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戴家幹:推進課程改革 不再簡單是高考科目的指導

中國教育線上訊 4月14日, 由中國教育線上、新東方優能中學教育主辦的“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山東站)”論壇在山東省實驗中學舉行。

會上,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家幹帶來“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培養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的主題報告。 從改革的背景, 未來教育模式以及課程改革的啟示三個層面闡述了自己的精彩觀點。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戴家幹

戴家幹副會長表示,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 在政治上提出了一系列治國安邦的國策, 而治國安邦的國策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關注民生, 建設小康, 推進和諧, 注重公平, 以人為本。 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 現在面對的教育問題, 很大程度上也發生了變化, 過去是有學上就行, 現在要有高品質、高水準的學校。

更主要的是, 從教育來說, 我們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重要的標誌有兩個, 一個是義務教育、基礎教育,

特別是義務教育, 基本掃除文盲, 現在面臨的是攻堅戰;第二個標誌就是高等教育, 從精英教育進入了普及階段。 去年是恢復高考40年, 40年來有1.03億人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學習, 改革開放以來, 人才奠定了這樣的基礎。 改革開放40年, 吃的就是人口紅利, 不僅僅做人力資源的大國, 更主要的怎麼從人力資源大國走向人力資源的強國。 新時代根本性的問題除了兩個矛盾之外, 要實現轉移來解決這兩個矛盾, 靠的是什麼?靠的還是人才。

我國40年來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 下一步怎麼辦?就跟教育有很大關係。 國家對教育優先發展, 這一點來說, 我國起步要比西方發達國家晚。 2004年才提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概念,

到十七大才提出教育優先發展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才確定是建立人力資源的強國, 也就是教育到底要幹什麼?儘管起步晚, 但我國飛躍比較快。 40年來, 從我國整體的教育來說, 以前我國高等教育院所800多所, 如今3600多所;40年來, 我國現在在校學生3600多萬, 世界上總量第一;40年前高考560萬人, 錄取23萬, 錄取率不足4%, 現在報名人數900多萬, 錄取700萬, 錄取率在80%以上, 到2020年毛入學率要實現50%。

戴家幹副會長認為, 我們未來教育模型一定要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 特別是在立德樹人, 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打下基礎, 推進課程改革, 不再簡單是高考科目的指導, 同時要關心教師隊伍建設, 做中華民族夢之隊築夢人。 課程改革, 就是要實現這樣一個夢想。

今年的課程改革, 有兩大重要點, 第一, 提出了學科素養的概念, 素養很大程度不僅僅是教學點, 知識點, 更主要是這個學科的語言邏輯、思維、歷史和基因, 要明白一個公式的今天、過去、未來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舉一反三。 第二, 就是必修學時從116個學分降到88個學分,

剩下的變成了選修課, 為什麼要設選修課?就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發展人才, 為了使每一個人都能成才, 課程是很重要的, 關係到孩子學業生涯的一生。 學分降低怎麼來實施, 學校怎麼來應對?戴家幹副會長強調, 從初中年級開始, 我們的教育很大的模式是平面教育, 也就是形象教育。 到了初二, 是學校的關鍵時期, 因為課程加大了, 首先是物理、化學、生物包括幾何, 這時候要培養孩子的想像空間, 思維空間、邏輯空間等等, 當大腦要形成這種思維的時候, 我們要努力地幫助孩子適應, 建立這樣一個思維模式。 過好這個關, 對孩子的未來成長將有著決定性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