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上奏朝廷說:打太平軍我在行,打撚軍老夫不行,得李鴻章上

曾國藩攻陷天京後, 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 至此朝廷在江南一帶的心腹大患被徹底解除, 然而在北方, 一股強大的反叛勢力正在崛起, 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為此, 曾國藩在兩江總督府屁股還沒坐熱, 朝廷便派給他一個大活——北上剿撚。

說起撚軍, 不得不說他的“創始人”張樂行, 張樂行是安徽渦陽縣人, 家中略有薄產, 而且一向樂善好施, 結交了一大批江湖豪傑, 後來家財散盡做了鹽販子, 聚集起了一批流民, 逐漸與官府作對。 後來勢力一度擴張, 形成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 官府稱之為“撚匪”。

“撚”字在安徽淮北方言中稱為一股子或一夥。 其實, 從骨子裡來講, 張樂行所領導的撚軍和太平軍有著本質區別, 他們起初的目的並不是明確要和官府對著幹, 也稱不上是農民起義, 說白了只不過是一夥拜把子後相互幫忙的鹽販子, 只是後來做大了, 才漸漸於官府正面對抗。

太平天國時期, 撚軍在淮河流域與清軍作戰。 安慶失守後, 淮南形勢惡化, 張樂行率部返回淮北, 不久僧格林沁攻陷雉河集, 張樂行被捕殺害。 在史學界, 張樂行率領的撚軍稱為“前期撚軍”。

張樂行被殺後, 他的侄子張宗禹、賴文光、任柱等人組織起了“後期撚軍”,

並易步為騎, 進一步與太平軍合作, 對抗清軍。 在後來的戰鬥中, 僧格林沁親王被撚軍斬殺, 聲勢空前浩大。 朝廷無奈只得令兩江總督曾國藩迅速北上剿撚。

可是曾國藩也很鬱悶, 朝廷前不久才下令裁撤湘軍, 如今空有抱負, 手頭上卻沒有像樣的軍隊。 況且以前與太平軍作戰大多是在江南, 以步兵水師為主, 如今要去中原地區作戰, 撚軍卻是以騎兵為主, 因此他向朝廷請調李鴻章的淮軍, 而且還得添練馬隊, 但這些都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

曾國藩接任後, 一改僧格林沁“爆炒式”, 改用了“溫火燉砂鍋”的剿撚方式。 撚軍打仗比太平軍要靈活得多, 張宗禹率領一路打至河南南陽, 兵鋒掃及湖北襄陽;賴文光、任柱另路闖至湖北麻城, 以麻城為中心, 取黃安, 南至黃陂、黃州, 西至孝感, 威脅武漢。

曾國藩以重點設防為主要戰術, 山東、河南的鄉紳一向比較喜歡僧格林沁那樣的風格, 認為曾國藩重點設防不足以制服撚軍。 但是曾國藩不顧輿論的反對, 強行在魯河、沙河沿岸構築堤牆,

但是這樣一來, 內線力量削弱, 致使清軍防不勝防, 疲於奔命。

在曾國藩的軍隊中, 有豫軍、魯軍、皖軍, 還有僧格林沁遺部以及李鴻章的淮軍。 這些軍隊是由各省巡撫籌建而成的, 地方色彩很濃厚, 能在本省作戰, 不願赴援臨省。 撚軍動作迅速, 行蹤飄忽, 一日之間往往跨越二省, 各省省軍只是駐守本省, 往往被撚軍各個擊破。

曾國藩的主力是淮軍,但是問題同樣存在,淮軍只知有李鴻章而不知有曾國藩,指揮調動處處受制。因此時間過了一年多,曾國藩剿撚不見有任何效果,朝廷急了幾次下旨催促。

曾國藩的優點就是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不知,貴在有自知之明。他向朝廷上奏中這樣說道:“臣不善騎馬,未能身臨前敵,親自督陣。又行軍過於遲鈍,十餘年來,但知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施以方略制敵于意計之外。此臣之所短也。”並上書朝廷,由李鴻章替代自己。

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說的那樣,他的優點在於打攻堅戰、防守戰,而不在打遊擊戰。因此朝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讓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剿撚則由李鴻章取代。

李鴻章一改曾國藩的“重點設防”戰略,和左宗棠一起實行“就地圍圈”策略,隨著清軍包圍圈越來越小,撚軍的給養出現問題,最後東、西兩路撚軍相繼被殲,自此大功告成,而李鴻章和他的淮軍時代正式來臨。

曾國藩的主力是淮軍,但是問題同樣存在,淮軍只知有李鴻章而不知有曾國藩,指揮調動處處受制。因此時間過了一年多,曾國藩剿撚不見有任何效果,朝廷急了幾次下旨催促。

曾國藩的優點就是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不知,貴在有自知之明。他向朝廷上奏中這樣說道:“臣不善騎馬,未能身臨前敵,親自督陣。又行軍過於遲鈍,十餘年來,但知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施以方略制敵于意計之外。此臣之所短也。”並上書朝廷,由李鴻章替代自己。

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說的那樣,他的優點在於打攻堅戰、防守戰,而不在打遊擊戰。因此朝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讓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剿撚則由李鴻章取代。

李鴻章一改曾國藩的“重點設防”戰略,和左宗棠一起實行“就地圍圈”策略,隨著清軍包圍圈越來越小,撚軍的給養出現問題,最後東、西兩路撚軍相繼被殲,自此大功告成,而李鴻章和他的淮軍時代正式來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