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提升保育員的工作品質

■劉玉娥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 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 幼兒能否健康成長, 和保育員密切相關。 因此保育員的工作是連著未來、關係著現在的事業。 那麼, 如何才能提升保育員的工作品質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點做起。

循序漸進, 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逐漸養成的。 例如:午睡是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環節之一, 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起床習慣, 保育員應提前幾分鐘叫醒幼兒, 讓他們先清醒一下, 有的孩子睡眠比較沉, 不容易醒, 這時, 保育員應輕輕拍拍該幼兒, 並柔聲說:“××小朋友, 該起床了。

”待幼兒醒後, 先讓他們稍躺一會兒, 然後再讓其穿好自己的衣服、鞋子。 待大部分幼兒全部穿好後, 讓幼兒學老師的樣子, 把被子翻過來, 使被裡朝上。 中班、大班的幼兒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疊被子, 整理床鋪。 整理完畢之後, 保育員應馬上打開門窗通風, 使室內保持空氣清新, 避免病菌傳播。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培養, 幼兒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起床習慣, 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合生活內容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 隨機教育是生活衛生習慣養成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 在幼稚園一日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 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保育員意想不到但很有教育價值的機會, 因此, 保育員決不可以機械地執行教案,

而應隨時抓住這些有益的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 例如:在一次活動時, 一個不愛吃青菜和水果的小朋友突然鼻子出血了, 保育員馬上帶這位小朋友到衛生間沖洗, 其他幼兒都在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這時保育員就必須馬上意識到這是培養幼兒飲食習慣的良好機會, 便及時地進行引導。 老師應大聲說:“××小朋友說得對, 小朋友在吃飯時不光要吃青菜, 還要不挑食、多喝水, 這樣鼻子就不會流血了, 小朋友們就會長得更健康。 ”孩子們都信服地點點頭。 事情是孩子們親身經歷的, 十分真實可信, 因此這時的隨機教育易於被孩子們接受。

培養幼兒自我動手的能力。 保育工作應適合幼兒的發展需要,

順應幼兒的天性,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小班的小朋友用勺子吃飯時, 總會把飯菜撒得滿桌、滿身都是, 有的吃得很慢。 這時, 如果喂他吃, 可能會吃得快一點, 不會撒飯菜, 不會弄髒衣服, 但卻剝奪了孩子動手鍛煉的機會。 長此下去, 不利於幼兒的發展, 特別是手部技能的發展。 俗話說“心靈手巧”, 要使幼兒更聰明, 就應使他們多動手。 為此, 保育員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創造讓幼兒動手的機會, 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不包辦、不代替, 讓幼兒在實踐中提高動作的精確性, 訓練動作的協調性。

創造一個尊重關心幼兒、寬鬆和諧的氛圈。 在幼稚園裡, 幼兒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與保育員對待幼兒態度、幼兒與同伴之間的關係等因素有關,

保育員對待幼兒的態度尤為重要。 所以,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同伴關係是良好的幼稚園環境的重要前提。 例如, 有些幼兒需要如廁時, 只要保育員不加以提醒, 他們寧願憋著或尿在褲子裡, 這往往是幼兒心理畏懼、性格內向的表現。 又如, 有的幼兒不願意上幼稚園, 追問其原因, 竟是“××小朋友老跟我打架, 不跟我玩”等。 這種現象過多, 就會使幼兒產生一種厭惡心理, 感覺在幼稚園裡不安全、不自在, 不如待在自己家裡好。 如果幼兒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他們的心理健康將受到影響, 形成孤僻的性格。 所以, 保教員一定要時刻關注幼兒心理安全的需要, 讓幼兒在一個寬鬆愉快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甯陵縣陽驛鄉潘集學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