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是關心,還是對著幹?

多年前, 和一位老朋友吃晚飯, 我們邊吃邊聊。 當話題說到家中父母時, 我那朋友表現得十分氣憤。 說她父親非常討人厭, 每件事總要和她對著幹。

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就問個清楚了然。 她舉了一例:『比如吃粥, 我愛喝粥水, 討厭吃粥裡的米飯。 而他(朋友的父親)就剛好和我相反, 愛吃粥裡的米飯, 討厭喝粥水。 但每次回家, 我想喝粥水的時後, 總會發現粥水被他喝光了, 只留下那討厭的米飯。 』

我以局外人的角度去看, 便問朋友她的父親是否自己喝了他討厭的粥水而把自己至愛的留給女兒?朋友卻冷冷地答道:『他哪會做這麼好的事?!每件事都和我對著幹。 』

然而,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又哪能單從一件事, 就能清楚辨析誰是誰非呢?而然在這世上難道真的有為了要與子女對峙、而不惜做出自己討厭的事或食用自己討厭的食物的至親的人嗎?只要你身為父母自會明白個中情由,

那會這樣做呢?!那為何還會出現這情況呢?是否就如現今的社會專家所說的, 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關心子女, 又或者子女不理解父母的做作是基於愛子女呢?所以關係愈變愈差。

從佛教的角度去看, 不論是工作上的夥伴、朋友、甚至於親人, 人與人的關係, 簡單來說, 總離不開討債、還債、報恩, 報怨這四種關係。 因而令雙方關係出現了喜愛或厭惡。 每個人都希望雙方關係良好, 可惜總會有討債、還債、報恩, 報怨的人在身邊出現, 明白了這關鏈的話, 便應想辦法去化解冤結, 謹慎善導, 將惡緣轉化為善緣, 不再讓彼此之間出現互相厭惡的情緒。 相反, 如果使盡方法將他們拒諸門外或克制對方, 只會令雙方加重了瞋恨之心,

加重雙方的惡緣, 形成冤冤相報。 況且用隔離或克制方式待人, 久而久之就會成為自己的惡習, 每有不順心的情況, 便用對峙的方式去對應人際關係。 長此下去, 自己的瞋恨心就愈來愈重, 同時別人對自己的怨氣亦相應加大, 漸漸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小人」愈來愈多。 那是誰招來的?還正正是自己呀!

所以, 應先調節自己心態, 放鬆心情, 暫時停止認為是為對方著想的行為、提醒或提議, 讓惡劣的關係舒緩降溫。 就以我那老朋友為例, 在現今的香港, 物資豐富, 如果她父親任由女兒淨喝粥水, 也不會因此而讓女兒體質變差, 況且粥水不僅營養好, 身體也易於吸收米湯的精華, 比粥裡的米飯更有營養。

其實雙方平時都要靜心觀察對方, 明白對方所需, 女兒已經知道父親愛吃粥裡的米飯, 只是父親未知女兒愛喝粥水而把自己的至愛留給女兒, 如果父親細心觀察或女兒輕輕一句, 就各自可吃自己喜愛的食物了;又或者父親根本沒有喝粥水, 是粥水被米飲吸亁了, 如果女兒靜心去瞭解情況, 就可減去不必要的矛盾磨擦, 何樂而不為?

也不是說要用盡方法去縱容、討好對方, 這做法是錯的。 當發現對方開始趨向出現問題的情況下, 或真的需要援助時, 應簡短溫馨地提示一下, 或出手幫助, 讓他有個警覺心, 問題有可能出現在他身上。 也讓對方感覺到你還是關愛他、在意他, 而並非冷淡遠離他。 讓對方明白你的出發點,

只是給相互之間多點空間去改善彼此的關係。

如果平常自己有誦念佛號的習慣, 有做佛學修持的功課, 也應心懷關愛眾生, 不論對方對待自己好、壞, 應當將做功課的功德回向給他們, 期望他們好運, 幸福及快樂。 他們幸福快樂了, 自然而然地會將怨懟心減輕, 甚至放下了對自己的瞋恨想法及感覺。 用一顆關愛的心, 以正面而樂觀的態度, 去完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巧結善緣, 讓彼此的惡緣得以寫上休止符。

作者:笨笨

(感謝原創佛心微語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