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百年前文藝復興:科學和哲學就這樣割袍斷義

say goodbye

割袍斷義

割袍斷義, 出自南朝宋國的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德行》, 說的是因為和華歆心神不一, 管寧割斷席子與之斷交的故事。

原文是: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 見地有片金, 管揮鋤與瓦石不異, 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 有乘軒冕過門者, 寧讀如故, 歆廢書出看。 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曾經在古希臘時期卿卿我我的“兩學”——科學和哲學, 也有著割袍斷義的經歷。

文藝復興

這“兩學”分道揚鑣的故事就發生在大名鼎鼎的文藝復興時期(約14世紀至17世紀)。

因為在文藝復興之後, 通過實驗研究驗證, 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初期思想已經形成;換言之, 確定事物真實本質(意義、結構和原理)的形而上學已經不再在科學領域吃香。 提及這一輝煌的時期, 自然繞不過兩個重量級人物:達芬奇和牛頓。

達芬奇

這個最早出現在“畫雞蛋”故事裡的博學家, 估計很少有人知道他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 之所以稱他為博學家, 是因為達芬奇不僅僅創造了《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等經典畫作,

還在於他在科學領域, 特別是機械方面的貢獻。 1490年他曾將將無段連續自動變速箱概念繪製成草圖(現在汽車無極變速的鼻祖);1496年, 他曾測試了一部自製飛行機器(失敗告終);1502年, 他曾為伊斯坦布爾的土木工程專案製作單一跨距達240米的橋樑草圖;此外還有武器槍械等等。

牛頓

不誇張的說, 科學和哲學“蜜月期”結束後, 牛頓的力學體系就是現代科學的“地基”。 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牛頓三大定律, 這使得牛頓在經典力學領域的地位無人撼動!

如此說來,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如此說來,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