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今清明說

秦月霞 彭永強

清明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不僅是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 也是中華民族尋根歸宗的紐帶。

春秋時期, 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 流亡途中在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 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 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 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 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 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 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當重耳發現, 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 流下了眼淚。 19年後重耳做了國君, 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

唯獨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 勸他面君討賞。 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 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今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 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 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 樹木茂密, 找尋談何容易。 有人獻計, 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後人們才發現, 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 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 慟哭。 裝殮時從樹洞裡又發現一血書, 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 晉文公下令, 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 發現老柳死而復活,

便賜老柳為清明柳, 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故事和歷史並不能完全相符, 但這個故事代代相傳折射出人們的一些美好願望, 也承載著先祖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第一, 介子推的血書內容揭示出我國很早就有了屬於中華文化特質的執政清明基因。 第二, 士子之心淡泊名利, 胸懷天下。 讀書人心系天下百姓蒼生, 做事不求個人眼前小名小利, 求的是千秋名、萬世利。 第三, 家文化的力量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根, 讓靈魂有去處, 做事有敬畏。 順天命盡人事, 生生不息, 享天倫之樂。 “祖宗雖遠, 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 體現的首先是一種家文化的傳承,

通過祭拜祖先教育後輩勤奮努力, 繼承好家風。 第四, 清明節沿襲出一種感恩的精神, 這種感恩超越了家族、超越了生死。 在清明節不僅可以表達對本族那些死去的先人的感恩之情, 也可以感恩那些對中華民族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人。

縱觀歷史, 清明節傳統節日的意義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生演化, 不斷整合和加以豐富, 通過節日, 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得到弘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