的,

1793年他在圖賓根大學神學院畢業後,

當過家庭教師, 後來愛上了雇主的妻子。

並為她創作了小說《希波琳》。

1798年後, 因情場失意, 身心交瘁, 處於精神分裂狀態, 1802年徒步回到故鄉。

1804年在霍姆堡當圖書管理員。 1807年起精神完全錯亂, 生活不能自理。

生前他與謝林、黑格爾是朋友。

他最喜愛的作家是盧梭。

雖說他是浪漫派的先驅,

但由於早年憂鬱成病, 沒有更多地參與浪漫派運動,

在當時和直到本世紀初, 都不被人重視,

被世界遺忘了將近一個世紀, 後來人們才意識到他的價值。

他曾深刻地預感到現代人的處境和現代人應該趨往的未來,

而後他剛步入中年, 就患了精神病,

也許是他那顆高古的心靈絕對無法在一個失去了神性的世界中棲居的緣故。

病魔反而保護他不受沉濁世態的浸漬, 而潛心於自己的神靈之鄉。

荷爾德林究竟唱出了什麼?如此令人神往?

首先, 他懷著沉重的心情唱出的是,

人離棄了神靈, 離棄了那給人類行為以力量和高尚,

給痛苦帶來歡樂,以默默柔情沉醉城市和家庭,

以友誼溫暖同胞的神靈,離棄了充滿神性的自然。

從此,人畏懼死亡,為維持牡蠣般的生活而甘受一切恥辱。

在《萊茵頌》中,他唱出憂悒之歌:

......阿爾卑斯山巒鬼斧神工,那是遠古傳說中天使的城寨,但何處是人類

莫測高深的歸宿?人離開了神靈,就像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陷入無家可歸的狀態;

有如孩兒失去了母親,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家人、情人,那是一種何等令人若有所失的痛苦!

“我像無家可歸的盲目的俄底甫斯,……而我的遭遇卻是多麼不同啊!

這些人從古以來就是蠻子,在從事辛勤的勞動,

科學,甚至有了宗教後變得格外野蠻,他們不可能感到神性的感情,由於腐入骨髓也享受不到優美女神的禮物……”

他深深感到,在德國,只看得見手藝人、思想家、教士,卻看不見人。

每一個個體被困窘在一種專業範圍內,而在這個範圍內根本不能叫靈魂生存。

“在這個民族裡,沒有任何神聖的東西是不被褻瀆的,不被貶為可憐的隨隨便便使用的東西”。

現代人的無家可歸感,就是由於技術把人從大地分離開,把神性感逐出了人的心房,

冷冰冰的金屬環境取代了天地人神的四重結構的天地。

無家可歸感正是本世紀西方社會中那些追求價值生活的人們的普遍感覺,並成為普遍吟唱的主題。

在一百年前,荷爾德林就預感到了這一災難會出現。

所以,在《徐培里昂》中,他幾乎是在籲請:

從搖籃時代起就不要去干擾人吧!不要把人從他的本質的緊密的蓓蕾中驅趕出來吧!不要把他從童年的小屋裡驅趕出來吧!讓人知道得晚一些,在他之外還存在一些其他的東西,其他的人。

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成為人。人一旦成其為人,也就是神。

而他一旦成了神,他就是美的。然而,人靈已在人世的匆忙中岌岌可危了!

實際上,荷爾德林所敏感地覺察到的,正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不斷擴展而帶來的人的靈性的喪失。

技術、功利、實用把人引離故土,上天入地,冥思被遺棄了。

內在靈性的喪失使人不再能感受到給人以慈愛的神靈。

在荷爾德林那裡,以古希臘的神性精神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

是一種新的歷史的普遍分裂的出現,即人與自己的創造物的分裂,

人的價值生存與技術文明的分裂。

人通過百般努力所創構出來的東西,卻是與人自身的神性本質相異的東西。

荷爾德林的預感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他預感到,技術功利的擴展,

將會抽掉整個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賴以安身生命的精神根據,

人不但會成為無家可歸的浪子,流落異鄉,而且會因為精神上的虛無而結束自己。

許多著名作家和詩人的自殺,就是一個絕對的證明。

各種政治、經濟危機的頻繁出現,還只是一種外部現象;

失落自我,沒有歸屬,空虛孤獨,才是更為根本的。

到本世紀,經驗與超驗、現實與理想、自由與必然、存在與思維的兩重對立的矛盾,

都集中到人的價值生存與技術文明的兩重對立這一矛盾上來了,

它成了現代浪漫美學思考同一性問題的新的歷史出發點。

由於荷爾德林過早地對這種因新的普遍分裂帶來的人的無家可歸的苦境有所感悟,

因此,作為一位詩人,他極其孤獨。

他多麼盼望能早日重返與神靈同在的故鄉。

在《致流浪者》中,他唱道:

我寂然一身,但祖國之父,你就在我頭上,超然於雲霧之端!

呵,萬能的蒼穹!還有你們,大地與光明!

你們三位一體,永恆無極,宰割萬物,施與慈愛。

那把我緊系於你們的絲帶永不斷裂。

我自你們溢出,追隨你們而浪跡他鄉,

現在,我已飽閱人生,又與你們,與歡樂的神明同返故國。

他企求著一種帶有詩意色彩的千年太平的社會理想,認為人必須是自由的,這應是一條準則,為了達到這一點,就要重建上帝和人的原始統一。

與席勒一樣,他充分認識到,不僅是專制權力的外部壓迫,而且主要是人自己的精神和心靈的不自由使自我意識的和能動的革命熱望不可能實現。

因此,荷爾德林在預感到人的不可逃避的無家可歸之境的同時,也預感到人類必將重返故里,重返童貞。

他在《派特莫斯》中吟唱道:

神近在咫尺,又難以企及。

當使者過於雄渾,危機反倒潛伏。

......

既然時間之峰厭倦了相隔天涯的山巒,

密集聚居,相偎相依,那麼,聖潔浩瀚的水波,

請賜我們以雙翼,讓我們滿懷赤誠衷情,返回故里。

“還鄉”成為荷爾德林晚年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還鄉就是返回人詩意地棲居的處所,返回與神靈親近的近旁,享受那由於偎伴神靈而激起的無盡的歡樂。這就是詩化,就是詩意的人生。他曾在《故鄉》中吟唱到:

在那清涼的小溪邊,我曾注視著泛起的水波,

河岸旁,我曾望著漂向遠方的小船......

不久我又要回來了,又要見到那些

曾經與我相守的山峰,還有故鄉

讓人安全的、也是讓人崇敬的輪廓,

就在母親的屋子裡,我和兄弟姐妹親熱地擁抱,

我就要向你們問候,你們的擁抱

像是繃帶,會治癒我的心病。

……

◢ 阡陌田園,詩意棲居 ◣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君原于德而成於天。

在中國古代,

莊子一生,始終以一種詩意的姿態,

逍遙地棲居在自然的大地上。

讓自己融于自然,如沐春風,

這才是莊子追求的逍遙境界。

HND《阡陌田園,詩意棲居》徵文活動等你來

—— 徵文內容 ——

貼合主題的文章,不限字數,不限文體。

—— 獎項設立 ——

【獎金】

經HND鄉建評委會評選為最優文章,可獲得獎金1000元(1名)。

—— 投稿要求 ——

投稿郵箱:lijinan@hnddesign.cn

投稿時,需在郵件標題處標明【有獎徵文】。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8年5月4日00:00

給痛苦帶來歡樂,以默默柔情沉醉城市和家庭,

以友誼溫暖同胞的神靈,離棄了充滿神性的自然。

從此,人畏懼死亡,為維持牡蠣般的生活而甘受一切恥辱。

在《萊茵頌》中,他唱出憂悒之歌:

......阿爾卑斯山巒鬼斧神工,那是遠古傳說中天使的城寨,但何處是人類

莫測高深的歸宿?人離開了神靈,就像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陷入無家可歸的狀態;

有如孩兒失去了母親,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家人、情人,那是一種何等令人若有所失的痛苦!

“我像無家可歸的盲目的俄底甫斯,……而我的遭遇卻是多麼不同啊!

這些人從古以來就是蠻子,在從事辛勤的勞動,

科學,甚至有了宗教後變得格外野蠻,他們不可能感到神性的感情,由於腐入骨髓也享受不到優美女神的禮物……”

他深深感到,在德國,只看得見手藝人、思想家、教士,卻看不見人。

每一個個體被困窘在一種專業範圍內,而在這個範圍內根本不能叫靈魂生存。

“在這個民族裡,沒有任何神聖的東西是不被褻瀆的,不被貶為可憐的隨隨便便使用的東西”。

現代人的無家可歸感,就是由於技術把人從大地分離開,把神性感逐出了人的心房,

冷冰冰的金屬環境取代了天地人神的四重結構的天地。

無家可歸感正是本世紀西方社會中那些追求價值生活的人們的普遍感覺,並成為普遍吟唱的主題。

在一百年前,荷爾德林就預感到了這一災難會出現。

所以,在《徐培里昂》中,他幾乎是在籲請:

從搖籃時代起就不要去干擾人吧!不要把人從他的本質的緊密的蓓蕾中驅趕出來吧!不要把他從童年的小屋裡驅趕出來吧!讓人知道得晚一些,在他之外還存在一些其他的東西,其他的人。

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成為人。人一旦成其為人,也就是神。

而他一旦成了神,他就是美的。然而,人靈已在人世的匆忙中岌岌可危了!

實際上,荷爾德林所敏感地覺察到的,正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不斷擴展而帶來的人的靈性的喪失。

技術、功利、實用把人引離故土,上天入地,冥思被遺棄了。

內在靈性的喪失使人不再能感受到給人以慈愛的神靈。

在荷爾德林那裡,以古希臘的神性精神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

是一種新的歷史的普遍分裂的出現,即人與自己的創造物的分裂,

人的價值生存與技術文明的分裂。

人通過百般努力所創構出來的東西,卻是與人自身的神性本質相異的東西。

荷爾德林的預感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他預感到,技術功利的擴展,

將會抽掉整個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賴以安身生命的精神根據,

人不但會成為無家可歸的浪子,流落異鄉,而且會因為精神上的虛無而結束自己。

許多著名作家和詩人的自殺,就是一個絕對的證明。

各種政治、經濟危機的頻繁出現,還只是一種外部現象;

失落自我,沒有歸屬,空虛孤獨,才是更為根本的。

到本世紀,經驗與超驗、現實與理想、自由與必然、存在與思維的兩重對立的矛盾,

都集中到人的價值生存與技術文明的兩重對立這一矛盾上來了,

它成了現代浪漫美學思考同一性問題的新的歷史出發點。

由於荷爾德林過早地對這種因新的普遍分裂帶來的人的無家可歸的苦境有所感悟,

因此,作為一位詩人,他極其孤獨。

他多麼盼望能早日重返與神靈同在的故鄉。

在《致流浪者》中,他唱道:

我寂然一身,但祖國之父,你就在我頭上,超然於雲霧之端!

呵,萬能的蒼穹!還有你們,大地與光明!

你們三位一體,永恆無極,宰割萬物,施與慈愛。

那把我緊系於你們的絲帶永不斷裂。

我自你們溢出,追隨你們而浪跡他鄉,

現在,我已飽閱人生,又與你們,與歡樂的神明同返故國。

他企求著一種帶有詩意色彩的千年太平的社會理想,認為人必須是自由的,這應是一條準則,為了達到這一點,就要重建上帝和人的原始統一。

與席勒一樣,他充分認識到,不僅是專制權力的外部壓迫,而且主要是人自己的精神和心靈的不自由使自我意識的和能動的革命熱望不可能實現。

因此,荷爾德林在預感到人的不可逃避的無家可歸之境的同時,也預感到人類必將重返故里,重返童貞。

他在《派特莫斯》中吟唱道:

神近在咫尺,又難以企及。

當使者過於雄渾,危機反倒潛伏。

......

既然時間之峰厭倦了相隔天涯的山巒,

密集聚居,相偎相依,那麼,聖潔浩瀚的水波,

請賜我們以雙翼,讓我們滿懷赤誠衷情,返回故里。

“還鄉”成為荷爾德林晚年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還鄉就是返回人詩意地棲居的處所,返回與神靈親近的近旁,享受那由於偎伴神靈而激起的無盡的歡樂。這就是詩化,就是詩意的人生。他曾在《故鄉》中吟唱到:

在那清涼的小溪邊,我曾注視著泛起的水波,

河岸旁,我曾望著漂向遠方的小船......

不久我又要回來了,又要見到那些

曾經與我相守的山峰,還有故鄉

讓人安全的、也是讓人崇敬的輪廓,

就在母親的屋子裡,我和兄弟姐妹親熱地擁抱,

我就要向你們問候,你們的擁抱

像是繃帶,會治癒我的心病。

……

◢ 阡陌田園,詩意棲居 ◣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君原于德而成於天。

在中國古代,

莊子一生,始終以一種詩意的姿態,

逍遙地棲居在自然的大地上。

讓自己融于自然,如沐春風,

這才是莊子追求的逍遙境界。

HND《阡陌田園,詩意棲居》徵文活動等你來

—— 徵文內容 ——

貼合主題的文章,不限字數,不限文體。

—— 獎項設立 ——

【獎金】

經HND鄉建評委會評選為最優文章,可獲得獎金1000元(1名)。

—— 投稿要求 ——

投稿郵箱:lijinan@hnddesign.cn

投稿時,需在郵件標題處標明【有獎徵文】。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8年5月4日00:0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