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詩人16歲去世,死前留下一首絕筆詩,至今讓人感動落淚

與浩瀚的宇宙相比, 我們每個人都是滄海一粟。 人生短短幾十載,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 絕大多數人都只是過客, 但總有那麼極少數人, 憑藉著過人的才華和貢獻, 被史書所銘記。 明末清初的一位詩人, 16歲就去世了, 死前留下一首絕筆詩, 至今讓人感動落淚。

夏完淳, 出生於明末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 父親夏允彝乃進士出身, 崇禎年間曾當過縣令。 夏完淳幼年時期, 就表現出過人的才華, 五歲能熟讀四書五經, 七歲便提筆寫詩。 另外, 父親經常帶他遊歷名山大川, 開闊了他的眼界。

當時的明朝內憂外患, 甚至可以說的千瘡百孔, 除非明太祖朱元璋在世, 否則很難有人能夠力挽狂瀾。 西元1644年, 京城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 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 身邊只有一個太監陪著, 而那些平日裡能言善辯的文臣, 估計都早已為自己想好了出路。

明朝滅亡時, 夏完淳年僅十三歲, 跟著老師陳子龍學習知識, 父親與陳子龍的是摯友, 且兩人都身懷報國之志。 不久後滿清入關, 並揮兵南下, 準備消滅南明政權, 夏完淳就跟著父親舉兵抗清。 父親兵敗自殺後, 夏完淳傷心欲絕, 但他繼承了父親的遺願, 擦乾眼淚之後, 與老師陳子龍繼續作戰。

當時南明的皇帝, 一心想著與清軍談和, 作戰的決心不夠堅定, 但夏完淳卻矢志不渝。 西元1647年, 夏完淳在老家被清軍俘虜, 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 除了不甘心之外, 內心沒有任何的畏懼。 回想起這幾年的抗清生涯, 從沒有後悔過, 唯一的遺憾是沒能把滿清趕走。

得知自己馬上就被押送到南京, 夏完淳揮筆寫下一首絕筆詩《別雲間》:“三年羈旅客, 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 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 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 靈旗空際看。 ”年僅十六歲的他, 並未對生命的短暫而感慨, 而是對大明江山的淪落而悲痛, 此詩至今讓人感動落淚。

夏完淳墓

洪承疇親自提審夏完淳, 並屢次對其勸降, 甚至許以高官厚祿, 夏完淳非但不為之所動, 反而怒懟洪承疇, 最終被判處斬首之刑。 行刑之前, 夏完淳面不改色, 劊子手都嚇得瑟瑟發抖。 司馬遷曾說道:“人固有一死, 或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 ”雖然夏完淳一生只有短暫的十六年, 卻被歷史所銘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