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這一計策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 源于勝戰計中的第二計, 書中是這樣寫的“共敵不如分敵, 敵陽不如敵陰”。 內容的主要意思就是攻擊兵力分散的敵人比進攻兵力集中的敵人有力, 攻擊氣勢不旺盛的敵人比進攻氣勢旺盛的敵人有利。

這一計策的名字來源於桂陵之戰, 當時趙國趁魏國國喪佔領了魏國當時的剛剛佔領的土地, 魏國為了報仇想要奪回被佔領的土地, 但是這一土地離趙國國都邯鄲比較近, 所以魏國大將龐涓想要直接進攻邯鄲, 魏王一想這又能擴充疆土又能報仇很是高興, 隨即就命令龐涓率領五百戰車進攻邯鄲, 趙國隨即向齊國求援。 齊國孫臏則想著想要快速解趙國之圍不一定要進攻趙國。 魏國的精兵全在趙國, 後方一定空虛所以進攻大樑迫使魏國退兵, 然後在要道上埋伏打擊人困馬乏的魏軍, 最終魏國在此次戰役中失敗。

這一計策主要內容就是進攻敵人後方迫使敵人撤兵。 在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計策, 除了桂陵之戰外還有幾次知名戰役中使用到了這個計策, 例如諸葛亮借馬超退曹操, 周瑜剛死曹操就準備消滅孫權, 但是劉備當時準備攻取西川,

曹操怕劉備攻取西川之後勢力日益壯大沒法打了就不知該怎麼辦了。 曹操的謀士獻計, 意在威脅劉備要麼救孫權, 要麼等曹操攻下東吳慢慢的圖謀你劉備的地盤。 劉備知道後隨即聽從諸葛亮的意見給馬超寫信, 告知其曹操發兵之後關內兵力空虛。 因為馬超的父親被曹操所殺, 一看有機會報仇很是高興。 當曹操發兵之時, 因為關內兵力空虛, 馬超進攻關內迫使曹操退兵最終曹操被殺的事丟盔棄甲。

班超在漢朝進攻匈奴之時遊說鄯善王, 因為匈奴和漢朝都派來了使者對其進行遊說, 因為匈奴使者對其施壓, 所以鄯善王一直在猶豫。 班超為了讓鄯善王與漢朝結盟使用了計策殺了匈奴使者迫使鄯善王與漢朝結盟。

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役中被費邊打敗, 當時漢尼拔大舉進攻羅馬, 羅馬主將費邊不與漢尼拔正面抗爭, 而是不斷襲擊零散部隊和漢尼拔的同盟者, 使其永久性糧食補給基地無法建立。 漢尼拔因孤軍深入而人困馬乏士氣低落,

當時漢尼拔想要與卡普蘭城結盟, 但是卡普蘭城的週邊都是羅馬軍隊, 漢尼拔就想使用圍魏救趙之計將羅馬軍隊引出, 但是被費邊看出來了, 費邊堅守卡普蘭城不出, 最終布匿戰役一漢尼拔失敗告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