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950年講述中國人民解放軍偵察英雄李來龍故事的精品連環畫


李來龍(1924—1988), 山西長子西溝村人。 民國34年(1945)9月參軍, 民國35年(1946)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班長、排長、偵察參謀、營長、師偵察科長、一七九師司令部副參謀長、七十三師副師長等職。 經歷過大小戰鬥30餘次, 從事偵察敵情、地形、捉“活情報”工作, 在晉南、臨汾、晉中、太原、秦嶺等戰役中, 多次深入敵軍內部獲得重要情報。 屢建奇功, 曾榮立過軍特等功4次、師一等功2次, 二等功2次, 三等功3次, 被譽為“指揮員的耳目”。

西南軍區授予他“智勇雙全的偵察英雄”稱號, 1950年出席了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 授予全國偵察英雄稱號, 1955年被授予大尉軍銜, 後晉升中校軍銜, 並授予解放勳章。 1988年病逝, 終年64歲。


李來龍從俘虜中瞭解到黃河橋國民黨守軍的情況, 對炸斷大橋, 阻止援兵, 順利解放鄉甯、吉縣、大寧等城起了很大作用。 1948年3月,在臨汾戰役中, 為迅速查清敵情, 率兩人潛入臨汾城南西趙村巧妙地誘捕了國民黨軍一軍官和一情報員,

取得重要情報。 又爬行通過200余米開闊地, 測量城東外壕深寬尺度,為挖掘坑道, 準確穿過壕底,實施爆破,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9月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 1979年 1月離職休養。 離休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師副師長。

步兵第179師(光榮的臨汾旅)

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1兵團第8縱隊23旅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9師,黃定基任師長,蕭新春任政治委員。該師前身是1945年12月組建的太嶽軍區 23旅,1946年4月改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2旅,6月改稱太行軍區獨立旅,11月又改稱太嶽軍區12旅,1947年7月改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 縱隊23旅,1948年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8縱隊23旅,參加了運城、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及解放成都等戰役,其中在臨汾戰役中,英勇奮戰,首先登城,被華北軍區第1兵團授予"光榮的臨汾旅"稱號。1951年3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79師入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3年9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9師番號,1961年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1971年3月,該師奉軍委命令對外開放,開展迎外任務。


1985年9月179師改歸第12集團軍建制,執行北方乙種師編制,1989年535團改為南京軍區特種警備團,1998年縮編為179旅。

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1兵團第8縱隊23旅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9師,黃定基任師長,蕭新春任政治委員。該師前身是1945年12月組建的太嶽軍區 23旅,1946年4月改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2旅,6月改稱太行軍區獨立旅,11月又改稱太嶽軍區12旅,1947年7月改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 縱隊23旅,1948年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8縱隊23旅,參加了運城、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及解放成都等戰役,其中在臨汾戰役中,英勇奮戰,首先登城,被華北軍區第1兵團授予"光榮的臨汾旅"稱號。1951年3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79師入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3年9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9師番號,1961年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1971年3月,該師奉軍委命令對外開放,開展迎外任務。


1985年9月179師改歸第12集團軍建制,執行北方乙種師編制,1989年535團改為南京軍區特種警備團,1998年縮編為179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