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最棒的生長環境是父母!為了孩子更好成長,父母需做好這點

周國平先生曾在一次訪談中說:孩子最棒的生長環境是父母。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僅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 同時我們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極大變數和關鍵所在, 父母是什麼樣子, 孩子就可能長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 我們做父母的, 在育兒過程中, 需要時刻警醒和反思自己:我們給孩子提供的生長環境好不好, 我們做得對不對?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實驗:

將狗關入籠子裡, 先給予一個聲音刺激, 然後再給狗以難受的電擊, 通過這個過程觀察狗的反應。 狗因為被關在籠子裡, 逃避不了電擊, 一開始, 他還會做一些嘗試, 但多次實驗之後, 在給予聲音刺激之後先打開籠門, 然後給予電擊, 結果發現:狗不但不逃走, 相反還不等電擊出現, 它就先倒在地上了, 並開始呻吟和顫抖。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可以逃避的呀,

為何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呢?這是因為, 狗在多次的嘗試過程中, 學習到了這樣一種經驗:“既然不能控制, 為什麼要試呢?”

事實上, 不僅是(狗)動物如此, 人也是如此。

他們若相信了在某種情境下, 自己的行動(如躲避行為)無法導致某種結果(避免被電擊), 就不會再去做可以使他們免除不愉快或痛苦的行為(即, 會坐等電擊的到來)。

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遊樂場內, 孩子開心地玩著玩具或到處探險, 大人一會兒跑來問一遍“寶貝, 你餓不餓?”“乖乖, 你要不要喝水?”一會兒又過來阻止孩子:“玩那麼久, 肯定累了, 到邊上休息一會兒再玩。 ”說著絲毫不顧孩子一臉的意猶未盡與語言上的反抗, 就強行將孩子拉到一旁休息, 等大人覺得夠了才能再次去玩。

父母所作所為, 向孩子表達的是:“我是愛你的, 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探究其潛臺詞, 不難發現:“我對你是不放心的, 我需要替你安排好一切。 ”

這樣做剝奪的是:孩子對自身和他人的感知覺察能力;得到的結果是:孩子習得這樣的無助觀,

“我不需要想/做, 交給媽媽就好。 ”“媽媽說的是對的, 聽她的就好。 ”

需要警惕的是:在大人為孩子懂事聽話乖巧高興不已的同時, 其實已經將孩子的“自我發展”完全攬了過來。

長此以往, 等於大人一個人背上了兩個人的債, 孩子呢, 不僅沒有獨立自我,

還可能發展為不懂感恩、自私自利。

如, 什麼事都依賴父母, 起床要媽媽叫、衣服要媽媽穿、書包要媽媽準備好, 作業要媽媽盯著寫、專業要媽媽選……

若是哪件事媽媽沒有考慮到, 孩子萬萬是自己不願去想的不會去做的, 甚至他會覺得:“這是媽媽的責任, 不是我的, 她需要為我的事負責!”

我們需要看到,孩子不能依靠我們一輩子,我們無法時刻給孩子提供拐杖,自然,我們也不要把孩子的人生背在自己身上,要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成長,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須知,父母對孩子的牽手是為了儘快地放手。牽手不是為目標,只是手段。放手才是我們的目的。

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信任,要相信,我們的孩子雖然不是絕頂聰明,但他絕對沒有那麼愚笨,他有能力應對生活中可能的情景或知道如何向他人尋求幫忙,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孩子沒有那麼脆弱。

我們需要看到,孩子不能依靠我們一輩子,我們無法時刻給孩子提供拐杖,自然,我們也不要把孩子的人生背在自己身上,要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成長,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須知,父母對孩子的牽手是為了儘快地放手。牽手不是為目標,只是手段。放手才是我們的目的。

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信任,要相信,我們的孩子雖然不是絕頂聰明,但他絕對沒有那麼愚笨,他有能力應對生活中可能的情景或知道如何向他人尋求幫忙,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孩子沒有那麼脆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