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實用的心理學小技巧,瞭解這些讓你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行為看似不經意, 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

為什麼有些人說的話總是容易使人信服, 有些人總是能在談判中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 看完今天這篇文章, 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首先來介紹一下人類的一些行為模式:

①固定行為模式

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 如果能夠說出一個理由, 那我們得到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心理學上有這麼一個實驗來驗證理由的威力:

“對不起, 我有5頁紙要複印, 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啊?因為我有急事” 給出一個模糊的理由, 有94%的人同意讓實驗者先複印。

“對不起, 我有5頁紙要複印, 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啊?”不給理由, 有60%的人同意讓實驗者先複印。

“對不起, 我有5頁紙要複印, 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啊?因為我要複印幾張紙” 給出一個根本不算是理由的理由, 結果仍然有93%的人同意!

②對比原理

如果兩樣東西很不一樣, 那麼在我們的意識裡往往會把他們之間的差距擴大。

這個原則在商業上的應用很多。 比如: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 如果先看到一些很貴的東西, 然後又看到了一些比較便宜的東西, 就很容易覺得第二類東西非常超值。

有些售貨員, 就會先給客人推薦一些又貴又差的東西,

然後再推薦一些便宜的商品, 這時候客人就很容易覺得後面的東西很不錯。

接下來介紹影響力六大原則:

1、互惠原則

人的心理會主動避免“負債感”, 換句話說, 大多數人會不喜歡“欠別人的”, 一旦欠了就會找機會投桃報李。

所以, 在人際交往中自然地主動給予對方一些好處, 往往會收到意外的驚喜。 很多時候, 即使是不經意間口頭的讚揚, 也能換來對方盡心盡力的幫助。 這一點其實在很多商品行銷中都可以觀察得到。

2、“拒絕——退讓”策略

這個策略是一個很高明的策略, 在無數的談判場合都可以用到。

這個策略也可以說是互惠原則的延伸:如果第一個要求和第二個要求提得恰當, 那麼對方會認為第二個要求是你做出的讓步, 因而覺得自己有義務做出相應的讓步。

比如:如果你想買套房子, 對方出價為150萬, 你的心理價位是120萬, 那麼你絕不能出價120萬。 合適的做法是, 先出個100萬, 看看對方的反應, 然後慢慢讓步。

使用“拒絕——退讓”策略有一個注意點, 就是你的第一個要求必須合理。 一旦對方覺得你的第一個要求不是真誠的, 那麼它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

3、承諾一致原則

一旦我們做出某種承諾(或者表態),來自內心和外部的立場就容易迫使我們採取相應的行動。這種原則的應用,很多時候可以將之稱為“誘敵深入”。

心理學上有個實驗是這樣的:一家機構想要使居民節約能源,這時,他們先答應把願意節約能源的居民的名字公佈在報紙上,居民面對好名聲的誘惑,承諾會節約能源。後面,機構又告知這些居民,表示他們的名字沒有辦法登上報紙了。但跟蹤回訪顯示,這些居民反而更加堅守節約能源的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承諾一致的原則有幾個特點:①書面的承諾要比口頭的承諾力量更大;②公開的承諾要比私下的承諾力量更大;③履行一個承諾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這個承諾對許諾者的影響就越大;④如果一個承諾是在沒有受到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作出的,那麼一個人就會發自內心地對這個選擇負責。

3、社會認同原則

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這一原則來自於一個發現:只有5%的人是原創者,而其他95%的人都是模仿者,所以,其他人的行為比我們所能提供的證據更具說服力。

比如:在募捐的場所,如果我們看到裡面已經有錢,我們就會更有可能往裡面放錢;如果裡面沒有錢,我們反而更不可能往裡面放錢。

這背後的心理活動就是:裡面有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別人也覺得這個東西該捐錢,我不如也捐;裡面沒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這個東西別人都不捐,估計不靠譜。

4、喜好原則

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

如何讓對方喜歡自己呢?下面這些技巧可以供大家參考:

①注重外部形象

這一技巧運用的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某一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外表好看的人就是比較容易讓人覺得優秀。而從民意調查的結果來看,顏值較高的政客確實一般也都較受歡迎。

②相似性

人們都比較容易喜愛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這種共同點可以是性格、背景、觀點、穿著等等,所以有一些情商較高的人,也會在說話的時候不自覺地模仿對方的語音語調,這樣在潛移默化之間無形地就拉近了和對方的距離。

③讚美

人們非常願意幫助讚美自己的人,即使這種讚美很明顯地帶有目的性。需要注意的是,讚美即使並沒有那麼正確/準確,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所以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④熟悉感與合作

對某種事物的熟悉會讓人產生對它的喜愛之情,所以如果想獲得別人的幫助,“混個臉熟”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合作的氛圍,使得人與人之間能夠產生共同的目標,因而也能產生互相幫助的意願。競爭雙方的敵對情緒,可以通過創造一種對競爭雙方都有害的外部環境來消除,例如找到共同的敵人。

⑤關聯性

人類天生有一種直線思考的腦筋,很容易將線性的東西聯繫到一起。比如,人們因為討厭聽到壞消息,往往也因此連帶來壞消息的人都一起討厭。所以,盡可能當好消息的傳聲筒,也會讓你變得更討人喜歡喲~

此外還有一個“午餐策略”,人對於在吃飯期間接觸的人和事都會有分外的喜愛,這是因為進食本身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很多事情都是在飯局上敲定的,真不是因為我大吃貨國嘴饞...

6、短缺原則

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可能會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為何短缺原則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兩點:

①人類習慣於用獲得一件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珍貴程度,一件東西越難獲得,它的價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會刺激我們對其奮力爭取。

②當某種原本唾手可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難得,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選擇的自由。人類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願望,於是這種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心理,從而主動做出某些行動,以避免失去這件東西。

要讓短缺原理發揮威力,有兩個最佳條件:

①當供應由充足變為短缺時,這種變化對人們的影響要大於一直短缺給人們的影響。

②競爭者的出現,會使短缺的感覺產生更大的刺激性。

3、承諾一致原則

一旦我們做出某種承諾(或者表態),來自內心和外部的立場就容易迫使我們採取相應的行動。這種原則的應用,很多時候可以將之稱為“誘敵深入”。

心理學上有個實驗是這樣的:一家機構想要使居民節約能源,這時,他們先答應把願意節約能源的居民的名字公佈在報紙上,居民面對好名聲的誘惑,承諾會節約能源。後面,機構又告知這些居民,表示他們的名字沒有辦法登上報紙了。但跟蹤回訪顯示,這些居民反而更加堅守節約能源的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承諾一致的原則有幾個特點:①書面的承諾要比口頭的承諾力量更大;②公開的承諾要比私下的承諾力量更大;③履行一個承諾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這個承諾對許諾者的影響就越大;④如果一個承諾是在沒有受到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作出的,那麼一個人就會發自內心地對這個選擇負責。

3、社會認同原則

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這一原則來自於一個發現:只有5%的人是原創者,而其他95%的人都是模仿者,所以,其他人的行為比我們所能提供的證據更具說服力。

比如:在募捐的場所,如果我們看到裡面已經有錢,我們就會更有可能往裡面放錢;如果裡面沒有錢,我們反而更不可能往裡面放錢。

這背後的心理活動就是:裡面有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別人也覺得這個東西該捐錢,我不如也捐;裡面沒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這個東西別人都不捐,估計不靠譜。

4、喜好原則

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

如何讓對方喜歡自己呢?下面這些技巧可以供大家參考:

①注重外部形象

這一技巧運用的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某一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外表好看的人就是比較容易讓人覺得優秀。而從民意調查的結果來看,顏值較高的政客確實一般也都較受歡迎。

②相似性

人們都比較容易喜愛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這種共同點可以是性格、背景、觀點、穿著等等,所以有一些情商較高的人,也會在說話的時候不自覺地模仿對方的語音語調,這樣在潛移默化之間無形地就拉近了和對方的距離。

③讚美

人們非常願意幫助讚美自己的人,即使這種讚美很明顯地帶有目的性。需要注意的是,讚美即使並沒有那麼正確/準確,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所以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④熟悉感與合作

對某種事物的熟悉會讓人產生對它的喜愛之情,所以如果想獲得別人的幫助,“混個臉熟”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合作的氛圍,使得人與人之間能夠產生共同的目標,因而也能產生互相幫助的意願。競爭雙方的敵對情緒,可以通過創造一種對競爭雙方都有害的外部環境來消除,例如找到共同的敵人。

⑤關聯性

人類天生有一種直線思考的腦筋,很容易將線性的東西聯繫到一起。比如,人們因為討厭聽到壞消息,往往也因此連帶來壞消息的人都一起討厭。所以,盡可能當好消息的傳聲筒,也會讓你變得更討人喜歡喲~

此外還有一個“午餐策略”,人對於在吃飯期間接觸的人和事都會有分外的喜愛,這是因為進食本身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很多事情都是在飯局上敲定的,真不是因為我大吃貨國嘴饞...

6、短缺原則

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可能會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為何短缺原則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兩點:

①人類習慣於用獲得一件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珍貴程度,一件東西越難獲得,它的價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會刺激我們對其奮力爭取。

②當某種原本唾手可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難得,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選擇的自由。人類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願望,於是這種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心理,從而主動做出某些行動,以避免失去這件東西。

要讓短缺原理發揮威力,有兩個最佳條件:

①當供應由充足變為短缺時,這種變化對人們的影響要大於一直短缺給人們的影響。

②競爭者的出現,會使短缺的感覺產生更大的刺激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