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林維喜案,究竟對當時的中英關係預示著什麼

1839年7 月7 日, 正值鴉片戰爭的前夜, 這一天, 在現在的香港九龍, 發生了一件行兇殺人案。 英國一名水手因爭執打死農民林維喜, 具體過程已不重要, 但是這名水手並未被清政府抓獲, 反而為英國代表義律保護起來。

當時林則徐已經成為欽差大臣, 前往廣州, 負責此地全權。 林則徐為捍衛主權, 令義律交出兇犯, 但義律拒不交凶。 8 月15 日, 林則徐下令停止供應英人柴米食物, 並撤回澳門英商雇用的中國人, 對英國侵略者作了堅決鬥爭。 然而行兇者卻被送回了英國。

這件事影響很大, 筆者看來, 這充分體現出英國對清政府的漠視。 當然此案現在看來研究已經相當深入, 但是為何義律對清政府如此漠視。 聯想到鴉片戰爭前多年來, 英國一直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探測, 聯想到英國對廣東地方情況的瞭解, 想必包括義律在內的英國人早已對清政府的虛實瞭若指掌,

這樣才相信如果發生戰爭, 一定會勝利的決心。 在此基礎上, 他們也沒必要對清政府官員有所尊重。

因而, 中英之間一定會發生戰爭, 就是時間究竟何時到來, 而已。 其實這些早已為有識之士認識到, 如嘉道年間著名人士包世臣瞭解到英國進行鴉片貿易的情況後, 對沿海各地的防務憂心忡忡。 可惜, 更多的清朝官員, 卻並不是這麼認為。 而此時的英國, 早已經胡蘿蔔加大棒, 狠狠地打來。

如包世臣、林則徐能夠開眼看天下, 或者說能夠對英國有所警惕的人還是太少, 多數人還活在天國之中, 覺得中國就是中心, 其他都無足輕重, 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說, 一定要開闊眼界, 這樣才可能立於不敗之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