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毛豆新車 vs 彈個車:AT的汽車新零售之爭

AT巨頭的汽車新零售佈局, 不是小打小鬧, 也不是開闢新戰場, 而是直接動起了4S店/汽車經銷商的蛋糕。 本文作者將對毛豆 vs 彈個車, 做個簡單而妥善的競品分析。 enjoy~

毛豆 vs 彈個車, 如支付寶 pk微信支付, 也是騰訊與阿裡在汽車新零售領域的爭鬥, 互聯網巨頭在汽車領域的佈局, 讓融資租賃+新零售, 成為2017年來, 一股不可小覷的“勢”。

汽車的新零售, 深入骨髓的是, 希冀用新的技術和大資料去延長整個消費生命週期, 將關鍵節點的體驗提升起來, 贏得口碑與利潤。

本文對毛豆 vs 彈個車, 做個簡單而妥善的競品分析。

一.汽車新零售的背景與淺議1.1 汽車新零售的背景

須知汽車融資租賃並非新事物, 也不是舶來品。 根羅蘭貝格諮詢報告, 在世界範圍內, 15%的汽車流通方式為融資租賃, 美國這個資料為46%, 而中國市場僅為2.7%。

一方面, 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轉向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

國家對於消費的刺激不斷加碼。 例如今年兩會, 決議降低進口車的關稅。

另一方面,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加大, 簡單粗暴的“現金貸”被套上緊箍咒, 金融產品紛紛轉型。 資方需要借助新的場景去逐利, 大宗資產交易就很契合需求, 諸如房租月付, 1成首付提新車, 境外遊分期等。

而汽車融資租賃目前是個藍海市場, 以至於趣店也介入了, 推出了“大白汽車分期”, 想要分割一塊蛋糕。

開個玩笑, 做“高利貸”的都來了, 說明這個市場的回報足夠快, 足夠高, 風險控制成熟。

正如黑格爾所言, “存在即合理“。

1.2 汽車新零售的定位

汽車銷售具備2個特點, 一是“大宗商品”, 二是“資產屬性”。

(1)站在賣方角度而言, 我們須知, 賣車的本質是, 車賣出去,

錢收回來, 同時不砸了自己的口碑。 以往的易車, 汽車之家, 是流量大戶, 做流量變現, 引導需求群體去線下購車, 這就是終點, 4S店知道你要買車, 別的一概不知。

而整合行銷-銷售-服務的資源, 提升使用者體驗, 是新零售要做的事。

(2)站在買房角度而言, 衣食住行樣樣要花錢, 買不起房, 買輛車來慰藉下一顆在大城市飄零受傷的心靈吧~

且看一組真實資料, 下圖是2018/1/26截取自上海市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費支出》報告, 即便身居一線城市, 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不足6w元。

最切身的痛點, 就是“沒錢”!

融資租賃降低門檻, 將車提前“租借”給你, 何樂而不為?

注意下這裡, 產權與所有權的分離, 實際是汽車新零售1.0階段的一個本質特徵!

(3)互聯網進入下半場, 細分市場基本完成了初期使用者規模積累階段, 從野蠻式快速增長進入到精細化運營階段。 企業會更加善於利用資料, 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定制的服務方案, 降低風險, 提升能效。

前兩年的降購置稅政策刺激了新車行業的發展,

融資租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 借助“金融”/“征信”等“勢”, 迎來真正發力的高潮。

1.3 汽車新零售的SWOT分析

分析了內外部優勢及競爭威脅, 我們以【彈個車】與【毛豆新車】為代表, 捋一下汽車新零售的SWOT, 如下:

1.4 汽車新零售的用戶痛點與畫像

買車是一項複雜的決策, 以一個年輕白領作為潛在購車方舉例,剖析如下:

買車的矛盾點在於:

需求與現實的衝突,預算與車型車系的衝突,融資提供了運行良好的解決方案,比如銀行和汽車廠商金融公司都有相應的金融產品,稍有差異的是,銀行側重于收縮,強審核低利率週期長,廠商金融更為靈活,放貸快且配合某類車型促銷有利率優惠政策;

只要審核快,手續簡單,上牌-繳稅-交險等服務完善,車型選擇足夠多,為了便利,用戶是願意做出金錢上的犧牲,提前透支未來預期。

如果這樣,我們不難理解,汽車新零售的目標群體,特徵如下:

且看一幅用戶畫像,是彈個車和毛豆的目標使用者,僅供參考。

在我看來,兩家的用戶高度重疊,區別在於:

毛豆更多仰仗車好多(瓜子)的車源供應鏈,歷時多年積累下來的賣車使用者資料。瓜子歷史的交易使用者,與毛豆新車的目標使用者,可以說幾乎無重疊,所以判斷,瓜子的戰略佈局,是強行拉長戰線,開闢第二戰場。

而彈個車背靠阿裡征信,先有道,後有術。有個朋友說過,大搜車以工具切入二手車行業,通過推出[大風車]等sass,幫助車商更好地管理店鋪,打理訂單/庫存/客戶/帳簿等,獲取足夠多的b端車商數據,再借“殼”(收購車易拍)進入戰局,這樣做交易,心裡有底氣。

同樣,彈個車直接瞄準支付寶年輕用戶群體,可以理解為不打無準備之仗。

二.產品側重,二者有何差異2.1 產品資料

先看下ASO100上的ios近7日下載量預估數據:

我推算彈個車的下載量應該在500~800w之間。且從安卓市場的管道分佈來看,彈個車用戶更偏好使用華為手機:

我認為,毛豆瞄準的用戶群體比彈個車用戶平均收入更低。

2.2 產品功能點與側重

再來梳理下APP的功能點,異同點簡略分析下:

直接上結論:可以說彈個車的業務模式比彈個車更豐富,產品版本也比毛豆領先一個version不止。

在這裡,我有幾個疑問,想與大家共同探討:

Q1:為什麼【測試貸款資格】于毛豆新車如此重要,無論是首頁or詳情頁,都置於P0級功能?

A:先看下彈個車如何做的,從初期就沒有強調要優先測試s戶資格。v3.0以後首頁頻道豐富,運營開始發力,給用提供了“0首付/“5%首付””/“低月供”等顯而易見的分區,主動去引導用戶選擇,留資後再通過電話溝通or邀請到店審核資質。因素有2點:

對接螞蟻金服大資料,從登陸方式選擇支付寶,可見一斑;豐富的SKU,弱化了用戶背景調查用途,將精力配置在車源與分期方案提供上,更電商化。

而毛豆,成立時間短,模式更簡單粗暴,無法拿到足夠多的潛在使用者群體資料,我將其視為用戶群體心智的測試,要知道其當前版本僅為v1.1.1。

買車前需要先測試資格,不是有很強的【現金貸】痕跡麼!!!且看下圖:

使用者擔心隱私洩露—電話騷擾,質問為何“不在’恰當”的時刻再談論這個事情,難道因為資質不同,就顯示不同的車輛麼?” 這不是違背了交易選擇的自由?至少看起來是如此。

在這裡,做進一步思考,如果你是兩家之一的運營,你會採取何種策略?

運營配置【專區】,上架SKU,將前端車源與金融方案強關聯。可以直接理解為淘寶京東的“滿300減50專區”/“滿1000減200專區”等;讓客戶填寫申請資料,邀約客戶到店,這…與傳統的4S店引流有區別麼?將審核電子化,搬到線上,就能為客戶定制化個性產品?

孰優孰劣,無可厚非。

Q2:【彈個車】v2.0~v3.0改版之後,是戰略轉型麼?

上圖左是去年10月份筆者手繪的原型,與現在對比,時過半載,彈個車更新至v4.0版本,有很多變化值得矚目:

大膽推測下,彈個車的後續會是個眾多小b端(不排除二手車有大型管道進行處置)構建,內容高度UGC化,帶有社區氛圍的商城,大搜車退居二線只做金融,支付和服務把控,後期可以對標“淘寶”。而毛豆新車似乎有所喑啞,但未必不是在醞釀更大的風暴。

從產品角度,我認為彈個車首頁的佈局未免有些淩亂,如果採取抽屜式導航,能分清主次,聚焦重點,我給出的原型如下:

而且,也能為後期內容頻道的不斷拓新奠定基礎。

三.操作流程及頁面原型3.1 APP操作流程

以【彈個車】為例,登錄-流覽-預約- 驗車-下單-交付的流程還是很清晰的,交易逃不過線下,且非常依賴能說會道的專屬管家(銷售)。

而【毛豆】有貸款資格的測試流程,有步環節是銷售通過電話or短信進行資質驗證。

3.2 APP頁面原型

以【毛豆新車】為例:

四.汽車新零售的未來,【破】困局

汽車的新零售客單價極高,與盒馬不同的是,複購率幾乎為0,所以關鍵是把線上+線下的流程跑通,讓大資料發揮作用,環節能線上解決,就不要再落地。

但線下體驗店,目前沒必要有革新性的改變,否則就是升級版本的4S店,因為零售的門店也是有KPI的。

今日資本的徐新認為,新零售要有三控:控貨,控店,控心智。對於控貨和控店,我想與大家分享下看法,依然是從問題入手。

Q1:“以銷定采”的前提下,如何控制貨源,縮短交付週期?

A:如何整合驗車-採購-配車-物流-交付等環節,考驗平臺綜合實力。汽車電商裡,鮮有玩家有雄心去佈局物流。交付的延遲,直接影響客戶體驗,引起退單破壞口碑,目前彈個車和毛豆兩家,都做的還不是很好。

且如果無現車,有可能被迫換車,因為平臺運營的審核不嚴格會引起欺詐訴訟!

換句話說,如果仍是加價等提車,那與4S店有何分別?

於平臺而言,固然不可能去壓貨,一方面為了SKU與主機廠/銷售公司鬥智鬥勇,另一方面,還得自建物流,這是不可能的。

Q2:如何控制店鋪成本,同時提高【坪效】?

如果線下門店,也是背負高強度的績效壓力,那麼必然會傷害用戶體驗。汽車新零售商,需要做的事,是通過品牌體驗店傳遞品牌內涵及生活方式。

所以,我比較欣賞彈個車的運營活動,試駕/自駕游/車主party等,讓銷售的屬性淡化,讓體驗(樂趣/互動/品牌認知)的環節增多。

Q3:鑒於目前壁壘不高,如果銀行和廠商金融也爭相進入賽道,是互聯網+汽車的新零售模式更勝一籌,還是汽車+互聯網笑到最後?

A:有背景有歷史資料且有錢的玩家進場,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威脅。之前在研究阿裡小貸發現,阿裡的融資成本比銀行高得多。

舉個例子,如果毛豆推出更吸引人的金融方案,彈個車會如何面對?

但目前的現狀是,無論毛豆/彈個車/花生好車/大白分期等的壁壘都不足夠高,意味著還會有新的玩家入場,比如深圳後河的秒台車。

五.結語

可以說,AT巨頭的汽車新零售佈局,不是小打小鬧,也不是開闢新戰場,而是直接動起了4S店/汽車經銷商的蛋糕。

如果做得好,4S店也許就名存實亡。做不好,不要緊,披張皮做新的4S店,給主機廠打工也能賺錢。但汽車新零售如果僅是借助場景做借貸的活,未免格局太小。

最後,我要留一個問題,希望大家能一起思考,貝佐斯說過,“一個公司的價值,是其未來自由現金流(並非帳面上的純利潤)的折現”,那麼,汽車新零售的現金流如何評估是大是小,如果不足夠大,是否暗示目前的玩法不是能跑得長遠的商業模式?

本文由 @ Guardian丶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以一個年輕白領作為潛在購車方舉例,剖析如下:

買車的矛盾點在於:

需求與現實的衝突,預算與車型車系的衝突,融資提供了運行良好的解決方案,比如銀行和汽車廠商金融公司都有相應的金融產品,稍有差異的是,銀行側重于收縮,強審核低利率週期長,廠商金融更為靈活,放貸快且配合某類車型促銷有利率優惠政策;

只要審核快,手續簡單,上牌-繳稅-交險等服務完善,車型選擇足夠多,為了便利,用戶是願意做出金錢上的犧牲,提前透支未來預期。

如果這樣,我們不難理解,汽車新零售的目標群體,特徵如下:

且看一幅用戶畫像,是彈個車和毛豆的目標使用者,僅供參考。

在我看來,兩家的用戶高度重疊,區別在於:

毛豆更多仰仗車好多(瓜子)的車源供應鏈,歷時多年積累下來的賣車使用者資料。瓜子歷史的交易使用者,與毛豆新車的目標使用者,可以說幾乎無重疊,所以判斷,瓜子的戰略佈局,是強行拉長戰線,開闢第二戰場。

而彈個車背靠阿裡征信,先有道,後有術。有個朋友說過,大搜車以工具切入二手車行業,通過推出[大風車]等sass,幫助車商更好地管理店鋪,打理訂單/庫存/客戶/帳簿等,獲取足夠多的b端車商數據,再借“殼”(收購車易拍)進入戰局,這樣做交易,心裡有底氣。

同樣,彈個車直接瞄準支付寶年輕用戶群體,可以理解為不打無準備之仗。

二.產品側重,二者有何差異2.1 產品資料

先看下ASO100上的ios近7日下載量預估數據:

我推算彈個車的下載量應該在500~800w之間。且從安卓市場的管道分佈來看,彈個車用戶更偏好使用華為手機:

我認為,毛豆瞄準的用戶群體比彈個車用戶平均收入更低。

2.2 產品功能點與側重

再來梳理下APP的功能點,異同點簡略分析下:

直接上結論:可以說彈個車的業務模式比彈個車更豐富,產品版本也比毛豆領先一個version不止。

在這裡,我有幾個疑問,想與大家共同探討:

Q1:為什麼【測試貸款資格】于毛豆新車如此重要,無論是首頁or詳情頁,都置於P0級功能?

A:先看下彈個車如何做的,從初期就沒有強調要優先測試s戶資格。v3.0以後首頁頻道豐富,運營開始發力,給用提供了“0首付/“5%首付””/“低月供”等顯而易見的分區,主動去引導用戶選擇,留資後再通過電話溝通or邀請到店審核資質。因素有2點:

對接螞蟻金服大資料,從登陸方式選擇支付寶,可見一斑;豐富的SKU,弱化了用戶背景調查用途,將精力配置在車源與分期方案提供上,更電商化。

而毛豆,成立時間短,模式更簡單粗暴,無法拿到足夠多的潛在使用者群體資料,我將其視為用戶群體心智的測試,要知道其當前版本僅為v1.1.1。

買車前需要先測試資格,不是有很強的【現金貸】痕跡麼!!!且看下圖:

使用者擔心隱私洩露—電話騷擾,質問為何“不在’恰當”的時刻再談論這個事情,難道因為資質不同,就顯示不同的車輛麼?” 這不是違背了交易選擇的自由?至少看起來是如此。

在這裡,做進一步思考,如果你是兩家之一的運營,你會採取何種策略?

運營配置【專區】,上架SKU,將前端車源與金融方案強關聯。可以直接理解為淘寶京東的“滿300減50專區”/“滿1000減200專區”等;讓客戶填寫申請資料,邀約客戶到店,這…與傳統的4S店引流有區別麼?將審核電子化,搬到線上,就能為客戶定制化個性產品?

孰優孰劣,無可厚非。

Q2:【彈個車】v2.0~v3.0改版之後,是戰略轉型麼?

上圖左是去年10月份筆者手繪的原型,與現在對比,時過半載,彈個車更新至v4.0版本,有很多變化值得矚目:

大膽推測下,彈個車的後續會是個眾多小b端(不排除二手車有大型管道進行處置)構建,內容高度UGC化,帶有社區氛圍的商城,大搜車退居二線只做金融,支付和服務把控,後期可以對標“淘寶”。而毛豆新車似乎有所喑啞,但未必不是在醞釀更大的風暴。

從產品角度,我認為彈個車首頁的佈局未免有些淩亂,如果採取抽屜式導航,能分清主次,聚焦重點,我給出的原型如下:

而且,也能為後期內容頻道的不斷拓新奠定基礎。

三.操作流程及頁面原型3.1 APP操作流程

以【彈個車】為例,登錄-流覽-預約- 驗車-下單-交付的流程還是很清晰的,交易逃不過線下,且非常依賴能說會道的專屬管家(銷售)。

而【毛豆】有貸款資格的測試流程,有步環節是銷售通過電話or短信進行資質驗證。

3.2 APP頁面原型

以【毛豆新車】為例:

四.汽車新零售的未來,【破】困局

汽車的新零售客單價極高,與盒馬不同的是,複購率幾乎為0,所以關鍵是把線上+線下的流程跑通,讓大資料發揮作用,環節能線上解決,就不要再落地。

但線下體驗店,目前沒必要有革新性的改變,否則就是升級版本的4S店,因為零售的門店也是有KPI的。

今日資本的徐新認為,新零售要有三控:控貨,控店,控心智。對於控貨和控店,我想與大家分享下看法,依然是從問題入手。

Q1:“以銷定采”的前提下,如何控制貨源,縮短交付週期?

A:如何整合驗車-採購-配車-物流-交付等環節,考驗平臺綜合實力。汽車電商裡,鮮有玩家有雄心去佈局物流。交付的延遲,直接影響客戶體驗,引起退單破壞口碑,目前彈個車和毛豆兩家,都做的還不是很好。

且如果無現車,有可能被迫換車,因為平臺運營的審核不嚴格會引起欺詐訴訟!

換句話說,如果仍是加價等提車,那與4S店有何分別?

於平臺而言,固然不可能去壓貨,一方面為了SKU與主機廠/銷售公司鬥智鬥勇,另一方面,還得自建物流,這是不可能的。

Q2:如何控制店鋪成本,同時提高【坪效】?

如果線下門店,也是背負高強度的績效壓力,那麼必然會傷害用戶體驗。汽車新零售商,需要做的事,是通過品牌體驗店傳遞品牌內涵及生活方式。

所以,我比較欣賞彈個車的運營活動,試駕/自駕游/車主party等,讓銷售的屬性淡化,讓體驗(樂趣/互動/品牌認知)的環節增多。

Q3:鑒於目前壁壘不高,如果銀行和廠商金融也爭相進入賽道,是互聯網+汽車的新零售模式更勝一籌,還是汽車+互聯網笑到最後?

A:有背景有歷史資料且有錢的玩家進場,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威脅。之前在研究阿裡小貸發現,阿裡的融資成本比銀行高得多。

舉個例子,如果毛豆推出更吸引人的金融方案,彈個車會如何面對?

但目前的現狀是,無論毛豆/彈個車/花生好車/大白分期等的壁壘都不足夠高,意味著還會有新的玩家入場,比如深圳後河的秒台車。

五.結語

可以說,AT巨頭的汽車新零售佈局,不是小打小鬧,也不是開闢新戰場,而是直接動起了4S店/汽車經銷商的蛋糕。

如果做得好,4S店也許就名存實亡。做不好,不要緊,披張皮做新的4S店,給主機廠打工也能賺錢。但汽車新零售如果僅是借助場景做借貸的活,未免格局太小。

最後,我要留一個問題,希望大家能一起思考,貝佐斯說過,“一個公司的價值,是其未來自由現金流(並非帳面上的純利潤)的折現”,那麼,汽車新零售的現金流如何評估是大是小,如果不足夠大,是否暗示目前的玩法不是能跑得長遠的商業模式?

本文由 @ Guardian丶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