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嚴寺廣場的雕像

歪歪魚

華嚴寺的廣場上立著一位和尚的雕像,

他的名字叫法顯,

他是到過嶗山的最傑出的行者。

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

自長安出發,

僅僅依靠徒步的行走,

走戈壁、涉大漠、穿流沙、翻雪山、漂大洋,

歷時一十四年,

足跡遍及一半的一帶一路沿線諸國。

最後在嶗山登陸。

完成了常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穿越。

說走就走的決定是在西元399年做出來的,

當時法顯已經六十五歲了。

他決定離開長安的清淨生活,

開啟自己另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穿越---

徒步西行到達印度尋經求法。

想想我們這個歲數的樣子,

就知道單單這個決定就是如此的奪目。

他利用自己魅力組織了一個五人團隊,

說明他既有決策力和個人魅力,

同時還有高超的管理能力。

五人團隊離開長安日夜西行,

翻越了六盤山的南段——隴山,

來到了西秦地界(在今甘肅省)。

經過南涼國(都城在今天青海省西寧市),

翻過養樓山,

於第二年暮春進入甘肅張掖。

張掖,

以“張國臂掖,

以通西域”而得名,

古稱“甘州”,

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

古人有詩曰:

“不望祁連山頂雪, 錯把張掖當江南”。

在這裡又有六人團隊加入,

西行團隊壯大為十一人。

十一人僧團離開張掖,

經過酒泉來到敦煌休整後。

隊伍分成兩個部分,

法顯帶領五人團隊繼續前進。

從敦煌西行,

最好的線路應該是走哈密-吐魯番一線,

不知道為何,

取經團隊選擇了艱險的羅布泊路線。

“那裡是一片荒蕪的戈壁,

是一片乾涸的死亡之海,

鳥禽飛不到它的盡頭,

就像蝴蝶飛不過滄海。 ”

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苦,

團隊走出羅布泊到達鄯善國(今新疆維吾爾若羌縣)。

從地圖上看這是新疆南部的一個縣。

據說他們是樓蘭古城的原居民。

關於樓蘭,

王昌齡有一首詩很有名: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五人團在這裡停留了一個月,

跟僧侶們交流學習了天竺語文。

離開鄯善國,

五個和尚向西北方向走了十五天,

來到焉耆國(今新疆維吾爾焉耆縣)。

這裡是古高昌國的地方,

高昌國,

金庸在《白馬嘯西風》中有關於此國的描寫,

白馬帶著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

白馬已經老了, 只能慢慢地走,

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

江南有楊柳、桃花, 有燕子、金魚……

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 倜儻瀟灑的少年……

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 可是我偏不喜歡。 ”

這時候十一人的隊伍還有八個人,

他們離開焉耆國往西南方向行進。

經過龜茲後,

進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腹地。

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性沙漠之一

氣候乾燥惡劣,

寸草不生,

沙漠裡的風推動著兩百米高的沙丘緩慢移動。

無法想像在沒有任何導航工具的古代,

在這般千里杳無人煙的無人區裡,

這個年近古稀的老和尚法顯,

是如何帶著他的隊伍橫穿大沙漠的。

令人驚奇的是,

即使從今天的地圖來看,

他們走的也是一條最難的路,

據說他們在沙漠裡走了三十五天。

這其中的艱辛痛苦,

真是無法想像,

只能說這是個奇跡!

你可以說這是求生存的力量,

我更願意說這是信仰的力量。

走出沙漠之後,

一行來到于闐國(新疆維吾爾和田),

經過子合國(今新疆葉城縣),

進入蔥嶺。

蔥嶺,

很浪漫的名字。

現在稱為帕米爾高原,

古稱不周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曰:

“西北海之外, 大荒之隅, 有山而不合, 名曰不周。 ”

從古人的描述,

我有一個結論:

古人曾經到達了比我們想像的更遠的地方。

團隊行走在蔥嶺,

經過竭叉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據說法顯在這裡參觀了釋迦牟尼用過的石頭唾壺,

看見這裡的人對著一個唾壺頂禮膜拜。

還看見一顆所謂的佛牙舍利,又長又大像顆馬牙。

從竭叉國出發,

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才翻過蔥嶺,

來到北天竺境內一個叫陀曆的小國。

自陀曆國向西南方向行進,

沿途是崇山峻嶺,

山上除了石頭寸草不生,

山下則是萬丈懸崖,

印度河在崖下奔流而過。

只能沿著前人鑿出來的七百級狹窄的石階,

小心翼翼地貼著山崖前進。

這個地方,

漢朝的張騫、甘英都沒有來過,

將近七十歲的老和尚法顯卻來了。

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精神?

七人小僧團渡過印度河,

來到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北部的斯瓦特河谷)境內。

這時候已經是西元 402年的春夏之交,

也是法顯遠行的第四年了。

自烏萇國雨安居結束後,

繼續南行,

經過佛祖的前身屍毗迦王割肉貿鴿的舊地—宿呵多國,

佛陀的前身月明王把眼睛施捨給盲人的地方—犍陀衛國,

佛祖的前身月光王把腦袋施捨給別人的所在地—竺刹屍羅國,

佛陀的前身摩訶薩埵投身飼虎的地方——僧訶補羅國,

來到弗樓沙國。

在這裡,

團隊有的已經故去,

有的留下了,

最後只剩下法顯一個人孤零零地繼續朝那竭國進發了。

法顯從弗樓沙國出發,

來到了那竭國的醯羅城(在今阿富汗境內)。

在那竭國與團隊的二個人會合啟程南下,

南面又是茫茫的雪山。

慧景倒下了。

“雖然我的旅途終結於此,但我畢竟已經走了那麼遠、看到了那麼多奇妙的勝景啊,我已經很滿足啦。真是可愛,這無常的命運啊……”。

初頗具規模的十一人小隊,

如今只剩下法顯和道整兩人。

他們來到一個叫做羅夷國的地方坐夏安居。

後到跋那國(在今巴基斯坦境內),

到毗荼,。

到印度北部的摩頭羅。

到僧伽施國,

渡過恒河,

又經沙祇國,

終於來到佛教的著名聖地之一

——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內)。

據說釋迦牟尼在這裡講經說法,

前後有二十五年之久。

在天竺繼續東進南下,

遍歷中天竺,

跋涉近兩萬里。

三年過去了,

道整留在天竺,

法顯則獨自踏上了回國的行程。

順著恒河東下,

經過瞻波大國,

向南來到多摩梨帝國(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境內)。

搭乘商船,

經十四晝夜來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繼續乘商船,

向著日夜思念的東方航行。

航行了三個月,

穿越麻六甲海峽或巽他海峽,

抵達耶婆提國(印尼蘇門答臘島或瓜哇島)。

麻六甲海峽大家都很熟悉,

巽他海峽地位不亞於前者,

它是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通道,

是美海軍第7艦隊艦隻從西太平洋赴印度洋或從印度洋返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法顯在1600年前就這在些這重要的水道穿行。

順便說一句,

這些水道現在大多控制在美國人手中。

在這裡盤桓了半年,

法顯向廣州航行。

最後一段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去廣州的途中商船偏離了航向,

一群人忍饑耐渴在大海上漂流了很多天,

才遠遠看見大陸。

法顯趴在船邊,

忽然看見了熟悉的野菜和豆葉,

他失聲叫道:“這裡是漢土啊……”

這就是法顯最終的登陸地:

青島嶗山沙子口一帶,

這時法顯已經是七十九歲高齡了,

不知道他是如何渡過這傳奇般的歲月。

法顯登陸後,

取陸路,

經彭城、京口等地,

終於在義熙九年(413年)到達東晉的國都建康(今南京),

至此正式結束西天取經之旅。

法顯西行求法十四載,

遊歷了中亞、南亞、東南亞三十多個國家,

回到中國時,

已是虛齡八十的耄耋老翁。

他在回憶起自己艱辛跋涉經歷的時候說: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那些險境,內心裡真的恐懼後怕。但我是個天資駑鈍、生性愚直的人,認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所以那時儘管面臨危險,還是不顧性命安危沖上前去。即使遇到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成功的希望只有萬分之一,我也都硬著頭皮挺過來了。”

有了誠心,就沒有絕路,

有了信仰,就沒有畏懼,

有了堅定的意志,

就沒有不能成就的功業。

法顯的故事被記錄下來,

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的由來。

也是華嚴寺前雕像主人的故事。

團隊行走在蔥嶺,

經過竭叉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據說法顯在這裡參觀了釋迦牟尼用過的石頭唾壺,

看見這裡的人對著一個唾壺頂禮膜拜。

還看見一顆所謂的佛牙舍利,又長又大像顆馬牙。

從竭叉國出發,

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才翻過蔥嶺,

來到北天竺境內一個叫陀曆的小國。

自陀曆國向西南方向行進,

沿途是崇山峻嶺,

山上除了石頭寸草不生,

山下則是萬丈懸崖,

印度河在崖下奔流而過。

只能沿著前人鑿出來的七百級狹窄的石階,

小心翼翼地貼著山崖前進。

這個地方,

漢朝的張騫、甘英都沒有來過,

將近七十歲的老和尚法顯卻來了。

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精神?

七人小僧團渡過印度河,

來到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北部的斯瓦特河谷)境內。

這時候已經是西元 402年的春夏之交,

也是法顯遠行的第四年了。

自烏萇國雨安居結束後,

繼續南行,

經過佛祖的前身屍毗迦王割肉貿鴿的舊地—宿呵多國,

佛陀的前身月明王把眼睛施捨給盲人的地方—犍陀衛國,

佛祖的前身月光王把腦袋施捨給別人的所在地—竺刹屍羅國,

佛陀的前身摩訶薩埵投身飼虎的地方——僧訶補羅國,

來到弗樓沙國。

在這裡,

團隊有的已經故去,

有的留下了,

最後只剩下法顯一個人孤零零地繼續朝那竭國進發了。

法顯從弗樓沙國出發,

來到了那竭國的醯羅城(在今阿富汗境內)。

在那竭國與團隊的二個人會合啟程南下,

南面又是茫茫的雪山。

慧景倒下了。

“雖然我的旅途終結於此,但我畢竟已經走了那麼遠、看到了那麼多奇妙的勝景啊,我已經很滿足啦。真是可愛,這無常的命運啊……”。

初頗具規模的十一人小隊,

如今只剩下法顯和道整兩人。

他們來到一個叫做羅夷國的地方坐夏安居。

後到跋那國(在今巴基斯坦境內),

到毗荼,。

到印度北部的摩頭羅。

到僧伽施國,

渡過恒河,

又經沙祇國,

終於來到佛教的著名聖地之一

——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內)。

據說釋迦牟尼在這裡講經說法,

前後有二十五年之久。

在天竺繼續東進南下,

遍歷中天竺,

跋涉近兩萬里。

三年過去了,

道整留在天竺,

法顯則獨自踏上了回國的行程。

順著恒河東下,

經過瞻波大國,

向南來到多摩梨帝國(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境內)。

搭乘商船,

經十四晝夜來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繼續乘商船,

向著日夜思念的東方航行。

航行了三個月,

穿越麻六甲海峽或巽他海峽,

抵達耶婆提國(印尼蘇門答臘島或瓜哇島)。

麻六甲海峽大家都很熟悉,

巽他海峽地位不亞於前者,

它是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通道,

是美海軍第7艦隊艦隻從西太平洋赴印度洋或從印度洋返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法顯在1600年前就這在些這重要的水道穿行。

順便說一句,

這些水道現在大多控制在美國人手中。

在這裡盤桓了半年,

法顯向廣州航行。

最後一段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去廣州的途中商船偏離了航向,

一群人忍饑耐渴在大海上漂流了很多天,

才遠遠看見大陸。

法顯趴在船邊,

忽然看見了熟悉的野菜和豆葉,

他失聲叫道:“這裡是漢土啊……”

這就是法顯最終的登陸地:

青島嶗山沙子口一帶,

這時法顯已經是七十九歲高齡了,

不知道他是如何渡過這傳奇般的歲月。

法顯登陸後,

取陸路,

經彭城、京口等地,

終於在義熙九年(413年)到達東晉的國都建康(今南京),

至此正式結束西天取經之旅。

法顯西行求法十四載,

遊歷了中亞、南亞、東南亞三十多個國家,

回到中國時,

已是虛齡八十的耄耋老翁。

他在回憶起自己艱辛跋涉經歷的時候說: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那些險境,內心裡真的恐懼後怕。但我是個天資駑鈍、生性愚直的人,認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所以那時儘管面臨危險,還是不顧性命安危沖上前去。即使遇到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成功的希望只有萬分之一,我也都硬著頭皮挺過來了。”

有了誠心,就沒有絕路,

有了信仰,就沒有畏懼,

有了堅定的意志,

就沒有不能成就的功業。

法顯的故事被記錄下來,

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的由來。

也是華嚴寺前雕像主人的故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