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她本應做尼姑 卻因這3個小人的幫助 成為影響歷史的皇后

(說歷史的女人——第138期)

今天我們來瞭解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在古代史上影響極大, 而且獨一無二。 她就是我們通常所叫的武則天, 她原本是沒有名的, 在入宮之前都叫武氏, 進宮之後, 成了武才人, 再以後是武昭儀和武皇后, 總之, 她是沒有名字的。 也正因此, 武則天後來覺得男人都有名字, 於是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 即武曌, 而這個曌字還是武則天自己發明的。 但是武則天此時已經貴為皇帝, 皇帝自己也不用整天稱自己時用名字, 她都自稱為“朕”, 而其他人更不敢叫她的名字, 所以她的這個名字基本是形同虛設。

那麼武則天這個稱呼是她的名字嗎?當然不是的, 武則天這個稱呼的來源是以她的姓氏“武”再結合她退位後的稱呼“則天大聖皇帝”以及去世後的追諡稱號“則天大聖皇后”, 說白了, 就是姓氏加上尊號, 就成了“武則天”這個叫法。 但是這只能是我們後人對她的稱呼,

其實武則天這個稱呼來源很奇怪, 首先武則天自己創建了武周, 但她這個武周大家都不承認, 當時的人不承認, 史家也不承認, 所以也不能叫她周則天, 其次她這個“則天大聖皇帝”也不屬於唐, 是武周政權下的叫法, 故也不能叫唐則天, 所以後世史學家為了這個女人的稱呼也是費盡了腦筋, 只好取其姓, 再加其號, 組合了一個新式的稱呼, 即武則天。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武則天人生的幾個轉捩點:第一是她本該做尼姑, 為什麼?第二是這所謂的1女2男又到底是誰?他們如何“險惡”相助, 改變了武則天的命運呢?

第一個轉捩點:此時的武則天還不叫武則天, 嚴格來說, 應該叫武媚娘。 她自西元637年14歲入宮,

到西元649年, 在這一時間段內, 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 因為容貌漂亮, 被李世民封為五品才人, 賜號“媚娘”。 但是武媚娘在做李世民的女人期間, 整整12年, 不但沒有受到特別的寵愛, 更沒有子嗣誕生。 這是一段謎一樣的歷史。 有人對此提出了兩種猜測:

一是武媚娘在這一時間內, 沒有得到擁有三宮六院的李世民的臨幸, 或者說臨幸的幾率太低。

二是因為一件事武媚娘被李世民冷待和遠離, 說李世民有一匹名馬叫獅子驄, 但是此馬脾性甚烈, 一般人都很難馴服。 武則天就對李世民說她能馴服, 但要借助三樣東西, 即鐵鞭、鐵棍和匕首。 李世民問為什麼要這樣東西才能馴服?武則天就說先用鐵鞭抽它的身體, 如果還不能馴服,

就用鐵棍砸它的頭, 如此還不能馴服, 那就用匕首刺它的身體殺掉它。 李世民聽罷後背發冷, 此後對她遠之。

這兩種猜測第二種的根據可能更大一點, 因為是武則天親自對這件事的回憶。 對於此事, 雖然一方面顯示了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但卻手段老辣, 但另一方面也讓男人感到害怕, 任何一個男人大概都不會喜歡一個如此手段老辣至極的女子。 所以李世民在有後宮無數溫柔漂亮嬪妃可供選擇的情況下, 將武媚娘棄之不用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武媚娘做了12年才人, 不但沒有升格, 甚至籍籍無名。 她的出頭還得借助李世民的駕崩。

古代帝王去世後, 皇帝的老婆, 尤其是那些沒生育的嬪妃結果基本很慘, 要麼殉葬要麼出家為尼。 到了大唐時期, 歷史已經相對比較進步, 殉葬制度已經不流行, 所以後宮沒有生育的嬪妃就只能出家做尼姑了。 按照這個規矩, 那武媚娘在李世民駕崩後, 就也被情理出皇宮, 到長安感業寺做尼姑, 從此就青燈古佛聊度殘生了。 但是武媚娘就是武媚娘,她不但本事大,命運也好。於是她的人生就出現了第二個轉捩點:即被封武昭儀。

第二個轉捩點:武媚娘為什麼不做尼姑了?因為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武媚娘與新皇帝李治之間藕斷絲連,不清不楚。但是就算這兩人再有火花,畢竟因為武媚娘是先皇的女人,李治也不敢明裡來,至少他還沒有找到和武媚娘明著來的辦法。於是,一個女人幫了這對男女的大忙,此女就是李治的王皇后。

王皇后是真心幫助武媚娘的嗎?當然不是,她也有自己的險惡目的,即以武媚娘為工具來對付自己的情敵蕭淑妃。在古代,女人一般都以有子為貴,所以生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個王皇后卻多年不能生育,但另一個妃子蕭淑妃卻極度受寵,而且還生兒育女,加上蕭淑妃非常嘚瑟,這讓王皇后不僅壓力巨大,而且皇后之位大有被威脅之勢。於是,王皇后知道李治和武媚娘那點事,乾脆就以她出面為皇帝找了個藉口,把武媚娘接入宮中。武媚娘自然心裡樂開花。

但是王皇后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一開始武媚娘表現得十分恭順,但是武媚娘很快也給李治生下來兒子,李治便以此為理由封武媚娘了一個二品昭儀。不僅如此,武昭儀受寵程度早已超過了蕭淑妃。王皇后本想利用武昭儀,但結果去自己引狼入室,搬來了一個更大的情敵,真是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此時的王皇后後悔莫及,於是就和昔日的情敵蕭淑妃聯合起來對付武昭儀,但為時已晚也。因為此時的武昭儀可不是住在感業寺的尼姑了。結果是在這三人爭鬥中,王皇后和蕭淑妃被武媚娘擊敗,先是打入冷宮,後來被武昭儀派人處死。那麼武昭儀扳倒了皇后,自己能做成皇后嗎?能,但是沒那麼容易,她還得需要兩個小人“險惡”相助。

第三個轉捩點:武則天被封皇后。唐高宗李治要封武則天為皇后,但是遭到了朝中重臣的一直反對。代表人物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史載中,李治為此事,和褚遂良、長孫無忌等鬧得很不開心。尤其是褚遂良,他反對的言辭極為激烈,但結果也很慘,作為李世民留給李治的顧命大臣,最終被貶愛州,即今天的越南清化之地,客死異鄉。而長孫無忌則被滅族。那麼李治是如何扳倒這些重臣封武昭儀為皇后的?主要得益于2個男人,但也是小人,即李義府和許敬宗。

當然李義府和許敬宗幫助武昭儀,也並非目的純正,既然他們倆是小人,當然目的不純,只是想在亂局中投機取巧謀得實惠而已。比如李義府,此人出面公開站在李治和武昭儀這一邊,原因是他犯了罪,長孫無忌準備收拾他,他就問自己的同事王德儉,我該怎麼辦?王德儉就說現在只有一人能救你。他問是誰?王德儉就說是武昭儀。李義府說武昭儀自己想做皇后都做不上,連自己的事都搞不定,還能救我?王德儉說:“武昭儀無法做皇后,是眼下缺少幫手,如果你此時去幫她那就是雪中送炭,而武昭儀也必能做皇后,只是早晚的事,因為這是皇上的想法,你若此時幫了武昭儀,就等於是幫皇上,還用怕長孫無忌嗎?”李義府大夢方醒,立即就到宮中去奏請皇帝立武昭儀為皇后。李義府的做法,對於李治和武昭儀來說,是一個希望,所以立即就被任命為中書省副長官中書侍郎。

李義府的這個情況,向朝中釋放了一個信號,讓那些持觀望態度的一些朝臣立即就向皇帝這邊倒了過來。比較突出的一個人就是許敬宗。許敬宗這個人,本身官職也不低,是禮部尚書。在李義府和許敬宗等人的鼓噪和推動之下,李治在朝臣中獲得的支持也越來越多,武昭儀最終被立為皇后。但武皇后卻不是一個簡單的皇后,她是古代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后,因為在二聖臨朝期間,實際上,武皇后已經在逐步代替了皇帝李治,也正因此,為她以後登基為帝做女皇鋪好了路。

結語:簡單來看,李世民的武媚娘,本該在感業寺做尼姑,但她卻能夠成為李治的武皇后,幫忙的三個關鍵人物,即1女——王皇后,2男——李義府和許敬宗。雖然這三個人物的最初目的是別樣的目的,或說險惡,但他們卻在武則天成就自己女皇人生的路上鋪了自己的一塊磚。

但是武媚娘就是武媚娘,她不但本事大,命運也好。於是她的人生就出現了第二個轉捩點:即被封武昭儀。

第二個轉捩點:武媚娘為什麼不做尼姑了?因為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武媚娘與新皇帝李治之間藕斷絲連,不清不楚。但是就算這兩人再有火花,畢竟因為武媚娘是先皇的女人,李治也不敢明裡來,至少他還沒有找到和武媚娘明著來的辦法。於是,一個女人幫了這對男女的大忙,此女就是李治的王皇后。

王皇后是真心幫助武媚娘的嗎?當然不是,她也有自己的險惡目的,即以武媚娘為工具來對付自己的情敵蕭淑妃。在古代,女人一般都以有子為貴,所以生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個王皇后卻多年不能生育,但另一個妃子蕭淑妃卻極度受寵,而且還生兒育女,加上蕭淑妃非常嘚瑟,這讓王皇后不僅壓力巨大,而且皇后之位大有被威脅之勢。於是,王皇后知道李治和武媚娘那點事,乾脆就以她出面為皇帝找了個藉口,把武媚娘接入宮中。武媚娘自然心裡樂開花。

但是王皇后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一開始武媚娘表現得十分恭順,但是武媚娘很快也給李治生下來兒子,李治便以此為理由封武媚娘了一個二品昭儀。不僅如此,武昭儀受寵程度早已超過了蕭淑妃。王皇后本想利用武昭儀,但結果去自己引狼入室,搬來了一個更大的情敵,真是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此時的王皇后後悔莫及,於是就和昔日的情敵蕭淑妃聯合起來對付武昭儀,但為時已晚也。因為此時的武昭儀可不是住在感業寺的尼姑了。結果是在這三人爭鬥中,王皇后和蕭淑妃被武媚娘擊敗,先是打入冷宮,後來被武昭儀派人處死。那麼武昭儀扳倒了皇后,自己能做成皇后嗎?能,但是沒那麼容易,她還得需要兩個小人“險惡”相助。

第三個轉捩點:武則天被封皇后。唐高宗李治要封武則天為皇后,但是遭到了朝中重臣的一直反對。代表人物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史載中,李治為此事,和褚遂良、長孫無忌等鬧得很不開心。尤其是褚遂良,他反對的言辭極為激烈,但結果也很慘,作為李世民留給李治的顧命大臣,最終被貶愛州,即今天的越南清化之地,客死異鄉。而長孫無忌則被滅族。那麼李治是如何扳倒這些重臣封武昭儀為皇后的?主要得益于2個男人,但也是小人,即李義府和許敬宗。

當然李義府和許敬宗幫助武昭儀,也並非目的純正,既然他們倆是小人,當然目的不純,只是想在亂局中投機取巧謀得實惠而已。比如李義府,此人出面公開站在李治和武昭儀這一邊,原因是他犯了罪,長孫無忌準備收拾他,他就問自己的同事王德儉,我該怎麼辦?王德儉就說現在只有一人能救你。他問是誰?王德儉就說是武昭儀。李義府說武昭儀自己想做皇后都做不上,連自己的事都搞不定,還能救我?王德儉說:“武昭儀無法做皇后,是眼下缺少幫手,如果你此時去幫她那就是雪中送炭,而武昭儀也必能做皇后,只是早晚的事,因為這是皇上的想法,你若此時幫了武昭儀,就等於是幫皇上,還用怕長孫無忌嗎?”李義府大夢方醒,立即就到宮中去奏請皇帝立武昭儀為皇后。李義府的做法,對於李治和武昭儀來說,是一個希望,所以立即就被任命為中書省副長官中書侍郎。

李義府的這個情況,向朝中釋放了一個信號,讓那些持觀望態度的一些朝臣立即就向皇帝這邊倒了過來。比較突出的一個人就是許敬宗。許敬宗這個人,本身官職也不低,是禮部尚書。在李義府和許敬宗等人的鼓噪和推動之下,李治在朝臣中獲得的支持也越來越多,武昭儀最終被立為皇后。但武皇后卻不是一個簡單的皇后,她是古代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后,因為在二聖臨朝期間,實際上,武皇后已經在逐步代替了皇帝李治,也正因此,為她以後登基為帝做女皇鋪好了路。

結語:簡單來看,李世民的武媚娘,本該在感業寺做尼姑,但她卻能夠成為李治的武皇后,幫忙的三個關鍵人物,即1女——王皇后,2男——李義府和許敬宗。雖然這三個人物的最初目的是別樣的目的,或說險惡,但他們卻在武則天成就自己女皇人生的路上鋪了自己的一塊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