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楚國曾受秦國救命大恩,後來卻恨秦國入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戰國時期, 關東六國皆視秦國為不講信義的“虎狼之國”。 然而, 秦國歷史上, 也曾有過為盟友兩肋插刀、肝膽相照之時。

在春秋時代, 秦穆公舉賢用能, 重用百里奚等人才, 又三次扶立晉國國君, 被譽為守信重義的一代明君。 崤山之戰, 秦國慘敗後退出中原爭霸, 世人也多不齒于晉國背盟相攻。 所以之後的王宮之戰, 秦國以哀兵出征, 把中原霸主晉國打了個對穿, 凱旋而歸, 而晉兵理虧竟不敢正面迎戰, 是春秋時代絕無僅有。

當時秦國雖然圖霸不成, 實力依舊強勁, 是無可爭議的天下四大國之一, 與晉、楚、齊並列。

晉國稱霸春秋時代百年, 每次攻擊秦國都要糾合一大群僕從小諸侯, 秦人雖連續戰敗, 但秦穆公在韓原之戰後得到的原晉國河西地, 卻一直牢牢掌握在手中, 令晉國如鯁在喉。

晉國稱霸後, 掌握了中原地區的話語權, 便抓住秦穆公令三名良臣殉葬之事, 將秦國醜化成大行人殉、殺戮良臣的野蠻之邦。 而秦楚兩國也世代聯姻, 長期交好, 共同對抗晉國百年。 後來申包胥哭秦廷七日, 秦國發兵迎戰以《孫子兵法》訓練、破楚殘齊逼晉的吳國大軍, 將他們一舉逐走, 對楚國更有救亡存續之恩。

商鞅變法後, 秦國一方面富國強兵, 國勢日盛, 另一方面為擴張疆土也拋棄信義, 不擇手段, 行事底線越來越低, 甚至不惜破壞與踐踏通行數百年的國際法則。

秦國大良造:商鞅

商鞅使詐生擒魏國公子卯;張儀以商於六百里地詐騙楚懷王熊槐, 空手套白狼破解齊楚聯盟;這些都嚴重破壞了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交往的禮、義、誠、信, 被天下人所不齒, 也讓秦國蒙上了“暴秦“汙名。

秦昭襄王嬴稷更囚禁來訪的楚懷王,

要脅割地, 竟將他逼死, 激起列國公憤, 合兵伐秦, 險為秦國招致滅頂之災。

秦昭襄王:贏稷

秦昭襄王贏稷即位後, 他舅父魏冉總攬國政, 在秦趙燕三國同盟前提下, 倚仗秦軍強勢, 對魏楚兩國又打又拉。

昭襄王三年, 秦楚兩王相會後,

歸還楚國上庸郡;

四年, 秦國攻取魏國蒲阪;齊、韓、魏三國以楚國棄齊從秦, 聯兵伐之, 楚使太子熊橫入質於秦而請救, 於是秦國遣客卿通將兵救楚, 三國聯軍退兵;

五年, 魏王臣服于秦, 還其蒲阪;楚太子熊橫卻私逃回國;

六年, 秦派庶長奐伐楚, 斬首二萬, 同時將昭襄王同母弟涇陽君贏悝派往齊國為人質, 與齊交好;七年, 秦攻取楚國襄城, 斬首二萬, 殺楚將景缺;同年楚國在垂沙之戰中慘敗于齊魏韓三國聯軍、國內大亂;

八年, 魏冉命異父同母弟羋戎為將軍, 攻楚, 取新市;

九年, 秦國再派將領奐攻楚, 取八城, 殺楚將景快;

十年, 在秦軍連年進攻下不斷喪師失地的楚懷王終於屈服, 受邀入秦以示臣服。

豈知秦國封鎖武關, 扣留楚懷王,

逼迫他割讓巫、黔中兩郡。 豈料楚懷王因長年受辱于秦國, 這次入秦盟好, 又是力排楚國群臣眾議, 一意孤行之舉, 因此竟激起血性, 寧死不從。

楚懷王:熊槐

而楚國從齊國迎回太子橫, 立為新王, 讓秦國手中的人質失去作用, 同時楚齊聯盟。 秦軍出武關大敗楚軍, 斬首五萬,取析地十五城。兩年後,楚懷王熊槐逃亡不成,死于秦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此事也坐實了秦國無信無義、虎狼之國的名聲,各國諸侯皆為不齒。就在秦軍出武關攻楚後,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救楚,並在齊國名將匡章的率領下,攻至函谷關下,其後趙、宋兩國相繼加盟,五國聯軍歷時兩年多苦戰,在戰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眼看就要殺入關中腹地。

國難當頭,秦昭王嬴稷和相國魏冉君臣同心,舉國上下厲兵秣馬,而聯軍主帥齊湣王卻心猿意馬,只想壓制秦國勢頭,爭霸天下,並無滅秦之念。

於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秦國割封陵于魏,割武遂于韓,同時將之前的盟友燕國出賣,同意不干涉齊國攻打燕國,換得了聯軍退兵,又贈與楚國粟五萬石,作為懷王之死的補償。心滿意足的聯軍,放棄戰國時代最後一次滅亡秦國的良機。

到了百年之後的秦朝末年,關東六國複國反秦,楚人還特意選擇了熊槐的一個孫子熊心為楚王,仍以“楚懷王”為名,以此激發楚地民氣,最終也是在他的名義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是楚將項羽、劉邦的復仇大軍,推翻了聲威赫赫的大秦帝國。

西楚霸王:項羽

因此,宋代名臣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就專門寫了一篇《魏冉罪大》,認為此時「秦王不過十餘歲,為此事者必魏冉也」,並認為幽死楚懷王事,是挾詐失信之舉,因此導致了秦國得罪於天下後世。並痛駡魏冉是「區區匹夫之見,徒能為秦一時之功,而貽秦不義不信之名萬世不滅者,冉之罪誠大矣!」

秦國丞相:魏冉

可惜洪邁其文雖義正言辭,卻不免讀史不細。太史公說得明明白白,昭襄王嬴稷立時年已十九,如今又過了十年,年近而立,早是個完全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壯年人了。他權力雖被魏冉嚴重限制,亦非毫無自主能力的傀儡,在許多大政問題上都有自己的主見。

囚禁楚懷王以要脅割地一事,當是嬴稷和魏冉君臣的一致謀劃。而且春秋時期類似的先例其實甚多,甚至楚國自己對其他許多小國也常有類似的幽禁、脅迫甚至直接吞併行徑。

嬴稷和魏冉君臣的真正錯誤,是因秦惠文王以來對楚國的連戰連捷,最終迫使楚王屈服來朝後,當真將楚國看做了可被秦國任意宰割的臣從國,忽視了其作為一個立國悠久、地域遼闊大國的自尊,最後激起了楚人舉國公憤。

百年前申包胥乞秦師助楚複國的恩惠從此再也休提,以楚懷王熊槐的性命為血祭,秦楚兩國結下不死不休的血仇,最終在百年之後,秦雖滅楚,楚亦亡秦,竟以慘烈的同歸於盡而終結,唏噓可歎。

斬首五萬,取析地十五城。兩年後,楚懷王熊槐逃亡不成,死于秦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此事也坐實了秦國無信無義、虎狼之國的名聲,各國諸侯皆為不齒。就在秦軍出武關攻楚後,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救楚,並在齊國名將匡章的率領下,攻至函谷關下,其後趙、宋兩國相繼加盟,五國聯軍歷時兩年多苦戰,在戰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眼看就要殺入關中腹地。

國難當頭,秦昭王嬴稷和相國魏冉君臣同心,舉國上下厲兵秣馬,而聯軍主帥齊湣王卻心猿意馬,只想壓制秦國勢頭,爭霸天下,並無滅秦之念。

於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秦國割封陵于魏,割武遂于韓,同時將之前的盟友燕國出賣,同意不干涉齊國攻打燕國,換得了聯軍退兵,又贈與楚國粟五萬石,作為懷王之死的補償。心滿意足的聯軍,放棄戰國時代最後一次滅亡秦國的良機。

到了百年之後的秦朝末年,關東六國複國反秦,楚人還特意選擇了熊槐的一個孫子熊心為楚王,仍以“楚懷王”為名,以此激發楚地民氣,最終也是在他的名義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是楚將項羽、劉邦的復仇大軍,推翻了聲威赫赫的大秦帝國。

西楚霸王:項羽

因此,宋代名臣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就專門寫了一篇《魏冉罪大》,認為此時「秦王不過十餘歲,為此事者必魏冉也」,並認為幽死楚懷王事,是挾詐失信之舉,因此導致了秦國得罪於天下後世。並痛駡魏冉是「區區匹夫之見,徒能為秦一時之功,而貽秦不義不信之名萬世不滅者,冉之罪誠大矣!」

秦國丞相:魏冉

可惜洪邁其文雖義正言辭,卻不免讀史不細。太史公說得明明白白,昭襄王嬴稷立時年已十九,如今又過了十年,年近而立,早是個完全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壯年人了。他權力雖被魏冉嚴重限制,亦非毫無自主能力的傀儡,在許多大政問題上都有自己的主見。

囚禁楚懷王以要脅割地一事,當是嬴稷和魏冉君臣的一致謀劃。而且春秋時期類似的先例其實甚多,甚至楚國自己對其他許多小國也常有類似的幽禁、脅迫甚至直接吞併行徑。

嬴稷和魏冉君臣的真正錯誤,是因秦惠文王以來對楚國的連戰連捷,最終迫使楚王屈服來朝後,當真將楚國看做了可被秦國任意宰割的臣從國,忽視了其作為一個立國悠久、地域遼闊大國的自尊,最後激起了楚人舉國公憤。

百年前申包胥乞秦師助楚複國的恩惠從此再也休提,以楚懷王熊槐的性命為血祭,秦楚兩國結下不死不休的血仇,最終在百年之後,秦雖滅楚,楚亦亡秦,竟以慘烈的同歸於盡而終結,唏噓可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